《化学与人类文明》课程论文
化学与人体健康
学 院: 机械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学 号: 1208030446
学生姓名: 罗晓宇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13年12月2日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化学成为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此篇文章将从人体中的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日用化学品与健康、环境化学与健康等方面介绍化学在人生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化学元素、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学品、环境化学、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
生命进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化学过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高分子分子、从有机高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多分子体系最终演变变为原始的生命。同时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生物分子是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活动合成、积累的各类分子的总称,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也就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过程。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既包括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也包括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维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而人体之中,不管是什么分子,无论是结构简单的复杂的还是小分子高分子,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而能量转化,代谢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化学反应。
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化学元素是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人体的原始材料 ,人体中有六十多种元素。如: 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元素主要有氢、氧、氮、碳 ,构成人体骨骼的主要元素是钙、磷,承担人体氧气输送功能的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是铁 ,等等。组成人体体质必需的宏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可能是人体生存正常和长寿的密码,例如如果人体中缺氟牙齿就会烂掉,骨骼也发育不好,如果食入较多的氟,便会得大骨节病等等。元素之间相互作用 ,也可以影响人体健康与正常发育。这里介绍几种在人体中十分重要的元素。
骨骼中坚——钙。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碳酸钙,可见,如果没有钙,骨骼就不会坚硬。小儿患软骨病就是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每天
骨骼就不会坚硬。小儿患软骨病就是缺钙所引起的。成年人每天所排泄的钙约1克左右,因此,成年人每天最少从食物中吸收1克的钙质。在母体中发育的胎儿,平均每天需要母体提供0.3克钙质。如果小于这个数字,就会使胎儿在母体中发育不好。因此,孕妇和小孩,都应足量的含钙食物,需多吃些绿叶蔬菜和动物骨头炖汤。维生素D 能促进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因此,要配合食用维生素D ,或者多晒点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 的转化。
生命和思想的元素——磷
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核,磷就是细胞核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因此说磷是生命的基础物质。在动物体内,骨骼也含有不少的磷,它与钙结合,成为骨骼的中坚。
人脑是人体的思想器官,起思维作用的是脑髓,脑髓就是由脑磷脂组成的,因此,磷又是起思维作用的地元素,所以称为思想的元素。人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取大量的磷,有人计算过,如果吃100克面包,就吃进了1万亿亿个磷原子。
血液的建造者——铁
铁是造血的必要元素,人体内70%的铁存在于血液的血红蛋白里,血液里如果缺乏铁,血液便无法将氧气运输到人体的各个组织中去,人的生命便不能存在。严重缺铁的人,产生恶性贫血。因此,许多补血药都含有铁质。
除了上述比较详细介绍的钙,磷,铁等元素,还有许许多多例如碘,钾,钠等化学元素对人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每种化学元素的含量都有一定的适量范围,相互之间总是形成一种平衡,某种元素的含量脱离正常值,人体就会出现某些不正常的反应。
三,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让食品更方便、更多样、更有风味、更有营养、更加的高级,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仅仅利用我们的天然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食品添加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
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 B、C 三类。食品添加剂目前已有14000余种,一般功能包括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增稠剂、抗氧化剂、漂白剂、抗结剂、乳化剂、消泡剂、稳定剂、水分保持剂、酸度调节剂、膨松剂、被膜剂、加工助剂、香料及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在使用中应严格的执行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按国家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不会产生危害的。对人体有危害的食品添加剂是指不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滥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不过国家的质检机构在检验食品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都有检验项目。
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与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就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 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替代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的用量。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温度>150℃的面包、饼干、蛋糕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
除了上面所说的阿斯巴甜以外,还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用处。
比如说防腐剂,除了少数的物品(如食盐)外,食品都来自各种动物或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及时加工或有效保存,往往会败坏变质,适当的加入一些防腐剂,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使用防腐剂的话,会引起致病菌的大量滋生,更加威胁人的健康。因此,适当的使用防腐剂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我们不必为了担心食品的变质而勉强自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用完。食品的色、香、味、形态等也是人们很在意的一项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会出现褪色、变色、风味和质地的改变。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食品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最关注,也最在意的一件事,食品应富有营养,但食品加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食品添加剂给我们带来便利,可是食品添加剂一般在食品中添加的量极少,一般拉制在0.1~0.019/kg之间。即使对于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如盐来说,我们一旦在食物中放的过多,也会打破我们生理上的平衡,据法国国家卫生医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法国每年至少有7.5万人因食盐过量而患心血管疾病,其中2.5万人因病情严重而死亡,这一数字是法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更何况那些大部分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倘若使用不规范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近年来,食品添加剂超标的事件频频发生,给我们敲醒了一个又一个的响钟。
四、日用化学品与人体健康
化学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最重要的日用化学品,洗涤剂和化妆品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洗涤剂、化妆品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发达国家,洗涤剂、化妆品的使用已成为反映人们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色彩斑斓的生活中,人们使用化妆品越来越普遍,化妆品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化妆品在给人们带来美的同时,伴随其使用带来
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化妆品都是化学合成品,虽然有对人体保护和美化的功能,多少也会挥发出各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作用,有些甚至引起皮肤水肿、瘙痒、斑疹等“化妆品皮炎”。
洗涤剂的基本成分是表面活性剂和助剂,这类化合物在全世界广为分布,由于洗涤制使用广泛,其残留有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化妆品和洗涤用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变化。以纯天然植物成分为主的温和型及选用易生物降解材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化妆品和洗涤用品将是21世纪化妆品及洗涤用品工业的发展潮流。
五、环境化学与人体健康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最本质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元素,环境中的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水等与人直接联系。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球化学环境密不可分,所以,环境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某一地方或区域中某种元素过多则会产生毒性反应,过少或缺乏则会使人体机能出现某种障碍。
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组织要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各具独特的生理功能,而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微量元素,只能从体外环境中获取。近年来,医学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性疾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缺乏或过量相关。维持人体微量元素正常动态平衡,只能通过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来实现。这也就是说,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布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非常重要的影响。
地球环境化学指出,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均一的,生命圈层各层圈的物质组成也各不相同。那么,当人群长期生活在因元素偏低或过丰的自然环境之中,由于人体与环境物质长期交换,必将引起人体的某种(些) 元素的平衡失调,进而引发器官组织病变,这就是地方病的环境地球化学病因。同样,人群如若长期生活在或经常接触某些元素污染的环境,久而久乏,就会患职业病或出现中毒现象,这就是职业病和元素中毒症的环境地球化学病因。
近年来, 环境医学调查表明, 癌症的高发区也具有区域分布特征, 这说明
地球化学环境因素也是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金属元素的致癌作用研究从另一角度作了例证, 如美国、新西兰肠癌高发区与环境中缺Se 有关, 我国河南林县食道癌高发区主要是环境缺Mo, 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食管癌高发与饮用地下水类型和深度有关。尽管微量元素失衡致癌的医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但研究已揭示了环境的地球化学因素的重要性。这几年, 在癌症治疗中也已出现利用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结合元素间协同和拮抗关系研制微量元素的抗癌药物,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六、总结
从上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化学与人类健康联系密切。化学元素是人体构成的基本,食品添加剂是把双刃剑,要科学的利用,在使用日用化学品时也要充分了解其利弊,避免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影响,环境与化学更是现如今人们热点讨论的一个话题。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科学探究中我们都该密切关注化学,了解化学的相关知识,懂得更多的化学知识,我们才能更加爱护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吕海珍.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宋福,沈英娃, 卢玲. 洗涤剂、化妆品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日用化学品科学,2001。
[3] 佚名,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与祸起之源,半岛都市报,2008-12-09。
[4] 张瑾,环境化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 龙莎莎,谈树成等,浅析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云南大学。
[6] 汪立今, 刘智艳. 环境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探讨学,2002。
《化学与人类文明》课程论文
化学与人体健康
学 院: 机械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学 号: 1208030446
学生姓名: 罗晓宇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13年12月2日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化学成为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此篇文章将从人体中的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日用化学品与健康、环境化学与健康等方面介绍化学在人生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化学元素、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学品、环境化学、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
生命进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化学过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高分子分子、从有机高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多分子体系最终演变变为原始的生命。同时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生物分子是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活动合成、积累的各类分子的总称,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也就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过程。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既包括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也包括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维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而人体之中,不管是什么分子,无论是结构简单的复杂的还是小分子高分子,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而能量转化,代谢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化学反应。
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化学元素是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人体的原始材料 ,人体中有六十多种元素。如: 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元素主要有氢、氧、氮、碳 ,构成人体骨骼的主要元素是钙、磷,承担人体氧气输送功能的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是铁 ,等等。组成人体体质必需的宏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可能是人体生存正常和长寿的密码,例如如果人体中缺氟牙齿就会烂掉,骨骼也发育不好,如果食入较多的氟,便会得大骨节病等等。元素之间相互作用 ,也可以影响人体健康与正常发育。这里介绍几种在人体中十分重要的元素。
骨骼中坚——钙。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碳酸钙,可见,如果没有钙,骨骼就不会坚硬。小儿患软骨病就是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每天
骨骼就不会坚硬。小儿患软骨病就是缺钙所引起的。成年人每天所排泄的钙约1克左右,因此,成年人每天最少从食物中吸收1克的钙质。在母体中发育的胎儿,平均每天需要母体提供0.3克钙质。如果小于这个数字,就会使胎儿在母体中发育不好。因此,孕妇和小孩,都应足量的含钙食物,需多吃些绿叶蔬菜和动物骨头炖汤。维生素D 能促进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因此,要配合食用维生素D ,或者多晒点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 的转化。
生命和思想的元素——磷
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核,磷就是细胞核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因此说磷是生命的基础物质。在动物体内,骨骼也含有不少的磷,它与钙结合,成为骨骼的中坚。
人脑是人体的思想器官,起思维作用的是脑髓,脑髓就是由脑磷脂组成的,因此,磷又是起思维作用的地元素,所以称为思想的元素。人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取大量的磷,有人计算过,如果吃100克面包,就吃进了1万亿亿个磷原子。
血液的建造者——铁
铁是造血的必要元素,人体内70%的铁存在于血液的血红蛋白里,血液里如果缺乏铁,血液便无法将氧气运输到人体的各个组织中去,人的生命便不能存在。严重缺铁的人,产生恶性贫血。因此,许多补血药都含有铁质。
除了上述比较详细介绍的钙,磷,铁等元素,还有许许多多例如碘,钾,钠等化学元素对人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每种化学元素的含量都有一定的适量范围,相互之间总是形成一种平衡,某种元素的含量脱离正常值,人体就会出现某些不正常的反应。
三,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让食品更方便、更多样、更有风味、更有营养、更加的高级,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仅仅利用我们的天然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食品添加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
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 B、C 三类。食品添加剂目前已有14000余种,一般功能包括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增稠剂、抗氧化剂、漂白剂、抗结剂、乳化剂、消泡剂、稳定剂、水分保持剂、酸度调节剂、膨松剂、被膜剂、加工助剂、香料及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在使用中应严格的执行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按国家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不会产生危害的。对人体有危害的食品添加剂是指不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滥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不过国家的质检机构在检验食品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都有检验项目。
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与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就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 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替代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的用量。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温度>150℃的面包、饼干、蛋糕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
除了上面所说的阿斯巴甜以外,还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用处。
比如说防腐剂,除了少数的物品(如食盐)外,食品都来自各种动物或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及时加工或有效保存,往往会败坏变质,适当的加入一些防腐剂,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使用防腐剂的话,会引起致病菌的大量滋生,更加威胁人的健康。因此,适当的使用防腐剂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我们不必为了担心食品的变质而勉强自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用完。食品的色、香、味、形态等也是人们很在意的一项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会出现褪色、变色、风味和质地的改变。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食品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最关注,也最在意的一件事,食品应富有营养,但食品加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食品添加剂给我们带来便利,可是食品添加剂一般在食品中添加的量极少,一般拉制在0.1~0.019/kg之间。即使对于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如盐来说,我们一旦在食物中放的过多,也会打破我们生理上的平衡,据法国国家卫生医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法国每年至少有7.5万人因食盐过量而患心血管疾病,其中2.5万人因病情严重而死亡,这一数字是法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更何况那些大部分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倘若使用不规范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近年来,食品添加剂超标的事件频频发生,给我们敲醒了一个又一个的响钟。
四、日用化学品与人体健康
化学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最重要的日用化学品,洗涤剂和化妆品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洗涤剂、化妆品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发达国家,洗涤剂、化妆品的使用已成为反映人们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色彩斑斓的生活中,人们使用化妆品越来越普遍,化妆品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化妆品在给人们带来美的同时,伴随其使用带来
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化妆品都是化学合成品,虽然有对人体保护和美化的功能,多少也会挥发出各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作用,有些甚至引起皮肤水肿、瘙痒、斑疹等“化妆品皮炎”。
洗涤剂的基本成分是表面活性剂和助剂,这类化合物在全世界广为分布,由于洗涤制使用广泛,其残留有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化妆品和洗涤用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变化。以纯天然植物成分为主的温和型及选用易生物降解材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化妆品和洗涤用品将是21世纪化妆品及洗涤用品工业的发展潮流。
五、环境化学与人体健康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最本质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元素,环境中的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水等与人直接联系。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球化学环境密不可分,所以,环境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某一地方或区域中某种元素过多则会产生毒性反应,过少或缺乏则会使人体机能出现某种障碍。
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组织要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各具独特的生理功能,而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微量元素,只能从体外环境中获取。近年来,医学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性疾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缺乏或过量相关。维持人体微量元素正常动态平衡,只能通过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来实现。这也就是说,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布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非常重要的影响。
地球环境化学指出,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均一的,生命圈层各层圈的物质组成也各不相同。那么,当人群长期生活在因元素偏低或过丰的自然环境之中,由于人体与环境物质长期交换,必将引起人体的某种(些) 元素的平衡失调,进而引发器官组织病变,这就是地方病的环境地球化学病因。同样,人群如若长期生活在或经常接触某些元素污染的环境,久而久乏,就会患职业病或出现中毒现象,这就是职业病和元素中毒症的环境地球化学病因。
近年来, 环境医学调查表明, 癌症的高发区也具有区域分布特征, 这说明
地球化学环境因素也是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金属元素的致癌作用研究从另一角度作了例证, 如美国、新西兰肠癌高发区与环境中缺Se 有关, 我国河南林县食道癌高发区主要是环境缺Mo, 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食管癌高发与饮用地下水类型和深度有关。尽管微量元素失衡致癌的医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但研究已揭示了环境的地球化学因素的重要性。这几年, 在癌症治疗中也已出现利用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结合元素间协同和拮抗关系研制微量元素的抗癌药物,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六、总结
从上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化学与人类健康联系密切。化学元素是人体构成的基本,食品添加剂是把双刃剑,要科学的利用,在使用日用化学品时也要充分了解其利弊,避免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影响,环境与化学更是现如今人们热点讨论的一个话题。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科学探究中我们都该密切关注化学,了解化学的相关知识,懂得更多的化学知识,我们才能更加爱护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吕海珍.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宋福,沈英娃, 卢玲. 洗涤剂、化妆品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日用化学品科学,2001。
[3] 佚名,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与祸起之源,半岛都市报,2008-12-09。
[4] 张瑾,环境化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 龙莎莎,谈树成等,浅析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云南大学。
[6] 汪立今, 刘智艳. 环境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探讨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