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剧与京剧的脚色行当关系

  一、脚色行当的历史沿革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来自脚色行当。脚色行当是指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按照其生理、心理、性格、情感乃至人生境遇等等特征进行类型化的分类。不同的脚色行当,代表着不同的表演类型。据记载,脚色行当最初出现于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杂剧,逐渐形成了生、旦、净、末、丑、副、贴、杂等艺术行当,并配于唱、念、做、打、舞等艺术表演形式。在宋元时期,戏曲是“一人主唱”的形式体制,正生、正旦为戏曲重要的承担者,而其他净、末、丑、副、贴、杂等脚色行当只扮演着舞台科范表演的任务。随着戏曲行当艺术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行当艺术逐渐走向成熟,戏曲的行当艺术越来越丰富,舞台的表现力也越趋于完善。这种成熟的行当体制也成为众多戏曲剧种的共同选择,并结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演变,构成了独具艺术特色的表演方式。

  二、 粤剧行当与京剧行当异同

  粤剧的行当艺术

  粤剧的行当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也是岭南文化和精神气质的重要呈现。早期的粤剧受外来声腔剧种的影响,如弋阳腔、昆曲、汉戏等,并沿用其中一些剧目,因此粤剧行当的分类也沿用这些声腔剧种的称谓,也不断的分化组合,呈现出与其他剧种相似又各异的特征。

  粤剧的行当建制起初是沿用汉戏的行当分类。分为:一末、二净、三正生、四正旦、五正丑、六员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称为十大行当。在粤剧的发展演变中,行当艺术经历了从初期“十大行当”到省港大班“六柱制”的演变。

  十大行当:

  末,又称公脚,在粤剧中细分为公脚、总生,扮演年长的男性角色。公脚偏于老年,扮演时挂戴白满等髯口。总生偏于中年,多唱文静戏,扮演时挂戴黑三绺、黑五绺等髯口。

  净,又称大净、花面,在粤剧中细分为大花面、二花面,扮演勇猛刚强的角色。大花面以白色开面,饰演反派角色;二花面勾画脸谱,饰演正派人物。

  生,又称正生,在粤剧中细分为正生、武生,扮演正派男性角色。武生在粤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兼有生、末两行的特征,多扮演文武兼备的中老年人物角色。

  旦,又称正旦、青衣,扮演正派的中年女性角色。

  丑,又称男女导角,在粤剧中细分为男女丑、三花面、小花面。粤剧的丑行是最早使用广府方言来唱念表演的,从而打破了“戏棚官话”的限制。

  员,又称外脚、大花面,扮演反派角色,后来并入净行改称大花面。

  小,又称小生,小武,扮演正面的青年男性角色。

  贴,又称二帮花旦,扮演仅次于正旦的女性角色。

  夫,又称老旦,扮演老年妇人等角色。

  杂,是手下、龙套之类的统称,包括手下、六分、马旦、拉扯、五军虎、堂旦等。

  六柱制

  六柱制行当,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柱制是粤剧与时尚流行艺术在商业竞演的环境中形成的。六柱制的粤剧是将传统十大行当的表演做了整合,保持了行当的基本内涵,也拓展了行当的规范性要求,使粤剧角色呈现出更加全面的表演。

  京剧的行当艺术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和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而形成的。因此京剧行当也沿用了汉戏和徽戏的行当分类制。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e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京剧中的“净”角,分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和以做功为主的二花脸。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三、粤剧与京剧的武生行当的表演特征

  武打是戏曲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之一。戏曲武打所创造的艺术高峰是其它艺术形式很难逾越的。武打艺术在京剧中就是武生角色的表演艺术,但在粤剧中又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粤剧武戏与京剧武戏有共性也有区别,粤剧武戏被称作武场,继承了中国戏曲武戏中的许多传统。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文戏演出逐渐成为主流,粤剧武戏向京剧武戏学习,搬用京班的“北派”武打技艺,并结合具有岭南特色的“南派”武功,成为粤剧的一时风尚。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变革,使曾经被其它剧种抛弃的真刀实械的“南派”武打对决,在粤剧中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武功戏在粤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具有浓厚的岭南尚武精神。在粤剧十大行当中武生居首,其它诸行都有相应擅长武功技法的分支行当,如“杂”行中的“手下”“马旦”等都有武戏表演。到粤剧“六柱制”时期,除了丑生对武打技艺的要求少一些外,其他武生、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第二花旦都需要文武兼备,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文武生。而京剧中武打艺术就是武生角色的表演艺术,并在京剧后期的角色行当归类中只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并没有独立的“武生”行当。

  粤剧武功宗法少林武术,并广泛吸收流传于岭南地区的南拳流派,如洪拳、咏春拳等拳种的招式和套路,并结合真刀实械的武术对决和高难度的特技表演,成为中国戏曲南派武功的典范。粤剧武术技法的表现方式分为三类:徒手搏击术、刀枪把子功、群体武打套路。

  粤剧中的徒手搏击术称为“手桥”,是南派武功的基础技法。一套完整的手桥对打功法,包括南拳、追拳、刹拳、桩手、四平马步、弓字马步、小念头、上下八插、挂槌、撞槌、牛角槌、剪槌、标龙、圈手、一冲、二冲等丰富的招式,是具有实战功防效果的竞技武功,这与京剧中所强调的“武戏不以火爆勇猛取胜,武戏文唱见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粤剧武戏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如“吐血”即“呕真血”,演员需要提前空腹喝下苏木泡过的水,在表演被掌击打时,用气功将苏木水从肚子里逼出。其他的还有“梅花桩”、“过山”、“吊辫”、“甩发”、“踩跷”、“高台・椅功”等更是地方一绝,构成了粤剧的特色要素,体现了岭南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是粤剧艺术的瑰宝。

  刀枪把子功是泛指操用刀、抢、剑、棍、棒等器械而形成的武打套路。粤剧的刀枪把子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吸收了京剧的“北派把子”套路,并与自身的“南派把子套路”并存,两种套路代表了两类不同的表演效果。“北派”注重功架中的身段美感以及舞蹈性的发挥,武器道具的装饰感强,是舞台美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南派”则注重技击实用性的呈现,虽然也是以虚拟为主,但是更接近于实战性的对垒,多以沉稳的下盘攻防来彰显手桥、把子功等套路的整体效果,粤剧的把子功的真实性对决,使舞台的视觉更多的集中在把子的指向焦点,使得征战情节效果更紧张。

  群体武打套路,是根据剧情进展的节奏和舞台调度的需要,并结合手桥和把子功技巧而形成的具有表演层次的武功组合。粤剧的群体武打套路,使武功表演更具艺术化。南派武功在表演技击套路的时候,经常会使用特技来渲染效果,形成粗旷豪放、大气磅礴的舞台意蕴。虽然其他剧种中也出现特技渲染效果,但粤剧的技击表演套路附着了岭南的审美特点。

  总结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来自脚色行当。戏曲行当的产生和发展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表演分行当也是戏曲艺术的一个特点,戏曲行当的详细分类也是各个剧种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行当是戏曲创作的基础和主要的传承方式。对各剧种的行当脚色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挖掘行当的潜能和彰显剧种的特色,有利于戏曲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一、脚色行当的历史沿革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来自脚色行当。脚色行当是指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按照其生理、心理、性格、情感乃至人生境遇等等特征进行类型化的分类。不同的脚色行当,代表着不同的表演类型。据记载,脚色行当最初出现于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杂剧,逐渐形成了生、旦、净、末、丑、副、贴、杂等艺术行当,并配于唱、念、做、打、舞等艺术表演形式。在宋元时期,戏曲是“一人主唱”的形式体制,正生、正旦为戏曲重要的承担者,而其他净、末、丑、副、贴、杂等脚色行当只扮演着舞台科范表演的任务。随着戏曲行当艺术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行当艺术逐渐走向成熟,戏曲的行当艺术越来越丰富,舞台的表现力也越趋于完善。这种成熟的行当体制也成为众多戏曲剧种的共同选择,并结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演变,构成了独具艺术特色的表演方式。

  二、 粤剧行当与京剧行当异同

  粤剧的行当艺术

  粤剧的行当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也是岭南文化和精神气质的重要呈现。早期的粤剧受外来声腔剧种的影响,如弋阳腔、昆曲、汉戏等,并沿用其中一些剧目,因此粤剧行当的分类也沿用这些声腔剧种的称谓,也不断的分化组合,呈现出与其他剧种相似又各异的特征。

  粤剧的行当建制起初是沿用汉戏的行当分类。分为:一末、二净、三正生、四正旦、五正丑、六员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称为十大行当。在粤剧的发展演变中,行当艺术经历了从初期“十大行当”到省港大班“六柱制”的演变。

  十大行当:

  末,又称公脚,在粤剧中细分为公脚、总生,扮演年长的男性角色。公脚偏于老年,扮演时挂戴白满等髯口。总生偏于中年,多唱文静戏,扮演时挂戴黑三绺、黑五绺等髯口。

  净,又称大净、花面,在粤剧中细分为大花面、二花面,扮演勇猛刚强的角色。大花面以白色开面,饰演反派角色;二花面勾画脸谱,饰演正派人物。

  生,又称正生,在粤剧中细分为正生、武生,扮演正派男性角色。武生在粤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兼有生、末两行的特征,多扮演文武兼备的中老年人物角色。

  旦,又称正旦、青衣,扮演正派的中年女性角色。

  丑,又称男女导角,在粤剧中细分为男女丑、三花面、小花面。粤剧的丑行是最早使用广府方言来唱念表演的,从而打破了“戏棚官话”的限制。

  员,又称外脚、大花面,扮演反派角色,后来并入净行改称大花面。

  小,又称小生,小武,扮演正面的青年男性角色。

  贴,又称二帮花旦,扮演仅次于正旦的女性角色。

  夫,又称老旦,扮演老年妇人等角色。

  杂,是手下、龙套之类的统称,包括手下、六分、马旦、拉扯、五军虎、堂旦等。

  六柱制

  六柱制行当,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柱制是粤剧与时尚流行艺术在商业竞演的环境中形成的。六柱制的粤剧是将传统十大行当的表演做了整合,保持了行当的基本内涵,也拓展了行当的规范性要求,使粤剧角色呈现出更加全面的表演。

  京剧的行当艺术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和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而形成的。因此京剧行当也沿用了汉戏和徽戏的行当分类制。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e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京剧中的“净”角,分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和以做功为主的二花脸。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三、粤剧与京剧的武生行当的表演特征

  武打是戏曲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之一。戏曲武打所创造的艺术高峰是其它艺术形式很难逾越的。武打艺术在京剧中就是武生角色的表演艺术,但在粤剧中又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粤剧武戏与京剧武戏有共性也有区别,粤剧武戏被称作武场,继承了中国戏曲武戏中的许多传统。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文戏演出逐渐成为主流,粤剧武戏向京剧武戏学习,搬用京班的“北派”武打技艺,并结合具有岭南特色的“南派”武功,成为粤剧的一时风尚。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变革,使曾经被其它剧种抛弃的真刀实械的“南派”武打对决,在粤剧中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武功戏在粤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具有浓厚的岭南尚武精神。在粤剧十大行当中武生居首,其它诸行都有相应擅长武功技法的分支行当,如“杂”行中的“手下”“马旦”等都有武戏表演。到粤剧“六柱制”时期,除了丑生对武打技艺的要求少一些外,其他武生、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第二花旦都需要文武兼备,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文武生。而京剧中武打艺术就是武生角色的表演艺术,并在京剧后期的角色行当归类中只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并没有独立的“武生”行当。

  粤剧武功宗法少林武术,并广泛吸收流传于岭南地区的南拳流派,如洪拳、咏春拳等拳种的招式和套路,并结合真刀实械的武术对决和高难度的特技表演,成为中国戏曲南派武功的典范。粤剧武术技法的表现方式分为三类:徒手搏击术、刀枪把子功、群体武打套路。

  粤剧中的徒手搏击术称为“手桥”,是南派武功的基础技法。一套完整的手桥对打功法,包括南拳、追拳、刹拳、桩手、四平马步、弓字马步、小念头、上下八插、挂槌、撞槌、牛角槌、剪槌、标龙、圈手、一冲、二冲等丰富的招式,是具有实战功防效果的竞技武功,这与京剧中所强调的“武戏不以火爆勇猛取胜,武戏文唱见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粤剧武戏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如“吐血”即“呕真血”,演员需要提前空腹喝下苏木泡过的水,在表演被掌击打时,用气功将苏木水从肚子里逼出。其他的还有“梅花桩”、“过山”、“吊辫”、“甩发”、“踩跷”、“高台・椅功”等更是地方一绝,构成了粤剧的特色要素,体现了岭南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是粤剧艺术的瑰宝。

  刀枪把子功是泛指操用刀、抢、剑、棍、棒等器械而形成的武打套路。粤剧的刀枪把子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吸收了京剧的“北派把子”套路,并与自身的“南派把子套路”并存,两种套路代表了两类不同的表演效果。“北派”注重功架中的身段美感以及舞蹈性的发挥,武器道具的装饰感强,是舞台美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南派”则注重技击实用性的呈现,虽然也是以虚拟为主,但是更接近于实战性的对垒,多以沉稳的下盘攻防来彰显手桥、把子功等套路的整体效果,粤剧的把子功的真实性对决,使舞台的视觉更多的集中在把子的指向焦点,使得征战情节效果更紧张。

  群体武打套路,是根据剧情进展的节奏和舞台调度的需要,并结合手桥和把子功技巧而形成的具有表演层次的武功组合。粤剧的群体武打套路,使武功表演更具艺术化。南派武功在表演技击套路的时候,经常会使用特技来渲染效果,形成粗旷豪放、大气磅礴的舞台意蕴。虽然其他剧种中也出现特技渲染效果,但粤剧的技击表演套路附着了岭南的审美特点。

  总结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来自脚色行当。戏曲行当的产生和发展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表演分行当也是戏曲艺术的一个特点,戏曲行当的详细分类也是各个剧种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行当是戏曲创作的基础和主要的传承方式。对各剧种的行当脚色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挖掘行当的潜能和彰显剧种的特色,有利于戏曲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文章

  • 戏曲的种类
  • 1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 ...查看


  • [说明文]戏曲大舞台之粤剧
  •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粤剧则产于我的家乡--广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查看


  • 历史现场:粤剧的"绿灯记"--[山乡风云]何以脱颖而出
  • □林榆 近日,省市粤剧院.团联手重排<山乡风云>.动员大会上,当年参加过创作演出的主要人员都出席了,不禁回忆起四十多年前本剧初上舞台的难忘岁月. 1964年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来广州演出,曾轰动一时.善于表现古代人 ...查看


  • 京剧的来源 不可不知
  •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q ...查看


  • 京剧行当的美学特征_谭静波
  • 谭静波京剧行当的美学特征178 HUNDREDSCHOOLSINARTS 文章编号:1003-9104(2014)03-0178-06 京剧行当的美学特征 谭静波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53) * 表现形象.反映生活,以诗.歌 ...查看


  • 中国戏剧及名角
  •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种类*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 ...查看


  • 论当代戏曲历史文人剧创作的个性化生产
  • 摘 要:在戏曲的发展史上,文人作家群体是不可不提的重要推动力.当代戏曲历史文人剧创作的个性化表现在作家的有意识选择创作对象.在剧目中坚持"一人中心"并打破戏曲人物脸谱化塑造文人形象几个方面.这种个性化的戏曲生产方式受到城 ...查看


  • 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
  • 论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 姓名:马亚倩 班级:中文132班 学号:[1**********] [摘要]:京剧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其在民间文化里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毋庸置疑.而京剧服饰作为京剧艺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充分表现出京剧人物的性格.年龄. ...查看


  • 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三)
  • 2016年01月18日 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高频考点提要] 1.艺术鉴赏知识;2.中外古代艺术成就. [高频考点速记] (五)建筑 1.中国古建筑特点 木结构建筑为主,在造型上,人字屋顶和飞檐斗拱体现了最典型的东方风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