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不同点:
1. 研究对象不同:
马克思:整个物质世界。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2. 揭示的东西不同:
马克思: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关系:
A: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B:密切联系的:
B1:马克思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B2: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一、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 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 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无脱离的物质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四、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
直接现实性,它是连接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对立统一规律:
1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 3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点和根本分歧。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的是可知论观点;反之为不可知论
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问题
6.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只是: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9.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
10.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4.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16.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的纯粹的抽象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7.观念的都恭喜不是外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这一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8.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世界统一与物质原理
20.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2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2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2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2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
26.我国现代化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的理论依据是:内外因辩证关系
原理
2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28.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29.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事物矛盾的精髓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
3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根据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32.系统科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它: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3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34.属于因果关系的是: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5.可能性是指:预示事物的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1. 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一般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5. 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 矛盾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 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8.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 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生产关系
10.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11. 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强制功能
12.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封建社会
13. 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1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 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上海小组
16. 毛泽东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8.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依靠苏联的援助
19. 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20. 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
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1. 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
22. 毛泽东的思想的精髓是:事实就是
23. “什么事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根本任务的问题
24. 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 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2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28.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30. 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集体主义
31.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32. 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33. 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34.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5. “三讲”中的核心是:讲政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源问题
3. 形而上学认为静止:无运动寓于其中
4.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矛盾规律
6.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转化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
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8. 阶段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
9.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0. 社会革命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生产力
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2.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半封建
13. 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
14. 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李大钊
15. 造成近代中国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16. 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护国战争的失败
17. 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的是:党的建设
18.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经济纲领中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
是:保护
1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20.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1.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22.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3. 邓小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
2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6.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不同点:
1. 研究对象不同:
马克思:整个物质世界。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2. 揭示的东西不同:
马克思: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关系:
A: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B:密切联系的:
B1:马克思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B2: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一、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 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 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无脱离的物质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四、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
直接现实性,它是连接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对立统一规律:
1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 3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点和根本分歧。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的是可知论观点;反之为不可知论
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问题
6.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只是: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9.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
10.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4.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16.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的纯粹的抽象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7.观念的都恭喜不是外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这一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8.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世界统一与物质原理
20.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2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2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2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2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
26.我国现代化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的理论依据是:内外因辩证关系
原理
2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28.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29.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事物矛盾的精髓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
3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根据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32.系统科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它: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3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34.属于因果关系的是: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5.可能性是指:预示事物的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1. 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一般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5. 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 矛盾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 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8.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 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生产关系
10.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11. 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强制功能
12.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封建社会
13. 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14.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 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上海小组
16. 毛泽东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8.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依靠苏联的援助
19. 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20. 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
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1. 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
22. 毛泽东的思想的精髓是:事实就是
23. “什么事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根本任务的问题
24. 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 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2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28.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30. 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集体主义
31.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32. 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33. 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34.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5. “三讲”中的核心是:讲政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源问题
3. 形而上学认为静止:无运动寓于其中
4.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矛盾规律
6.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转化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
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8. 阶段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
9.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0. 社会革命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生产力
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2.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半封建
13. 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
14. 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李大钊
15. 造成近代中国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16. 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护国战争的失败
17. 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的是:党的建设
18.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经济纲领中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
是:保护
1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20.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1.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22.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3. 邓小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
2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6. 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