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创造力的分析及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策略
08心理 黄晓梅 [1**********]7
摘要:本文对我自己的创造力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影响自身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造力;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一、创造力及创造型人才特征
关于创造力,目前心理学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
[1] 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创造力具有多元特征,创造力并非那些伟人们所独有,而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心理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诸多研究者们一般从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创造型人材进行描述。蔡惠京等人在《创造力开发》(1997年版)一书中提出创造型的人材在个性上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具有创造意识[2]。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产生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不可能去从事创造活动。(2)具有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在科学史上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大多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3)大无畏的勇气。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陡峭的山路。 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现代生活中就表现为在学习和研究中不畏劳苦和艰难、不惧风险和失败上。(4)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志。 创造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不会完成创造性的业绩。 我对自身创造力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二、我自身的创造力水平评价
1、我自身的创造力水平
对照以上所述的关于创造型人才的特征,我认为我自己的创造力水平还是偏低的。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狭窄,学科之间缺乏整合,不善于迁移相关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单一,考虑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缺乏自信,害怕失败,怀有从众心理,盲目追从权威;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不敢冒险的心理和我国现行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得我从小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不敢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应有的创造力。
2、我自身创造力偏低的原因分析
(1)社会角色对女孩创造力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不再是依附男性的角色,今天的女性已经身兼家庭和事业的双重角色[3]。当女性以新的形象走入社会的时候,社会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原有的女性角色模式并没有完全被接受,社会对农村性的角色期待仍然是“贤妻良母”,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孩子们,有形无形的制约着作为女孩子的我们的活动范围,制约了我们的好奇心、探究心理,影响了我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因而,社会角色期待影响了我们女生的创造力的发展。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女生创造力的影响
封闭式的课堂教学特别不利于女生进行批判性的探究,教师对男女生的心理定势、性别偏见,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聪明,更有潜力,特别是在理科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男生总比女生受到更大的关注,女生在课堂上被忽视的状况严重的影响了作为女生的自信心的发展,是女生少有展现才能的机会。这限制了女生的锻炼机会,阻碍了女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女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与男生相比,女生较少有为了要学好功课的成就期望和在学业上勇超他人的成就意识等内在动机。除此之外,女生在父母和教师的规范下养成了依赖、被动的性格特点,对老师和父母的话都是言听计从,这些个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策略
1、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4]。在这五种能力中对创造力影响最大的是思维能力,因为没有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不能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而且根本就无法形成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兴趣等,它们也是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其兴奋状态称为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促进记忆、激发想象、活跃思维等,而且能够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高操作的效率,增强人们的创造力。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形式
一是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各科教育中, 结合具体学科的某种具体能力制定一系列要求,通过达到这些教学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教师的灵活性提问和布置作业,掌握和运用一些创造性教学方法
(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科技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中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
3、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锻炼创造意志
创造力能发挥到多大程度,取决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用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完善自我。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灵活性等个性品质。此外,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意志过程。所谓“一举成功”、“一鸣惊人”的壮举,都是长期进行艰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功。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就必须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杜红彦, 侯建民, 姚桂英. 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3)
[2]刘帮惠, 张庆林谢光辉. 创造性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J].西南师大学报,2004,(5)
[3]唐海波, 郭锋. 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J].理论研究,2011,(2)
[4]孙新. 教育公平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探索,2006,(1)
自我创造力的分析及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策略
08心理 黄晓梅 [1**********]7
摘要:本文对我自己的创造力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影响自身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造力;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一、创造力及创造型人才特征
关于创造力,目前心理学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
[1] 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创造力具有多元特征,创造力并非那些伟人们所独有,而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心理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诸多研究者们一般从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创造型人材进行描述。蔡惠京等人在《创造力开发》(1997年版)一书中提出创造型的人材在个性上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具有创造意识[2]。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产生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不可能去从事创造活动。(2)具有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在科学史上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大多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3)大无畏的勇气。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陡峭的山路。 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现代生活中就表现为在学习和研究中不畏劳苦和艰难、不惧风险和失败上。(4)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志。 创造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不会完成创造性的业绩。 我对自身创造力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二、我自身的创造力水平评价
1、我自身的创造力水平
对照以上所述的关于创造型人才的特征,我认为我自己的创造力水平还是偏低的。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狭窄,学科之间缺乏整合,不善于迁移相关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单一,考虑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缺乏自信,害怕失败,怀有从众心理,盲目追从权威;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不敢冒险的心理和我国现行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得我从小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不敢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应有的创造力。
2、我自身创造力偏低的原因分析
(1)社会角色对女孩创造力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不再是依附男性的角色,今天的女性已经身兼家庭和事业的双重角色[3]。当女性以新的形象走入社会的时候,社会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原有的女性角色模式并没有完全被接受,社会对农村性的角色期待仍然是“贤妻良母”,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孩子们,有形无形的制约着作为女孩子的我们的活动范围,制约了我们的好奇心、探究心理,影响了我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因而,社会角色期待影响了我们女生的创造力的发展。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女生创造力的影响
封闭式的课堂教学特别不利于女生进行批判性的探究,教师对男女生的心理定势、性别偏见,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聪明,更有潜力,特别是在理科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男生总比女生受到更大的关注,女生在课堂上被忽视的状况严重的影响了作为女生的自信心的发展,是女生少有展现才能的机会。这限制了女生的锻炼机会,阻碍了女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女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与男生相比,女生较少有为了要学好功课的成就期望和在学业上勇超他人的成就意识等内在动机。除此之外,女生在父母和教师的规范下养成了依赖、被动的性格特点,对老师和父母的话都是言听计从,这些个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策略
1、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4]。在这五种能力中对创造力影响最大的是思维能力,因为没有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不能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而且根本就无法形成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兴趣等,它们也是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其兴奋状态称为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促进记忆、激发想象、活跃思维等,而且能够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高操作的效率,增强人们的创造力。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形式
一是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各科教育中, 结合具体学科的某种具体能力制定一系列要求,通过达到这些教学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教师的灵活性提问和布置作业,掌握和运用一些创造性教学方法
(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科技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中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
3、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锻炼创造意志
创造力能发挥到多大程度,取决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用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完善自我。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灵活性等个性品质。此外,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意志过程。所谓“一举成功”、“一鸣惊人”的壮举,都是长期进行艰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功。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就必须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杜红彦, 侯建民, 姚桂英. 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3)
[2]刘帮惠, 张庆林谢光辉. 创造性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J].西南师大学报,2004,(5)
[3]唐海波, 郭锋. 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J].理论研究,2011,(2)
[4]孙新. 教育公平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探索,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