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促进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

——绥阳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材料

我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残联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根据《中共央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7号)文件要求,结合绥阳的实际,围绕提高服务残疾人质量,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15个乡镇,119个村、居、社区,总人口53万人,现有各类残疾人口3.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其中,视力残疾2730人,占8.05%;听力言语残疾543人,占1.62%;智力残疾881人,占2.6%;肢体残疾27139人,占80.56%;精神残疾475人,占1.47%;多重残疾1933人,占5.7%。残疾人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和半文盲占33.5%。贫困残疾人占90%以上。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一)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城镇,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做到了“应保尽保”,人均每月130元。在农村,有2362户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人均每月45元。在解决城乡残疾人低保问题的工程中,通过与民政部门和各乡镇协调,在同等条件下对残疾人优先照顾,按照“低门槛、高标准、广覆盖”的原则,使90%的残疾人享受了低保政策,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二)城乡社会保险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城镇残疾职工都参加了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残疾人个体户、个体就业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城镇就业的残疾人享有养老保险的占85%,享有医疗保险的占73%。对于城镇重度和特困残疾人在参加医疗保险时,按照政策个人缴纳10元,其余70元由县残联帮助解决,目前享受这种待遇的特困和重度残疾人共有169名。在农村,有95%的残疾人参加了“新农合”,其中按照市残联安排,我县每年为1400名农村困难残疾人缴纳了20元的医保费。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我县高度重视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并把专项救助纳入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残疾人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贫困学生上学资助等工作,使“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都得到了有效的救助。2010年,全县共投入25万元,为1250户贫困残疾人购赠尿素和复合肥各一包,在发放肥料时由各乡镇组织残疾人集中开展了农技培训;安排4万元为小关乡银花村98户贫困残疾人购买金银花苗帮助发展生产;安排1.7万元对4户残疾人养殖大户进行生产帮扶;另外,年初以来,临时救助特困残疾人、困难残疾学生上大学、残疾人大病医疗、火灾等方面共计10人,11700元。另一方面,在征得县分管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协调民政部门逐步将全县困难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或“五保” 供养范围。在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中,主要优先考虑重度残疾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

生活问题,实施居家托养,每年为40名特困无人供养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发放500元的生活补助。

在几年来的工作中,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不同形式的帮扶和临时救助,有6500余名贫困残疾人开始脱贫。

三、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一)关于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根据中残联关于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我县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了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

1、队伍建设。县级设立残疾人联合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若干名;联合会下设理事会,设正副理事长各1名;机关有工作编制6个,现有正式职工7名,其中残疾人1名。全县15个乡镇残联配备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各1名;119个村居、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协会,选聘了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并落实了报酬。县、乡、村三级机构健全,人员到位,报酬落实,达到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要求。同时,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县残联每年初都将15个乡镇残联理事长和119个村、居、社区残协专职委员140多人集中到县城进行工作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2、阵地建设。一方面,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县于2007年解决了残联机关办公场所2000多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用品用具供应,法律援助等服务。另一方面,全县各乡镇和各村、居、社区健全了残联工作机构。为

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效率,今年7月,县残联安排7万多元,为15个乡镇残联购置1台电脑,专门用于残联工作。全县残联实现了电子化办公,建立了电子文档;县乡两级残联建立了信息网络,基本解决了过去信息反馈不及时和乡镇普遍存在的资料不齐、不规范的问题。

3、制度建设。近几年来,根据中残联和省市残联关于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23个,并将这些制度统一制作发到各乡镇张贴上墙,促进了县、乡镇残联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目前,我县已建有聋哑人协会、肢残人协会、盲人协会、精神残疾及亲友协会、智力残疾及亲友协会五个残疾人专门协会。这些协会在县乡残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们在基层组织残疾人开展各种活动,丰富了残疾人的文化体育生活,活跃了残疾人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推动了全县残疾人文体事业的发展。在2009年省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文艺汇演中,我县参赛的节目获得省市两级奖励;今年我县选送的6名体育运动员,有4名获得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在今年全省举办的残疾人书画比赛中,我县选送的有一幅作品获得二等奖。

我县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于2009年6月顺利通过中残联检查验收。

(二)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屋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县残工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

有关单位根据县残工委的安排,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了无障碍建设。一是在旧城改建和新建街道时,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二是新建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必须规划无障碍设施;三是对原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逐步改造和完善无障碍设施。目前,县城新建和旧城改造的主要街道,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县行政办公中心、医院、高层建筑等都规划建设了无障碍设施。

(三)关于志愿者助残工作。这项得到了县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基本做法是县乡两级共同管理,分级负责,开展具体工作。目前,我县登记注册的助残志愿者328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志愿者扶助残疾人2370余人次,结对帮扶1260户,助残工作时间在5700多小时。

(四)几项具体服务工作

1、残疾人康复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市残联和各乡镇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残疾人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以县残联康复训练中心为平台,每周二、五开放,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目前为止,为125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二是利用社区和村卫生资源,把残疾人康复训练延伸到村、居、社区,就近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目前我县在三个镇7个社区2个村开展了康复试点工作,配发了康复器材,建立了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对康复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三是通过实施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为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今年共有265人报名筛选,完成白内障手术184例;自开展这项工

作以来,我县累计完成白内障手术1000余例,使广大患者重见了光明,也为群众节约资金200余万元。四是实施“精神病防治工程”,自2008年以来,每年为6名精神病患者进行免费服药。启动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每年将5名6周岁以下聋儿免费送到遵义市特教学校学习,配赠助听器5个。为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5台。五是通过发放辅助器具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近5年来,我县根据经费情况,为困难残疾人配赠了轮椅车、拐杖,盲杖、助听器、助视器、坐便椅等辅助器具,其中配赠轮椅车150辆、拐杖1100余副,有1200多名残疾人享受了服务。六是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每年组织开展了“助残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 “麻风病防治日”等活动,主要宣传有关残疾人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预防残疾的科普知识,宣传全社会关心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

2、关于残疾人教育工作。县残联与县教育部门配合,认真落实残疾儿童和少年享受教育的优惠政策,确保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和在校率。同时,根据现有条件,认真抓好特教学校12名“三残”儿童教育;另外,根据多方的努力,已纳入明年计划,准备在县城单独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解决更多的“三残”儿童入学,有关部门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3、关于残疾人就业工作。县残联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和《贵州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文件精神,多渠道多形式为残疾人找就业门路。一是每年免费选送2名盲人

到遵义鑫惠盲人按摩学校培训后就业。二是组织城乡残疾人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就业,加上在县内个体从业、集中和分散就业等形式,前后共有4250名残疾人就业;为了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县残联对那些未给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单位一律不予认可,税务部门在年审时,对没有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不予退税。通过以上措施,我县分散按比例安排和集中就业的残疾人,全部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了待遇。

4、关于残疾人住有所居工作。在城镇方面,配合县房管部门在安排城镇保障性做房和“廉租房”的同时,优先考虑贫困残疾人户;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使133户农村特困残疾人的危房得到了改善,08年以来县残联补助专项资金35.7万元。

5、关于残疾证办理工作。自去年4月以来,我县开展的第二代残疾人证换发(新办)工作,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为残疾人新办和换证,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基本掌握了全县办证残疾人的情况,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电子文档,规范了残疾人管理资料和档案。截止目前,全县共有4380名残疾人登记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已经办理的有4084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我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经过近几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残疾人解决了不少的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得到了残疾人的拥护和欢迎,但就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来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目前我们开展的工作来看,也存在不少的

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服务体系建设中,乡镇一级没有残联专职工作人员,现在的工作都是由社会事务办的人员代理,仅就民政的工作量就很大,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残联工作上,残联的工作实际上是附带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联工作重心的下移。建议市残联能否与市人事劳动部门协调,用公益性岗位指标,为全市各乡镇解决一名残联专职工作人员。

(二)关于村、居、社区康复工作,目前在县域内困难还较大,虽然可以搞一些资料,也能够布置一间办公室出来,但形同虚设,并没有开展实在工作。因为在村这一级还是“三无”,无康复人员、无康复器械、无康复场所。建议今后上级残联不要硬性下指标每年要完成多少个村级康复建设任务,应该是有条件的地方就办,条件不成熟的地方缓办。不然只能是花了精力和经费,但没有效果。

(三)目前我们的工作务虚的不少,县一级是城乡结合部,有务虚的内容,但主要精力应该是做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建议今后上级残联多给县级在实际工作方面加强指导,以便为残疾人办更多的实事和好事,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我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我们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工作上有差距,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有差距,请市残联今后多指导多帮助。我们将克服困难,以人为本,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因地制

宜地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绥阳县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9月15日

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促进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

——绥阳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材料

我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残联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根据《中共央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7号)文件要求,结合绥阳的实际,围绕提高服务残疾人质量,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15个乡镇,119个村、居、社区,总人口53万人,现有各类残疾人口3.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其中,视力残疾2730人,占8.05%;听力言语残疾543人,占1.62%;智力残疾881人,占2.6%;肢体残疾27139人,占80.56%;精神残疾475人,占1.47%;多重残疾1933人,占5.7%。残疾人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和半文盲占33.5%。贫困残疾人占90%以上。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一)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城镇,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做到了“应保尽保”,人均每月130元。在农村,有2362户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人均每月45元。在解决城乡残疾人低保问题的工程中,通过与民政部门和各乡镇协调,在同等条件下对残疾人优先照顾,按照“低门槛、高标准、广覆盖”的原则,使90%的残疾人享受了低保政策,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二)城乡社会保险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城镇残疾职工都参加了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残疾人个体户、个体就业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城镇就业的残疾人享有养老保险的占85%,享有医疗保险的占73%。对于城镇重度和特困残疾人在参加医疗保险时,按照政策个人缴纳10元,其余70元由县残联帮助解决,目前享受这种待遇的特困和重度残疾人共有169名。在农村,有95%的残疾人参加了“新农合”,其中按照市残联安排,我县每年为1400名农村困难残疾人缴纳了20元的医保费。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我县高度重视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并把专项救助纳入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残疾人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贫困学生上学资助等工作,使“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都得到了有效的救助。2010年,全县共投入25万元,为1250户贫困残疾人购赠尿素和复合肥各一包,在发放肥料时由各乡镇组织残疾人集中开展了农技培训;安排4万元为小关乡银花村98户贫困残疾人购买金银花苗帮助发展生产;安排1.7万元对4户残疾人养殖大户进行生产帮扶;另外,年初以来,临时救助特困残疾人、困难残疾学生上大学、残疾人大病医疗、火灾等方面共计10人,11700元。另一方面,在征得县分管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协调民政部门逐步将全县困难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或“五保” 供养范围。在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中,主要优先考虑重度残疾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

生活问题,实施居家托养,每年为40名特困无人供养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发放500元的生活补助。

在几年来的工作中,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不同形式的帮扶和临时救助,有6500余名贫困残疾人开始脱贫。

三、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一)关于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根据中残联关于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我县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了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

1、队伍建设。县级设立残疾人联合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若干名;联合会下设理事会,设正副理事长各1名;机关有工作编制6个,现有正式职工7名,其中残疾人1名。全县15个乡镇残联配备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各1名;119个村居、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协会,选聘了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并落实了报酬。县、乡、村三级机构健全,人员到位,报酬落实,达到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要求。同时,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县残联每年初都将15个乡镇残联理事长和119个村、居、社区残协专职委员140多人集中到县城进行工作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2、阵地建设。一方面,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县于2007年解决了残联机关办公场所2000多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用品用具供应,法律援助等服务。另一方面,全县各乡镇和各村、居、社区健全了残联工作机构。为

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效率,今年7月,县残联安排7万多元,为15个乡镇残联购置1台电脑,专门用于残联工作。全县残联实现了电子化办公,建立了电子文档;县乡两级残联建立了信息网络,基本解决了过去信息反馈不及时和乡镇普遍存在的资料不齐、不规范的问题。

3、制度建设。近几年来,根据中残联和省市残联关于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23个,并将这些制度统一制作发到各乡镇张贴上墙,促进了县、乡镇残联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目前,我县已建有聋哑人协会、肢残人协会、盲人协会、精神残疾及亲友协会、智力残疾及亲友协会五个残疾人专门协会。这些协会在县乡残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们在基层组织残疾人开展各种活动,丰富了残疾人的文化体育生活,活跃了残疾人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推动了全县残疾人文体事业的发展。在2009年省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文艺汇演中,我县参赛的节目获得省市两级奖励;今年我县选送的6名体育运动员,有4名获得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在今年全省举办的残疾人书画比赛中,我县选送的有一幅作品获得二等奖。

我县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于2009年6月顺利通过中残联检查验收。

(二)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屋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县残工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

有关单位根据县残工委的安排,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了无障碍建设。一是在旧城改建和新建街道时,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二是新建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必须规划无障碍设施;三是对原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逐步改造和完善无障碍设施。目前,县城新建和旧城改造的主要街道,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县行政办公中心、医院、高层建筑等都规划建设了无障碍设施。

(三)关于志愿者助残工作。这项得到了县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基本做法是县乡两级共同管理,分级负责,开展具体工作。目前,我县登记注册的助残志愿者328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志愿者扶助残疾人2370余人次,结对帮扶1260户,助残工作时间在5700多小时。

(四)几项具体服务工作

1、残疾人康复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市残联和各乡镇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残疾人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以县残联康复训练中心为平台,每周二、五开放,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目前为止,为125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二是利用社区和村卫生资源,把残疾人康复训练延伸到村、居、社区,就近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目前我县在三个镇7个社区2个村开展了康复试点工作,配发了康复器材,建立了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对康复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三是通过实施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为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今年共有265人报名筛选,完成白内障手术184例;自开展这项工

作以来,我县累计完成白内障手术1000余例,使广大患者重见了光明,也为群众节约资金200余万元。四是实施“精神病防治工程”,自2008年以来,每年为6名精神病患者进行免费服药。启动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每年将5名6周岁以下聋儿免费送到遵义市特教学校学习,配赠助听器5个。为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5台。五是通过发放辅助器具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近5年来,我县根据经费情况,为困难残疾人配赠了轮椅车、拐杖,盲杖、助听器、助视器、坐便椅等辅助器具,其中配赠轮椅车150辆、拐杖1100余副,有1200多名残疾人享受了服务。六是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每年组织开展了“助残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 “麻风病防治日”等活动,主要宣传有关残疾人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预防残疾的科普知识,宣传全社会关心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

2、关于残疾人教育工作。县残联与县教育部门配合,认真落实残疾儿童和少年享受教育的优惠政策,确保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和在校率。同时,根据现有条件,认真抓好特教学校12名“三残”儿童教育;另外,根据多方的努力,已纳入明年计划,准备在县城单独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解决更多的“三残”儿童入学,有关部门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3、关于残疾人就业工作。县残联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和《贵州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文件精神,多渠道多形式为残疾人找就业门路。一是每年免费选送2名盲人

到遵义鑫惠盲人按摩学校培训后就业。二是组织城乡残疾人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就业,加上在县内个体从业、集中和分散就业等形式,前后共有4250名残疾人就业;为了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县残联对那些未给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单位一律不予认可,税务部门在年审时,对没有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不予退税。通过以上措施,我县分散按比例安排和集中就业的残疾人,全部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了待遇。

4、关于残疾人住有所居工作。在城镇方面,配合县房管部门在安排城镇保障性做房和“廉租房”的同时,优先考虑贫困残疾人户;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使133户农村特困残疾人的危房得到了改善,08年以来县残联补助专项资金35.7万元。

5、关于残疾证办理工作。自去年4月以来,我县开展的第二代残疾人证换发(新办)工作,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为残疾人新办和换证,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基本掌握了全县办证残疾人的情况,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电子文档,规范了残疾人管理资料和档案。截止目前,全县共有4380名残疾人登记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已经办理的有4084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我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经过近几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残疾人解决了不少的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得到了残疾人的拥护和欢迎,但就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来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目前我们开展的工作来看,也存在不少的

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服务体系建设中,乡镇一级没有残联专职工作人员,现在的工作都是由社会事务办的人员代理,仅就民政的工作量就很大,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残联工作上,残联的工作实际上是附带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联工作重心的下移。建议市残联能否与市人事劳动部门协调,用公益性岗位指标,为全市各乡镇解决一名残联专职工作人员。

(二)关于村、居、社区康复工作,目前在县域内困难还较大,虽然可以搞一些资料,也能够布置一间办公室出来,但形同虚设,并没有开展实在工作。因为在村这一级还是“三无”,无康复人员、无康复器械、无康复场所。建议今后上级残联不要硬性下指标每年要完成多少个村级康复建设任务,应该是有条件的地方就办,条件不成熟的地方缓办。不然只能是花了精力和经费,但没有效果。

(三)目前我们的工作务虚的不少,县一级是城乡结合部,有务虚的内容,但主要精力应该是做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建议今后上级残联多给县级在实际工作方面加强指导,以便为残疾人办更多的实事和好事,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我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我们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工作上有差距,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有差距,请市残联今后多指导多帮助。我们将克服困难,以人为本,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因地制

宜地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绥阳县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9月15日


相关文章

  • 2010年和谐社区汇报材料
  • 文化宫社区创建和谐社区基本情况 新华区中兴路街道文化宫社区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是全市的商业中心,社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辖区居民9600人.近年来社区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 ...查看


  • 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 一)材料准备的要点及注意点 1.教育经费要以2008年数据为基数,提供2009.2010.2011年的教育投入情况.其他材料以学年度为年度单位,即2009-2010.2010-2011.2011-2012学年的有关表册及资料,各类档案和表册 ...查看


  • 全市残联工作会议汇报材料
  • 全市残联工作会议汇报材料 渭城区残疾人联合会 理事长 赵明柱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参加全市残联工作会议,这是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加快残疾人工作科学发展,全面落实"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再创佳绩的一年, ...查看


  • 江苏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要求
  • 江苏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创建工作实施意见为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探索面向城市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工 作新途径,有效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避震和自救 互救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关于 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的 ...查看


  • 四就近工作汇报材料
  • 王家河街"四就近"服务工作总结 王家河街道党工委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委老干局的具体指导下,扎实推进老干部各项 工作,特别是在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区委组织部<关于印发 的 ...查看


  • 2010残联救助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
  • 成都市xxx区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社会救助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0年上半年,xxx区残联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残疾人示范城市.创建全国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创建全国残疾人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等中心工作,在市残联的亲切关心指导 ...查看


  • 社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经验汇报材料
  • 社区把文明和谐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主题,通过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居民素质提高工程.社会秩序稳定工程.社区风尚文明工程.社会事业繁荣工程.全民创建创优工程,初步营造出"服务型.生态型.法制型"三位一体的文明.安全.祥和的 ...查看


  • 残联创先争优工作总结
  • 创先争优工作 工作汇报材料 残联 2011 年创先争优工作汇报材料********年,自治区残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 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自治区八届十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继续加 ...查看


  • 特色文化社区汇报材料
  • 强音奏响新时期社区文化"五部曲" --青阳路社区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工作汇报 五里墩街道青阳路社区位于合作化南路以西,长江西路以北,青阳路以东,淠河路以南,社区面积约为1.016平方公里.人口15203人4536户.近年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