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期末考试答题试卷
班级:2014级青少系研究生 姓名:朱晓 学号:[1**********]
一、怎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准确,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又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试图用自己的一些概念解释自己的研究对象,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实验或实践加以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追求科学真理的属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学科性特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总是为一定的权力体系服务的,因而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它为了体现社会科学的基本使命,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而如实地说明社会事实,揭示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为了维护一定的权力体系和权力关系的正常运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需要在解释或披露社会事实的时机、程度和话语表述等问题上进行精心选择和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善于正确处理学科性和意识形态性两者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价值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理论性特点,就是为了实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社会与现实的人,是为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限于自己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科理论,通过各种适于时代、环境与教育对象特点的途径、方式,将正确理论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改变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研究教育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实际内容、相关内容的整合,形成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内容体系,又要根据教育目的与内容的要求,采用适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应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在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与定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如何处理与相关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必须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相关学科,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环境及实施本身的高度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思想理论素质的宽域性。这种具有宽域性的思想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适应复杂多样的工作对象的基本素养;而这种宽域性的思想理论素养,只能来自于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同时要确处理好主体学科与学科依托的关系。学科依托是在有着鲜明的主体学科,并且为着主体学科的良性发展而实施与推进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学科依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学科依托推进的结果,应该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不是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此相应,在实施以依托谋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的过程中,应该在坚持以学科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的营养的同时,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学科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实现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型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缺乏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国外资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学科发展主要采取依托式发展模式。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建设30年以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下独立二级学科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具有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式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
三、请列举出三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针对这些观点进行简要评析,并阐述对本问题的看法。
观点一、灌输论。灌输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这种本质的界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条贯穿到底的主线,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等主要特征,更能够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更加清楚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规律,这样的界定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供一个合适的定位。
观点二、意识形态性说。此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思想和方法论指导,其内容和功能也表现出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基础上,积
极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观点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 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 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个人比较倾向于张正端在其研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类本质:以满足人的社会需求与自然需求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种本质: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产生精神需求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亚种本质:理想价值构建的价值观教育”为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界定为人类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求为目的,以价值审视、价值选择为内容,以构建理想价值为目标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
四、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本质,谈一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发展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实践活动中合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因此只有在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 ,成为真正的价值并获得完备的价值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其价值不断由可能到现实,由“潜在价值”到“显现价值”的转变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尚未作用于社会和人并由此产生实际的积极效应时,其价值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价值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于人,人们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政治思想信息,并内化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稳定的心理结构, 外化为一种正确的行为和道德习惯, 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人们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应采取灌输和接受两种途径。所谓“灌输”, 指向人们输送某种思想理论或知识。在今天,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灌输”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揭示了科学思想体系、正确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 不能通过盲目的、
经验的方式自发产生的规律。科学的“灌输”,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人的头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也是人们自觉学习, 自我教育, 不断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品德素质的过程。当前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 积极有效地向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 对于有效地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主体的需要, 实现其价值, 不仅要通过科学理论的灌输, 还要所灌输的理论为人民群众接受。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才可以被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外化为相应的政治道德行为, 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思想保证。现代社会, 人的自我意识空前提高,人的主体性具有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入手推动主体接受活动的进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接受积极性。
五、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有哪些主要的观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角度,提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教育者主体说”。
观点二:在重新审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并强调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双主体说”。
观点三: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角度提出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平等的主体,二者之间构成“主体际”关系,或者叫“主体间性”关系。
“教育者主体说”,抽象概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理论框架,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动引导地位,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的根本任务。但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易于不自觉地把受教育者看作认识改造的工具对象,难免最终落入“填鸭式”“单向灌输”的窠臼。它只能阐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的特征,不能完整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教育实质。
“双主体说”反映了主体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这种学说突出强
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地位。但是,在教育与自我教育阶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具体地位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主客对立关系,特别是对于客体如何转化为主体只是具有认识上的意义而不具有操作性的价值。
“主体际说”,应当说是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现实应用,它为准确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及彰显受教育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路,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但是,“主体际说”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显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不相符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塑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当中应当起到主导、引领的作用。而交往实践观所倡导的无主次的多极主体的交往,能否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运动的矛盾,则有待商榷。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非线性的复杂关系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来表述和阐释,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当代哲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期末考试答题试卷
班级:2014级青少系研究生 姓名:朱晓 学号:[1**********]
一、怎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准确,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又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试图用自己的一些概念解释自己的研究对象,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实验或实践加以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追求科学真理的属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学科性特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总是为一定的权力体系服务的,因而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它为了体现社会科学的基本使命,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而如实地说明社会事实,揭示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为了维护一定的权力体系和权力关系的正常运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需要在解释或披露社会事实的时机、程度和话语表述等问题上进行精心选择和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善于正确处理学科性和意识形态性两者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价值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理论性特点,就是为了实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社会与现实的人,是为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限于自己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科理论,通过各种适于时代、环境与教育对象特点的途径、方式,将正确理论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改变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研究教育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实际内容、相关内容的整合,形成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内容体系,又要根据教育目的与内容的要求,采用适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应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在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与定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如何处理与相关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必须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相关学科,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环境及实施本身的高度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思想理论素质的宽域性。这种具有宽域性的思想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适应复杂多样的工作对象的基本素养;而这种宽域性的思想理论素养,只能来自于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同时要确处理好主体学科与学科依托的关系。学科依托是在有着鲜明的主体学科,并且为着主体学科的良性发展而实施与推进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学科依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学科依托推进的结果,应该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不是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此相应,在实施以依托谋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的过程中,应该在坚持以学科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的营养的同时,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学科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实现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型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缺乏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国外资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学科发展主要采取依托式发展模式。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建设30年以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下独立二级学科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具有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式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
三、请列举出三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针对这些观点进行简要评析,并阐述对本问题的看法。
观点一、灌输论。灌输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这种本质的界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条贯穿到底的主线,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等主要特征,更能够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更加清楚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规律,这样的界定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供一个合适的定位。
观点二、意识形态性说。此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思想和方法论指导,其内容和功能也表现出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基础上,积
极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观点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 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 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个人比较倾向于张正端在其研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类本质:以满足人的社会需求与自然需求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种本质: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产生精神需求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亚种本质:理想价值构建的价值观教育”为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界定为人类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求为目的,以价值审视、价值选择为内容,以构建理想价值为目标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
四、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本质,谈一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发展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实践活动中合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因此只有在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 ,成为真正的价值并获得完备的价值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其价值不断由可能到现实,由“潜在价值”到“显现价值”的转变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尚未作用于社会和人并由此产生实际的积极效应时,其价值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价值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于人,人们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政治思想信息,并内化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稳定的心理结构, 外化为一种正确的行为和道德习惯, 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人们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应采取灌输和接受两种途径。所谓“灌输”, 指向人们输送某种思想理论或知识。在今天,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灌输”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揭示了科学思想体系、正确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 不能通过盲目的、
经验的方式自发产生的规律。科学的“灌输”,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人的头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也是人们自觉学习, 自我教育, 不断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品德素质的过程。当前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 积极有效地向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 对于有效地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主体的需要, 实现其价值, 不仅要通过科学理论的灌输, 还要所灌输的理论为人民群众接受。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才可以被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外化为相应的政治道德行为, 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思想保证。现代社会, 人的自我意识空前提高,人的主体性具有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入手推动主体接受活动的进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接受积极性。
五、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有哪些主要的观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角度,提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教育者主体说”。
观点二:在重新审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并强调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双主体说”。
观点三: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角度提出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平等的主体,二者之间构成“主体际”关系,或者叫“主体间性”关系。
“教育者主体说”,抽象概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理论框架,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动引导地位,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的根本任务。但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易于不自觉地把受教育者看作认识改造的工具对象,难免最终落入“填鸭式”“单向灌输”的窠臼。它只能阐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的特征,不能完整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教育实质。
“双主体说”反映了主体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这种学说突出强
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地位。但是,在教育与自我教育阶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具体地位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主客对立关系,特别是对于客体如何转化为主体只是具有认识上的意义而不具有操作性的价值。
“主体际说”,应当说是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现实应用,它为准确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及彰显受教育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路,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但是,“主体际说”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显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不相符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塑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当中应当起到主导、引领的作用。而交往实践观所倡导的无主次的多极主体的交往,能否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运动的矛盾,则有待商榷。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非线性的复杂关系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来表述和阐释,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当代哲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