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习俗特点及成因

试论满族服饰习俗的特点及成因

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满族相伴而生的满族服饰文化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特殊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

一、历史自然地理因素对满族服饰的影响

(一)地形因素的影响

满族的服装形制与满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期生活在山水交错之间,骑射成为满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所以满族服饰具有浓重的骑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和崇尚自然色彩两方面。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满族的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旗袍。满族旗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窄小的袖口处接有一段形状与马蹄相似的袖头,俗称“马蹄袖”。在冬季游猎或者打仗时就放下来,恰好遮盖住手背及手腕,不仅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还不会影响射杀猎物。满族男人通常喜欢套一件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狩猎时穿的,既便于马上驰骋又能抵御风寒,所以称为“马褂儿”。清初时马褂儿为一般士兵的装束,康熙时逐渐成为世俗大众喜欢的便服。满族男子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种套裤,没有裤裆,因为这样更便于骑马。

(二)气候因素的影响

满族人民选择服饰的原料与他们当时所处地区的气候有着密切的

关系。满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林区和沿江两岸,这里除部分高寒地区外,大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显著,热量资源少,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这种气候特点使人们把兽皮作为制作衣服的主要来源。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等具有保暖性强、防凉隔潮的特点。因此,满族人民具有了尚皮毛、重保暖的习俗。即使入主中原以后,也以皮裘材质判别社会地位。满族男人在寒冷的冬季用戴暖帽来御寒,而满族妇女在天气变冷的时候,习惯在额间带抹额。抹额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避寒之物,多用毡、绒、兽皮等厚实材料制作,被女子用以抵御寒冷。

二、人文地理因素对满族服饰的影响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衣服对于人体不仅具有护体和御寒的功能,而且还有标识身份、掩饰羞丑、体现世俗礼节等精神文化功能。满族服饰历经130多年的时间,多次修改,确立了一套体系完备的服饰制度。同时,还继承了前朝汉族服饰的许多传统,服饰中蕴涵着丰富的等级观念。清代服饰制度庞杂而繁缛,以官服为例,箭袖、蟒袍、顶戴花翎、腰中佩带是清代王公大臣等官员的必备服饰,朝服的颜色、质地、补子的纹样、朝珠的产地、冠顶的材质、翎子的眼数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体现出了满清服饰制度所具有的等级性。清朝官员在着朝服时,要佩戴与之相配的冠帽,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冠顶最高处被饰以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宝石,不同颜色的宝石与不同的官级相匹配。此外,王公大臣的补服、官员服装上佩戴的朝珠、衣

服上所系的腰带等都是判断官级的重要标志。这与清代以前许多的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所制定的服装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颜色、材质,甚至图案等的不同来加以区别官员的官阶,同时却不失民族风味。清代的服饰制度渗透了浓重的等级观念,是一项与封建政治制度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表现。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满族祖先长期以来以狩猎、采集、捕鱼作为获得生存物资的主要途径,这种经济结构导致自肃慎至女真时期以来,满族人民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皮毛作为制作服装的原材料。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满族的纺织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仍仅局限于毛纺织。满族入关以后,随着从汉族地区输入了布匹、绸缎,同时还学会了植棉、纺纱、织布等纺织技术,满族的服饰材料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那种山林草原放牧、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农耕经济更能适应满族统治者与人民的需要。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与棉布市场的繁荣,棉布也凭借其价格便宜、实用耐穿的优势,成为普通百姓所青睐的主要制衣材料。在丝纺织业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受汉族穿衣习俗的影响,满族的贵族统治集团也把穿丝绸质地的衣服作为显示地位的重要表现。

(三)宗教信仰的影响

满族先世自原始渔猎时代以来,就信奉以万物有灵论为理论基础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因此在满族服饰中不仅展现出满族人民的独特审美观念,而且蕴藏着深厚的宗教情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方面:

在服饰色彩方面,满族有尚白习俗。由于冬季身着白装,可以与白雪浑然一体,狩猎时不易被发现,确保了自身安全。另外,在萨满观念中天宇是白色的,是善的象征,因此,满族人民把白色视为神圣的颜色。

在满族服饰图案上,也有萨满观念的体现。最初的萨满会把各种灵禽、猛兽或者昆虫绣制在萨满神服上,随着萨满教的世俗化发展,很多图案也出现在大众的服饰上。

综上所述,满族服饰是满族人民为生存与发展、适应环境变化而创造出的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文化产物,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的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中华民族正在迅速崛起,满族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其长期存在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满族服饰文化是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之一。

试论满族服饰习俗的特点及成因

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满族相伴而生的满族服饰文化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特殊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

一、历史自然地理因素对满族服饰的影响

(一)地形因素的影响

满族的服装形制与满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期生活在山水交错之间,骑射成为满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所以满族服饰具有浓重的骑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和崇尚自然色彩两方面。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满族的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旗袍。满族旗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窄小的袖口处接有一段形状与马蹄相似的袖头,俗称“马蹄袖”。在冬季游猎或者打仗时就放下来,恰好遮盖住手背及手腕,不仅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还不会影响射杀猎物。满族男人通常喜欢套一件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狩猎时穿的,既便于马上驰骋又能抵御风寒,所以称为“马褂儿”。清初时马褂儿为一般士兵的装束,康熙时逐渐成为世俗大众喜欢的便服。满族男子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种套裤,没有裤裆,因为这样更便于骑马。

(二)气候因素的影响

满族人民选择服饰的原料与他们当时所处地区的气候有着密切的

关系。满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林区和沿江两岸,这里除部分高寒地区外,大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显著,热量资源少,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这种气候特点使人们把兽皮作为制作衣服的主要来源。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等具有保暖性强、防凉隔潮的特点。因此,满族人民具有了尚皮毛、重保暖的习俗。即使入主中原以后,也以皮裘材质判别社会地位。满族男人在寒冷的冬季用戴暖帽来御寒,而满族妇女在天气变冷的时候,习惯在额间带抹额。抹额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避寒之物,多用毡、绒、兽皮等厚实材料制作,被女子用以抵御寒冷。

二、人文地理因素对满族服饰的影响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衣服对于人体不仅具有护体和御寒的功能,而且还有标识身份、掩饰羞丑、体现世俗礼节等精神文化功能。满族服饰历经130多年的时间,多次修改,确立了一套体系完备的服饰制度。同时,还继承了前朝汉族服饰的许多传统,服饰中蕴涵着丰富的等级观念。清代服饰制度庞杂而繁缛,以官服为例,箭袖、蟒袍、顶戴花翎、腰中佩带是清代王公大臣等官员的必备服饰,朝服的颜色、质地、补子的纹样、朝珠的产地、冠顶的材质、翎子的眼数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体现出了满清服饰制度所具有的等级性。清朝官员在着朝服时,要佩戴与之相配的冠帽,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冠顶最高处被饰以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宝石,不同颜色的宝石与不同的官级相匹配。此外,王公大臣的补服、官员服装上佩戴的朝珠、衣

服上所系的腰带等都是判断官级的重要标志。这与清代以前许多的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所制定的服装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颜色、材质,甚至图案等的不同来加以区别官员的官阶,同时却不失民族风味。清代的服饰制度渗透了浓重的等级观念,是一项与封建政治制度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表现。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满族祖先长期以来以狩猎、采集、捕鱼作为获得生存物资的主要途径,这种经济结构导致自肃慎至女真时期以来,满族人民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皮毛作为制作服装的原材料。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满族的纺织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仍仅局限于毛纺织。满族入关以后,随着从汉族地区输入了布匹、绸缎,同时还学会了植棉、纺纱、织布等纺织技术,满族的服饰材料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那种山林草原放牧、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农耕经济更能适应满族统治者与人民的需要。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与棉布市场的繁荣,棉布也凭借其价格便宜、实用耐穿的优势,成为普通百姓所青睐的主要制衣材料。在丝纺织业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受汉族穿衣习俗的影响,满族的贵族统治集团也把穿丝绸质地的衣服作为显示地位的重要表现。

(三)宗教信仰的影响

满族先世自原始渔猎时代以来,就信奉以万物有灵论为理论基础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因此在满族服饰中不仅展现出满族人民的独特审美观念,而且蕴藏着深厚的宗教情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方面:

在服饰色彩方面,满族有尚白习俗。由于冬季身着白装,可以与白雪浑然一体,狩猎时不易被发现,确保了自身安全。另外,在萨满观念中天宇是白色的,是善的象征,因此,满族人民把白色视为神圣的颜色。

在满族服饰图案上,也有萨满观念的体现。最初的萨满会把各种灵禽、猛兽或者昆虫绣制在萨满神服上,随着萨满教的世俗化发展,很多图案也出现在大众的服饰上。

综上所述,满族服饰是满族人民为生存与发展、适应环境变化而创造出的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文化产物,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的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中华民族正在迅速崛起,满族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其长期存在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满族服饰文化是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之一。


相关文章

  • 中国服装文化
  • 中国服装文化 中国古代服装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通过对古代服装的研究,可以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 下面我将按照朝代的发展,对我国服装文化演变一一介绍. 我们 ...查看


  • 黑龙江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满族民族服饰特点
  • 〈一〉旗袍 满族的服饰在一个世纪以前,实际上是清代的"国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旗袍. 旗袍满语称"布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袍.分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q ...查看


  • 小学二2民族团结教育
  • 小学二(2)班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第一课 满族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除汉族外,其他民族都叫少数民族. 2.通过歌曲.闯关游戏.看录像等形式,了解满族在游戏.服饰.饮食等方面的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应该尊重他们的习俗 ...查看


  • 维吾尔族民俗
  • 6)美丽的维吾尔族服装 你们知道吗,维吾尔族的服装特别漂亮呢,就跟他们的人一样美丽迷人. 维吾尔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所以服饰特点当然就显而易见了!花样较多,看上去非常优美: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人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 ...查看


  •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5
  • 摘 要: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艺术形式,它承担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传承.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更应该重视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价值,挖掘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动漫服饰,民族化动漫产品. 关键词:满 ...查看


  • 满族民风民俗详解: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选载)
  • 基本资料 满族民风民俗详解: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选载) 作者: 富育光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4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翔实生动有趣的故事,从服饰.饮食.居住.生产.交通运 ...查看


  • 民族服装之满族服饰文化
  • 民族服装之满族服饰文化 一.民族概况 在我国吉林省的东部,有一座神奇秀美的长白山.每到冬季,山上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远远望去,银妆素裹,格外壮丽,因此人们称它为"白山".在黑龙江省的北部,有一条自西向东南流的黑龙江,江水 ...查看


  • 从民俗旅游看秽貊民族文化
  •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各省经济在不断发展.而旅游的发展更是为各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目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形式.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资源,多个民族的集合,使东北地区的民俗旅 ...查看


  • 吉林风土人情
  •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东北大秧歌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