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与评价

对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与评价

卫贺春

东莞市光明中学

摘要:学校体育是一所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办学的窗口,体育比赛是学校对外交流的平台,能展示一个学校的办学风格,学生的精神风貌,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在学校课余训练中,文化课与体育课相结合愈加显现出新时期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如何实施和评价学校体育的课余训练,解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际困难,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一、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义与地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热爱竞技运动项目,运动素质好,又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 “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课余体育训练也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求的重要措施。

二、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由于世俗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度成为从事体育者的代名词,一些传统观念对学生家长有一定影响,他们认为孩子参加体育训练没有什么大出息,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并且现在的中小学生还是要面临中考,中学还是在进行选拔式的高分教育。在这种高分学业成绩的压力下,家长反对孩子参加课余训练,尽一切努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上获得的高分,升入重点高中,这是家长的利益性选择。除此之外在很多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校不重视体育工作,领导不支持,学校课余训练就无法开展。在这两种原因的作用下给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首先,参加体育特长训练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其次,有些体育项目的投资很大,训练周期相对也较长;另外,受文化课成绩的影响中学课余训练时间也是比较难安排的,训练只有安排在每天的早晚。早晨受时间的限制,训练的时间很短,强度还不能大,否则,学生在上文化课时会因疲劳产生睡意,精力不能集中而影响学业。每天只有下午放学后有一点时间训练,还会受到学生课后作业的影响。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实际开展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 解决办法

1、教师、学校、学生和家长亲切融合。

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有真挚的情感,要敢于付出自己的爱。体育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家长的心声,倾听家长得意见,向家长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做到家长、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三通气,做好思想工作。结合运动员在学校的表现,有针对性地掌握运动员的思想脉络,做到家庭、班级、训练队三位一体的管理和训练体系,既保证学生

的文化课成绩,又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2、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学生的免费文化课辅导老师。

学校的学生是以文化课学习为主,不是专业的运动员,体育课余训练只是培养部分体育能力较强的尖子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的目标应该理解为是文化课成绩的补充和的延伸,为将来升学服务。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是为以后的升学考虑,学校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是用来评估办学质量。体育教师在课余训练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文化课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假如学生在完成课后文化课作业时出现困难,体育教师要尽量做学生的文化课辅导老师,帮助学生解决文化课学习中的困难,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3、避开学生的学习时间,利用上学前的早上、放学后的傍晚的纯课余时间训练,能有效化解学训矛盾。

化解学训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避开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利用上学前、放学后的纯课余时间训练,能有效避开家长的担心和班主任的授课压力。学校要重视课余训练,建立行之有效的课余训练机制,合理安排负责训练的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将常规课教学工作量和课余训练工作量均衡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量,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是一门科学,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掌握科学训练的方法,了解所训练学生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校所处的不同时期,分别扮演老师、教练、伙伴、朋友、父母、兄弟、医生等不同角色,训练时是教练,游戏时是伙伴,相处时是朋友,生病时是父母是医生,学习时是老师等。只有真心关心孩子的成长,才有可能组建成一支有凝聚力的运动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将运动队带入良性训练轨道,才能在以后的训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首先需要根据学校的传统和条件,确定体育训练的项目,再就是组建运动队,这不仅需要选拔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而且要遴选热爱业余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担任运动队教练,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1、 运动队的组建

1、1确定训练项目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首要问题是确定训练项目。因此,刚开始建立运动队的学校,最好先集中精力从一二个项目开始训练,再逐步形成传统。

1、2参训运动员的选拔

对于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学生的选拔,可以参照竞技体育运动员选材的步骤展开,即根据运动项日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对部分在校学生进行各种能力与有关因素的测试和预测:

1、2、1身体形态指标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高、体重、体围、跟腱、足弓及臀部等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在测试和家访的基础上,判定其在形态方面发育潜力的大小,预测学生的最终形态特征。

1、2、2 生理机能指标

通常是对心率、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指标进行测试。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生理机能也有特殊的要求,如中长跑、游泳项目特别要求运动员心肺功能强;体操则要

求运动员前庭分析器功能良好,所以,还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当增加测试的指标。

1、2、3身体素质指标

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平衡能力等。选拔学生时,需要根据参加训练项目的特点,增加能反映专项运动能力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

选拔参训运动员要考虑的条件和因素很多,除了测试上述参考数据外,还要考虑遗传因素、年龄因素、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素质、家庭、社会在过去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等。此外,学校选拔运动员时,要重视学生文化学习,以及思想品质表现等情况,使学校运动队符合学校教育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2、指导教师的配备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教师或教练员,大多是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担任,也可以选择其他有体育专长的老师担任。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会聘请业余体校的教练或体育俱乐部的教练来校担任运动队教练。

3、规章制度的建立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和体育的组成部分,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运动队的管理。

3、1训练制度

建立严格的训练作息制度,规定每周、每次的训练时间与要求。

3、2奖惩制度

学校对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均好的参训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或减免学杂费,或给予其他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3比赛制度

根据校内外比赛的任务和规模大小,对于外出参加比赛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等。 3、4教练员责任制

建立教练员负责制,对学生的训练、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全面负责,使训练工作正常进行。

3、5学习检查制度

建立每个参训学生的训练档案(包括运动员档案卡和运动员登记表)和运动队的工作日记,密切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关注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保证参训学生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保持良好状态。

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

1、年度训练计划

年度训练计划是根据学校学年教学周期安排的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通常包括

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的训练目标;

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的要求;

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

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

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等。

由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属于基础训练,比赛任务较少,一般按学期和季节将年度训练计划划分为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四个训练阶段,其主要任务体现为:

秋季阶段: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进行技术教学与训练,改进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测验身体素质、技术、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各项指标。

冬季阶段:适当减少技术训练的比重,增加身体训练的比例。进一步发展与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发展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并巩固专项技术,测验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各项指标。

春季阶段:系统地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密度,适当增加技术训练,提高技术水平,继续发展身体素质,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

夏季阶段:继续加强身体训练,不断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密度,加强技术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以及各项心理与生理指标。

此外,可根据年度比赛任务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按竞技状态发展规律确定训练阶段。

2、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阶段的任务、内容、要求和训练次数等而制定的。阶段训练计划的内容比年度训练计划更为具体,它能使训练内容的安排、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的确定更加切合训练过程的实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阶段一般以3个月为一个阶段。

阶段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或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训练阶段计划、准备比赛阶段计划、比赛阶段计划、恢复阶段计划和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等不同类型。制定阶段训练计划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要明确阶段训练的时间,身心负荷安排的节奏,以及阶段训练的重点内容、解决的难点问题等。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并结合课余体育训练实际,制定的一个星期的训练安排。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每周一般可安排4~5次,每次训练时间约l.5~2小时。周训练计划应将不同的训练内容,如技术、战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交替进行。

案例观摩:光明中学初中田径队 第 3 周训练计划表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与要求;课的进行顺序;课的内容与主要手段;课的组织形式;课的时间与负荷安排等。一般可采用教案的形式或卡片的形式。

以上四种训练计划,

从步骤来看,先制定年度训练计划,后制定阶段和周训练计划,最后制定训练课计划。 从内容来看,是逐步详细与具体化。

从要求来看,要根据学校现实条件,以及学生的身心状态,确定每种训练计划的目标,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负荷,防止训练手段成人化。

六、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1、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身体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种。

身体训练,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促使该素质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使他们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并逐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

2、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技术训练。基本技术是专项运动技术的主要技术结构部分,是掌握高难技术的基础。高难技术是与基本技术相对而言的,是指专项运动技术中难度较大,比较复杂和要求较高的一些动作。

首先,要抓好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功。

其次,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重视技术规格与要求,杜绝错误技术动作的出现,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第三,应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并贯穿于全过程,使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相得益彰。

第四,要求学生运动员按统一的技术规格要求外,还应考虑到个人特点。

最后,在选择技术训练内容时,不仅要注意从易到难,而且要注意符合技术之间的迁移规律,避免技术的消极迁移和互相干扰。

案例观摩:光明中学初中田径队 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根据光明中学初中田径队队员状况来看,队员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还不完善,而且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学生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性格、特点变化也不一样。因此,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另外,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往往造成青少年儿童时期比赛成绩优异,进入成年时,因训练基础不扎实,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机能水平发挥失调,出现伤病,会出现运动“早衰”现象,或因伤病无法继续系统地从事专项训练,被迫离开钟爱的运动训练。为此,在训练安排上应首先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适合于他们心理和身体机能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科学地进行训练,为后续的训练、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重视并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使身体机能均衡发展,避免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

3、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强心理训练,培养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心理稳定性,以使他们适应任何复杂的比赛环境,发挥运动水平。

4、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训练为主。

4、1引导学生运动员熟悉比赛规则,利用规则布置战术方案。

4、2引导学生了解专项技术的基本形式和比赛战术变化的规律,培养战术思维能力。

5、品德与作风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运动员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育程度,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勤学苦练、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尊重同伴和对手、胜不骄败不馁、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体育道德风尚。

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学校可通过以下几种评价手段对课余体育训练效果进行评价:

1、身体训练水平评价

2、技、战术训练水平评价

3、运动成绩评价

4、运动员输送率评价

八、对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建议

1、提高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

明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课余训练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部分。课余体育训练的本质功能“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教育功能,是完成育人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思想认识上转变学校领导把学校体育简单的看作课堂教学的旧观念,应该把体育特长学生的发展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形成重视,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配合,加大对其支持力度。

2、充分保证体育场地和设施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是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有关教育部门、体育管理机构和学校应争取更多资金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修建,购置一些体育设备和器材。为缓解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现状,一些有较好体育设施的各组织应该向附近学校开放,这样不仅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而且也为学校课余训练走向社会创造机会。

3、体育教师的再学习

普通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努力丰富实践经验和提高业务水平,逐步由“兼职”向高水平教练员过渡。学校领导应该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关心体育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各种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的机会,汲取先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经验,有利于课余训练水平的提高。学校重视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4、制定系统的训练时间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必须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训练计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充足的训练时间,以此保障课余训练的顺利进行和训练成绩的有效提高。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制定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训练周期和训练计划,使他们做到文化学习和课余

训练互相促进。这样一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一直客观又尖锐的“学训”矛盾也可以得到缓解。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余体育训练中来。我相信,通过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李祥. 学校体育学[M ]. 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张薇. 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与尴尬[J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 杨铁黎 陈钧等. 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验及改革对策[J ]. 体育学刊,2002(4) [4]. 学校课余训练有 “三难” (中国体育报 ).2007

对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与评价

卫贺春

东莞市光明中学

摘要:学校体育是一所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办学的窗口,体育比赛是学校对外交流的平台,能展示一个学校的办学风格,学生的精神风貌,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在学校课余训练中,文化课与体育课相结合愈加显现出新时期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如何实施和评价学校体育的课余训练,解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际困难,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一、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义与地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热爱竞技运动项目,运动素质好,又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 “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课余体育训练也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求的重要措施。

二、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由于世俗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度成为从事体育者的代名词,一些传统观念对学生家长有一定影响,他们认为孩子参加体育训练没有什么大出息,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并且现在的中小学生还是要面临中考,中学还是在进行选拔式的高分教育。在这种高分学业成绩的压力下,家长反对孩子参加课余训练,尽一切努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上获得的高分,升入重点高中,这是家长的利益性选择。除此之外在很多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校不重视体育工作,领导不支持,学校课余训练就无法开展。在这两种原因的作用下给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首先,参加体育特长训练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其次,有些体育项目的投资很大,训练周期相对也较长;另外,受文化课成绩的影响中学课余训练时间也是比较难安排的,训练只有安排在每天的早晚。早晨受时间的限制,训练的时间很短,强度还不能大,否则,学生在上文化课时会因疲劳产生睡意,精力不能集中而影响学业。每天只有下午放学后有一点时间训练,还会受到学生课后作业的影响。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实际开展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 解决办法

1、教师、学校、学生和家长亲切融合。

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有真挚的情感,要敢于付出自己的爱。体育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家长的心声,倾听家长得意见,向家长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做到家长、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三通气,做好思想工作。结合运动员在学校的表现,有针对性地掌握运动员的思想脉络,做到家庭、班级、训练队三位一体的管理和训练体系,既保证学生

的文化课成绩,又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2、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学生的免费文化课辅导老师。

学校的学生是以文化课学习为主,不是专业的运动员,体育课余训练只是培养部分体育能力较强的尖子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的目标应该理解为是文化课成绩的补充和的延伸,为将来升学服务。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是为以后的升学考虑,学校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是用来评估办学质量。体育教师在课余训练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文化课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假如学生在完成课后文化课作业时出现困难,体育教师要尽量做学生的文化课辅导老师,帮助学生解决文化课学习中的困难,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3、避开学生的学习时间,利用上学前的早上、放学后的傍晚的纯课余时间训练,能有效化解学训矛盾。

化解学训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避开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利用上学前、放学后的纯课余时间训练,能有效避开家长的担心和班主任的授课压力。学校要重视课余训练,建立行之有效的课余训练机制,合理安排负责训练的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将常规课教学工作量和课余训练工作量均衡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量,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是一门科学,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掌握科学训练的方法,了解所训练学生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校所处的不同时期,分别扮演老师、教练、伙伴、朋友、父母、兄弟、医生等不同角色,训练时是教练,游戏时是伙伴,相处时是朋友,生病时是父母是医生,学习时是老师等。只有真心关心孩子的成长,才有可能组建成一支有凝聚力的运动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将运动队带入良性训练轨道,才能在以后的训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首先需要根据学校的传统和条件,确定体育训练的项目,再就是组建运动队,这不仅需要选拔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而且要遴选热爱业余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担任运动队教练,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1、 运动队的组建

1、1确定训练项目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首要问题是确定训练项目。因此,刚开始建立运动队的学校,最好先集中精力从一二个项目开始训练,再逐步形成传统。

1、2参训运动员的选拔

对于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学生的选拔,可以参照竞技体育运动员选材的步骤展开,即根据运动项日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对部分在校学生进行各种能力与有关因素的测试和预测:

1、2、1身体形态指标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高、体重、体围、跟腱、足弓及臀部等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在测试和家访的基础上,判定其在形态方面发育潜力的大小,预测学生的最终形态特征。

1、2、2 生理机能指标

通常是对心率、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指标进行测试。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生理机能也有特殊的要求,如中长跑、游泳项目特别要求运动员心肺功能强;体操则要

求运动员前庭分析器功能良好,所以,还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当增加测试的指标。

1、2、3身体素质指标

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平衡能力等。选拔学生时,需要根据参加训练项目的特点,增加能反映专项运动能力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

选拔参训运动员要考虑的条件和因素很多,除了测试上述参考数据外,还要考虑遗传因素、年龄因素、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素质、家庭、社会在过去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等。此外,学校选拔运动员时,要重视学生文化学习,以及思想品质表现等情况,使学校运动队符合学校教育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2、指导教师的配备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教师或教练员,大多是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担任,也可以选择其他有体育专长的老师担任。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会聘请业余体校的教练或体育俱乐部的教练来校担任运动队教练。

3、规章制度的建立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和体育的组成部分,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运动队的管理。

3、1训练制度

建立严格的训练作息制度,规定每周、每次的训练时间与要求。

3、2奖惩制度

学校对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均好的参训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或减免学杂费,或给予其他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3比赛制度

根据校内外比赛的任务和规模大小,对于外出参加比赛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等。 3、4教练员责任制

建立教练员负责制,对学生的训练、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全面负责,使训练工作正常进行。

3、5学习检查制度

建立每个参训学生的训练档案(包括运动员档案卡和运动员登记表)和运动队的工作日记,密切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关注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保证参训学生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保持良好状态。

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

1、年度训练计划

年度训练计划是根据学校学年教学周期安排的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通常包括

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的训练目标;

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的要求;

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

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

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等。

由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属于基础训练,比赛任务较少,一般按学期和季节将年度训练计划划分为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四个训练阶段,其主要任务体现为:

秋季阶段: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进行技术教学与训练,改进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测验身体素质、技术、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各项指标。

冬季阶段:适当减少技术训练的比重,增加身体训练的比例。进一步发展与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发展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并巩固专项技术,测验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各项指标。

春季阶段:系统地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密度,适当增加技术训练,提高技术水平,继续发展身体素质,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

夏季阶段:继续加强身体训练,不断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密度,加强技术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以及各项心理与生理指标。

此外,可根据年度比赛任务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按竞技状态发展规律确定训练阶段。

2、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阶段的任务、内容、要求和训练次数等而制定的。阶段训练计划的内容比年度训练计划更为具体,它能使训练内容的安排、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的确定更加切合训练过程的实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阶段一般以3个月为一个阶段。

阶段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或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训练阶段计划、准备比赛阶段计划、比赛阶段计划、恢复阶段计划和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等不同类型。制定阶段训练计划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要明确阶段训练的时间,身心负荷安排的节奏,以及阶段训练的重点内容、解决的难点问题等。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并结合课余体育训练实际,制定的一个星期的训练安排。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每周一般可安排4~5次,每次训练时间约l.5~2小时。周训练计划应将不同的训练内容,如技术、战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交替进行。

案例观摩:光明中学初中田径队 第 3 周训练计划表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与要求;课的进行顺序;课的内容与主要手段;课的组织形式;课的时间与负荷安排等。一般可采用教案的形式或卡片的形式。

以上四种训练计划,

从步骤来看,先制定年度训练计划,后制定阶段和周训练计划,最后制定训练课计划。 从内容来看,是逐步详细与具体化。

从要求来看,要根据学校现实条件,以及学生的身心状态,确定每种训练计划的目标,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负荷,防止训练手段成人化。

六、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1、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身体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种。

身体训练,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促使该素质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使他们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并逐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

2、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技术训练。基本技术是专项运动技术的主要技术结构部分,是掌握高难技术的基础。高难技术是与基本技术相对而言的,是指专项运动技术中难度较大,比较复杂和要求较高的一些动作。

首先,要抓好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功。

其次,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重视技术规格与要求,杜绝错误技术动作的出现,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第三,应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并贯穿于全过程,使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相得益彰。

第四,要求学生运动员按统一的技术规格要求外,还应考虑到个人特点。

最后,在选择技术训练内容时,不仅要注意从易到难,而且要注意符合技术之间的迁移规律,避免技术的消极迁移和互相干扰。

案例观摩:光明中学初中田径队 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根据光明中学初中田径队队员状况来看,队员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还不完善,而且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学生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性格、特点变化也不一样。因此,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另外,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往往造成青少年儿童时期比赛成绩优异,进入成年时,因训练基础不扎实,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机能水平发挥失调,出现伤病,会出现运动“早衰”现象,或因伤病无法继续系统地从事专项训练,被迫离开钟爱的运动训练。为此,在训练安排上应首先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适合于他们心理和身体机能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科学地进行训练,为后续的训练、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重视并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使身体机能均衡发展,避免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

3、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强心理训练,培养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心理稳定性,以使他们适应任何复杂的比赛环境,发挥运动水平。

4、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训练为主。

4、1引导学生运动员熟悉比赛规则,利用规则布置战术方案。

4、2引导学生了解专项技术的基本形式和比赛战术变化的规律,培养战术思维能力。

5、品德与作风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运动员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育程度,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勤学苦练、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尊重同伴和对手、胜不骄败不馁、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体育道德风尚。

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学校可通过以下几种评价手段对课余体育训练效果进行评价:

1、身体训练水平评价

2、技、战术训练水平评价

3、运动成绩评价

4、运动员输送率评价

八、对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建议

1、提高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

明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课余训练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部分。课余体育训练的本质功能“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教育功能,是完成育人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思想认识上转变学校领导把学校体育简单的看作课堂教学的旧观念,应该把体育特长学生的发展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形成重视,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配合,加大对其支持力度。

2、充分保证体育场地和设施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是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有关教育部门、体育管理机构和学校应争取更多资金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修建,购置一些体育设备和器材。为缓解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现状,一些有较好体育设施的各组织应该向附近学校开放,这样不仅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而且也为学校课余训练走向社会创造机会。

3、体育教师的再学习

普通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努力丰富实践经验和提高业务水平,逐步由“兼职”向高水平教练员过渡。学校领导应该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关心体育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各种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的机会,汲取先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经验,有利于课余训练水平的提高。学校重视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4、制定系统的训练时间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必须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训练计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充足的训练时间,以此保障课余训练的顺利进行和训练成绩的有效提高。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制定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训练周期和训练计划,使他们做到文化学习和课余

训练互相促进。这样一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一直客观又尖锐的“学训”矛盾也可以得到缓解。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余体育训练中来。我相信,通过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李祥. 学校体育学[M ]. 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张薇. 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与尴尬[J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 杨铁黎 陈钧等. 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验及改革对策[J ]. 体育学刊,2002(4) [4]. 学校课余训练有 “三难” (中国体育报 ).2007


相关文章

  • 学校体育学概念
  • 学校体育学概念 第一篇第一章 1.体育:广义:指更大范围内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 狭义:被用于指专门的学校体育 2.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吟诗 3.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4.德绍五项:跑步.攀登.跳 ...查看


  • 学校体育学 1
  • 一. 概念: 1.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 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教学时就注 意事项到人体生长发育有着性别.种族.地区.时代和个体差异.) 2.个性心理 ...查看


  • 学校体育学
  • 第一章 学校体育学概述 一.填空题 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 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 与 的一门学科. 2.我国的<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前身是< >. 3.新一论基础教育改革形式下,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将朝着体育 ...查看


  •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 长跑对减肥的作用研究 浅谈陈氏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 对中国武术套路发展的思考 对中学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的研究 武术套路规则变化对武术训练及比赛的影响研究 残疾人排球的发展现状 ...查看


  • 学校体育工作自评报告
  • 综合高级中学体育工作 年度自评报告 本年度继续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 ...查看


  • 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 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体育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7]7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 ...查看


  •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学基础综合
  •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学基础综合 <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一.主要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的演变 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对我国的早期传播. 2.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 ...查看


  • 2016年一~六年级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 福德中心学校2015上学期一年级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以进一步提高日常体育工作质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校运动队训练水平及成绩为推进剂,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一定贡献,同时进一步体现学校体育工作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 ...查看


  • 体育卫生自查报告
  • 北冶镇一中 体育卫生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按<新安县教育局关于2009年中小学体育卫生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