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LILUNTANSUO{
对社会风气问题的几点思考
口王瑞娟
【摘
要】
社会风气是大多数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具有群体性、连锁性和二重性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社会风气总体良好,但不良社会风气也表现突出。分析其原因,探寻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思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社会风气,表现,原因,思路
[文献标识码】A
I文章编号1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C913
167l叫263(2004)04—0012—03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发展。但伴随改革而来的人们思
想认识上的困惑迷乱、行为上的偏差失范也表现突出,并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必
社会风气具有如下属性:
(一)社会风气具有群体性
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在
社会实践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共同的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一般来说,社会风气不仅是个人或群体少
数人的意识,而且是某一阶级、国家、集团或区域中多数成员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取向,它表现为多数人一致
须充分重视。本文就社会风气的相关问题作一粗浅
的探讨。
一、社会风气的属性
所谓社会风气,是指在某种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或某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是该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群体性的、直接外化或体现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
的意识和行为,以及共同的社会理想、信念、精神寄托、责任感和荣辱感。这种群体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其
根源在于人的社会性。正是人的社会性,以及由此产
生的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式的群体性,决定了一个人不
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生活。人们通过言行、情感的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天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
系。这样,每个人对某一社会问题的见解、价值评价以
车辆通行费管理局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稽查人员
应按规定领取执法证。
(三)统一票据管理
政府还贷公路通行费征收计划和经费预算。交通收入由省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贷款、集资债务由省级财政划拨偿
还。
(六)统一收费业务管理
省公路通行费征收管理局应指导收费公路车辆
收费站使用的通行费专用票证,由省公路通行
费征收管理局统一编报使用计划,经省财政厅、省地税局批准后,按规定领取、发放、核销,并将核销情况
报省财政厅和省地税局批准。省公路通行费征收管
理局在统一管理使用票据的基础上对全省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取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四)统一收费期限与标准
通行费收费站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收费站应悬挂统一的“收费站”标牌,实行批准文号、收费标准、收费范
围、收费期限、收费单位名称和监督电话“六公开”。制
定统一的收费管理办法,规范通行费收取业务,加强对全省收费公路收费环节的监督检查。
总之,改革现行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管理体制,走统一管理的路子,有利于改善公路收费不合理现状,并将促进山西公路交通事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目
标,促进山西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责任编辑:原淑玲)
收费公路收费标准由省交通厅会同省物价部门
确定或调整。同一技术等级收费公路的收费标准应予统一。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期限及其收费权转让期限、收费经营公路的经营期限,由省交通厅按规定报省政府或交通部批准。。
(五)统一资金管理
h
省公路通行费征收管理局应制定并监督执行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I作者简介l
2004年第4期
副主任副研究员
万方数据
王瑞娟(1963一),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研室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社会问题
及行为取向,都要受到他人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并根据自己和多数人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各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行为取向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折射、相互影响、相互效仿,逐渐形成了多数
进步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社会风气的主流。但是,
由于我国正处于观念转变、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重
要时期,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种种原因,社会风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态。其中不良社会风气也表现突出,如封建迷信活
人的一致意识,即群体意识,并由此形成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形成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气。
(二)社会风气具有连锁性
社会风气既然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教育、科技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外化和体现,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精神风
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
止;有的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
胀,把自己的名誉、良心、肉体、权力都商品化了;腐败
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等等。
(二)社会不良风气产生的主体方面的原因分析
貌的总和,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连锁性。社会风气的主要流向是被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制约和规定着的。在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同的条件下,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和发
社会生活中种种不良风气的兴起,是在发展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但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只是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客
观条件,它只是决定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可能产生,可能产生不等于必然产生。
1、功利意识导致信念意识减弱
改革开放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精神万能,人
展,便成为一股力量,影响或波及其它领域。它的传
播面和影响面就相当广泛,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成员、家庭、单位和各个地区,只是反映的程度和影响的深度不同而已。
(三)社会风气具有二重性
们追求某一极端的失败往往导致对另一极端的盲目
追求。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
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物
质、精神、文化生活便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和反作用性。积极健康、催人向上的社会风气,往往能形成健
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不断深化,物质利益原则得到全面贯彻,推动了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但是人们
在追求经济利益、物质财富的“功利”意识空前增强的
康高尚的文化氛围。它能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促进团结友爱、互相协作,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消极腐败、颓糜的社会风气往往
同时,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道德,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却相对淡薄了。
2、自我意识导致社会意识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打破种种禁锢和束缚,人们的思
想空前活跃,所谓自我感觉、自我奋斗、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意识空前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个人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是,这种“自
在社会上形成庸俗、偏见、病态、污浊的文化气氛。它能涣散人心、腐蚀人们的灵魂、助长种种不道德的行
为,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领域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社会风气这些特点和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发展
我”意识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导致社会责任感
和道义感的丧失。这种“自我”意识的放大,就是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小团体主义。轻则人情冷漠,见难不
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兴衰史,同时也是其社会风气的兴衰史。社会风气高雅刚健,则国运兴盛;社会风气卑俗萎糜,则国运
衰亡。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帮,见危不救;重则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危害社会。
3、关系意识导致原则意识减弱
随着社会的开放,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特别是
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
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应该说,这本身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主要表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
导下,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开拓进取、创新奋斗的精神风貌,推动了社会风气向积极
是一种进步。但是,有的人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这种关系,而陷入“关系学”的误区和“关系网”的怪圈之
中,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庸俗化。私事私办找“关
系”,公事公办也找“关系”,不能办的事通过“关一
2004年第4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万方数据
系”可灵活办理,能办的事通过“关系”可加快办理。邓小平同志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
办得了事情成为有能力的表现,甚至于认为关系就是键”。党员生活在社会上,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
资源,就是生产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风气、社会现象无不反映到党内来。中国共产党是执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规范被扭曲,甚至被抛弃。
政党,党内风气直接影响和带动着社会风气。要培育4、投机意识导致实干意识减弱
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党要驾驭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当然要抓住机遇,风,使党内有一股正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每个党敢冒风险。近些年来,人们的投机冒险意识普遍增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在端正社会风气方面起强。有的人乘某些单位管理松懈之机,损害国家和他
表率作用,因为领导干部身居要职并掌握一定权力,人利益,并且得了好处,发了横财。而坚持合法经营、
其行为、品格、思想具有感染性和传播性,对社会风气诚实劳动的人却没有真正富起来,或难得很快富起
产生重大影响。当一个人掌握某一团体的领导权时,来,以致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而导致扎实苦干,刻他在行为、思想品格和性格上的优缺点往往会影响到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识越来越弱。
整个团体。因此领导干部端正自己的行为、性格、思想三、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思路
对端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指出社会风气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否定我
(四)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
们社会精神生活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进步,而是要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的终极原因,应该从经济学当全面看待社会生活,正视存在的问题,以便培养和营中去寻找,应该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去寻找。区分社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键就是看能不能把社会公平政治稳定,推动社会进步。
和市场效率很好地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
(一)强化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现代大众传媒既具有促进社会风气流行、普及、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公
扩大的作用,也有促进某种社会风气衰退和消失的作
平。当前存在的社会分配不公,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新旧体制、
间、单位之间、个人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给相当多的
价值观念并存交替,人们社会认同困难的情况下,现人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成为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社代大众传媒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实践中
会矛盾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完善经济出现的问题,使广大群众端正认识,统一思想。在全
政策,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下决心解决社会形成一个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良好氛围。
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这是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二)提高全民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重要之举。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不(五)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形成监督和约束机制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取决于人民的基本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质。社会风气的调控,不只是以社会的稳定、有序、发
巩固和发展,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这些年来,我展为目标,同时还要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规,党内有一系列的发展为目标。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准则和纪律,各单位也有各自的规章制度。在继续健反映了人所具备的素质内涵:“有理想”,理想是一个全和完善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督。对腐败之风和违法
人、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方向;“有乱纪现象不能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是目前不良社会道德”,主要体现在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心,有宽广的风气蔓延的重要原因。不批评和惩处谋取私利者,那胸襟,平等待人,自尊、自爱、自律;“有文化”,要求社么对这种违法乱纪行为就是一种怂恿,对遵纪守法者会成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尊重科学,追就是一种伤害,各种法律和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求知识,讲求效率,努力学习一切有价值的精神文化;因此,必须加强监督和约束,形成纵横连锁的监督约“有纪律”,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现代法律意识,遵纪守束机制,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党组织监督、法制监法。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都要以培养社
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监督促进法规及制度的贯彻落
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作为指导。
实,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一
(三)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编辑:原淑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投举报
2004年第4期
万
方数据
对社会风气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瑞娟, Wang Ruijuan山西省委党校理研室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JOURNAL OF DIRECT BRANCH UNDER THE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C.P.C
2004,""(4)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左成林 浅析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表现及危害 -农村·农业·农民A2010,""(6)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乡风文明建设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内容.乡风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建设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2.学位论文 周全新 消费行为的伦理问题研究 2005
本文研究了消费行为的伦理问题。
消费行为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也是一个借着经济的形式而存在着的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消费行为的伦理特性表现为互主体性、功利性、规则性和生态性。对消费伦理的历史考察与回顾是研究当代消费伦理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从个体道德和国家发展两个层次出发,提倡节俭的消费观;而西方社会早期倡导节俭,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以鼓励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消费主义占据消费伦理的主导地位。消费主义表现为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把追求名牌和高档产品当作自己消费的最高目的。其特征是消费的高档名牌倾向,消费的广告效应,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其错误是把生活的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把人的正常需要与欲望混为一体,过分夸大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为消费而消费;其后果是导致严重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社会失衡和人的全面异化,引起人们物质富裕与精神颓废的对立。只有对消费主义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才能建立起新的以合理消费为核心的消费伦理原则。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生产力不发达,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依然长期存在。可是消费主义已开始在中国盛行。刚刚小康起来的中国人已经陷入消费的伦理误区:一是把人的多种社会性需求简化为唯一的物质需求;二是把人的价值的高低等同于消费水平的高低;三是把勤俭节约等同于禁欲主义;四是把奢侈当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五是消费伦理关怀的重心偏重于城市居民和青少年一代。其后果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的精神的缺失和社会风气的败坏。无庸置疑,中国人已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和西方消费主义卷入消费的伦理误区。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伦理原则,帮助人们走出消费的伦理误区就是本文的重要任务之一。科学合理的消费伦理原则包含适度消费原则、适时消费原则、适人消费原则、公平消费原则、文明消费原则等。要贯彻合理的消费原则,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把消费的伦理教育开展和消费的政策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消费行为的伦理教育开展包括坚决反对消费主义、加强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教育、提倡廉洁自律的消费观、普及环保消费意识、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等。同时,还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矫正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培育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调整优化消费结构,从而构建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期刊论文 周四选 当前农村不良风气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2)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风气好中有差、喜中有忧,尚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和谐的社会风尚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目标,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因此,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和谐风尚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和谐风尚的研究和探索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4.学位论文 赵琳琳 魏晋南北朝尚清审美趣味研究 2009
尚清审美趣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倾向,主要是对清淡美的崇尚,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时社会的风气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谈清论玄。魏晋清谈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表现了尚清的审美趣味,清谈的内容多是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超越有限而到达无限,追求清虚的美,成为当时士族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在人物品藻中,当时士人多用“清”来品评人的外貌、精神及风度,表现出了对“清”的赞扬与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也突出地表现了尚清的审美趣味,表现在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此外,魏晋南北朝的尚清审美趣味还体现在士人的生活中,当时的士人以品鉴山水、喝酒作诗、琴棋书画为清雅之事,他们崇尚这样的生活状态。因此,尚清审美趣味从魏晋南北朝的哲学层面到艺术层面再到生活的层面,对当时的文人以及以后中国文人的影响甚大,形成中华民族普遍的审美追求。
一个时代的审美理论的形成脱离不了这个时代的哲学背景,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佛思想可以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对尚清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理论,尤其是在奠定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道、儒两家哲学思想中,就已经蕴含了形成后代这一审美趣味的基本特质。可以说,先秦诸子尤其是儒道哲学思想是产生尚清审美趣味的关键因素,先秦诸子由“清”的本义出发,逐渐将其应用于哲学、社会、道德、艺术的领域,使其获得了越来越广的审美意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清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不仅作家作品风起云涌,文学理论也呈现一派繁荣的风貌。由于文学艺术中呈现出来尚清审美趣味,相应地在文学批评中,“尚清”也成为文论家们的一条重要审美标准。“清”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讲,一方面继承了人物品藻关于“清”的内涵的界定,即对现实的超越和形式上的简约,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道家和玄学自然观成为文论之“清”的基础。此时期很多文论家,很多以“清”为标准来评价作家作品,如陆云提出了清省文学观,刘勰提出了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钟嵘对清丽美学风格的偏爱等等。
5.学位论文 陈春丽 刘宋文人诗之女性题材研究 2008
由晋入宋,山水取代玄言而呈兴盛局面,并确立了刘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诗运转关”地位。沈德潜将刘宋文人诗之新变概括为:“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自此,学者多言山水,但女性实亦在其中。本文以刘宋文人诗之女性题材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此前文人诗之女性题材的比较,梳理出刘宋文人女性题材诗总貌,分析其新变表现,揭示其成因及影响。刘宋之前,文人写女性,多取“比兴”和“道德赞美”两种角度,而刘宋之新变主要表现为:塑造新的女性形象,歌女舞女大量出现;抒写新的主题,男女情爱成为中心主题;描写新的对象,展示女性服饰、姿态等外在美。从政治文化环境看,统治者的政治专制,使得文人借山水游览和声色迷恋而隐去性情,以全身退祸。而汉魏六朝政权更迭频繁,士族文人“重家族,轻君臣”的政治取向,也使女性题材诗隐去性情成为可能;从社会风气看,刘宋时期蓄养家伎成风,文人追求声色享乐,女性崇尚自由,娱乐文学思潮兴起,为文人诗之女性题材“声色大开”创造了客观条件;从文人生活现实看,刘宋文人作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其山水游览、声色享乐、逞才唱和的生活现实,构成了刘宋文人女性题材诗“性情渐隐”的内在动因。刘宋文人诗之女性题材“性情渐隐,声色大开”,又促成了齐梁宫体诗的兴盛,并带来文人诗歌创作的雅俗合流。
6.期刊论文 乌兰巴干 论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2)
社会风气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它具有群体性、连锁性和二重性的特点.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关系:一定的精神文明水平总是要外化表现为一定的社会风气;特定时期的社会风气又会反作用于精神文明,影响和制约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须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以转变.
7.学位论文 王胜 宋代州县官职务犯罪研究 2007
本文研究了宋代州县官职务犯罪。
宋代州县官职务犯罪主要表现在犯赃、失职、擅权、欺妄等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体制,其文官治国体制及冗官、冗兵、冗费、党争等现象都给政治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在州县官职务犯罪现象上有所反映。
宋代州县官职务犯罪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使公私财物受到损失,加重了财政困难,降低了行政效率,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预防州县官职务犯罪,宋代在立法、司法、监察、选任官吏、行政管理、舆论监督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同时采取了许多措施,处罚犯罪的官员。宋代在防治州县官职务犯罪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在宋初太祖、太宗时处于建国和巩固统治阶段,法制较严。真宗以后,处罚有减轻趋势。此后北宋的神宗朝、南宋的孝宗朝时期虽然加大了对犯罪官员的处罚,但积重难返,宋代没有走出历史轮回的怪圈。
8.期刊论文 王加华.曹永.Wang Jiahua.Cao Yong 交通环境、社会风气与山东地方戏的流布及地区差异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2)
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山东地方戏进行了简单分析.总体来说,山东地方戏在空间分布上西部多于东部.同时,两地在戏剧的内容表现与艺术风格上亦有很大的不同,西部相对以武戏为主,风格粗犷,而东部则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小戏为主,风格细腻柔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两地不同的交通地理环境与社会风气所造成的.
9.学位论文 孟红 汉代社会生活与礼法结合 2005
本文在第一部分通过对礼、法的起源的叙述,试图揭示礼和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礼、法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以及礼法结合的必然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汉建立以后统治思想发生的变化.论证了汉代礼法结合是不可避免的.这在政治上具体表现为"霸王道杂之"的统治策略,对于法律制度来说则是"礼入于法".第三部分,通过分析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政策,描述汉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论证了在汉以后重视名节、各亲其亲的社会风气盛行的必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认真分析原始资料和其他基本资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社会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文本资料,系统的展示汉代礼法结合的真实状况.
10.学位论文 周将军 从教化到拯救——以信仰教育化解当代精神危机 2008
中国传统一向注重伦理道德,社会风气重义轻利直至提倡舍身取义;中国人向来富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崇尚一种恬静淡泊的人生意境;中国人勤奋朴实,特别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特别强调道德教育……但今天中国社会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精神上的危机:生活被功利主义穿透,心态受商业氛围扰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乃至见利忘义,道德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有渐趋盛行之势。
缘于对此社会状况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将研究主题确定为论证如何以信仰教育化解当前社会的精神危机。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从文化传统出发,探讨传统的从教化出发的立场与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精神状态的关系,评价教化的思路能否改良今天的社会状况;从现实着眼,概述建国以来的社会精神历程,论述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至犬儒主义的发展承续,并讨论其精神实质与信仰失落的关系,探寻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及与教育的联系,然后论述了以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资源,将之融入教育以期化解当代解精神危机。
本论文在论证教化及拯救的意蕴中主要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两者的内涵,认为教化的意蕴在于启蒙,而获得拯救的前提是信仰。在梳理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的精神历程时,主要使用了历史研究法,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建国以来的大事件及其对国民精神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系统地阐述它们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在剖析当前的社会精神危机时,对当前社会现象用描述研究法进行概括性描述,并对之进行了质的分析。
文章认为曾经的理想主义的失落与现实理想的渺茫是导致这种“不信”状态的主要根源。这种精神困境是“教化”本身无能为力的结局,甚至是教化的必然结局。因此转而从“信仰”的角度,针对这种“不信”,提出了一种将信仰之“信”整合到教育中,以期化解当前精神危机的思路,是为拯救。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sxswdxszfxxb200404005.aspx授权使用:北京林业大学(bjlydx),授权号:1af38ab9-e1a1-49c7-bb0f-9e3a01013661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6日
7
LILUNTANSUO{
对社会风气问题的几点思考
口王瑞娟
【摘
要】
社会风气是大多数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具有群体性、连锁性和二重性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社会风气总体良好,但不良社会风气也表现突出。分析其原因,探寻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思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社会风气,表现,原因,思路
[文献标识码】A
I文章编号1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C913
167l叫263(2004)04—0012—03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发展。但伴随改革而来的人们思
想认识上的困惑迷乱、行为上的偏差失范也表现突出,并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必
社会风气具有如下属性:
(一)社会风气具有群体性
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在
社会实践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共同的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一般来说,社会风气不仅是个人或群体少
数人的意识,而且是某一阶级、国家、集团或区域中多数成员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取向,它表现为多数人一致
须充分重视。本文就社会风气的相关问题作一粗浅
的探讨。
一、社会风气的属性
所谓社会风气,是指在某种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或某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是该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群体性的、直接外化或体现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
的意识和行为,以及共同的社会理想、信念、精神寄托、责任感和荣辱感。这种群体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其
根源在于人的社会性。正是人的社会性,以及由此产
生的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式的群体性,决定了一个人不
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生活。人们通过言行、情感的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天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
系。这样,每个人对某一社会问题的见解、价值评价以
车辆通行费管理局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稽查人员
应按规定领取执法证。
(三)统一票据管理
政府还贷公路通行费征收计划和经费预算。交通收入由省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贷款、集资债务由省级财政划拨偿
还。
(六)统一收费业务管理
省公路通行费征收管理局应指导收费公路车辆
收费站使用的通行费专用票证,由省公路通行
费征收管理局统一编报使用计划,经省财政厅、省地税局批准后,按规定领取、发放、核销,并将核销情况
报省财政厅和省地税局批准。省公路通行费征收管
理局在统一管理使用票据的基础上对全省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取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四)统一收费期限与标准
通行费收费站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收费站应悬挂统一的“收费站”标牌,实行批准文号、收费标准、收费范
围、收费期限、收费单位名称和监督电话“六公开”。制
定统一的收费管理办法,规范通行费收取业务,加强对全省收费公路收费环节的监督检查。
总之,改革现行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管理体制,走统一管理的路子,有利于改善公路收费不合理现状,并将促进山西公路交通事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目
标,促进山西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责任编辑:原淑玲)
收费公路收费标准由省交通厅会同省物价部门
确定或调整。同一技术等级收费公路的收费标准应予统一。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期限及其收费权转让期限、收费经营公路的经营期限,由省交通厅按规定报省政府或交通部批准。。
(五)统一资金管理
h
省公路通行费征收管理局应制定并监督执行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I作者简介l
2004年第4期
副主任副研究员
万方数据
王瑞娟(1963一),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研室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社会问题
及行为取向,都要受到他人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并根据自己和多数人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各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行为取向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折射、相互影响、相互效仿,逐渐形成了多数
进步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社会风气的主流。但是,
由于我国正处于观念转变、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重
要时期,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种种原因,社会风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态。其中不良社会风气也表现突出,如封建迷信活
人的一致意识,即群体意识,并由此形成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形成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气。
(二)社会风气具有连锁性
社会风气既然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教育、科技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外化和体现,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精神风
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
止;有的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
胀,把自己的名誉、良心、肉体、权力都商品化了;腐败
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等等。
(二)社会不良风气产生的主体方面的原因分析
貌的总和,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连锁性。社会风气的主要流向是被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制约和规定着的。在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同的条件下,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和发
社会生活中种种不良风气的兴起,是在发展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但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只是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客
观条件,它只是决定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可能产生,可能产生不等于必然产生。
1、功利意识导致信念意识减弱
改革开放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精神万能,人
展,便成为一股力量,影响或波及其它领域。它的传
播面和影响面就相当广泛,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成员、家庭、单位和各个地区,只是反映的程度和影响的深度不同而已。
(三)社会风气具有二重性
们追求某一极端的失败往往导致对另一极端的盲目
追求。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
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物
质、精神、文化生活便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和反作用性。积极健康、催人向上的社会风气,往往能形成健
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不断深化,物质利益原则得到全面贯彻,推动了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但是人们
在追求经济利益、物质财富的“功利”意识空前增强的
康高尚的文化氛围。它能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促进团结友爱、互相协作,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消极腐败、颓糜的社会风气往往
同时,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道德,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却相对淡薄了。
2、自我意识导致社会意识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打破种种禁锢和束缚,人们的思
想空前活跃,所谓自我感觉、自我奋斗、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意识空前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个人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是,这种“自
在社会上形成庸俗、偏见、病态、污浊的文化气氛。它能涣散人心、腐蚀人们的灵魂、助长种种不道德的行
为,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领域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社会风气这些特点和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发展
我”意识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导致社会责任感
和道义感的丧失。这种“自我”意识的放大,就是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小团体主义。轻则人情冷漠,见难不
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兴衰史,同时也是其社会风气的兴衰史。社会风气高雅刚健,则国运兴盛;社会风气卑俗萎糜,则国运
衰亡。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帮,见危不救;重则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危害社会。
3、关系意识导致原则意识减弱
随着社会的开放,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特别是
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
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应该说,这本身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主要表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
导下,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开拓进取、创新奋斗的精神风貌,推动了社会风气向积极
是一种进步。但是,有的人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这种关系,而陷入“关系学”的误区和“关系网”的怪圈之
中,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庸俗化。私事私办找“关
系”,公事公办也找“关系”,不能办的事通过“关一
2004年第4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万方数据
系”可灵活办理,能办的事通过“关系”可加快办理。邓小平同志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
办得了事情成为有能力的表现,甚至于认为关系就是键”。党员生活在社会上,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
资源,就是生产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风气、社会现象无不反映到党内来。中国共产党是执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规范被扭曲,甚至被抛弃。
政党,党内风气直接影响和带动着社会风气。要培育4、投机意识导致实干意识减弱
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党要驾驭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当然要抓住机遇,风,使党内有一股正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每个党敢冒风险。近些年来,人们的投机冒险意识普遍增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在端正社会风气方面起强。有的人乘某些单位管理松懈之机,损害国家和他
表率作用,因为领导干部身居要职并掌握一定权力,人利益,并且得了好处,发了横财。而坚持合法经营、
其行为、品格、思想具有感染性和传播性,对社会风气诚实劳动的人却没有真正富起来,或难得很快富起
产生重大影响。当一个人掌握某一团体的领导权时,来,以致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而导致扎实苦干,刻他在行为、思想品格和性格上的优缺点往往会影响到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识越来越弱。
整个团体。因此领导干部端正自己的行为、性格、思想三、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思路
对端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指出社会风气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否定我
(四)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
们社会精神生活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进步,而是要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的终极原因,应该从经济学当全面看待社会生活,正视存在的问题,以便培养和营中去寻找,应该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去寻找。区分社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键就是看能不能把社会公平政治稳定,推动社会进步。
和市场效率很好地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
(一)强化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现代大众传媒既具有促进社会风气流行、普及、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公
扩大的作用,也有促进某种社会风气衰退和消失的作
平。当前存在的社会分配不公,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新旧体制、
间、单位之间、个人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给相当多的
价值观念并存交替,人们社会认同困难的情况下,现人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成为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社代大众传媒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实践中
会矛盾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完善经济出现的问题,使广大群众端正认识,统一思想。在全
政策,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下决心解决社会形成一个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良好氛围。
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这是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二)提高全民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重要之举。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不(五)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形成监督和约束机制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取决于人民的基本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质。社会风气的调控,不只是以社会的稳定、有序、发
巩固和发展,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这些年来,我展为目标,同时还要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规,党内有一系列的发展为目标。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准则和纪律,各单位也有各自的规章制度。在继续健反映了人所具备的素质内涵:“有理想”,理想是一个全和完善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督。对腐败之风和违法
人、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方向;“有乱纪现象不能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是目前不良社会道德”,主要体现在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心,有宽广的风气蔓延的重要原因。不批评和惩处谋取私利者,那胸襟,平等待人,自尊、自爱、自律;“有文化”,要求社么对这种违法乱纪行为就是一种怂恿,对遵纪守法者会成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尊重科学,追就是一种伤害,各种法律和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求知识,讲求效率,努力学习一切有价值的精神文化;因此,必须加强监督和约束,形成纵横连锁的监督约“有纪律”,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现代法律意识,遵纪守束机制,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党组织监督、法制监法。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都要以培养社
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监督促进法规及制度的贯彻落
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作为指导。
实,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一
(三)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编辑:原淑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投举报
2004年第4期
万
方数据
对社会风气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瑞娟, Wang Ruijuan山西省委党校理研室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JOURNAL OF DIRECT BRANCH UNDER THE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C.P.C
2004,""(4)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左成林 浅析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表现及危害 -农村·农业·农民A2010,""(6)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乡风文明建设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内容.乡风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建设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2.学位论文 周全新 消费行为的伦理问题研究 2005
本文研究了消费行为的伦理问题。
消费行为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也是一个借着经济的形式而存在着的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消费行为的伦理特性表现为互主体性、功利性、规则性和生态性。对消费伦理的历史考察与回顾是研究当代消费伦理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从个体道德和国家发展两个层次出发,提倡节俭的消费观;而西方社会早期倡导节俭,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以鼓励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消费主义占据消费伦理的主导地位。消费主义表现为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把追求名牌和高档产品当作自己消费的最高目的。其特征是消费的高档名牌倾向,消费的广告效应,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其错误是把生活的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把人的正常需要与欲望混为一体,过分夸大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为消费而消费;其后果是导致严重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社会失衡和人的全面异化,引起人们物质富裕与精神颓废的对立。只有对消费主义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才能建立起新的以合理消费为核心的消费伦理原则。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生产力不发达,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依然长期存在。可是消费主义已开始在中国盛行。刚刚小康起来的中国人已经陷入消费的伦理误区:一是把人的多种社会性需求简化为唯一的物质需求;二是把人的价值的高低等同于消费水平的高低;三是把勤俭节约等同于禁欲主义;四是把奢侈当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五是消费伦理关怀的重心偏重于城市居民和青少年一代。其后果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的精神的缺失和社会风气的败坏。无庸置疑,中国人已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和西方消费主义卷入消费的伦理误区。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伦理原则,帮助人们走出消费的伦理误区就是本文的重要任务之一。科学合理的消费伦理原则包含适度消费原则、适时消费原则、适人消费原则、公平消费原则、文明消费原则等。要贯彻合理的消费原则,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把消费的伦理教育开展和消费的政策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消费行为的伦理教育开展包括坚决反对消费主义、加强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教育、提倡廉洁自律的消费观、普及环保消费意识、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等。同时,还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矫正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培育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调整优化消费结构,从而构建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期刊论文 周四选 当前农村不良风气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2)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风气好中有差、喜中有忧,尚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和谐的社会风尚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目标,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因此,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和谐风尚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和谐风尚的研究和探索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4.学位论文 赵琳琳 魏晋南北朝尚清审美趣味研究 2009
尚清审美趣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倾向,主要是对清淡美的崇尚,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时社会的风气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谈清论玄。魏晋清谈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表现了尚清的审美趣味,清谈的内容多是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超越有限而到达无限,追求清虚的美,成为当时士族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在人物品藻中,当时士人多用“清”来品评人的外貌、精神及风度,表现出了对“清”的赞扬与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也突出地表现了尚清的审美趣味,表现在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此外,魏晋南北朝的尚清审美趣味还体现在士人的生活中,当时的士人以品鉴山水、喝酒作诗、琴棋书画为清雅之事,他们崇尚这样的生活状态。因此,尚清审美趣味从魏晋南北朝的哲学层面到艺术层面再到生活的层面,对当时的文人以及以后中国文人的影响甚大,形成中华民族普遍的审美追求。
一个时代的审美理论的形成脱离不了这个时代的哲学背景,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佛思想可以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对尚清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理论,尤其是在奠定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道、儒两家哲学思想中,就已经蕴含了形成后代这一审美趣味的基本特质。可以说,先秦诸子尤其是儒道哲学思想是产生尚清审美趣味的关键因素,先秦诸子由“清”的本义出发,逐渐将其应用于哲学、社会、道德、艺术的领域,使其获得了越来越广的审美意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清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不仅作家作品风起云涌,文学理论也呈现一派繁荣的风貌。由于文学艺术中呈现出来尚清审美趣味,相应地在文学批评中,“尚清”也成为文论家们的一条重要审美标准。“清”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讲,一方面继承了人物品藻关于“清”的内涵的界定,即对现实的超越和形式上的简约,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道家和玄学自然观成为文论之“清”的基础。此时期很多文论家,很多以“清”为标准来评价作家作品,如陆云提出了清省文学观,刘勰提出了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钟嵘对清丽美学风格的偏爱等等。
5.学位论文 陈春丽 刘宋文人诗之女性题材研究 2008
由晋入宋,山水取代玄言而呈兴盛局面,并确立了刘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诗运转关”地位。沈德潜将刘宋文人诗之新变概括为:“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自此,学者多言山水,但女性实亦在其中。本文以刘宋文人诗之女性题材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此前文人诗之女性题材的比较,梳理出刘宋文人女性题材诗总貌,分析其新变表现,揭示其成因及影响。刘宋之前,文人写女性,多取“比兴”和“道德赞美”两种角度,而刘宋之新变主要表现为:塑造新的女性形象,歌女舞女大量出现;抒写新的主题,男女情爱成为中心主题;描写新的对象,展示女性服饰、姿态等外在美。从政治文化环境看,统治者的政治专制,使得文人借山水游览和声色迷恋而隐去性情,以全身退祸。而汉魏六朝政权更迭频繁,士族文人“重家族,轻君臣”的政治取向,也使女性题材诗隐去性情成为可能;从社会风气看,刘宋时期蓄养家伎成风,文人追求声色享乐,女性崇尚自由,娱乐文学思潮兴起,为文人诗之女性题材“声色大开”创造了客观条件;从文人生活现实看,刘宋文人作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其山水游览、声色享乐、逞才唱和的生活现实,构成了刘宋文人女性题材诗“性情渐隐”的内在动因。刘宋文人诗之女性题材“性情渐隐,声色大开”,又促成了齐梁宫体诗的兴盛,并带来文人诗歌创作的雅俗合流。
6.期刊论文 乌兰巴干 论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2)
社会风气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它具有群体性、连锁性和二重性的特点.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关系:一定的精神文明水平总是要外化表现为一定的社会风气;特定时期的社会风气又会反作用于精神文明,影响和制约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须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以转变.
7.学位论文 王胜 宋代州县官职务犯罪研究 2007
本文研究了宋代州县官职务犯罪。
宋代州县官职务犯罪主要表现在犯赃、失职、擅权、欺妄等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体制,其文官治国体制及冗官、冗兵、冗费、党争等现象都给政治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在州县官职务犯罪现象上有所反映。
宋代州县官职务犯罪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使公私财物受到损失,加重了财政困难,降低了行政效率,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预防州县官职务犯罪,宋代在立法、司法、监察、选任官吏、行政管理、舆论监督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同时采取了许多措施,处罚犯罪的官员。宋代在防治州县官职务犯罪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在宋初太祖、太宗时处于建国和巩固统治阶段,法制较严。真宗以后,处罚有减轻趋势。此后北宋的神宗朝、南宋的孝宗朝时期虽然加大了对犯罪官员的处罚,但积重难返,宋代没有走出历史轮回的怪圈。
8.期刊论文 王加华.曹永.Wang Jiahua.Cao Yong 交通环境、社会风气与山东地方戏的流布及地区差异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2)
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山东地方戏进行了简单分析.总体来说,山东地方戏在空间分布上西部多于东部.同时,两地在戏剧的内容表现与艺术风格上亦有很大的不同,西部相对以武戏为主,风格粗犷,而东部则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小戏为主,风格细腻柔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两地不同的交通地理环境与社会风气所造成的.
9.学位论文 孟红 汉代社会生活与礼法结合 2005
本文在第一部分通过对礼、法的起源的叙述,试图揭示礼和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礼、法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以及礼法结合的必然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汉建立以后统治思想发生的变化.论证了汉代礼法结合是不可避免的.这在政治上具体表现为"霸王道杂之"的统治策略,对于法律制度来说则是"礼入于法".第三部分,通过分析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政策,描述汉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论证了在汉以后重视名节、各亲其亲的社会风气盛行的必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认真分析原始资料和其他基本资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社会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文本资料,系统的展示汉代礼法结合的真实状况.
10.学位论文 周将军 从教化到拯救——以信仰教育化解当代精神危机 2008
中国传统一向注重伦理道德,社会风气重义轻利直至提倡舍身取义;中国人向来富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崇尚一种恬静淡泊的人生意境;中国人勤奋朴实,特别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特别强调道德教育……但今天中国社会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精神上的危机:生活被功利主义穿透,心态受商业氛围扰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乃至见利忘义,道德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有渐趋盛行之势。
缘于对此社会状况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将研究主题确定为论证如何以信仰教育化解当前社会的精神危机。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从文化传统出发,探讨传统的从教化出发的立场与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精神状态的关系,评价教化的思路能否改良今天的社会状况;从现实着眼,概述建国以来的社会精神历程,论述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至犬儒主义的发展承续,并讨论其精神实质与信仰失落的关系,探寻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及与教育的联系,然后论述了以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资源,将之融入教育以期化解当代解精神危机。
本论文在论证教化及拯救的意蕴中主要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两者的内涵,认为教化的意蕴在于启蒙,而获得拯救的前提是信仰。在梳理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的精神历程时,主要使用了历史研究法,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建国以来的大事件及其对国民精神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系统地阐述它们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在剖析当前的社会精神危机时,对当前社会现象用描述研究法进行概括性描述,并对之进行了质的分析。
文章认为曾经的理想主义的失落与现实理想的渺茫是导致这种“不信”状态的主要根源。这种精神困境是“教化”本身无能为力的结局,甚至是教化的必然结局。因此转而从“信仰”的角度,针对这种“不信”,提出了一种将信仰之“信”整合到教育中,以期化解当前精神危机的思路,是为拯救。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sxswdxszfxxb200404005.aspx授权使用:北京林业大学(bjlydx),授权号:1af38ab9-e1a1-49c7-bb0f-9e3a01013661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