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阅读素材

宰相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感遇四首之一 感遇四首之二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四首之三 感遇四首之四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课文素材开发】

《荔枝赋并序》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撷取家乡常见的荔枝入文并对荔枝大加赞叹,称荔枝为果中珍品,认为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甚至比天降甘露还要神奇,作者将怀才不遇的人才比作荔枝,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与无奈。文中的荔枝就是那些心怀美玉却不被赏识的高洁之士,作者对荔枝的赞美就是对这类人的赞美,作者对荔枝遭遇的同情,也就是对有高洁之志而不得其位的士人的同情。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心灵的选择”“遭遇挫折”“心境与遭遇”“出路”等相关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2.不听谏言终酿祸

张九龄是一位很有识人之名的宰相,无论善恶忠奸,他都能一眼洞穿。他是最早断言安禄山必反的人。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因轻敌冒进,结果大败而归,损兵八万多。按照当时的军法,安禄山罪当斩首。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后来安禄山果然造反,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到四川成都逃难,真是追悔莫及,于是特地派遣使者去张九龄的墓前祭奠,以表示悔意。 【应用角度】“知人善任”、“有远见”、“短视与远见”等

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

【九龄墓地】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北郊墩子头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因历朝均有祭扫,这座山被当地百姓称作丞相山。

沿着一条卵石小路,我们来到山脚处的“张文献公祠”。据介绍,该祠堂为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坟墓时所建,“文革”期间荒废。1982年韶关市政府重修坟墓时将该祠一并修整,使之焕然一新。祠内墙上镶嵌有张九龄、张九龄夫人、张九皋(张九龄弟)、张九章(张九龄弟)4块旧墓碑。这些碑石可能是民国八年建祠时在土墓前取来嵌到这里的。碑上刻字仍可辨识,只有部分剥落。韶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松南告诉我们,张九龄夫人的墓地就在张九龄墓地稍下处。而九龄弟九皋之墓在九龄墓右面山下,九章墓在左面山下。1978年,该山周围被列为“张氏家族墓地”,1985年8月这里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卵石小路在张文献公祠旁继续蜿蜒而上,至半山腰地势稍平处就见到张九龄墓地。墓宽六七米,高约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书“右丞相始兴伯张文献公墓”,墓的左右两侧有“樵苏永禁,竹帛犹存”的圆形石刻。

据介绍,该墓多次被盗,1960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组队挖掘时,仅余零星残物,幸存一块很完整的石刻,是为“张九龄墓志铭”,也就是这块墓志铭解开了张九龄诞生年月之谜。因为《旧唐书》和《新唐书》皆称张九龄生于公元673年,而一些民间资料则记载张九龄生于678年。

记者在当地专家带领下,手持电筒摸索着走进漆黑的张九龄墓室内,几平方米的墓室为穹庐顶,内壁还有壁画斑块,这在唐朝比较罕见。对张九龄墓及其家族墓地,广东省文化厅前后投了6万元,韶关市政府投了四五万元用于保护和修缮。

张九龄墓前有一株桃花引起我们的好奇,据这里的文物保护员梁新华老人介绍,这株桃花自生自长于斯。从这里看过去,眼前宛若一个小盆地,开阔雄奇。山岗下的小村炊烟袅袅依稀可见。这不由让人想起张九龄的《感遇》之二:“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九龄故里】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

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坐落在桂山律水之间。据《广东通志》载,张九龄的故居就在这个祥云霭霭的地方。

隘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的名相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和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张发奎。

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房屋门前有个池塘,池塘旁竖着两块半人高的桅杆石。据说张九龄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做官,而张九龄的父亲则来到始兴置立田产以耕为业。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在张九龄故居不远处的旗岗寨山麓有一个张文献公祠。走近祠堂,“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样就映入眼帘,让这座并不十分起眼的祠堂增辉不少。祠堂正殿供奉的张文献公塑像风仪秀整,让人不由想到后人对张九龄的评语——风度蕴藉。

据介绍,这座祠堂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0月11日。由位于桂山岗左上方山麓的老祠迁来。民国三十二年冬修缮后,张九龄祖父张君政的41世孙张发奎于次年2月14日张九龄诞辰日,出席了每年一度的“祭相”礼仪。

隘子镇镇长汤爱亮说,当地还有一种米粉叫做“宰相粉”,相传是张九龄母亲给张九龄夜读时做的夜宵。这种米粉的特别之处是久煮不烂。现在,宰相粉已经成了当地一个畅销品牌。此外,始兴县也在积极招商引资,希望把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文化生态的旅游品牌。

【梅岭驿道】坦坦方五轨,阗阗走四通

自古以来,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的梅关古道就是中原和岭南经贸往来的交通要道。梅关所处的梅岭为大庾岭南麓山岭,因为秦代设关于此,故有梅关一称。 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为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南归时张九龄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而唐代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的古道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了。于是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

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张九龄奉诏后行动很快,“农闲动工,不须一季”便开凿了一条长约20余丈、宽3丈,可两马车并行的大山路,使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

一到梅岭,刚下车就能感觉此地气温比城区内要低。据记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后,历代多有修葺,我们现在行走的古道是明正统十一年(14 46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花岗片石铺砌而成的。当时郑述铺砌岭道九十余里,并在道旁补植松、梅。

景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由于科学种植,这里的梅花花期比较长,所以现在已含苞待放。在古代,岭梅怒放之时,许多诗人墨客便前来踏雪寻梅,留下了许多咏梅佳句。文豪苏东坡就留下千古诗篇:“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关古道向南北两边蜿蜒延伸,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实际上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历史上不少中原仕宦、望族经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传入南粤。

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关古道南迁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细数广东土生土长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等美誉的张九龄是不能不提的一个。

祖籍韶州(今韶关)的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遗风惠及后世。相比于姚崇的通达时变和宋璟的刑赏无私,张九龄更是一个老成务实,勤于政事的宰相。今日广东人的务实想必和张九龄为政的作风不无关系。张九龄之所以得到众多官僚、文士的好评,除了他的功业文章冠盖一代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执政期间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张九龄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他居安思危并能事先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等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终因奸臣迫害,罢相回乡,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可见,如果张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

有学者认为,张九龄的政治成就与他“以生人(民)为身,社稷自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分不开。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后奉命执行。大庾岭新路又称梅岭驿道,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它的开凿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为扩大和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经贸文化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相形之下,它的作者张九龄却往往为世人所淡忘。在唐代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是一代文宗。《唐诗三百首》前4首皆张九龄《感遇》组诗(另一版本《唐诗三百首》前两首是张九龄《感遇》组诗)。至于张九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驯养信鸽之人,恐怕就更鲜为人知了。

张九龄因为长期生活在外,在故乡的痕迹本来就不多,如今遗迹更是所剩无几。在走访张九龄故里的几天中,我们看到,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已经有意识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遗迹,并试图把张九龄文化和山区丰厚的生态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致力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但是限于山区的经济现状,大手笔开发张九龄文化资源遭遇瓶颈。历史文化资源是无价之宝,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停留在保护阶段的历史遗迹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也只有这样,张九龄的风度和英名才不会为世人所淡忘,其文化遗产才会真正福泽后人。

宰相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感遇四首之一 感遇四首之二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四首之三 感遇四首之四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课文素材开发】

《荔枝赋并序》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撷取家乡常见的荔枝入文并对荔枝大加赞叹,称荔枝为果中珍品,认为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甚至比天降甘露还要神奇,作者将怀才不遇的人才比作荔枝,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与无奈。文中的荔枝就是那些心怀美玉却不被赏识的高洁之士,作者对荔枝的赞美就是对这类人的赞美,作者对荔枝遭遇的同情,也就是对有高洁之志而不得其位的士人的同情。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心灵的选择”“遭遇挫折”“心境与遭遇”“出路”等相关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2.不听谏言终酿祸

张九龄是一位很有识人之名的宰相,无论善恶忠奸,他都能一眼洞穿。他是最早断言安禄山必反的人。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因轻敌冒进,结果大败而归,损兵八万多。按照当时的军法,安禄山罪当斩首。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后来安禄山果然造反,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到四川成都逃难,真是追悔莫及,于是特地派遣使者去张九龄的墓前祭奠,以表示悔意。 【应用角度】“知人善任”、“有远见”、“短视与远见”等

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

【九龄墓地】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北郊墩子头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因历朝均有祭扫,这座山被当地百姓称作丞相山。

沿着一条卵石小路,我们来到山脚处的“张文献公祠”。据介绍,该祠堂为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坟墓时所建,“文革”期间荒废。1982年韶关市政府重修坟墓时将该祠一并修整,使之焕然一新。祠内墙上镶嵌有张九龄、张九龄夫人、张九皋(张九龄弟)、张九章(张九龄弟)4块旧墓碑。这些碑石可能是民国八年建祠时在土墓前取来嵌到这里的。碑上刻字仍可辨识,只有部分剥落。韶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松南告诉我们,张九龄夫人的墓地就在张九龄墓地稍下处。而九龄弟九皋之墓在九龄墓右面山下,九章墓在左面山下。1978年,该山周围被列为“张氏家族墓地”,1985年8月这里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卵石小路在张文献公祠旁继续蜿蜒而上,至半山腰地势稍平处就见到张九龄墓地。墓宽六七米,高约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书“右丞相始兴伯张文献公墓”,墓的左右两侧有“樵苏永禁,竹帛犹存”的圆形石刻。

据介绍,该墓多次被盗,1960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组队挖掘时,仅余零星残物,幸存一块很完整的石刻,是为“张九龄墓志铭”,也就是这块墓志铭解开了张九龄诞生年月之谜。因为《旧唐书》和《新唐书》皆称张九龄生于公元673年,而一些民间资料则记载张九龄生于678年。

记者在当地专家带领下,手持电筒摸索着走进漆黑的张九龄墓室内,几平方米的墓室为穹庐顶,内壁还有壁画斑块,这在唐朝比较罕见。对张九龄墓及其家族墓地,广东省文化厅前后投了6万元,韶关市政府投了四五万元用于保护和修缮。

张九龄墓前有一株桃花引起我们的好奇,据这里的文物保护员梁新华老人介绍,这株桃花自生自长于斯。从这里看过去,眼前宛若一个小盆地,开阔雄奇。山岗下的小村炊烟袅袅依稀可见。这不由让人想起张九龄的《感遇》之二:“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九龄故里】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

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坐落在桂山律水之间。据《广东通志》载,张九龄的故居就在这个祥云霭霭的地方。

隘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的名相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和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张发奎。

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房屋门前有个池塘,池塘旁竖着两块半人高的桅杆石。据说张九龄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做官,而张九龄的父亲则来到始兴置立田产以耕为业。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在张九龄故居不远处的旗岗寨山麓有一个张文献公祠。走近祠堂,“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样就映入眼帘,让这座并不十分起眼的祠堂增辉不少。祠堂正殿供奉的张文献公塑像风仪秀整,让人不由想到后人对张九龄的评语——风度蕴藉。

据介绍,这座祠堂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0月11日。由位于桂山岗左上方山麓的老祠迁来。民国三十二年冬修缮后,张九龄祖父张君政的41世孙张发奎于次年2月14日张九龄诞辰日,出席了每年一度的“祭相”礼仪。

隘子镇镇长汤爱亮说,当地还有一种米粉叫做“宰相粉”,相传是张九龄母亲给张九龄夜读时做的夜宵。这种米粉的特别之处是久煮不烂。现在,宰相粉已经成了当地一个畅销品牌。此外,始兴县也在积极招商引资,希望把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文化生态的旅游品牌。

【梅岭驿道】坦坦方五轨,阗阗走四通

自古以来,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的梅关古道就是中原和岭南经贸往来的交通要道。梅关所处的梅岭为大庾岭南麓山岭,因为秦代设关于此,故有梅关一称。 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为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南归时张九龄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而唐代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的古道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了。于是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

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张九龄奉诏后行动很快,“农闲动工,不须一季”便开凿了一条长约20余丈、宽3丈,可两马车并行的大山路,使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

一到梅岭,刚下车就能感觉此地气温比城区内要低。据记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后,历代多有修葺,我们现在行走的古道是明正统十一年(14 46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花岗片石铺砌而成的。当时郑述铺砌岭道九十余里,并在道旁补植松、梅。

景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由于科学种植,这里的梅花花期比较长,所以现在已含苞待放。在古代,岭梅怒放之时,许多诗人墨客便前来踏雪寻梅,留下了许多咏梅佳句。文豪苏东坡就留下千古诗篇:“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关古道向南北两边蜿蜒延伸,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实际上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历史上不少中原仕宦、望族经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传入南粤。

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关古道南迁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细数广东土生土长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等美誉的张九龄是不能不提的一个。

祖籍韶州(今韶关)的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遗风惠及后世。相比于姚崇的通达时变和宋璟的刑赏无私,张九龄更是一个老成务实,勤于政事的宰相。今日广东人的务实想必和张九龄为政的作风不无关系。张九龄之所以得到众多官僚、文士的好评,除了他的功业文章冠盖一代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执政期间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张九龄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他居安思危并能事先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等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终因奸臣迫害,罢相回乡,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可见,如果张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

有学者认为,张九龄的政治成就与他“以生人(民)为身,社稷自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分不开。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后奉命执行。大庾岭新路又称梅岭驿道,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它的开凿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为扩大和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经贸文化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相形之下,它的作者张九龄却往往为世人所淡忘。在唐代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是一代文宗。《唐诗三百首》前4首皆张九龄《感遇》组诗(另一版本《唐诗三百首》前两首是张九龄《感遇》组诗)。至于张九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驯养信鸽之人,恐怕就更鲜为人知了。

张九龄因为长期生活在外,在故乡的痕迹本来就不多,如今遗迹更是所剩无几。在走访张九龄故里的几天中,我们看到,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已经有意识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遗迹,并试图把张九龄文化和山区丰厚的生态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致力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但是限于山区的经济现状,大手笔开发张九龄文化资源遭遇瓶颈。历史文化资源是无价之宝,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停留在保护阶段的历史遗迹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也只有这样,张九龄的风度和英名才不会为世人所淡忘,其文化遗产才会真正福泽后人。


相关文章

  • 阅读点燃智慧,好书引领成长
  • 书香班级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阅读点燃智慧,好书引领成长 米村镇茶庵小学六年级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向,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 ...查看


  • 高考作文素材:关于机遇
  • 机遇就埋藏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机遇能改变人的一生.机遇从来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没有良好的自身贮备,即使机遇来临了也抓不住.机遇不只需要等待,还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 [名言警句]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南朝]范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查看


  • 中考作文素材:名言
  •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南朝]范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唐]张九龄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个机会不会出现两次. --[法]罗曼.罗兰 没有一个征服 ...查看


  • [马说]相关素材
  • <马说>相关素材 主题:机遇 [名人名言]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莎士比亚 ☆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 --佚名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 ...查看


  • 作文素材:高考满分作文140经典段落
  • 作文素材:高考满分作文140经典段落 [导语]鲁迅先生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如果有人自以为很有才气,单枪匹马可以闯天下,而不注 ...查看


  • 归燕诗阅读答案_归燕诗翻译赏析_作者张九龄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归燕诗阅读答案_归燕诗翻译赏析_作者张九龄.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前言] 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但 ...查看


  • 王维的诗:王维介绍
  •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但是,因为如此拆分,意思变成了浑身上下脏的很均匀.尽管如此, ...查看


  • [春江晚景张九龄]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20~22题.(8分)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查看


  • 窦融传阅读答案翻译
  • 篇一:窦融传阅读答案翻译 您的位置:>>陆九龄传阅读答案_陆九龄传翻译_古诗大全 文言文<陆九龄传>选自,其原文如下: [原文] .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