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论语·述而篇(3)孔子对当今社会有四忧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1)修,《说文》:“修,饰也”即纹饰。本章是修养身心和培养品德的意思。

(2)讲,《说文》:“讲,和解也。”即谈和、议和。段玉裁注:不合者调和之,纷纠者解释之是曰讲。本章是研究、商讨的意思。

(3)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即我军威武的出征仪式。 本章是指合乎道义的事情。

(4)徙,《说文》:“徙,迻也。” 本义是迁移。本章是迁从,是改变自己使行为更接近。

(5)善,《说文》:“善,吉也。”本义是高兴。

(6)改,《说文》:“改,更也。”即变更。本章是改正的意思。

(7)忧,《说文》:“忧,愁也。” 本义是愁眉苦脸。本章是忧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能做到每天修养身心和培养品德,对所学的内容不能与大家一起研究、商讨,听闻到符合道义的事情而不能迁从,不善的行为不能做到立即改正,这是我忧虑的事情。”

【解读】

一提到“忧”,我们总会想到“忧国忧民”、“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知我者谓我心忧”。忧是什么?忧惧、忧愁、忧虑。如今的社会变成这个样子,从春秋时期孔子开始,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无事不忧,无处不忧,无时不忧。这种沉重的民族心情,如今又压在了我们身上。夫子之忧,乃圣人之忧。“是吾忧也”,是,这些,对于“学问之道”,夫子忧虑的是什么呢?

德之不修。《系辞传》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为盛德。”什么叫做德呢?我国古时道与德是分开的,道与德合起来用是秦汉以后的文化。秦汉以前,道是道,德是德。什么是德呢?“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在《大学》里头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就是不断地进步,是没有今天只有明天。一个人如果满足了今天的成就,那就叫做落伍。今天就是今天,今天就过去了,只有明天,永远是明天,永远在前面,所以苟日新。一个人如果满足了今天的成就,这个人就完了。学问道德也是一样,要天天不断地前进,所以说“日新之谓盛德”。德,是内心善和美并表现出来的行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德”,如果不能做到修养身心和培养品德,就谈不上“日新”。修德,是我们做学问的头等大事,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修德,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如“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你明道还要为道就是君子儒,你明道但不为道就是小人儒。对于修德来说,不仅是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

学之不讲。如今所用“讲学”一词,就是从本章而来,就是当众讲解阐述自己的学术理论。在本章,讲是“研究、商讨”的意思,并非是指孔子去给弟子讲学。学,即是学问,是我们从老师,从古圣先贤那里学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学来的东西要随时随地去运用,但是有个前提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把学问只放在自己的脑子里,那就不叫学问了。所以,学问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讲”。如何做呢?必须要研究、商讨。古人“讲学”,最盛的气象就是“百家争鸣”。如今则不同了,一部经典被大家们表达出无数个版本,各自都是围绕着自己生活经历和只是系统的心灵鸡汤。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呢?碍于面子甚至固执己见,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有权利甚至有学术地位的,更是高高在上不允许别人碰触自己的缺失。所以说,孔子对做学问的研究、探讨的风气,是何等忧虑!

闻义不能徙。义,就是符合道义的事情。《为政篇》“见义不为,无勇也。”即见到符合道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前两年,国民中议论老人在大街上摔倒该不该扶起来一事,称为公众媒体议论的一大话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管怎样都要把老人扶起来。但是,因为惧怕老人讹诈,所以国民中所盛行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正是社会变得“不义”的表现。闻义,即听闻到符合道义的事情。该怎么去做呢?徙。改变自己使行为更接近就是徙,更接近的就是听闻到的“义”。实际上呢?政府在倡导国民做符合道义的行为时,国民心中因为固有了一套自私的符合自己的观点,坚决不会听这一套。这就是典型的“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衰世的表现是从国民内心的对错观念开始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是历来不变的定义。不善的就是“过”。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了过错,按情理就是立即改正。所以古人有闻过则改、闻过则喜的美德。《益·象传》:“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改过从善,这是君子的美德,为什么夫子还要忧虑此事呢?善恶,是内心最根本的标准,当这个标准失衡时,闻义则徙、讲学、修德,一切都是空谈。一个人修德的最基础,就是从内心的善恶标准入手,当遇到不善的事情时一定要勇于改变自己。是走向君子的正道,还是滑向小人的邪路,能改不善则是根本。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读一句《论语》,告诉你被误读的《论语》背后。“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号:tshgxy。

得其精髓精研易学、人物志、冰鉴二十余载儒学和大乘佛法践行者诗人,西域文化研究学者王宏杰天山国学苑

品读经典 升华人生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1)修,《说文》:“修,饰也”即纹饰。本章是修养身心和培养品德的意思。

(2)讲,《说文》:“讲,和解也。”即谈和、议和。段玉裁注:不合者调和之,纷纠者解释之是曰讲。本章是研究、商讨的意思。

(3)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即我军威武的出征仪式。 本章是指合乎道义的事情。

(4)徙,《说文》:“徙,迻也。” 本义是迁移。本章是迁从,是改变自己使行为更接近。

(5)善,《说文》:“善,吉也。”本义是高兴。

(6)改,《说文》:“改,更也。”即变更。本章是改正的意思。

(7)忧,《说文》:“忧,愁也。” 本义是愁眉苦脸。本章是忧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能做到每天修养身心和培养品德,对所学的内容不能与大家一起研究、商讨,听闻到符合道义的事情而不能迁从,不善的行为不能做到立即改正,这是我忧虑的事情。”

【解读】

一提到“忧”,我们总会想到“忧国忧民”、“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知我者谓我心忧”。忧是什么?忧惧、忧愁、忧虑。如今的社会变成这个样子,从春秋时期孔子开始,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无事不忧,无处不忧,无时不忧。这种沉重的民族心情,如今又压在了我们身上。夫子之忧,乃圣人之忧。“是吾忧也”,是,这些,对于“学问之道”,夫子忧虑的是什么呢?

德之不修。《系辞传》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为盛德。”什么叫做德呢?我国古时道与德是分开的,道与德合起来用是秦汉以后的文化。秦汉以前,道是道,德是德。什么是德呢?“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在《大学》里头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就是不断地进步,是没有今天只有明天。一个人如果满足了今天的成就,那就叫做落伍。今天就是今天,今天就过去了,只有明天,永远是明天,永远在前面,所以苟日新。一个人如果满足了今天的成就,这个人就完了。学问道德也是一样,要天天不断地前进,所以说“日新之谓盛德”。德,是内心善和美并表现出来的行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德”,如果不能做到修养身心和培养品德,就谈不上“日新”。修德,是我们做学问的头等大事,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修德,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如“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解读,你明道还要为道就是君子儒,你明道但不为道就是小人儒。对于修德来说,不仅是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

学之不讲。如今所用“讲学”一词,就是从本章而来,就是当众讲解阐述自己的学术理论。在本章,讲是“研究、商讨”的意思,并非是指孔子去给弟子讲学。学,即是学问,是我们从老师,从古圣先贤那里学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学来的东西要随时随地去运用,但是有个前提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把学问只放在自己的脑子里,那就不叫学问了。所以,学问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讲”。如何做呢?必须要研究、商讨。古人“讲学”,最盛的气象就是“百家争鸣”。如今则不同了,一部经典被大家们表达出无数个版本,各自都是围绕着自己生活经历和只是系统的心灵鸡汤。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呢?碍于面子甚至固执己见,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有权利甚至有学术地位的,更是高高在上不允许别人碰触自己的缺失。所以说,孔子对做学问的研究、探讨的风气,是何等忧虑!

闻义不能徙。义,就是符合道义的事情。《为政篇》“见义不为,无勇也。”即见到符合道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前两年,国民中议论老人在大街上摔倒该不该扶起来一事,称为公众媒体议论的一大话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管怎样都要把老人扶起来。但是,因为惧怕老人讹诈,所以国民中所盛行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正是社会变得“不义”的表现。闻义,即听闻到符合道义的事情。该怎么去做呢?徙。改变自己使行为更接近就是徙,更接近的就是听闻到的“义”。实际上呢?政府在倡导国民做符合道义的行为时,国民心中因为固有了一套自私的符合自己的观点,坚决不会听这一套。这就是典型的“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衰世的表现是从国民内心的对错观念开始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是历来不变的定义。不善的就是“过”。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了过错,按情理就是立即改正。所以古人有闻过则改、闻过则喜的美德。《益·象传》:“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改过从善,这是君子的美德,为什么夫子还要忧虑此事呢?善恶,是内心最根本的标准,当这个标准失衡时,闻义则徙、讲学、修德,一切都是空谈。一个人修德的最基础,就是从内心的善恶标准入手,当遇到不善的事情时一定要勇于改变自己。是走向君子的正道,还是滑向小人的邪路,能改不善则是根本。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读一句《论语》,告诉你被误读的《论语》背后。“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号:tshgxy。

得其精髓精研易学、人物志、冰鉴二十余载儒学和大乘佛法践行者诗人,西域文化研究学者王宏杰天山国学苑

品读经典 升华人生


相关文章

  • [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 <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 ...查看


  • 孔子言语教学理念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 孔子言语教学理念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者:冉淑梅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1期 摘 要:在孔子的教育活动中,他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是与他的有教无类理念相适应的.同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又是以他的言行观为理论 ...查看


  • 略论国学的当代价值
  • 国学作为我国自古以来所固有的学术文化,产生于公元前775年至前25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初始阶段,是社会一大进步.社会上儒.墨.法.名.农.兵等各家学派,纷纷应世而出,服务于当时封建社会形成的需要,出现了 ...查看


  • 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 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中文五班 裴梓伊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旧制度已不复存在.当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新文化代 ...查看


  • [论语]中廉政思想的启示
  • <论语>中廉政思想的启示 沈庆林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圣经>对西方人一样,深刻而广泛.历代封建统治者更将<论语>思想奉为圭臬.宋代开国 ...查看


  •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 孔子眼中的"孝悌之道" 摘要:<论语>中,"恕"与"仁"为其核心的思想,而孔子又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可以说孔子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甚至,儒家认为 ...查看


  • 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 2010年2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10 第26卷 第1期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EditionofSocialSciences)Vol.26 No.1 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 ...查看


  •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摘要]:<论语·里仁篇>中记载着这么一句经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谓被天下的孝子奉为孝顺父母的准则.然而不同的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


  •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科学论坛] 李婷婷 约3276 字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曾以其恢弘的气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对人类生命的深切关怀而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它不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