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个城市名字的由来

江苏各个城市名字的由来 ●徐州   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   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   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   铜山   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   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   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   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   ——————————————————————————————   ●连云港   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   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   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   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灌南   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   ●淮安   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   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涟水   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   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他一时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盱眙   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金湖   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故1960年设县时,取名为金湖。   ————————————————————————————————————   ●盐城   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   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   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   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   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   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   大丰   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东台   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   ●宿迁   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   宿豫   同“宿迁”。   沭阳   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   泗阳   汉武帝设泗阳县。(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   泗洪   于1946年成立,历史上称虹乡,虹州,虹县。   ——————————————————————————————   ●扬州   “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仪征   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并将这里升为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征。   高邮   秦在此筑高台,筑邮亭,称秦邮,西汉始建高邮县。   宝应   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称此为“定国之宝”,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   江都   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   ——————————————————————————————————   ●泰州   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   兴化   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兴   “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兴”即“随泰州兴起”的意思。   姜堰   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又名三水,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靖江   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现苏南一带),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   ●南通   公元958年建城,《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后为区别河北通县,改通州为南通。   海安   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   如皋   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如,往也;皋者,水边高地也,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   如东   “如”皋“东”乡。   通州   同“南通”。   海门   五代后周时,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   启东   原为江中沙洲,后渐渐与大陆连接,并日渐向东延伸,启东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   ——————————————————————————————————   ●南京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江宁   晋武帝南巡于此,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外江无事,宁静如此!”,因之改为江宁县。   江浦   建置为县,始于明初。   六合   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当时,县境内在座六合山,六峰环合,县因山得名。   高淳   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淳化,钦定高淳”。   ——————————————————————————————   ●常州   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称之为“常州”,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   武进   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为了宣扬武功,改称的。   金坛   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更县名为金坛。   溧阳   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   ————————————————————————————————   ●苏州   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常熟   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常熟。   张家港   1986设张家港。   太仓   欠奉。   昆山   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为马鞍山,俗称“昆山”,有“真山如假山”之称。   吴江   始建于唐末五代。   ————————————————————————————————   ●无锡   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这里举两种:   其一,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汉初锡矿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其二,据《大清一统志》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清,天下安;有锡诊,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顺帝乃改为“无锡”。   江阴   梁敬帝时,改为江阴,至于何为江阴,应该是由于位于江之阴,即长江南岸的缘故吧。   宜兴   晋魏帝为义兴郡,宋帝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   ●镇江   宋朝初年,因地理环境变化,距海口较远,将唐代沿用的镇海军改名为镇江军。宋徽宗曾统领过镇江军,他称帝后,于1113年将润洲升格为镇江府,从此镇江的名称沿用至今。   丹阳   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   句容   因其境内有勾曲山(今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因此称句容。   扬中   因地处扬子江中得名。原叫“太平洲”,清朝置“太平厅”,民国改“太平县”,后为避免与浙江、安徽、山西等省“太平县”同名,而改扬中。   丹徒   唐《元和郡县志》称:秦始皇东巡时到丹徒县,“初,秦以为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三千人破长陇,故名丹徒”。古代囚衣赤褐色,称“赭衣”。

江苏各个城市名字的由来 ●徐州   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   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   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   铜山   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   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   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   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   ——————————————————————————————   ●连云港   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   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   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   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灌南   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   ●淮安   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   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涟水   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   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他一时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盱眙   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金湖   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故1960年设县时,取名为金湖。   ————————————————————————————————————   ●盐城   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   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   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   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   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   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   大丰   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东台   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   ●宿迁   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   宿豫   同“宿迁”。   沭阳   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   泗阳   汉武帝设泗阳县。(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   泗洪   于1946年成立,历史上称虹乡,虹州,虹县。   ——————————————————————————————   ●扬州   “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仪征   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并将这里升为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征。   高邮   秦在此筑高台,筑邮亭,称秦邮,西汉始建高邮县。   宝应   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称此为“定国之宝”,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   江都   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   ——————————————————————————————————   ●泰州   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   兴化   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兴   “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兴”即“随泰州兴起”的意思。   姜堰   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又名三水,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靖江   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现苏南一带),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   ●南通   公元958年建城,《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后为区别河北通县,改通州为南通。   海安   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   如皋   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如,往也;皋者,水边高地也,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   如东   “如”皋“东”乡。   通州   同“南通”。   海门   五代后周时,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   启东   原为江中沙洲,后渐渐与大陆连接,并日渐向东延伸,启东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   ——————————————————————————————————   ●南京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江宁   晋武帝南巡于此,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外江无事,宁静如此!”,因之改为江宁县。   江浦   建置为县,始于明初。   六合   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当时,县境内在座六合山,六峰环合,县因山得名。   高淳   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淳化,钦定高淳”。   ——————————————————————————————   ●常州   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称之为“常州”,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   武进   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为了宣扬武功,改称的。   金坛   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更县名为金坛。   溧阳   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   ————————————————————————————————   ●苏州   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常熟   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常熟。   张家港   1986设张家港。   太仓   欠奉。   昆山   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为马鞍山,俗称“昆山”,有“真山如假山”之称。   吴江   始建于唐末五代。   ————————————————————————————————   ●无锡   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这里举两种:   其一,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汉初锡矿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其二,据《大清一统志》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清,天下安;有锡诊,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顺帝乃改为“无锡”。   江阴   梁敬帝时,改为江阴,至于何为江阴,应该是由于位于江之阴,即长江南岸的缘故吧。   宜兴   晋魏帝为义兴郡,宋帝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   ●镇江   宋朝初年,因地理环境变化,距海口较远,将唐代沿用的镇海军改名为镇江军。宋徽宗曾统领过镇江军,他称帝后,于1113年将润洲升格为镇江府,从此镇江的名称沿用至今。   丹阳   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   句容   因其境内有勾曲山(今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因此称句容。   扬中   因地处扬子江中得名。原叫“太平洲”,清朝置“太平厅”,民国改“太平县”,后为避免与浙江、安徽、山西等省“太平县”同名,而改扬中。   丹徒   唐《元和郡县志》称:秦始皇东巡时到丹徒县,“初,秦以为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三千人破长陇,故名丹徒”。古代囚衣赤褐色,称“赭衣”。


相关文章

  • 江苏地名由来:名山名称
  • 南京"紫金山"山名由来 钟山,又名"紫金山".战国时,钟山称为"金陵山",汉时始称为"钟山".东汉末年,秣陵县尉蒋子文追逐盗贼,受伤后死于钟山,葬钟山之阳,建蒋 ...查看


  • 各省份名字的由来
  • 中国各省份名字的由来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 ...查看


  • 告诉孩子 中国各省名字的由来,涨知识,太全了
  • 告诉孩子中国各省名字的由来,涨知识,太全了 1 北京: 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2 天津: 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 ...查看


  • 江苏无锡概况导游词
  • [城市面貌概述-地理位置和地形-历史沿革-得名由来-气候特征-交通状况-旅游资源] 各位游客:在华东线的旅游城市中,无锡是因濒临美丽的太湖而著名的.在这个"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中,景色宜人,人文答本,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佳宾 ...查看


  • 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班级:高一(4)班 组长:顾佳慧 组员:张翌 孙小娟 张敬 李凯 吴飞 嵇天龙 汤丹 陈金枝 倪逸琦 陈佳文 宋岚涛 顾洲焱 指导教师:周旭英 课题名称 :商店招牌赏析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龙城(常州)文化源远 ...查看


  • 中国各省区的名字的由来
  • 中国各省区的名字的由来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得名.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得名.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得名.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河北:以 ...查看


  • 华东旅游线优秀旅游城市无锡概况导游词
  • 无锡概况导游词 讲解顺序:城市面貌概述-地理位置和地形-历史沿革-得名由来-气候特征-交通状况-旅游资源) 各位游客:在华东线的旅游城市中,无锡是因濒临美丽的太湖而著名的.在这个"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中,景色宜人,人文答 ...查看


  • 全国各省的简称及各省名字来由
  • 全国各省的简称及各省名字来由中国分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24个省,简称如下: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自治区:宁夏[宁]西藏[藏]广西[桂]新疆[新]内蒙古特别行政区:香港[港]澳门[澳]省份:黑龙江 ...查看


  • 中国各省市名称的由来
  • 中国各省市名称的由来 中国省市名称打油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内台北上天重庆. 第一句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第二句指:江苏.浙江.江西.黑龙江.新疆(江的谐音).云南.贵州.福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