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我的话题,我的叙述,我的风格——合乎“我”的要求与特征的学生作文,可以称为“我的”作文。
我的作文,我的生活
我们要不要为学生作文而组织专门的活动,或者说,布置专门的生活?
在今天的作文教学里,或许,很多作文里并没有生活,但有生活的地方必定有作文素材。生活有多美好,作文就可能有多美好。别拿作文吓唬孩子:我没有参加过活动,我的生活里没有作文素材!我们引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生活、拓展生命,目的应该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命,为了让它们更美好,而不是刻意为了作文。作文有理由抒写生活,但除非专业作家的特殊需要,否则并没有多大理由,为了作文而生活。别拿作文来刻意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我们的诚实与真实。别让孩子学会为作文而作文。
我的作文,我的话题
每个学生都有为自己的作文命题的权利。不要总以为,一个好的题目——包括一个好的话题——就可以打开学生思路;不要总以为,名不正,便言不顺;不要总以为,题好一半文。我们实在是没有必要,在文章都无影的情况下,先和一个题目大战三百回合。题目于作文本身的意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中国古代那么多情意流溢的诗篇,它们的诗题却常让人大跌眼镜。这一点也不奇怪。同一篇文章,把题目做得好看些,唯一的好处就是,假使文章不好,也可以吸引到一些眼球。我的作文我命题——即便是让学生自己命题,也不一定非要先有题目再有作文,而常常可以先有作文再有题目。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自己命的题,包括由他自己选择的话题,常常比我们预期的要高明得多!
我的作文,我的叙述
不止题目不紧要,写的格式也不大紧要。我有个譬喻:文章格式是个筐,内容是苹果。筐各式各样,有现成拿来用的,也可以现做现用。学生有了苹果,他会想办法、有办法装苹果的。找个筐,找个袋,找个纸盒。找不到现成的筐、袋、盒,直接用衣襟兜也可以呀。兜回去,再慢慢寻筐,或者慢慢动手做筐,做礼盒。再拿出去送人,去卖,告诉别人,这是我家自产的苹果,希望你们喜欢。现在把苹果换成学生要写的话,写成散文、诗歌、小说、杂文、随笔,或者什么也不是。文体不限嘛!我总以为,文体不限,对于语文,对于学生作文,真是个很英明、很人性、很利于作文启蒙与作文个性的决定。
如同我们总是习惯在字、词、句、篇的复杂解析中解决读的问题,而不是用读来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一样,我们总是喜欢让学生通过写作技巧与写作范式的训练来逐步达到写的目的,而不是直接用写的办法,以写养写,写着写着,就自然明白许多写之前很难弄明白的技巧与范式。我以为,这是语文里最得不偿失、最奇怪的现象。
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当然不是为怎样作文而作文,也不是为将来要作文而作文,而是我们此刻有话要说,是此刻我们心中有了想法、感受、意见、感情、冲动,而要作文。离开了这些东西,作文简直就是个毫无意义、极其无聊的东西。这种无意义与无聊,就如同让我们连夜赶写一个垃圾材料的滋味。在这种令人万分沮丧的“被作文”状态中,任何技巧也会变得没有意义、乐趣与价值。只有当我们自己有了写作的内容与需要,才会主动、自动至少是自愿去考虑技巧。这种心态,哪怕放在作文教学里,也同样如此。而在作文启蒙层面,就更是如此。
语文教师必须算一笔账,且不说任何批量生产与集体搬运的作文技巧毫无个性价值,单说一篇言之有物、哪怕不讲技巧的文章,也永远比一篇装腔作势的花样文章来得痛快淋漓。一个自己有话要说的人,永远比旁人更清楚应该怎样处置、安排好自己的文字;而一个内心总是保持着对作文足够热情和对这个世界无比惊讶的人,他早晚会寻求到那套属于自己的作文技巧。技巧当然非常重要,只是在作文启蒙这儿,较之这份热情,它们无足轻重。
所以,老师们,请让学生能够足够久地保持有话说、有话要说的状态,别在他们站起来说话的时候,总递上一句“请说完整点”,好不好?别在学生一写议论文的时候,就强调论点、论据、论证缺一不可,好不好?别在学生写记叙文的时候,就把“六要素”像尚方宝剑一样搬出来……有时候我不免要想,我们自己经常把文章写得乱七八糟,有什么理由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那么细致、那么规矩、那么严苛,有什么理由认为作文教学就一定要那么程式化,甚至于可以像教京剧那样一板一眼地教弟子操作呢?
我的作文,我的风格
学生作文要不要有错就改,有错必究?我以为是需要慎重的。错别字当然要改,常识性错误当然要改,但那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语法问题、章法问题,那些在我们看来哭笑不得的学生腔、成人腔问题,那些在我们看来要像不像的语言个性、表达风格,还包括一些在我们看来要通不通的逻辑推理,要懂不懂的未免有失偏颇的论调与认识,我们应该如何来理性对待?其实,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说方式与话语风格,而这种方式与风格,除非被自我否定,否则我们都不愿意它被人太多篡改,哪怕它还只是处于成长状态,还很幼稚,甚至漏洞百出。我以为,学生作文中许多类似问题,剑走偏锋实在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文如其人,更适合说学生作文。许多时候,你看到一篇学生作文,宛如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生命站在你的眼前。里面的一字一句,都牵扯着一个活生生的会疼的生命。你握笔的手便常常诚惶诚恐,生怕稍一不慎,会在这个原本很正常也很脆弱的生命里,自以为是地给它留下几道无辜无助的伤痕。我很难接受一个教师将一篇哪怕很不像样的学生习作,大刀阔斧地生剐活剥,既而改头换面,让它脱胎换骨;甚至干脆组织一堂专门的作文讲评课,打着课改的幌子,号召全班同学来“质疑”它、“讨论”它,来给它“会诊”,而且还自以为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作文负责。
钟世华:语文高级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教学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杂文月刊》等。
我的生活,我的话题,我的叙述,我的风格——合乎“我”的要求与特征的学生作文,可以称为“我的”作文。
我的作文,我的生活
我们要不要为学生作文而组织专门的活动,或者说,布置专门的生活?
在今天的作文教学里,或许,很多作文里并没有生活,但有生活的地方必定有作文素材。生活有多美好,作文就可能有多美好。别拿作文吓唬孩子:我没有参加过活动,我的生活里没有作文素材!我们引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生活、拓展生命,目的应该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命,为了让它们更美好,而不是刻意为了作文。作文有理由抒写生活,但除非专业作家的特殊需要,否则并没有多大理由,为了作文而生活。别拿作文来刻意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我们的诚实与真实。别让孩子学会为作文而作文。
我的作文,我的话题
每个学生都有为自己的作文命题的权利。不要总以为,一个好的题目——包括一个好的话题——就可以打开学生思路;不要总以为,名不正,便言不顺;不要总以为,题好一半文。我们实在是没有必要,在文章都无影的情况下,先和一个题目大战三百回合。题目于作文本身的意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中国古代那么多情意流溢的诗篇,它们的诗题却常让人大跌眼镜。这一点也不奇怪。同一篇文章,把题目做得好看些,唯一的好处就是,假使文章不好,也可以吸引到一些眼球。我的作文我命题——即便是让学生自己命题,也不一定非要先有题目再有作文,而常常可以先有作文再有题目。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自己命的题,包括由他自己选择的话题,常常比我们预期的要高明得多!
我的作文,我的叙述
不止题目不紧要,写的格式也不大紧要。我有个譬喻:文章格式是个筐,内容是苹果。筐各式各样,有现成拿来用的,也可以现做现用。学生有了苹果,他会想办法、有办法装苹果的。找个筐,找个袋,找个纸盒。找不到现成的筐、袋、盒,直接用衣襟兜也可以呀。兜回去,再慢慢寻筐,或者慢慢动手做筐,做礼盒。再拿出去送人,去卖,告诉别人,这是我家自产的苹果,希望你们喜欢。现在把苹果换成学生要写的话,写成散文、诗歌、小说、杂文、随笔,或者什么也不是。文体不限嘛!我总以为,文体不限,对于语文,对于学生作文,真是个很英明、很人性、很利于作文启蒙与作文个性的决定。
如同我们总是习惯在字、词、句、篇的复杂解析中解决读的问题,而不是用读来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一样,我们总是喜欢让学生通过写作技巧与写作范式的训练来逐步达到写的目的,而不是直接用写的办法,以写养写,写着写着,就自然明白许多写之前很难弄明白的技巧与范式。我以为,这是语文里最得不偿失、最奇怪的现象。
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当然不是为怎样作文而作文,也不是为将来要作文而作文,而是我们此刻有话要说,是此刻我们心中有了想法、感受、意见、感情、冲动,而要作文。离开了这些东西,作文简直就是个毫无意义、极其无聊的东西。这种无意义与无聊,就如同让我们连夜赶写一个垃圾材料的滋味。在这种令人万分沮丧的“被作文”状态中,任何技巧也会变得没有意义、乐趣与价值。只有当我们自己有了写作的内容与需要,才会主动、自动至少是自愿去考虑技巧。这种心态,哪怕放在作文教学里,也同样如此。而在作文启蒙层面,就更是如此。
语文教师必须算一笔账,且不说任何批量生产与集体搬运的作文技巧毫无个性价值,单说一篇言之有物、哪怕不讲技巧的文章,也永远比一篇装腔作势的花样文章来得痛快淋漓。一个自己有话要说的人,永远比旁人更清楚应该怎样处置、安排好自己的文字;而一个内心总是保持着对作文足够热情和对这个世界无比惊讶的人,他早晚会寻求到那套属于自己的作文技巧。技巧当然非常重要,只是在作文启蒙这儿,较之这份热情,它们无足轻重。
所以,老师们,请让学生能够足够久地保持有话说、有话要说的状态,别在他们站起来说话的时候,总递上一句“请说完整点”,好不好?别在学生一写议论文的时候,就强调论点、论据、论证缺一不可,好不好?别在学生写记叙文的时候,就把“六要素”像尚方宝剑一样搬出来……有时候我不免要想,我们自己经常把文章写得乱七八糟,有什么理由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那么细致、那么规矩、那么严苛,有什么理由认为作文教学就一定要那么程式化,甚至于可以像教京剧那样一板一眼地教弟子操作呢?
我的作文,我的风格
学生作文要不要有错就改,有错必究?我以为是需要慎重的。错别字当然要改,常识性错误当然要改,但那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语法问题、章法问题,那些在我们看来哭笑不得的学生腔、成人腔问题,那些在我们看来要像不像的语言个性、表达风格,还包括一些在我们看来要通不通的逻辑推理,要懂不懂的未免有失偏颇的论调与认识,我们应该如何来理性对待?其实,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说方式与话语风格,而这种方式与风格,除非被自我否定,否则我们都不愿意它被人太多篡改,哪怕它还只是处于成长状态,还很幼稚,甚至漏洞百出。我以为,学生作文中许多类似问题,剑走偏锋实在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文如其人,更适合说学生作文。许多时候,你看到一篇学生作文,宛如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生命站在你的眼前。里面的一字一句,都牵扯着一个活生生的会疼的生命。你握笔的手便常常诚惶诚恐,生怕稍一不慎,会在这个原本很正常也很脆弱的生命里,自以为是地给它留下几道无辜无助的伤痕。我很难接受一个教师将一篇哪怕很不像样的学生习作,大刀阔斧地生剐活剥,既而改头换面,让它脱胎换骨;甚至干脆组织一堂专门的作文讲评课,打着课改的幌子,号召全班同学来“质疑”它、“讨论”它,来给它“会诊”,而且还自以为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作文负责。
钟世华:语文高级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教学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杂文月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