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教 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 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 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 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 “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 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 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 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其历史意义如何?
6. 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 、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战→ 月< (执行反人民政策)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十> 月革
难 命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命
B 、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A 、. 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 、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 、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 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 、.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 、“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 、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 、“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 、“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
C 、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D 、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D )
A 、俄罗斯联邦 B 、外高加索联邦 C 、乌克兰 D 、爱沙尼亚
3、完成《填图册》第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结果怎样?
它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结果是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战败。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德国、奥匈等成为战败国,英法虽为欧洲强国但实力已大不如前,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则得到大幅度增长。
3、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经过世界大战而变化了的各国实力
4、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
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完成了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2、《凡尔赛和约》有哪些主要规定?根据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3、“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5、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6、“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7、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运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再现情景,组织学生阅读、思考、感悟历史。)
A 、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 “新秩序”。
B 、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 、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D 、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As the victorious powers divided up the colonial territories of the defeated powers, they developed a new rationale.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E 、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
A 、《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 、“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A 、女——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B 、. 男——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C 、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练习巩固
1、 完成第18页“练一练·选择题”:以下条约中,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是( C )
A 、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 B 、《凡尔赛和约》
C 、《九国公约》 D 、. 协约国同奥地利签订的和约
2、列表对比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3、完成《填图册》第4——5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经济大危机》。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 ? 有何影响 ? (分层复习)
1. 会议:
A 、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 B 、在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
2、影响:
A 、巴黎和会:年,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就是凡尔赛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B 、华盛顿会议: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其中的《九国公约》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2、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3、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4、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除此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是什么?
6、“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繁荣”及其崩溃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
面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激化 。于是,在“繁荣”的背后孕育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3、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展示插图,辅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综合)
A 、标志:美国股票价格连续暴跌,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 、.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C 、灾难: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
4、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A 、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B 、暴露的本性:资本家残忍、资本主义制度腐朽。
二、罗斯福新政( 演示相关图片等资料,辅助学生讨论分析、评价人物)
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他也鼓励美国人民:“The only thing we sjlsty1index.articlezwljskejian9x9x6.swf
图片下载 sjlsty1index.articlezwljskejian9x9x7.swf
图片下载 sjlsty1index.sjlsty1index. European countries economic community.[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这说明了“欧共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A 、二战结束后,各国都需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B 、当时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西欧各国需要密切互相之间的联系,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6、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及意义是什么?
A 、经过: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拥有12个成员国; 1995年到2003年共有15个成员国;2004年进一步扩展到25个成员国。
B 、意义:“欧盟”成立后,其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7、根据课本插图和有关课文说出:到2003年欧洲联盟包括哪些国家?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2003年欧洲联盟共包括15个国家:芬兰、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希腊。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二、日本的崛起 1、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道:“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动力。”请你把他这段话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结合起来探究: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A 、基本概况:①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发展速度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
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遭受世界经济危机重大打击,发展速度一度减缓。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地位得到加强。但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② 钢铁、汽车、船舶、电器等,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B 、主要原因:① 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日本政府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开支小的有利条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使日本没有承担多少战争赔款,反而得到美国许多贷款。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向日本订购大批军事物资,日本经济受到强烈刺激,迅速繁荣起来。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正是大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练习巩固
1、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C )
A 、日本 B 、美国 C 、欧盟 D 、德国
2、完成《填图册》第13-14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
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教师顺势导入: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A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 、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 、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组织学生“动脑筋”)
A 、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 、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 、勃列日涅夫 B 、赫鲁晓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①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 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 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4、完成《填图册》第15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5、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匈牙利的改革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的原因
图片下载 sjlsty1index..]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 “厄运”指什么?(印度遭受英国的殖民奴役。)
B. 为什么说是“再次发现了自己”?(印度自19世纪中期以来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二战后独立运动高潮是“再次”出现的。)
C. “厄运”怎么结束?(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同意印度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
2.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怎样?(印度独立后,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教师补充指出]
A. 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B. 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印度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七,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却居世界第二。
3. 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识图回答)
A. 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亚、韩国、锡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B. 经济发展情况:韩国、新加坡(1965年从马来西亚退出)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还有盛产石油的西亚各国经济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我们在下一节课将进行专门的探究。
4. 如何认识印巴问题?(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伊斯兰教徒]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英国公布印巴分治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成以印度教徒为多数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多数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遗留下宗教矛盾、克什米尔归属等严重问题,致使印巴之间的冲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 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如何?(课件展示纲要信号)
A. 发起:埃及1952年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 高潮:三十多个国家五六十年代独立
C. 深入: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
2. 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和“自由阅读卡”回答)
A. 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
B. 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C. 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 古巴怎样捍卫民族主权?(运用课件直观展示)
A. 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
B.1956年,卡斯特罗等革命青年展开革命斗争反对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斗争受挫后,他们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首都哈瓦那,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府,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
C. 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
D. 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3. 本课史实给了人们什么启示?(教师小结)
A.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和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的必然。
B. 殖民主义体系虽然已经最终崩溃,但是它的消极影响尚未肃清,在当今世界还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而继续努力。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 在下列人物与国家之间连线:
纳赛尔 古巴
尼赫鲁 印度
卡斯特罗 埃及
2. 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当地人民收回主权的过程有什么不同?(结合地图分析,完成知识迁移)
A. 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它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它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B. 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地位:它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大大缩短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C. 两条运河主权收回过程的不同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是埃及独立后,在1956年直接从英、法收回的。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是巴拿马人民展开不懈斗争,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从美国手中逐步收回的,到1999年才全部收回。
3. 完成《填图册》第17—18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 提醒学生预习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教学难点 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图片下载 sjlsty1index.sjlsty1index.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 “冷战”政策开始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各是什么?
A.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 出台
B.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成立
2. 美苏争霸各阶段的表现有什么特点?结果怎样?
A. 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20世纪80年代,美国恢复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B. 结果: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3. 教师导入: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究竟有哪几“极”?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新的影响?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 “一超多强”分别指哪些国家?
2. 多极化趋势的“极”与两极格局时期的“极”有哪些不同?
3. 美国为什么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
4. 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什么?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5. 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6. 科索沃战争结局如何?造成了哪些恶劣影响?
7. 美国为什么要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观点和行动对世界已经造成哪些危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资料,辅导学生提取信息、分层解析、归纳概括)
“一超多强”
1. “一超多强”分别指哪些国家?(“一超”是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由“两极”发展成“多极化”的表现。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 多极化趋势的“极”与两极格局时期的“极”有哪些不同?
A. 具体对象不同:两极格局中的“极”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B. 作用影响不同:两极中的“极”只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而多极化中的“极”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3. 美国为什么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A. 政治上: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B. 军事上,美国拥有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拥有先进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
C. 经济上: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原本就居于世界首位,二战后有了更大发展。
4. 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什么?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A. 美国的全球战略:冷战年代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后的主旨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B. 对美国全球战略发展趋势的分析:由于美国的霸权野心不断膨胀,它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全世界而为所欲为。它不经联合国同意就动用武力,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这些做法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所以,尽管美国的霸权野心有可能局部得逞,却不可能最终实现。
科索沃战争
1. 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南斯拉夫剧变后出现的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然后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未经联合国同意就动用武力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进攻。)
2. 科索沃战争结局如何?造成了哪些恶劣影响?
A. 结局: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被迫接受和平协议,南联盟军队撤离科索沃,科索沃自治等问题由联合国解决。
B. 恶劣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其间,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名记者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C. 评价: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3. 美国为什么要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观点和行动对世界已经造成哪些危害?
A. 美国的意图: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的人权原则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途径。
B. 危害:在“人权高于主权”幌子下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使得美国朝着它的全球战略目标迈进了一步,却给相关地区造成极大损害,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曲折,联合国的作用遭到削弱,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 下面关于科索沃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 科索沃战争是二战结束以来首次不经过联合国发动的战争
B. 科索沃战争以南联盟的胜利而结束
C. 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格局受阻
D. 美国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
2. 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这种看法不对,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这种行径,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3.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美国的人权观:
[材料一]美国在参加和尊重国际人权公约方面一直保持着很差的纪录。美国是除索马里之外唯一没有加入《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加入《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国家之一。美国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经23年,但至今仍未批准该公约。1999年6月8日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签署了《美洲消除对残疾人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而美国是没有在公约上签字的个别国家之一。
──《1999年的美国人权纪录》
[材料二]有资料显示,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向伊拉克投掷94万多枚贫铀弹,总重量约320吨,对伊拉克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了严重破坏。伊拉克卫生部发布报告指出,伊拉克的癌症患者在海湾战争后大量增加,由1989年的6 555人增加到1997年的10931人。 ──《2001年的美国人权纪录》
(辅导学生先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说明,美国国内仍存在种族歧视、民族不平等问题。“美国在参加和尊重国际人权公约方面一直保持着很差的纪录”。
材料二说明,美国在海湾战争期间投掷的大量贫铀弹,对自然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破坏。显然,这也是与它标榜的“人权”相违背的。
(接着分析人权幌子背后的真实目的)
可见,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最后形成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信念)
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将人权与各种援助甚至互惠性的贸易往来挂钩,不接受把人权作为交往的条件,认为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尊严。总之,不能允许美国在“人权高于主权”幌子下为所欲为地称霸世界。
4. 完成《填图册》第21-2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5. 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教学难点 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 多极化趋势的“极”与两极格局时期的“极”有哪些不同?
A. 具体对象不同:两极格局中的“极”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B. 作用影响不同:两极中的“极”只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而多极化中的“极”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2. 教师导入: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影响下,尽管还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等复杂矛盾和冲突。但是各“极”的人民都向往和平、追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于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2. 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3. 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哪些具体表现?
4.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5.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哪些利和弊?
6. “海尔”公司发展的典型材料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资料,辅导学生提取信息、分层解析、归纳概括)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2. 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A.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B. 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C. 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3. 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哪些具体表现?
A.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
B.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C. 跨国公司影响增大,国际分工不断加强;
4. 组织学生“动脑筋”:下面两位同学分别代表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他们两人办厂时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你看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A. 男(发达国家):我们有技术和资金,可我们这里劳动力太贵,又缺乏资源。
B. 女(发展中国家):我们这里资源丰富,劳动力也多,可我们技术落后,也缺乏资金。
C. 归纳: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直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使丰富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5.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六万多家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贸易额的60%,创造了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0%,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如果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请你根据他们两人的言论,结合课文思考: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哪些利和弊?
A. 利: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B. 弊:①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的破坏作用膨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
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还将技术水平低、又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酿成年亚洲金融危机。
2. “海尔”公司发展的典型材料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A.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好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
B. 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C. 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D. 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 下列事件发生于1995年的是(B )
A. 东南亚金融危机
B.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
2. 组织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他们两人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说说你的看法。
A. 女:全球化使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外国商品进来,国内很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工人工资可能要降低,甚至要失业,不好。
B. 男:全球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技术和投资,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工人工资也能增加。
C. 归纳:他们两人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很全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两人所说的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若能如此,就会像男生所说,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工人工资。否则,女生所说的结果也是可能出现的。
3. 完成《填图册》第2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 提醒学生预习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人 教 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 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 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 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 “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 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 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 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其历史意义如何?
6. 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 、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战→ 月< (执行反人民政策)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十> 月革
难 命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命
B 、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A 、. 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 、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 、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 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 、.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 、“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 、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 、“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 、“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
C 、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D 、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D )
A 、俄罗斯联邦 B 、外高加索联邦 C 、乌克兰 D 、爱沙尼亚
3、完成《填图册》第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结果怎样?
它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结果是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战败。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德国、奥匈等成为战败国,英法虽为欧洲强国但实力已大不如前,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则得到大幅度增长。
3、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经过世界大战而变化了的各国实力
4、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
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完成了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2、《凡尔赛和约》有哪些主要规定?根据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3、“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5、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6、“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7、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运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再现情景,组织学生阅读、思考、感悟历史。)
A 、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 “新秩序”。
B 、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 、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D 、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As the victorious powers divided up the colonial territories of the defeated powers, they developed a new rationale.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E 、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
A 、《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 、“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A 、女——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B 、. 男——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C 、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练习巩固
1、 完成第18页“练一练·选择题”:以下条约中,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是( C )
A 、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 B 、《凡尔赛和约》
C 、《九国公约》 D 、. 协约国同奥地利签订的和约
2、列表对比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3、完成《填图册》第4——5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经济大危机》。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 ? 有何影响 ? (分层复习)
1. 会议:
A 、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 B 、在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
2、影响:
A 、巴黎和会:年,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就是凡尔赛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B 、华盛顿会议: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其中的《九国公约》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2、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3、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4、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除此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是什么?
6、“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繁荣”及其崩溃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
面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激化 。于是,在“繁荣”的背后孕育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3、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展示插图,辅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综合)
A 、标志:美国股票价格连续暴跌,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 、.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C 、灾难: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
4、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A 、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B 、暴露的本性:资本家残忍、资本主义制度腐朽。
二、罗斯福新政( 演示相关图片等资料,辅助学生讨论分析、评价人物)
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他也鼓励美国人民:“The only thing we sjlsty1index.articlezwljskejian9x9x6.swf
图片下载 sjlsty1index.articlezwljskejian9x9x7.swf
图片下载 sjlsty1index.sjlsty1index. European countries economic community.[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这说明了“欧共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A 、二战结束后,各国都需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B 、当时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西欧各国需要密切互相之间的联系,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6、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及意义是什么?
A 、经过: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拥有12个成员国; 1995年到2003年共有15个成员国;2004年进一步扩展到25个成员国。
B 、意义:“欧盟”成立后,其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7、根据课本插图和有关课文说出:到2003年欧洲联盟包括哪些国家?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2003年欧洲联盟共包括15个国家:芬兰、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希腊。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二、日本的崛起 1、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道:“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动力。”请你把他这段话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结合起来探究: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A 、基本概况:①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发展速度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
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遭受世界经济危机重大打击,发展速度一度减缓。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地位得到加强。但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② 钢铁、汽车、船舶、电器等,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B 、主要原因:① 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日本政府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开支小的有利条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使日本没有承担多少战争赔款,反而得到美国许多贷款。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向日本订购大批军事物资,日本经济受到强烈刺激,迅速繁荣起来。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正是大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练习巩固
1、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C )
A 、日本 B 、美国 C 、欧盟 D 、德国
2、完成《填图册》第13-14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
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教师顺势导入: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A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 、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 、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组织学生“动脑筋”)
A 、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 、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 、勃列日涅夫 B 、赫鲁晓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①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 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 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4、完成《填图册》第15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5、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匈牙利的改革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的原因
图片下载 sjlsty1index..]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 “厄运”指什么?(印度遭受英国的殖民奴役。)
B. 为什么说是“再次发现了自己”?(印度自19世纪中期以来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二战后独立运动高潮是“再次”出现的。)
C. “厄运”怎么结束?(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同意印度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
2.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怎样?(印度独立后,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教师补充指出]
A. 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B. 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印度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七,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却居世界第二。
3. 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识图回答)
A. 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亚、韩国、锡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B. 经济发展情况:韩国、新加坡(1965年从马来西亚退出)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还有盛产石油的西亚各国经济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我们在下一节课将进行专门的探究。
4. 如何认识印巴问题?(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伊斯兰教徒]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英国公布印巴分治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成以印度教徒为多数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多数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遗留下宗教矛盾、克什米尔归属等严重问题,致使印巴之间的冲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 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如何?(课件展示纲要信号)
A. 发起:埃及1952年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 高潮:三十多个国家五六十年代独立
C. 深入: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
2. 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和“自由阅读卡”回答)
A. 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
B. 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C. 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 古巴怎样捍卫民族主权?(运用课件直观展示)
A. 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
B.1956年,卡斯特罗等革命青年展开革命斗争反对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斗争受挫后,他们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首都哈瓦那,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府,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
C. 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
D. 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3. 本课史实给了人们什么启示?(教师小结)
A.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和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的必然。
B. 殖民主义体系虽然已经最终崩溃,但是它的消极影响尚未肃清,在当今世界还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而继续努力。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 在下列人物与国家之间连线:
纳赛尔 古巴
尼赫鲁 印度
卡斯特罗 埃及
2. 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当地人民收回主权的过程有什么不同?(结合地图分析,完成知识迁移)
A. 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它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它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B. 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地位:它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大大缩短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C. 两条运河主权收回过程的不同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是埃及独立后,在1956年直接从英、法收回的。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是巴拿马人民展开不懈斗争,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从美国手中逐步收回的,到1999年才全部收回。
3. 完成《填图册》第17—18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 提醒学生预习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教学难点 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图片下载 sjlsty1index.sjlsty1index.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 “冷战”政策开始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各是什么?
A.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 出台
B.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成立
2. 美苏争霸各阶段的表现有什么特点?结果怎样?
A. 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20世纪80年代,美国恢复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B. 结果: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3. 教师导入: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究竟有哪几“极”?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新的影响?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 “一超多强”分别指哪些国家?
2. 多极化趋势的“极”与两极格局时期的“极”有哪些不同?
3. 美国为什么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
4. 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什么?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5. 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6. 科索沃战争结局如何?造成了哪些恶劣影响?
7. 美国为什么要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观点和行动对世界已经造成哪些危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资料,辅导学生提取信息、分层解析、归纳概括)
“一超多强”
1. “一超多强”分别指哪些国家?(“一超”是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由“两极”发展成“多极化”的表现。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 多极化趋势的“极”与两极格局时期的“极”有哪些不同?
A. 具体对象不同:两极格局中的“极”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B. 作用影响不同:两极中的“极”只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而多极化中的“极”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3. 美国为什么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A. 政治上: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B. 军事上,美国拥有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拥有先进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
C. 经济上: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原本就居于世界首位,二战后有了更大发展。
4. 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什么?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A. 美国的全球战略:冷战年代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后的主旨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B. 对美国全球战略发展趋势的分析:由于美国的霸权野心不断膨胀,它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全世界而为所欲为。它不经联合国同意就动用武力,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这些做法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所以,尽管美国的霸权野心有可能局部得逞,却不可能最终实现。
科索沃战争
1. 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南斯拉夫剧变后出现的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然后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未经联合国同意就动用武力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进攻。)
2. 科索沃战争结局如何?造成了哪些恶劣影响?
A. 结局: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被迫接受和平协议,南联盟军队撤离科索沃,科索沃自治等问题由联合国解决。
B. 恶劣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其间,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名记者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C. 评价: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3. 美国为什么要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观点和行动对世界已经造成哪些危害?
A. 美国的意图: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的人权原则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途径。
B. 危害:在“人权高于主权”幌子下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使得美国朝着它的全球战略目标迈进了一步,却给相关地区造成极大损害,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曲折,联合国的作用遭到削弱,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 下面关于科索沃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 科索沃战争是二战结束以来首次不经过联合国发动的战争
B. 科索沃战争以南联盟的胜利而结束
C. 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格局受阻
D. 美国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
2. 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这种看法不对,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这种行径,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3.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美国的人权观:
[材料一]美国在参加和尊重国际人权公约方面一直保持着很差的纪录。美国是除索马里之外唯一没有加入《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加入《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国家之一。美国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经23年,但至今仍未批准该公约。1999年6月8日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签署了《美洲消除对残疾人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而美国是没有在公约上签字的个别国家之一。
──《1999年的美国人权纪录》
[材料二]有资料显示,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向伊拉克投掷94万多枚贫铀弹,总重量约320吨,对伊拉克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了严重破坏。伊拉克卫生部发布报告指出,伊拉克的癌症患者在海湾战争后大量增加,由1989年的6 555人增加到1997年的10931人。 ──《2001年的美国人权纪录》
(辅导学生先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说明,美国国内仍存在种族歧视、民族不平等问题。“美国在参加和尊重国际人权公约方面一直保持着很差的纪录”。
材料二说明,美国在海湾战争期间投掷的大量贫铀弹,对自然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破坏。显然,这也是与它标榜的“人权”相违背的。
(接着分析人权幌子背后的真实目的)
可见,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最后形成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信念)
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将人权与各种援助甚至互惠性的贸易往来挂钩,不接受把人权作为交往的条件,认为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尊严。总之,不能允许美国在“人权高于主权”幌子下为所欲为地称霸世界。
4. 完成《填图册》第21-2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5. 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教学难点 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 多极化趋势的“极”与两极格局时期的“极”有哪些不同?
A. 具体对象不同:两极格局中的“极”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B. 作用影响不同:两极中的“极”只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而多极化中的“极”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2. 教师导入: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影响下,尽管还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等复杂矛盾和冲突。但是各“极”的人民都向往和平、追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于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2. 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3. 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哪些具体表现?
4.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5.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哪些利和弊?
6. “海尔”公司发展的典型材料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资料,辅导学生提取信息、分层解析、归纳概括)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2. 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A.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B. 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C. 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3. 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哪些具体表现?
A.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
B.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C. 跨国公司影响增大,国际分工不断加强;
4. 组织学生“动脑筋”:下面两位同学分别代表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他们两人办厂时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你看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A. 男(发达国家):我们有技术和资金,可我们这里劳动力太贵,又缺乏资源。
B. 女(发展中国家):我们这里资源丰富,劳动力也多,可我们技术落后,也缺乏资金。
C. 归纳: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直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使丰富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5.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六万多家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贸易额的60%,创造了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0%,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如果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请你根据他们两人的言论,结合课文思考: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哪些利和弊?
A. 利: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B. 弊:①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的破坏作用膨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
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还将技术水平低、又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酿成年亚洲金融危机。
2. “海尔”公司发展的典型材料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A.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好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
B. 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C. 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D. 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 下列事件发生于1995年的是(B )
A. 东南亚金融危机
B.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
2. 组织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他们两人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说说你的看法。
A. 女:全球化使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外国商品进来,国内很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工人工资可能要降低,甚至要失业,不好。
B. 男:全球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技术和投资,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工人工资也能增加。
C. 归纳:他们两人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很全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两人所说的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若能如此,就会像男生所说,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工人工资。否则,女生所说的结果也是可能出现的。
3. 完成《填图册》第2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 提醒学生预习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