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

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是阻挡风沙入侵北京最后一道屏障,同时又是京津最主要的用水源头之一。特殊的区位决定了沽源县的生态建设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立足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安全,更要着眼于维护京津的生态安全,全力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工程实施情况

沽源县共辖14个乡镇,总土地面积548.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73万亩,已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8万亩,目前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2万亩。特别是2000年来,我县林业生态建设规模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封造结合、规模治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战略,成功地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塞北林场三大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县共完成工程造林及封山育林156.45万亩,其中: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项目。从2001年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共计完成封山育林10.5万亩,人工造林2.5万亩,农田林网2万亩。

(二)退耕还林工程。在2000至2001年完成6万亩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基础上,从2002年正式启动实施,截止2006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1万亩,其中退耕造林47万亩、退耕还草2万亩、荒山匹配42万亩,共涉及全县14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07个行政村,36000余农户。

(三)塞北林场建设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截止2006年底,共完成塞北林场人工造林43万亩,封山育林7.45万亩。

二、工程建设成效

一是“两带一网”的林业格局日趋完善。通过工程实施,南部坝头沿线已建成了东西长75公里,宽10公里连绵不断的沿坝绿化带,建成了60万亩人工落叶松基地;北部沿边一线建成了一条东西长105公里,宽5公里的沿边防护林带,营造了灌木林5万亩;全县以中东部为主建成了30万亩的农田草场防护林网,共有主副林带1.4万余条,林带总长593.7万米,耕地的林网控制率达到了85%以上。

二是林草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2000年至今,全县有林面积由99年末的6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9年末的11.8%,提高到目前的21.9%,提高了10个百分点,昔日的荒山荒坡得到了绿化,共绿化了120座荒山、200条沟壑、3条主要河流;改良盐碱地、风蚀沙地19.5万亩,堵住大风口20处,绿化了半虎、集丰、张多三条主干线公路,构筑了一条京北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据测定,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40万亩,治理沙化草场40万亩,保护草场80万亩,每亩产草量提高了15%,中部农田林网保护耕地60万亩,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全年大风日数、沙尘暴次数、风中含沙量明显减少,项目区平均气温由原来的1.6°C增加到2°C,空气湿度提高了15%,年降水量增加了20—30毫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大面积退耕造林种草,使种植业结构实现了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每年种植当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面积达80万亩,为我县发展新型舍饲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培育畜牧主导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退耕户对退耕后剩余耕地倍加珍惜,积极发展高效农田,全县至今已建成高效农田6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0万亩,农民通过种植蔬菜等高效作物人均增收1300余元。运用多种农业实用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效益,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工程建设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保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和我县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发改、水利、畜牧、土地、粮食、财政等相关部门一把手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县发改局设防沙治沙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县林业局设退耕还林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相关科局和乡镇协调联动,保证了林业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我县大力实施生态兴县战略,以“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按照“政府要绿,农民要利”的生态建设原则,围绕“南北两条带,中间一片网”的林业格局,制定了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工程实施,计划到2010

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8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在布局上重点突出四个类型区建设:一是沿边防风阻沙绿化区;二是沿坝水源保持生物控制区;三是中部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区;四是三河源头水源涵养治理区。

(三)狠抓质量,突出精品。按照“重点工程出精品,一般工程保合格,整体工程上台阶”的原则,林业工程建成了九连城西片、白土夭南片、小河子泉子片、西辛营五甲地片等多处精品工程。这些精品工程,根据立地条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从整地方式、树种结构上加以区划,做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在精品工程建设上,重点把好规划关、苗木关、栽植关、验收关、管护关,体现了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实现高效益。

(四)基地带动,整体推进。围绕林业工程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建设“六大基地”,一是新旧工程相结合,二是退耕地造林与荒山匹配造林相结合,三是村与村、乡与乡工程相结合,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和立地条件,强化了6个10万亩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小河子泉子片建成了10万亩樟子松栽植基地,在长梁、丰元店、小厂沿坝东部建成了10万亩落叶松栽植基地,在白土夭、黄盖淖二个乡镇建成了10万亩良种杨树栽植基地,在小河子、西辛营、莲花滩沿坝西部建成了10万亩山杏经济林栽植基地,在平定堡、闪电河、二道渠三个乡镇建成了10万亩灌木经济林栽植基地,在沿坝一带的石质干旱阳坡建成了10万亩封山育林基地。

(五)落实机制,顺利实施。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实施,工程建设机制一步到位。二是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全部采取招投标制和承包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雇工的形式,组成专业队伍施工,并按验收报告逐级报帐,结算施工费用。

(六)科技支撑,规范操作。针对我县严重干旱的现状,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苗木上,全部使用一、二级良种壮苗,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在技术保障上,推广应用了生根粉、保水剂、容器苗、地膜覆盖等先进林业植苗技术,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在整地上,采取聚径流法的整地方式;在栽植上,使用专用工具造林,提桶沾浆。

(七)严格验收,保证质量。一是对各工程区进行日常检查、阶段检查。二是及时进行竣工检查验收,工程完成后,依据省规定的验收标准,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对工程的面积、整地质量、栽植质量、造林成活率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进行全面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做为兑现政策及奖惩的依据。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予兑现钱、粮补助。

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是阻挡风沙入侵北京最后一道屏障,同时又是京津最主要的用水源头之一。特殊的区位决定了沽源县的生态建设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立足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安全,更要着眼于维护京津的生态安全,全力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工程实施情况

沽源县共辖14个乡镇,总土地面积548.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73万亩,已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8万亩,目前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2万亩。特别是2000年来,我县林业生态建设规模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封造结合、规模治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战略,成功地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塞北林场三大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县共完成工程造林及封山育林156.45万亩,其中: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项目。从2001年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共计完成封山育林10.5万亩,人工造林2.5万亩,农田林网2万亩。

(二)退耕还林工程。在2000至2001年完成6万亩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基础上,从2002年正式启动实施,截止2006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1万亩,其中退耕造林47万亩、退耕还草2万亩、荒山匹配42万亩,共涉及全县14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07个行政村,36000余农户。

(三)塞北林场建设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截止2006年底,共完成塞北林场人工造林43万亩,封山育林7.45万亩。

二、工程建设成效

一是“两带一网”的林业格局日趋完善。通过工程实施,南部坝头沿线已建成了东西长75公里,宽10公里连绵不断的沿坝绿化带,建成了60万亩人工落叶松基地;北部沿边一线建成了一条东西长105公里,宽5公里的沿边防护林带,营造了灌木林5万亩;全县以中东部为主建成了30万亩的农田草场防护林网,共有主副林带1.4万余条,林带总长593.7万米,耕地的林网控制率达到了85%以上。

二是林草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2000年至今,全县有林面积由99年末的6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9年末的11.8%,提高到目前的21.9%,提高了10个百分点,昔日的荒山荒坡得到了绿化,共绿化了120座荒山、200条沟壑、3条主要河流;改良盐碱地、风蚀沙地19.5万亩,堵住大风口20处,绿化了半虎、集丰、张多三条主干线公路,构筑了一条京北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据测定,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40万亩,治理沙化草场40万亩,保护草场80万亩,每亩产草量提高了15%,中部农田林网保护耕地60万亩,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全年大风日数、沙尘暴次数、风中含沙量明显减少,项目区平均气温由原来的1.6°C增加到2°C,空气湿度提高了15%,年降水量增加了20—30毫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大面积退耕造林种草,使种植业结构实现了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每年种植当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面积达80万亩,为我县发展新型舍饲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培育畜牧主导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退耕户对退耕后剩余耕地倍加珍惜,积极发展高效农田,全县至今已建成高效农田6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0万亩,农民通过种植蔬菜等高效作物人均增收1300余元。运用多种农业实用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效益,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工程建设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保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和我县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发改、水利、畜牧、土地、粮食、财政等相关部门一把手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县发改局设防沙治沙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县林业局设退耕还林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相关科局和乡镇协调联动,保证了林业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我县大力实施生态兴县战略,以“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按照“政府要绿,农民要利”的生态建设原则,围绕“南北两条带,中间一片网”的林业格局,制定了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工程实施,计划到2010

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8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在布局上重点突出四个类型区建设:一是沿边防风阻沙绿化区;二是沿坝水源保持生物控制区;三是中部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区;四是三河源头水源涵养治理区。

(三)狠抓质量,突出精品。按照“重点工程出精品,一般工程保合格,整体工程上台阶”的原则,林业工程建成了九连城西片、白土夭南片、小河子泉子片、西辛营五甲地片等多处精品工程。这些精品工程,根据立地条件,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从整地方式、树种结构上加以区划,做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在精品工程建设上,重点把好规划关、苗木关、栽植关、验收关、管护关,体现了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实现高效益。

(四)基地带动,整体推进。围绕林业工程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建设“六大基地”,一是新旧工程相结合,二是退耕地造林与荒山匹配造林相结合,三是村与村、乡与乡工程相结合,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和立地条件,强化了6个10万亩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小河子泉子片建成了10万亩樟子松栽植基地,在长梁、丰元店、小厂沿坝东部建成了10万亩落叶松栽植基地,在白土夭、黄盖淖二个乡镇建成了10万亩良种杨树栽植基地,在小河子、西辛营、莲花滩沿坝西部建成了10万亩山杏经济林栽植基地,在平定堡、闪电河、二道渠三个乡镇建成了10万亩灌木经济林栽植基地,在沿坝一带的石质干旱阳坡建成了10万亩封山育林基地。

(五)落实机制,顺利实施。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实施,工程建设机制一步到位。二是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全部采取招投标制和承包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雇工的形式,组成专业队伍施工,并按验收报告逐级报帐,结算施工费用。

(六)科技支撑,规范操作。针对我县严重干旱的现状,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苗木上,全部使用一、二级良种壮苗,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在技术保障上,推广应用了生根粉、保水剂、容器苗、地膜覆盖等先进林业植苗技术,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在整地上,采取聚径流法的整地方式;在栽植上,使用专用工具造林,提桶沾浆。

(七)严格验收,保证质量。一是对各工程区进行日常检查、阶段检查。二是及时进行竣工检查验收,工程完成后,依据省规定的验收标准,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对工程的面积、整地质量、栽植质量、造林成活率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进行全面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做为兑现政策及奖惩的依据。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予兑现钱、粮补助。


相关文章

  •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_徐兴奎
  • 2008年 第53卷 第4期: 456 ~ 462 论 文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 及其成因分析 徐兴奎, 陈红, LEVY Jason K ...查看


  • 古蔺气候条件
  • 古蔺县基本慨况简介 关键词:古蔺慨况,古蔺简介,古蔺信息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相关机构: 古蔺在线电 话:网 址:http://感谢 guli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点击率:510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地理篇 古蔺县地处 ...查看


  • 中国主要山脉(一)
  • 中国主要山脉(一) 1)中国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大别山山脉,大巴山脉,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燕山山脉 ,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武陵山脉,武夷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阿尔金 ...查看


  • 气候因子对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限制作用研究
  • 摘要:指出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保护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利用该自然保护区光照.温度.降水.空气和风的气候数据,分析了气候因子对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限制作用,以期探明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建群机制和生长发育规律,从而为保护 ...查看


  • 为什麼贵州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
  • 为什么贵州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 "天无三日晴"是人们对贵州气候状况的客观描述,本身并无褒贬的意思,但的确抓住了贵州气候的特点. 贵州省是全国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阴雨天最多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一年中阴雨天日 ...查看


  • 课件名胜古迹--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
  • 内 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兴 安岭山脉南缘,浑善达克沙地东端,是三大地貌区 的结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称.在这两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种自然景观,被称作内蒙古风光 ...查看


  • 七年级地理亚洲河流与湖泊概况
  • 亚洲河流与湖泊概况 河网分布 亚洲河流的年径流总量为13190立方公里,占世界的33.9%,居各洲首位.在地形结构和气候的影响下,长河众多,水系分布呈辐射状.内陆水系,包括无流区,面积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30%.河网疏密不均,在降水丰富的东 ...查看


  • 初一下 期中
  •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一. 国土与人民 ① 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与哪个大洲的总面积大致相等. ② 中国的四个地理端点 最北端--漠河县 (黑龙江省) 最东端--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黑龙江省)最西端--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 ...查看


  • 峨眉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析
  • 峨眉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找到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