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坚持法治道路"五个必须"底线 避免"颠覆性错误"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0月23日电 (朱书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今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此,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他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重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底线原则,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辛鸣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标志着当代中国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的方略将贯穿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发展、创新全过程,贯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根本要求、战略任务为建设法治中国明确了方向、确立了原则、画出了路线图。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申,自信自觉、旗帜鲜明,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不同的路径选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一个国家走向法治之路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的心理行为等等相契合、相匹配,简单地拿来主义、人云亦云不仅行不通还会引发更大问题。

辛鸣认为,特别是对于今日中国社会来说,我们一定要明确“依法治国”是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紧密联系的重大方略之一,“依法治国”本身不是目的。要通过依法治国让我们的国体与政体更完善、更有效,而不是放弃我们的国体、改变我们的政体;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是别的人的什么别的梦想。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重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底线原则,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辛鸣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最后,辛鸣认为,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坚持党的领导,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创新党的执政方式上下功夫。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相关新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四中全会强调制度建设 多项新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者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之一】公方彬:四中全会公报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

【之二】季明:四中全会描绘依法治国"升级版" 法治将为改革顶起大梁

【之三】辛鸣:坚持法治道路“五个必须”底线 避免“颠覆性错误”

【之四】杨小军:四中全会开启依法治国"新起点" 标志治国理政大转折

【之五】汪玉凯:依法治国“2.0版”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纳入法治轨道

【之六】张志明:问责与激励是“依法治国”从理论到制度的最大价值

【之七】王振民:通过制度完善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0月23日电 (朱书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今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此,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他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重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底线原则,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辛鸣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标志着当代中国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的方略将贯穿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发展、创新全过程,贯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根本要求、战略任务为建设法治中国明确了方向、确立了原则、画出了路线图。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申,自信自觉、旗帜鲜明,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不同的路径选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一个国家走向法治之路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的心理行为等等相契合、相匹配,简单地拿来主义、人云亦云不仅行不通还会引发更大问题。

辛鸣认为,特别是对于今日中国社会来说,我们一定要明确“依法治国”是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紧密联系的重大方略之一,“依法治国”本身不是目的。要通过依法治国让我们的国体与政体更完善、更有效,而不是放弃我们的国体、改变我们的政体;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是别的人的什么别的梦想。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重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底线原则,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辛鸣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最后,辛鸣认为,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坚持党的领导,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创新党的执政方式上下功夫。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相关新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四中全会强调制度建设 多项新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者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之一】公方彬:四中全会公报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

【之二】季明:四中全会描绘依法治国"升级版" 法治将为改革顶起大梁

【之三】辛鸣:坚持法治道路“五个必须”底线 避免“颠覆性错误”

【之四】杨小军:四中全会开启依法治国"新起点" 标志治国理政大转折

【之五】汪玉凯:依法治国“2.0版”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纳入法治轨道

【之六】张志明:问责与激励是“依法治国”从理论到制度的最大价值

【之七】王振民:通过制度完善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相关文章

  •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提政改只是源于制度自信吗
  • 现在的中国确实有一些敢说大话善说大话的专家教授,说出的大话有时候能笑掉人的大牙.这其中又以中央党校的教授为代表,可能由于是中国最高级别党校的教授吧,说起大话来气定神闲,自圆其说的口才煞是了得.首先申明一句,我并不敢对中央党校的教授有任何恶意 ...查看


  • 把握"四个全面",走向民族复兴
  • 把握"四个全面",走向民族复兴 作者:黄贵斌 内江师范学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卓绝的使命担当.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远的战略思维,不断完善治国理政方略,奋力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以如椽 ...查看


  • 上海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_
  • 建筑时报/2014年/5月/12日/第008版 城市·规划 上海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政府网站3月公布<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上海发展目标定位,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 ...查看


  • 20150204大学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导向
  • 北大官网头条:大学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导向? 2015年02月04日 10:23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 ...查看


  • 习近平为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划出的四条底线
  • 习近平为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划出的四条底线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时刻牢记越过底线的严重后果,始终警醒自己坚守底线.近日,习近平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 ...查看


  • 依法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 作者:吴大华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8日 07版) 新华社发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推进改革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用法治引领.推动.规范.保障改革 ...查看


  •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收录这些重要著作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2014年10月起 ...查看


  •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求是>杂志2015年第一期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 ...查看


  • 良法善治世道人心
  •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一种治国方略,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治精神则是法治现实的一种主观反映,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从宏观看体现出了平等.自由.和谐.民主等现代价值,以及在法治环境下形成的社会活力,从微观看表现为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与心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