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2014,1)

Chapter1

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纳乌莫夫认为,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动物生态学的中心问题: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及动物生存条件对于繁殖、存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研究动物生态的意义:动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多学科交叉的、综

合性的学科,是有益动物保护与利用、有害动物控制的基础。

环境:非生物环境,1. 环境因子的(大气、水域、陆地)的测定 2. 光、辐射、温度、水分、土壤、温室气体(CO 2)对动物的生态作用 / 植物与植被环境, 植物个

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

种群生态:动物分布与数量 ; 出生率、死亡率、迁移扩散 ; 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 遗传学研究(种群间遗传距离、基因流)

研究的基本方法:1. 野外观察法, 第一性2. 实验方法, 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3. 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方法:生物统计方法; 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

结果可靠性评价

研究热点和动向:1. 分子生态学2. 动物行为学3. 行为生态学4. 应用生态学5. 保护生物学

Chapter2

动物分类学的基本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间的类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从种群观点来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及动物进化的可能过

程与趋向等。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

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二名法:属名和种加词种(种小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者, 该种论文所发表的年份。属名字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则采用小写。学名引用常以斜体表示, 或加底线

三名法:命名一个亚种, 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

在植物分类学中, 物种的分类阶层自种以下,依次分别为变种、变型,在种与变种之间还有亚种。这跟动物学不同的地方在于: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

面(例如 "subsp.") 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

分类系统: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由大而小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主要分类阶元。

将分类阶元加入总或亚。根据细胞数量及分化、体型、胚层、体腔、体节、附肢以

及内门器官的布局和特点等,将整个动物界分为若干门,但在门的数目及各门动物

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持有不同的见解。

Chapter3

动物的环境:就是围绕动物周围的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态因子:组成环境的因素称环境因子,或称生态因子。在环境因素中,任何一个

因素,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程度的极限时,就可以成为一个限制性的因子。

野生动物生态三要素:食物、水源、隐蔽场所。

生态位:指动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前者指在

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但是实际上,在有竟争者时,

很少有一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那一部分实际上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就称为

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宽度:所谓生态位宽度,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 在

现在资源谱中,仅能利用其一小部分的生物,就称为狭生态位.

栖息地:是动物所处的物理环境。 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不同的物种

生态因子通常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动物的其他个

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前者构成动物种内关系,后者构成种间关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温度直接影响动物的体温,体温的高低又决定了动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

以及动物生长发育的速度、繁殖、行为、数量和分布等。温度影响气流、降水,从

而影响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

温度的分布不均匀性和可变性:入射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温度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栖息环境、不同季节、昼夜等条

件而变化。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

温度,动物就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

就叫做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方式:(1)减少体壁的热传导,增加隔热性;(2)增加产热

——对低温的代谢反应:如增加基础代谢、非颤抖性产热、颤抖性产热和活动产热。

(3)逆流热交换机制; (4)局部异温性; (5)冬眠和适应性低体温。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般来说,海拔高度每增加100m ,气温就降低0.5~1℃。

随着海拔的增高,大气层变得稀薄,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很大,这就使得高原空气

中贮存的热量减少.

Chapter4

适应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熟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

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于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表型适应和进化适应

适合度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的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一个指

标。 一个种群中,存活能力强和繁殖最有效的个体适合度高,对未来世代贡献大,

比适合度低的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

广义适合度: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有多大,但不一定是通过自

身繁殖的形式而实现,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下来并进行繁殖

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 也就是说,某一个体通过它自身繁殖结果和它

对其亲族繁殖结果的影响,在种群中留下与它自身相同基因多少的一个测度。

Shelford 在最小因子法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受性法则: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

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

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

包括最适生存区。

动物的行为适应:躲避不利温度,选择温度合适的空间; 选择温度适宜的活动时

间; 迁移; 自行建立适宜小气候的隐蔽所; 集群。

Chapter5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

的定量研究,阐述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调节机制。现代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包括种群的时空分布动态、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种群的调节机制,仍是生态

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动物种群生态学是保护、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

论指导。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

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和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空间需求:每一个有机体都需要有一定的最小空间,以保证其生活的需要,这称为

空间需求。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

性。一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

种群的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空间生态学:是研究空间对于种群动态和多种群(群落)的结构、动态、多样性以

及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种群分布型的意义:01.种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内分布型反应出来,个

体间相互吸引,就内出现聚集;两个体间相互独立,就会出现随机分布;个体间相

互排斥,就会出现均匀分布。02. 有助于发展精确而有效的抽样技术。03. 有助于对研

究资料提出适当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合适的数据代换

动物种群的分布型主要决定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栖息环境的特点:随机的、均匀的

和成群的

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通常以K 表

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即dN /dt =0。

逻辑斯谛(Logistic Model)增长模型

一种最简单的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因而是具密度影响效应的)连续增长模型,就是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又称为阻滞增长模型。

Chapter6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种间相互作用包括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协作、竞争、捕食、寄生等多种类型。 正相互作用又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三类: 原始协作 、偏利共生 、互利共生 原始协作可以认为是共生的另一种类型,其主要特征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双方均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偏利共生:在自然界中较常见,其主要特征为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影响 互利共生多见于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其主要特征为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共存、双方获利,如果离开了对方就不能生存。 种群间的负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竞争 、捕食 、寄生 、偏害 种间竞争:一般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干扰或

抑制)作用。不对称性是指竞争各方影响的大小和后果不同,即竞争后果的不等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扰性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竞争的结果使生态位分离,达到共存。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性状替换:指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种类若在异域性分布中,它们的特征往往很相似,甚至难以区别。但在同域性分布中,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明显,彼此之间必然出现明显的生态分离。

动物捕食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对猎物的搜寻、捕获、处理、进食

协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因此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产生在捕食者与猎物物种之间,寄生者与宿主物种之间、竞争物种之间:01。捕食者在进化进程中发展了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运用诱饵追击、集体围猎等方式,以更有利地捕食猎物;猎物相应地发展了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集体抵御等种种方式以逃避捕食者02。植物发展了防卫机制,食草动物亦随之而产生有关的适应性。 食草动物对付植物防卫机制的方法可能表现为发展特殊的酶进行解毒,或者调整食草时间以避开植物的有毒化学物。 03。寄生物与其寄主间紧密关联经常会提高彼此相反的进化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寄主对寄生反应的进化变化会提高寄生物的进化变化04。竞争的结果使两个物种均能充分利用资源而达到共存

最佳摄食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动物的任何一种行动都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投资);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收益——投资)

Chapter7

动物行为实际上是动物个体和动物社群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刺激)所作的反应。 行为生态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动

物的取食、防御、生殖、社会等行为的功能、存活值、适合度和进化过程。

研究的一般步骤:1. 通过对个体进行仔细观察,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预测未来

的行为。 2. 对预测的行为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实验方法。

进化论的四条基本原理:1. 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进化的; 2. 相似的生物都相互关

联,是从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的; 3. 物种是连续变化的,新物种不断产生,旧物种不断灭亡;4. 自然选择学说:进化性变化既非拉马克的神奇动力所导致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偶发事件,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选择:变异的产生,而且是随机的; 通过生存竞争而选择,优胜劣汰(1)配子选择(2)

亲缘选择(3)群体选择(4)性选择

自私基因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自

私基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它们的生存机器和运载体,每个运载体(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基因的寿命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终结,个体完成职责后就被抛弃在一旁,有机体只是DNA 制造出更多DNA 的工具。 反捕食对策, 捕食者和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捕食对策同时也促

进了被食者的反捕食对策的发展1. 集群以抵御天敌2. 报警信号和报警鸣叫3. 隐蔽4. 警戒色5. 拟态

领域行为:领域的占有者,一般是在领域的边界处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方式向

入侵者显示其领域的范围。方式:1. 通过动物的视觉来传递领域被占有的信息。2. 通过听觉传递的信息,动物借助发出的声音表示3. 嗅觉传递信息,这主要是嗅觉灵敏的动物通过具有特殊气味的分泌物来标志其领域的边界。领域的大小因功能、动物身体大小、食性及种群密度的不同而异,其规律是:1. 与繁殖季节的关系2. 与动物体重的关系3. 与动物种群密度的关系4. 与食物品质的关系

动物的通讯是指由一个个体发送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化学的等,另一个个体接

受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过程。主要功能: 1.动物彼此之间相互识别,包括种间、种内、性别,甚至亲属;2. 减少动物之间的竞争,如在领域和社会等级的争夺过程中,恐吓动作就可以结束争斗,避免了能量消耗,以及身体伤害;3. 促成个体行为的同步化,比如雌雄个体需要同时进入相应的生理的和行为的状态,以保证繁殖的成功;4. 动物利用通讯共同监视生活环境,如发现天敌,则采取行动及时躲避; 5. 有助于维系社群内个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亲密联系。方式: 视觉, 化学, 听觉, 触觉

Chapter8

中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它们在进

化中的命运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由自然选择所决定的。

中性突变:大多数分子水平的遗传变异(如DNA 序列中的碱基取代),在选择上是中

性的,即它们并不影响生存适度,其命运主要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自然选择决定的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选择进化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新物种,即物种形成. 物种起源是生物

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种群分化:由于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别、生活习性的差别或天然屏障的隔离,几乎所有

生物的种群都会发生“分化”,即都会形成若干个亚种群,我们把一个物种种群分化成几个亚种群的现象称为“种群分化”。 种群分化的进化后果是导致新亚种或新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过程:(1)地理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引起的,将两种种群彼此隔开,

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死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的,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物种形成

适应辐射: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

的现象

Chapter9

动物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搜集、整理调查区动物名录 (2)搜集调查区域资料 (3)

工具、装备及调查表格准备 (4)准备生活用品 (5)组建调查队伍 (6)调查方法培训 (7)制定调查目标及实施方案 (8)经费、车辆准备

动物样线(样带)调查法:在选定的调查区域内设定出长度和宽度的线路作为抽样

调查面积,通过对线路中各种动物痕迹的记录与判别,统计出各种动物的种类并推

chapter10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

动物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或可能利用的动物的总合。从生活型说,包括陆生、水

生的一般动物和珍稀野生动物。生活状态来看,包括野生动物资源和驯养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再生性(3)有限性(4)区域性(5)多用性

动物生态学(2014,1)

Chapter1

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纳乌莫夫认为,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动物生态学的中心问题: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及动物生存条件对于繁殖、存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研究动物生态的意义:动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多学科交叉的、综

合性的学科,是有益动物保护与利用、有害动物控制的基础。

环境:非生物环境,1. 环境因子的(大气、水域、陆地)的测定 2. 光、辐射、温度、水分、土壤、温室气体(CO 2)对动物的生态作用 / 植物与植被环境, 植物个

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

种群生态:动物分布与数量 ; 出生率、死亡率、迁移扩散 ; 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 遗传学研究(种群间遗传距离、基因流)

研究的基本方法:1. 野外观察法, 第一性2. 实验方法, 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3. 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方法:生物统计方法; 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

结果可靠性评价

研究热点和动向:1. 分子生态学2. 动物行为学3. 行为生态学4. 应用生态学5. 保护生物学

Chapter2

动物分类学的基本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间的类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从种群观点来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及动物进化的可能过

程与趋向等。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

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二名法:属名和种加词种(种小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者, 该种论文所发表的年份。属名字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则采用小写。学名引用常以斜体表示, 或加底线

三名法:命名一个亚种, 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

在植物分类学中, 物种的分类阶层自种以下,依次分别为变种、变型,在种与变种之间还有亚种。这跟动物学不同的地方在于: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

面(例如 "subsp.") 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

分类系统: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由大而小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主要分类阶元。

将分类阶元加入总或亚。根据细胞数量及分化、体型、胚层、体腔、体节、附肢以

及内门器官的布局和特点等,将整个动物界分为若干门,但在门的数目及各门动物

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持有不同的见解。

Chapter3

动物的环境:就是围绕动物周围的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态因子:组成环境的因素称环境因子,或称生态因子。在环境因素中,任何一个

因素,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程度的极限时,就可以成为一个限制性的因子。

野生动物生态三要素:食物、水源、隐蔽场所。

生态位:指动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前者指在

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但是实际上,在有竟争者时,

很少有一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那一部分实际上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就称为

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宽度:所谓生态位宽度,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 在

现在资源谱中,仅能利用其一小部分的生物,就称为狭生态位.

栖息地:是动物所处的物理环境。 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不同的物种

生态因子通常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动物的其他个

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前者构成动物种内关系,后者构成种间关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温度直接影响动物的体温,体温的高低又决定了动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

以及动物生长发育的速度、繁殖、行为、数量和分布等。温度影响气流、降水,从

而影响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

温度的分布不均匀性和可变性:入射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温度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栖息环境、不同季节、昼夜等条

件而变化。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

温度,动物就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

就叫做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方式:(1)减少体壁的热传导,增加隔热性;(2)增加产热

——对低温的代谢反应:如增加基础代谢、非颤抖性产热、颤抖性产热和活动产热。

(3)逆流热交换机制; (4)局部异温性; (5)冬眠和适应性低体温。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般来说,海拔高度每增加100m ,气温就降低0.5~1℃。

随着海拔的增高,大气层变得稀薄,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很大,这就使得高原空气

中贮存的热量减少.

Chapter4

适应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熟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

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于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表型适应和进化适应

适合度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的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一个指

标。 一个种群中,存活能力强和繁殖最有效的个体适合度高,对未来世代贡献大,

比适合度低的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

广义适合度: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有多大,但不一定是通过自

身繁殖的形式而实现,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下来并进行繁殖

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 也就是说,某一个体通过它自身繁殖结果和它

对其亲族繁殖结果的影响,在种群中留下与它自身相同基因多少的一个测度。

Shelford 在最小因子法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受性法则: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

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

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

包括最适生存区。

动物的行为适应:躲避不利温度,选择温度合适的空间; 选择温度适宜的活动时

间; 迁移; 自行建立适宜小气候的隐蔽所; 集群。

Chapter5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

的定量研究,阐述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调节机制。现代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包括种群的时空分布动态、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种群的调节机制,仍是生态

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动物种群生态学是保护、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

论指导。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

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和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空间需求:每一个有机体都需要有一定的最小空间,以保证其生活的需要,这称为

空间需求。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

性。一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

种群的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空间生态学:是研究空间对于种群动态和多种群(群落)的结构、动态、多样性以

及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种群分布型的意义:01.种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内分布型反应出来,个

体间相互吸引,就内出现聚集;两个体间相互独立,就会出现随机分布;个体间相

互排斥,就会出现均匀分布。02. 有助于发展精确而有效的抽样技术。03. 有助于对研

究资料提出适当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合适的数据代换

动物种群的分布型主要决定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栖息环境的特点:随机的、均匀的

和成群的

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通常以K 表

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即dN /dt =0。

逻辑斯谛(Logistic Model)增长模型

一种最简单的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因而是具密度影响效应的)连续增长模型,就是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又称为阻滞增长模型。

Chapter6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种间相互作用包括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协作、竞争、捕食、寄生等多种类型。 正相互作用又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三类: 原始协作 、偏利共生 、互利共生 原始协作可以认为是共生的另一种类型,其主要特征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双方均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偏利共生:在自然界中较常见,其主要特征为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影响 互利共生多见于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其主要特征为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共存、双方获利,如果离开了对方就不能生存。 种群间的负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竞争 、捕食 、寄生 、偏害 种间竞争:一般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干扰或

抑制)作用。不对称性是指竞争各方影响的大小和后果不同,即竞争后果的不等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扰性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竞争的结果使生态位分离,达到共存。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性状替换:指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种类若在异域性分布中,它们的特征往往很相似,甚至难以区别。但在同域性分布中,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明显,彼此之间必然出现明显的生态分离。

动物捕食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对猎物的搜寻、捕获、处理、进食

协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因此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产生在捕食者与猎物物种之间,寄生者与宿主物种之间、竞争物种之间:01。捕食者在进化进程中发展了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运用诱饵追击、集体围猎等方式,以更有利地捕食猎物;猎物相应地发展了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集体抵御等种种方式以逃避捕食者02。植物发展了防卫机制,食草动物亦随之而产生有关的适应性。 食草动物对付植物防卫机制的方法可能表现为发展特殊的酶进行解毒,或者调整食草时间以避开植物的有毒化学物。 03。寄生物与其寄主间紧密关联经常会提高彼此相反的进化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寄主对寄生反应的进化变化会提高寄生物的进化变化04。竞争的结果使两个物种均能充分利用资源而达到共存

最佳摄食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动物的任何一种行动都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投资);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收益——投资)

Chapter7

动物行为实际上是动物个体和动物社群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刺激)所作的反应。 行为生态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动

物的取食、防御、生殖、社会等行为的功能、存活值、适合度和进化过程。

研究的一般步骤:1. 通过对个体进行仔细观察,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预测未来

的行为。 2. 对预测的行为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实验方法。

进化论的四条基本原理:1. 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进化的; 2. 相似的生物都相互关

联,是从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的; 3. 物种是连续变化的,新物种不断产生,旧物种不断灭亡;4. 自然选择学说:进化性变化既非拉马克的神奇动力所导致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偶发事件,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选择:变异的产生,而且是随机的; 通过生存竞争而选择,优胜劣汰(1)配子选择(2)

亲缘选择(3)群体选择(4)性选择

自私基因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自

私基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它们的生存机器和运载体,每个运载体(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基因的寿命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终结,个体完成职责后就被抛弃在一旁,有机体只是DNA 制造出更多DNA 的工具。 反捕食对策, 捕食者和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捕食对策同时也促

进了被食者的反捕食对策的发展1. 集群以抵御天敌2. 报警信号和报警鸣叫3. 隐蔽4. 警戒色5. 拟态

领域行为:领域的占有者,一般是在领域的边界处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方式向

入侵者显示其领域的范围。方式:1. 通过动物的视觉来传递领域被占有的信息。2. 通过听觉传递的信息,动物借助发出的声音表示3. 嗅觉传递信息,这主要是嗅觉灵敏的动物通过具有特殊气味的分泌物来标志其领域的边界。领域的大小因功能、动物身体大小、食性及种群密度的不同而异,其规律是:1. 与繁殖季节的关系2. 与动物体重的关系3. 与动物种群密度的关系4. 与食物品质的关系

动物的通讯是指由一个个体发送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化学的等,另一个个体接

受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过程。主要功能: 1.动物彼此之间相互识别,包括种间、种内、性别,甚至亲属;2. 减少动物之间的竞争,如在领域和社会等级的争夺过程中,恐吓动作就可以结束争斗,避免了能量消耗,以及身体伤害;3. 促成个体行为的同步化,比如雌雄个体需要同时进入相应的生理的和行为的状态,以保证繁殖的成功;4. 动物利用通讯共同监视生活环境,如发现天敌,则采取行动及时躲避; 5. 有助于维系社群内个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亲密联系。方式: 视觉, 化学, 听觉, 触觉

Chapter8

中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它们在进

化中的命运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由自然选择所决定的。

中性突变:大多数分子水平的遗传变异(如DNA 序列中的碱基取代),在选择上是中

性的,即它们并不影响生存适度,其命运主要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自然选择决定的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选择进化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新物种,即物种形成. 物种起源是生物

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种群分化:由于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别、生活习性的差别或天然屏障的隔离,几乎所有

生物的种群都会发生“分化”,即都会形成若干个亚种群,我们把一个物种种群分化成几个亚种群的现象称为“种群分化”。 种群分化的进化后果是导致新亚种或新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过程:(1)地理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引起的,将两种种群彼此隔开,

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死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的,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物种形成

适应辐射: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

的现象

Chapter9

动物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搜集、整理调查区动物名录 (2)搜集调查区域资料 (3)

工具、装备及调查表格准备 (4)准备生活用品 (5)组建调查队伍 (6)调查方法培训 (7)制定调查目标及实施方案 (8)经费、车辆准备

动物样线(样带)调查法:在选定的调查区域内设定出长度和宽度的线路作为抽样

调查面积,通过对线路中各种动物痕迹的记录与判别,统计出各种动物的种类并推

chapter10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

动物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或可能利用的动物的总合。从生活型说,包括陆生、水

生的一般动物和珍稀野生动物。生活状态来看,包括野生动物资源和驯养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再生性(3)有限性(4)区域性(5)多用性


相关文章

  • [动物学]考试大纲
  • 自然保护区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动物生态学>(含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06动物生态学",包含"普通动物学&q ...查看


  • 普通动物学
  • 普通动物学 一.考查目标 普通动物学为水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研究动物的形态.习性.分类与系统演化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动物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动物分类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类群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深入了解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 ...查看


  • 行为生态学在中国的研究与进展
  • 第24卷 第3期 Vol 124 No 13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Sciences) 2003年9月Sep 12003文章编号:100 ...查看


  • 中国动物微生态产业的发展情况
  • 中国动物微生态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 中国动物微生态产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997年至1999年的这段时间,是微生态产业的概念导入期,被称为初创阶段.这个阶段的动物微生态产业,还带有浓厚的科研色彩.大多数动物微生态制剂企业,从属于高等院校或 ...查看


  • 从生态学到人类生态学:人类生态觉醒的历史考察
  • 摘要: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经典生态学时期对植物.动物的研究到现代生态学时期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生态学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在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其对人的关注也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研究客体开始了 ...查看


  • 23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2004) 序号 保护区名称 行政区域 面积 (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 类型 建立时间 主管部门林业海洋 京10 津04 津07 津08 冀07 冀11 冀12 冀13 冀15 冀19 冀24 晋12 晋27 晋30 ...查看


  • 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课题 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明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⑵说出动物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⑶描述动物如何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能力 ...查看


  •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各招生方向主要内容介绍
  •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各招生方向主要内容介绍 2007-08-12 01:08 来源: 浏览次数 3834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各招生方向主要内容介绍 硕士: 植物学 植物保护生物学:重点研究中国西南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特别是多学科综合 研 ...查看


  •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 4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1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陆地生物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可见,陆地生物群落在整个生物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陆地的环境条件非常复杂,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