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是阻挡风沙入侵北京最后一道屏障,同时又是京津最主要的用水源头之一。特殊的区位决定了沽源县的生态建设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立足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安全,更要着眼于维护京津的生态安全,全力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工程实施情况
沽源县共辖14个乡镇,总土地面积548.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73万亩,已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8万亩,目前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2万亩。特别是2000年来,我县林业生态建设规模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封造结合、规模治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战略,成功地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塞北林场三大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县共完成工程造林及封山育林156.45万亩,其中: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项目。从2001年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共计完成封山育林10.5万亩,人工造林2.5万亩,农田林网2万亩。
(二)退耕还林工程。在2000至2001年完成6万亩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基础上,从2002年正式启动实施,截止2006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1万亩,其中退耕造林47万亩、退耕还草2万亩、荒山匹配42万亩,共涉及全县14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07个行政村,36000余农户。
(三)塞北林场建设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截止2006年底,共完成塞北林场人工造林43万亩,封山育林7.45万亩。
二、工程建设成效
一是“两带一网”的林业格局日趋完善。通过工程实施,南部坝头沿线已建成了东西长75公里,宽10公里连绵不断的沿坝绿化带,建成了60万亩人工落叶松基地;北部沿边一线建成了一条东西长105公里,宽5公里的沿边防护林带,营造了灌木林5万亩;全县以中东部为主建成了30万亩的农田草场防护林网,共有主副林带1.4万余条,林带总长593.7万米,耕地的林网控制率达到了85%以上。
二是林草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2000年至今,全县有林面积由99年末的6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9年末的11.8%,提高到目前的21.9%,提高了10个百分点,昔日的荒山荒坡得到了绿化,共绿化了120座荒山、200条沟壑、3条主要河流;改良盐碱地、风蚀沙地19.5万亩,堵住大风口20处,绿化了半虎、集丰、张多三条主干线公路,构筑了一条京北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据测定,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40万亩,治理沙化草场40万亩,保护草场80万亩,每亩产草量提高了15%,中部农田林网保护耕地60万亩,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全年大风日数、沙尘暴次数、风中含沙量明显减少,项目区平均气温由原来的1.6°C增加到2°C,空气湿度提高了15%,年降水量增加了20—30毫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大面积退耕造林种草,使种植业结构实现了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每年种植当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面积达80万亩,为我县发展新型舍饲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培育畜牧主导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退耕户对退耕后剩余耕地倍加珍惜,积极发展高效农田,全县至今已建成高效农田6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0万亩,农民通过种植蔬菜等高效作物人均增收1300余元。运用多种农业实用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效益,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工程建设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保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和我县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发改、水利、畜牧、土地、粮食、财政等相关部门一把手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县发改局设防沙治沙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县林业局设退耕还林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相关科局和乡镇协调联动,保证了林业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我县大力实施生态兴县战略,以“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按照“政府要绿,农民要利”的生态建设原则,围绕“南北两条带,中间一片网”的林业格局,制定了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工程实施,计划到2010
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8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在布局上重点突出四个类型区建设:一是沿边防风阻沙绿化区;二是沿坝水源保持生物控制区;三是中部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区;四是三河源头水源涵养治理区。
(三)狠抓质量,突出精品。按照“重点工程出精品,一般工程保合格,整体工程上台阶”的原则,林业工程建成了九连城西片、白土夭南片、小河子泉子片、西辛营五甲地片等多处精品工程。这些精品工程,根据立地条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从整地方式、树种结构上加以区划,做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在精品工程建设上,重点把好规划关、苗木关、栽植关、验收关、管护关,体现了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实现高效益。
(四)基地带动,整体推进。围绕林业工程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建设“六大基地”,一是新旧工程相结合,二是退耕地造林与荒山匹配造林相结合,三是村与村、乡与乡工程相结合,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和立地条件,强化了6个10万亩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小河子泉子片建成了10万亩樟子松栽植基地,在长梁、丰元店、小厂沿坝东部建成了10万亩落叶松栽植基地,在白土夭、黄盖淖二个乡镇建成了10万亩良种杨树栽植基地,在小河子、西辛营、莲花滩沿坝西部建成了10万亩山杏经济林栽植基地,在平定堡、闪电河、二道渠三个乡镇建成了10万亩灌木经济林栽植基地,在沿坝一带的石质干旱阳坡建成了10万亩封山育林基地。
(五)落实机制,顺利实施。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实施,工程建设机制一步到位。二是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全部采取招投标制和承包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雇工的形式,组成专业队伍施工,并按验收报告逐级报帐,结算施工费用。
(六)科技支撑,规范操作。针对我县严重干旱的现状,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苗木上,全部使用一、二级良种壮苗,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在技术保障上,推广应用了生根粉、保水剂、容器苗、地膜覆盖等先进林业植苗技术,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在整地上,采取聚径流法的整地方式;在栽植上,使用专用工具造林,提桶沾浆。
(七)严格验收,保证质量。一是对各工程区进行日常检查、阶段检查。二是及时进行竣工检查验收,工程完成后,依据省规定的验收标准,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对工程的面积、整地质量、栽植质量、造林成活率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进行全面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做为兑现政策及奖惩的依据。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予兑现钱、粮补助。
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是阻挡风沙入侵北京最后一道屏障,同时又是京津最主要的用水源头之一。特殊的区位决定了沽源县的生态建设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立足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安全,更要着眼于维护京津的生态安全,全力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工程实施情况
沽源县共辖14个乡镇,总土地面积548.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73万亩,已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8万亩,目前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2万亩。特别是2000年来,我县林业生态建设规模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封造结合、规模治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战略,成功地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塞北林场三大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县共完成工程造林及封山育林156.45万亩,其中: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项目。从2001年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共计完成封山育林10.5万亩,人工造林2.5万亩,农田林网2万亩。
(二)退耕还林工程。在2000至2001年完成6万亩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基础上,从2002年正式启动实施,截止2006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1万亩,其中退耕造林47万亩、退耕还草2万亩、荒山匹配42万亩,共涉及全县14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07个行政村,36000余农户。
(三)塞北林场建设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截止2006年底,共完成塞北林场人工造林43万亩,封山育林7.45万亩。
二、工程建设成效
一是“两带一网”的林业格局日趋完善。通过工程实施,南部坝头沿线已建成了东西长75公里,宽10公里连绵不断的沿坝绿化带,建成了60万亩人工落叶松基地;北部沿边一线建成了一条东西长105公里,宽5公里的沿边防护林带,营造了灌木林5万亩;全县以中东部为主建成了30万亩的农田草场防护林网,共有主副林带1.4万余条,林带总长593.7万米,耕地的林网控制率达到了85%以上。
二是林草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2000年至今,全县有林面积由99年末的6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9年末的11.8%,提高到目前的21.9%,提高了10个百分点,昔日的荒山荒坡得到了绿化,共绿化了120座荒山、200条沟壑、3条主要河流;改良盐碱地、风蚀沙地19.5万亩,堵住大风口20处,绿化了半虎、集丰、张多三条主干线公路,构筑了一条京北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据测定,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40万亩,治理沙化草场40万亩,保护草场80万亩,每亩产草量提高了15%,中部农田林网保护耕地60万亩,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全年大风日数、沙尘暴次数、风中含沙量明显减少,项目区平均气温由原来的1.6°C增加到2°C,空气湿度提高了15%,年降水量增加了20—30毫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大面积退耕造林种草,使种植业结构实现了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每年种植当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面积达80万亩,为我县发展新型舍饲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培育畜牧主导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退耕户对退耕后剩余耕地倍加珍惜,积极发展高效农田,全县至今已建成高效农田6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0万亩,农民通过种植蔬菜等高效作物人均增收1300余元。运用多种农业实用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效益,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工程建设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保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和我县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发改、水利、畜牧、土地、粮食、财政等相关部门一把手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县发改局设防沙治沙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县林业局设退耕还林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相关科局和乡镇协调联动,保证了林业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我县大力实施生态兴县战略,以“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按照“政府要绿,农民要利”的生态建设原则,围绕“南北两条带,中间一片网”的林业格局,制定了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工程实施,计划到2010
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8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在布局上重点突出四个类型区建设:一是沿边防风阻沙绿化区;二是沿坝水源保持生物控制区;三是中部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区;四是三河源头水源涵养治理区。
(三)狠抓质量,突出精品。按照“重点工程出精品,一般工程保合格,整体工程上台阶”的原则,林业工程建成了九连城西片、白土夭南片、小河子泉子片、西辛营五甲地片等多处精品工程。这些精品工程,根据立地条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从整地方式、树种结构上加以区划,做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在精品工程建设上,重点把好规划关、苗木关、栽植关、验收关、管护关,体现了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实现高效益。
(四)基地带动,整体推进。围绕林业工程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建设“六大基地”,一是新旧工程相结合,二是退耕地造林与荒山匹配造林相结合,三是村与村、乡与乡工程相结合,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和立地条件,强化了6个10万亩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小河子泉子片建成了10万亩樟子松栽植基地,在长梁、丰元店、小厂沿坝东部建成了10万亩落叶松栽植基地,在白土夭、黄盖淖二个乡镇建成了10万亩良种杨树栽植基地,在小河子、西辛营、莲花滩沿坝西部建成了10万亩山杏经济林栽植基地,在平定堡、闪电河、二道渠三个乡镇建成了10万亩灌木经济林栽植基地,在沿坝一带的石质干旱阳坡建成了10万亩封山育林基地。
(五)落实机制,顺利实施。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实施,工程建设机制一步到位。二是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全部采取招投标制和承包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雇工的形式,组成专业队伍施工,并按验收报告逐级报帐,结算施工费用。
(六)科技支撑,规范操作。针对我县严重干旱的现状,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苗木上,全部使用一、二级良种壮苗,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在技术保障上,推广应用了生根粉、保水剂、容器苗、地膜覆盖等先进林业植苗技术,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在整地上,采取聚径流法的整地方式;在栽植上,使用专用工具造林,提桶沾浆。
(七)严格验收,保证质量。一是对各工程区进行日常检查、阶段检查。二是及时进行竣工检查验收,工程完成后,依据省规定的验收标准,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对工程的面积、整地质量、栽植质量、造林成活率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进行全面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做为兑现政策及奖惩的依据。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予兑现钱、粮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