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拓展阅读】(张国良 编写 已发过)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拓展阅读
洁白的木槿花
陈永林
【原文】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形容拘束的样子)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chuāi( )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唯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niù( )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竟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赏析〗
陈永林的《洁白的木槿花》中所写的廖医生、母亲这些普通之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那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平凡但更伟大。题目“洁白的木槿花”象征了“廖医生”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的那种善良与无私,他仁言利博的人性光辉就像木槿花一样圣洁美好!同时也象征了母亲的善良与伟大!
廖医生心地善良,同情弱者但更尊重弱者,他不计较医药费,还巧妙地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用善意的谎言见证了“善要人知不是真善”的箴言。好人不求回报,不求理解感恩,他们听任心灵的差遣,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甘愿为他人开花,在芬芳别人的过程中美丽自己。他们在帮助别人时却小心地把自己的优点掩藏起来,给受助者一个机会。他们在施与却不伤害别人的自尊,让别人觉得那是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得到的报酬。这才是最真最美的心灵之爱!文中的母亲是具有中国典型性格的一位的母亲,母亲甚爱儿子,为儿子的病到处奔波、求情;贫困而又有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用鸡蛋、母鸡相赠以表心情;她铭记恩情,当知道有关木槿花的事实真相后,痛悔不已,直到留下遗愿——让木槿花永远伴随她,以此来怀念自己的恩人!母亲的善良丝毫不亚于文中的“廖医生”!
文章文笔朴素流畅,散发出来的互相关爱、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人性之光让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感动。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木槿( ) ②吊唁( ) ③哽咽( )
2.在文中第5、6段的括号里根据注音写汉字。
①chuāi( ) ②niù( )
3.在第四段的□中根据括号里的句意写出一个成语:
□□□□(形容拘束的样子)
4.第1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5.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①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②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6.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7.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不超过80个字。
附答案:1.①jǐn ②yàn ③ɡěnɡyè 2.①揣 ②拗 3.局促不安 4.母亲痛悔自己竟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收购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能心
安理得地接受帮助,坚持为儿子治好病。 5.①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宽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②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失去了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 6.象征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情感。 7.母亲:贫困而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心意;当晚就把廖医生给的钱送回去。廖医生:心地善良,尊重弱者。不计较医药费,还用巧妙的方式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
2.【链接名人】
“链接名人——林海音”
〖生平〗
林海音(1918—2001),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苗栗县,原名林含英,1918年3月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并提携了大量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创作经验〗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传记式小说,读过的人都会喜欢它的。其文字朴实温馨,故事生动起伏。那份淡淡的乡愁,让人不知不觉中热泪盈眶;那首清丽而略带感伤的《骊歌》令人久久难忘„„
写自己的经历,写我们亲眼目睹而又有很多感触的人或事,是写文章或作品成功的首要条件。林海音在谈她的小说大多以北京为题材的原因时说:“台湾是我的故乡,北京是我长大的地方,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两个地方。”林海音在写《城南旧事》时虽然已经回到台湾或旅居国外三四十年之久,可对北京有着深深地恋情。在该书的后记里她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部《城南旧事》。”是的,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反映积极向上的人和事;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有深刻感受的事,只有写真事,抒真情,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储备是作文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成长中的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的形成,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其父早逝,面对社会和生活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我
们在学习生活中也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总是抱怨命运的悲惨,殊不知这正是生活对我们的严峻考验。我们应把所有的艰难困苦当做前进的力量源泉,用乐观的心态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直面人生,敢于拼搏。汲取生活中的营养,以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用自己的眼睛和童心写对身边所发生的事的观察,但并不只是描写客观世界,是通过描写某人主观意识里的客观世界,让读者不自觉的参与到文章的情节之中,这是写出好作品的第三个因素。作品是运用主人公英子第一人称的单一叙事观点写成的,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是通过英子的眼睛来向我们介绍的。如在《惠安馆传奇》中,英子的小朋友妞子是不是他另一个大朋友“疯子”所失去的女儿,作者没有明说,只是通过英子从两方面听到各自的身世,以及英子自己的推测,传达给作者,甚至疯子和妞子最后的悲惨结局,英子只是在病中发高烧时听别人说的。书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这些细节扑朔迷离,真相如何,只好也由读者自己来推断了。这种写法,是故事的进行,多了一个立足点,减少了观察者——作者的全知能力,增加了故事的逼真性。它也不像读其他小说那样,故事里说什么就听什么,这样就增加了读者对小说的参预性,给读者增加了乐趣!
最后,作品通过对北京风俗习尚和景物的描写,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对旧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感情等都是作品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生活事例〗
(1) 林海音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2)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3)花事最盛是当我们的家住在虎坊桥的时候,院子里有几大盆出色的夹竹桃和石榴,都是经过父亲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亲自给石榴树施麻渣,要臭好几天,但是等到中秋节,结的大石榴都饱满得咧开了嘴!父亲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没结好;第二年,死去好几棵。喜欢迷信的人便说,它们随父亲俱去。其实,明明是我们对于剪枝,施肥,没有像父亲那样勤劳的缘故。
(4)“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的播种者、培植者,也是一道阳光。”此言并非过誉,确实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台湾作家钟理和命运坎坷,贫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病故。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纸上,不期收到众多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联系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
〖精彩语录〗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怀抱一颗淡然的心,用一个微笑轻轻带过一生。
幸福也好,悲伤也好,一个微笑带过,就那样从容,那样淡淡然。
也许生命就该如此,无论过客是什么,都从从容容打过照面,然后潇潇洒洒离开,然后,在花落的某一天想起,微微笑,淡淡然
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3.【诗歌赏读】
《发现》
闻一多
【原文】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启示〗
本诗是作者爱与恨的结晶,在伟大的祖国被军阀弄得破碎不堪,当现实打破作者的梦想时,他发出呼唤,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追求着,表现先出作者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启示我们努力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促使我们培养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
〖赏析〗
1925年夏天,当作者知道“五卅”运动之后,祖国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国内军阀混战,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时,满怀赤子之心、爱国激情、报国之志,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地赶了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者用两组排比句和几个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但作者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一结尾,石破惊天,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及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作者忠诚磊落的人生及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气而震撼人心。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全诗12行,每行11个字,两行一韵,韵律和谐。且将激越奔放的情感,融纳于严谨的形式与韵律之中,显示出作者特有的沉郁的诗风。
《春水》之131
冰心
【原文】
青年人!
觉悟后的悲哀,
只深深的将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类呵!
〖启示〗
诗作虽短,但警策之力非凡,告诫青年学生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如醍醐灌顶,足以使那些昏聩的头颅梦醒。
〖赏析〗
这首诗写得略微有些难于理解。但我们只要注意了诗的跳跃和省略的特点,也就容易理解了。“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如觉悟后还悲哀,就只有深深地埋葬自己了,这是微小的人类的致命弱点呵”。
这是一首劝勉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哲理诗。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恼”。人生在世,生活、学习、工作,难免在与人相处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遇到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只有从容豁达地去面对,要明白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才能增长智慧,增长才干,所以要乐观勇敢地去迎接!
张国良 编写
1.【拓展阅读】(张国良 编写 已发过)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拓展阅读
洁白的木槿花
陈永林
【原文】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形容拘束的样子)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chuāi( )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唯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niù( )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竟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赏析〗
陈永林的《洁白的木槿花》中所写的廖医生、母亲这些普通之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那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平凡但更伟大。题目“洁白的木槿花”象征了“廖医生”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的那种善良与无私,他仁言利博的人性光辉就像木槿花一样圣洁美好!同时也象征了母亲的善良与伟大!
廖医生心地善良,同情弱者但更尊重弱者,他不计较医药费,还巧妙地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用善意的谎言见证了“善要人知不是真善”的箴言。好人不求回报,不求理解感恩,他们听任心灵的差遣,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甘愿为他人开花,在芬芳别人的过程中美丽自己。他们在帮助别人时却小心地把自己的优点掩藏起来,给受助者一个机会。他们在施与却不伤害别人的自尊,让别人觉得那是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得到的报酬。这才是最真最美的心灵之爱!文中的母亲是具有中国典型性格的一位的母亲,母亲甚爱儿子,为儿子的病到处奔波、求情;贫困而又有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用鸡蛋、母鸡相赠以表心情;她铭记恩情,当知道有关木槿花的事实真相后,痛悔不已,直到留下遗愿——让木槿花永远伴随她,以此来怀念自己的恩人!母亲的善良丝毫不亚于文中的“廖医生”!
文章文笔朴素流畅,散发出来的互相关爱、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人性之光让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感动。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木槿( ) ②吊唁( ) ③哽咽( )
2.在文中第5、6段的括号里根据注音写汉字。
①chuāi( ) ②niù( )
3.在第四段的□中根据括号里的句意写出一个成语:
□□□□(形容拘束的样子)
4.第1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5.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①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②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6.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7.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不超过80个字。
附答案:1.①jǐn ②yàn ③ɡěnɡyè 2.①揣 ②拗 3.局促不安 4.母亲痛悔自己竟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收购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能心
安理得地接受帮助,坚持为儿子治好病。 5.①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宽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②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失去了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 6.象征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情感。 7.母亲:贫困而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心意;当晚就把廖医生给的钱送回去。廖医生:心地善良,尊重弱者。不计较医药费,还用巧妙的方式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
2.【链接名人】
“链接名人——林海音”
〖生平〗
林海音(1918—2001),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苗栗县,原名林含英,1918年3月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并提携了大量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创作经验〗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传记式小说,读过的人都会喜欢它的。其文字朴实温馨,故事生动起伏。那份淡淡的乡愁,让人不知不觉中热泪盈眶;那首清丽而略带感伤的《骊歌》令人久久难忘„„
写自己的经历,写我们亲眼目睹而又有很多感触的人或事,是写文章或作品成功的首要条件。林海音在谈她的小说大多以北京为题材的原因时说:“台湾是我的故乡,北京是我长大的地方,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两个地方。”林海音在写《城南旧事》时虽然已经回到台湾或旅居国外三四十年之久,可对北京有着深深地恋情。在该书的后记里她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部《城南旧事》。”是的,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反映积极向上的人和事;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有深刻感受的事,只有写真事,抒真情,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储备是作文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成长中的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的形成,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其父早逝,面对社会和生活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我
们在学习生活中也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总是抱怨命运的悲惨,殊不知这正是生活对我们的严峻考验。我们应把所有的艰难困苦当做前进的力量源泉,用乐观的心态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直面人生,敢于拼搏。汲取生活中的营养,以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用自己的眼睛和童心写对身边所发生的事的观察,但并不只是描写客观世界,是通过描写某人主观意识里的客观世界,让读者不自觉的参与到文章的情节之中,这是写出好作品的第三个因素。作品是运用主人公英子第一人称的单一叙事观点写成的,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是通过英子的眼睛来向我们介绍的。如在《惠安馆传奇》中,英子的小朋友妞子是不是他另一个大朋友“疯子”所失去的女儿,作者没有明说,只是通过英子从两方面听到各自的身世,以及英子自己的推测,传达给作者,甚至疯子和妞子最后的悲惨结局,英子只是在病中发高烧时听别人说的。书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这些细节扑朔迷离,真相如何,只好也由读者自己来推断了。这种写法,是故事的进行,多了一个立足点,减少了观察者——作者的全知能力,增加了故事的逼真性。它也不像读其他小说那样,故事里说什么就听什么,这样就增加了读者对小说的参预性,给读者增加了乐趣!
最后,作品通过对北京风俗习尚和景物的描写,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对旧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感情等都是作品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生活事例〗
(1) 林海音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2)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3)花事最盛是当我们的家住在虎坊桥的时候,院子里有几大盆出色的夹竹桃和石榴,都是经过父亲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亲自给石榴树施麻渣,要臭好几天,但是等到中秋节,结的大石榴都饱满得咧开了嘴!父亲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没结好;第二年,死去好几棵。喜欢迷信的人便说,它们随父亲俱去。其实,明明是我们对于剪枝,施肥,没有像父亲那样勤劳的缘故。
(4)“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的播种者、培植者,也是一道阳光。”此言并非过誉,确实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台湾作家钟理和命运坎坷,贫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病故。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纸上,不期收到众多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联系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
〖精彩语录〗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怀抱一颗淡然的心,用一个微笑轻轻带过一生。
幸福也好,悲伤也好,一个微笑带过,就那样从容,那样淡淡然。
也许生命就该如此,无论过客是什么,都从从容容打过照面,然后潇潇洒洒离开,然后,在花落的某一天想起,微微笑,淡淡然
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3.【诗歌赏读】
《发现》
闻一多
【原文】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启示〗
本诗是作者爱与恨的结晶,在伟大的祖国被军阀弄得破碎不堪,当现实打破作者的梦想时,他发出呼唤,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追求着,表现先出作者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启示我们努力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促使我们培养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
〖赏析〗
1925年夏天,当作者知道“五卅”运动之后,祖国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国内军阀混战,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时,满怀赤子之心、爱国激情、报国之志,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地赶了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者用两组排比句和几个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但作者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一结尾,石破惊天,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及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作者忠诚磊落的人生及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气而震撼人心。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全诗12行,每行11个字,两行一韵,韵律和谐。且将激越奔放的情感,融纳于严谨的形式与韵律之中,显示出作者特有的沉郁的诗风。
《春水》之131
冰心
【原文】
青年人!
觉悟后的悲哀,
只深深的将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类呵!
〖启示〗
诗作虽短,但警策之力非凡,告诫青年学生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如醍醐灌顶,足以使那些昏聩的头颅梦醒。
〖赏析〗
这首诗写得略微有些难于理解。但我们只要注意了诗的跳跃和省略的特点,也就容易理解了。“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如觉悟后还悲哀,就只有深深地埋葬自己了,这是微小的人类的致命弱点呵”。
这是一首劝勉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哲理诗。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恼”。人生在世,生活、学习、工作,难免在与人相处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遇到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只有从容豁达地去面对,要明白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才能增长智慧,增长才干,所以要乐观勇敢地去迎接!
张国良 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