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不仅是中国文学之林的珍奇瑰宝,而且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部小说杰作,两个世纪来,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如醉如痴的忠实读者。
对于《红楼梦》的主题,不同时期,不同观念的读者与学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今认同的是“其主题思想就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反映出在强大封建势力的压制下,朦胧的民主思想犹如巨石下的幼芽,顽强的挣扎,破土而出。这部巨著,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主人公贾宝玉对于仕途禄蠹的否定与对爱情人性,尤其是对于人性的尊重,都表现出反对封建与追求民主的主题思想。”我认为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而不一定是作者曹雪芹的本意。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面对这中国文学之巅的湟湟巨著,高山仰止,唯恐唐突了古人,不敢置一言。私底下心里对今人的一些看法心中存疑,不能理解作为闭关锁国的清朝康乾时代的古人,怎么会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感,反映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思想?难到仅仅是为了颂扬宝黛爱情?作者在写作缘起中有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是另有意味,那么作者究意若何?
第一回破题中说“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谁都知道这是明显的欲擒故纵的手法。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源于清代的文字狱之故,掩人耳目。又有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如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显然,作者不仅是“怨世骂时”,还想“去补苍天”,对社会世人做些有益的事情,那么作者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划分段落,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分析课文,忽发奇想能不能用这小小伎俩来对付《红楼梦》呢?可是《红楼梦》太宏大了,顿有老虎吃天之感,茫然无措,再说什么是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呢?
经过多次翻读和看多种介绍文章,总算有了一些眉目,我认为红楼故事正式开始于“可卿之死”,此前的都属于引子,“元春省亲”是红楼故事的发展,“元春之死”进入高潮,“查抄宁国府”“史太君之死”落为结局,而“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是为余韵。
秦可卿的判词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即相逢必主淫。
漫云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我认为此中可窥作者心意之端倪。
秦可卿是个特殊人物,在太虚幻境中,她是警幻仙子之妹,她接引宝玉到太虚幻境,“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更许配与宝玉,“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以情悟道”。在现实故事中,是宁国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她是贾珍之子贾蓉之妻,却与公公贾珍有染,行乱伦苟且之事。可卿一死,“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贾珍见父亲不管,一发恣意奢华”,请王熙凤协理,“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为丧礼上风光些”,为贾蓉捐了“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大办丧事。秦可卿的丧礼是红楼梦中最奢华最风光的丧礼,尽显贾府的无限风光,细究又能使人发现贾府内部的腐朽奢靡,贾府之败落已现端倪。
元春省亲是红楼故事的发展。大观园的兴建,元春省亲时的皇家排场,把贾府的荣华富贵推向高峰。我们的主人公们就是在这样的荣府中享受富贵奢华的生活,而宁府的腐朽通过贾琏及其妻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早已渗透了荣府。
到了元春之死,靠山一倒,查抄宁国府,贾府迅速败落,到贾母之死,这位贾府第一人丧礼的促迫和凄凉与前面秦可卿丧礼的风光一对比,凄惨之状令人唏嘘。
作为红楼故事的大舞台,荣国府和宁国府,未见人们考证其为什么是荣国府、宁国府。从故事中看,皇帝敕封荣国府、宁国府是说贾家先祖与国功劳巨大,使国家繁荣安宁,贾家才有如此势力。但“荣”的本意是繁荣富强,“宁”的本意是和平安宁,孟子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论。言“内无法家佛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曹雪芹是通过荣、宁二府的败落,提醒处于康乾盛世的统治者,注意长期的和平安宁,对人们意志的消磨,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既然“将门出虎子”,为何“纨绔多不肖”?“将门出虎子”是因为大将之家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督率子女苦练本领所致,“纨绔多不肖”是由于大宦之家长期安享富贵,不思进取的结果。但能够居安思危又是多么的不易。
荣府虽无特出的人才,但法度井然,宝玉虽多受溺爱,亦不敢乱来,虽不能更创辉煌,保持现状总是不难。宁府则不然,家主贾敬“只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敢来管他的人”,做出苟且乱伦之事。到元春一死,靠山倾倒,查抄自宁国府始,“忽喇喇”“大厦倾”,“箕裘�n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从而“好事终”。
总之,作者曹雪芹在其巨著《红楼梦》中,不仅歌颂了宝黛爱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没落腐朽,同时还思索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以艺术的手法,演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题,提醒处于康乾盛世的统治者注意长期的和平安宁对人们意志的消磨,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略补自己“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遗憾。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不仅是中国文学之林的珍奇瑰宝,而且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部小说杰作,两个世纪来,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如醉如痴的忠实读者。
对于《红楼梦》的主题,不同时期,不同观念的读者与学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今认同的是“其主题思想就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反映出在强大封建势力的压制下,朦胧的民主思想犹如巨石下的幼芽,顽强的挣扎,破土而出。这部巨著,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主人公贾宝玉对于仕途禄蠹的否定与对爱情人性,尤其是对于人性的尊重,都表现出反对封建与追求民主的主题思想。”我认为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而不一定是作者曹雪芹的本意。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面对这中国文学之巅的湟湟巨著,高山仰止,唯恐唐突了古人,不敢置一言。私底下心里对今人的一些看法心中存疑,不能理解作为闭关锁国的清朝康乾时代的古人,怎么会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感,反映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思想?难到仅仅是为了颂扬宝黛爱情?作者在写作缘起中有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是另有意味,那么作者究意若何?
第一回破题中说“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谁都知道这是明显的欲擒故纵的手法。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源于清代的文字狱之故,掩人耳目。又有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如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显然,作者不仅是“怨世骂时”,还想“去补苍天”,对社会世人做些有益的事情,那么作者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划分段落,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分析课文,忽发奇想能不能用这小小伎俩来对付《红楼梦》呢?可是《红楼梦》太宏大了,顿有老虎吃天之感,茫然无措,再说什么是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呢?
经过多次翻读和看多种介绍文章,总算有了一些眉目,我认为红楼故事正式开始于“可卿之死”,此前的都属于引子,“元春省亲”是红楼故事的发展,“元春之死”进入高潮,“查抄宁国府”“史太君之死”落为结局,而“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是为余韵。
秦可卿的判词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即相逢必主淫。
漫云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我认为此中可窥作者心意之端倪。
秦可卿是个特殊人物,在太虚幻境中,她是警幻仙子之妹,她接引宝玉到太虚幻境,“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更许配与宝玉,“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以情悟道”。在现实故事中,是宁国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她是贾珍之子贾蓉之妻,却与公公贾珍有染,行乱伦苟且之事。可卿一死,“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贾珍见父亲不管,一发恣意奢华”,请王熙凤协理,“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为丧礼上风光些”,为贾蓉捐了“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大办丧事。秦可卿的丧礼是红楼梦中最奢华最风光的丧礼,尽显贾府的无限风光,细究又能使人发现贾府内部的腐朽奢靡,贾府之败落已现端倪。
元春省亲是红楼故事的发展。大观园的兴建,元春省亲时的皇家排场,把贾府的荣华富贵推向高峰。我们的主人公们就是在这样的荣府中享受富贵奢华的生活,而宁府的腐朽通过贾琏及其妻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早已渗透了荣府。
到了元春之死,靠山一倒,查抄宁国府,贾府迅速败落,到贾母之死,这位贾府第一人丧礼的促迫和凄凉与前面秦可卿丧礼的风光一对比,凄惨之状令人唏嘘。
作为红楼故事的大舞台,荣国府和宁国府,未见人们考证其为什么是荣国府、宁国府。从故事中看,皇帝敕封荣国府、宁国府是说贾家先祖与国功劳巨大,使国家繁荣安宁,贾家才有如此势力。但“荣”的本意是繁荣富强,“宁”的本意是和平安宁,孟子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论。言“内无法家佛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曹雪芹是通过荣、宁二府的败落,提醒处于康乾盛世的统治者,注意长期的和平安宁,对人们意志的消磨,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既然“将门出虎子”,为何“纨绔多不肖”?“将门出虎子”是因为大将之家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督率子女苦练本领所致,“纨绔多不肖”是由于大宦之家长期安享富贵,不思进取的结果。但能够居安思危又是多么的不易。
荣府虽无特出的人才,但法度井然,宝玉虽多受溺爱,亦不敢乱来,虽不能更创辉煌,保持现状总是不难。宁府则不然,家主贾敬“只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敢来管他的人”,做出苟且乱伦之事。到元春一死,靠山倾倒,查抄自宁国府始,“忽喇喇”“大厦倾”,“箕裘�n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从而“好事终”。
总之,作者曹雪芹在其巨著《红楼梦》中,不仅歌颂了宝黛爱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没落腐朽,同时还思索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以艺术的手法,演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题,提醒处于康乾盛世的统治者注意长期的和平安宁对人们意志的消磨,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略补自己“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