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说课稿

老师、同学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高二上册哲学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

第一节第一框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我准备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教学效果、板书设计和时间分配这九个方面来对这一课进行分析。 首先,我认为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应该对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有深入理解,所以我现在就说教材。

一、 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二哲学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第一节第一框题,所揭示的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与下界课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也是联系教材第一、三、四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学好这一节对于学习以后的哲学知识来说是打基础的作用

明晰了教材地位和作用,还应该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知识点的内容分布并结合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其心理发展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Ⅰ、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吃透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Ⅱ、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的能力,更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Ⅲ、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观点,通过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去理解乃至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的教学要分清主次,牵牛要牵牛鼻子,因此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课标、教材与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选择的,根据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四、说教法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学中,我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1、创设具体情境(学生字、单词);2、共同探究学习(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3、进行案例分析(针对各个知识点所选取的例子)

4、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朗读并归纳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采用讲、读、议、练相结合。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是一种双边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统一起来。除了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外,指 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十分重要。

五、说学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比如通过举学生家乡的具体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由常见的“桑基鱼塘”的例子引入“联系”的含义以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2、思维训练法:在本节讲课,我在每一部分都引用了一些具体的事例,要学生由事例归纳出观点,用观点分析课文知识点,既分析又综合。培养自已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与灵活性,学会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读--议--讲—练学习法:"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片段,领会重点内容。"议"说是让学生对思考题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养成自学习惯,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议一议、想一想、讲一讲等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材料、分析材料,用知识点去解释材料实现自学达标。

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我就可以以清晰的思路来展开我的教学,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以宜州最大特点“蚕丝之乡”引入课文的“桑基鱼塘”,因为是以学生自身家乡为引入点,拉近学生与课文的关系,并由学生自己画出“桑基鱼塘”的结构图,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桑基鱼塘”食物链接着导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食物链中所包含的关系,刚好有利于讲授“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普遍性。再通过学生学习生词、单词,还从横向和纵向方面去具体分析普遍性的三个具体表现,并举了“孟母三迁”和“东郭先生和狼”等故事。接着,通过提问学生自己的幸运数字并结合课本的“议一议”,既调动学生兴趣,又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得出联系的另外一个特点“客观性”,再补充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比如“9.18” 、“168” 、“裴姓与赔钱”等让学生更真切深刻地理解。并通过慢慢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客观性不能否定也不能强加,再通过让学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其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列举了国家的“四大工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网络”来解释。由老师引导学生把握本节的重难点。最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的重点片段,使学生加深印象并巩固知识点,最后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结束了,它的质量好坏对教师来说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要预测一下我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七、说教学效果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刚刚接触哲学,在他们的思维里,这些哲学常识还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并且也是较为枯燥无味的。为此我通过大量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例子和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再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通过“议一议”、思考题等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且发散他们的思维。但是,作为新教师而言,可能对于一些概念以及一些知识点也没有讲得十分透彻,有待于自己的更深层次去探索。

要想教学层次分明,离不开板书的辅助,所以现在我来说一说板书设计。

八、说板书

遵循板书设计的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艺术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设计板书时做到在体系中表现知识点,利用结构式板书帮助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知识。(附:板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既不要提前下课,也不要延迟,因此把握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就来说我说课的最后一个内容

九、说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4分钟 教学过程:37分钟 课堂总结:2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附:板书设计

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

系。

联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普遍性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系 特点 不能强加,不能否定

客观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说课稿

老师、同学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高二上册哲学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

第一节第一框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我准备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教学效果、板书设计和时间分配这九个方面来对这一课进行分析。 首先,我认为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应该对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有深入理解,所以我现在就说教材。

一、 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二哲学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第一节第一框题,所揭示的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与下界课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也是联系教材第一、三、四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学好这一节对于学习以后的哲学知识来说是打基础的作用

明晰了教材地位和作用,还应该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知识点的内容分布并结合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其心理发展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Ⅰ、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吃透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Ⅱ、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的能力,更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Ⅲ、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观点,通过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去理解乃至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的教学要分清主次,牵牛要牵牛鼻子,因此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课标、教材与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选择的,根据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四、说教法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学中,我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1、创设具体情境(学生字、单词);2、共同探究学习(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3、进行案例分析(针对各个知识点所选取的例子)

4、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朗读并归纳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采用讲、读、议、练相结合。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是一种双边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统一起来。除了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外,指 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十分重要。

五、说学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比如通过举学生家乡的具体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由常见的“桑基鱼塘”的例子引入“联系”的含义以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2、思维训练法:在本节讲课,我在每一部分都引用了一些具体的事例,要学生由事例归纳出观点,用观点分析课文知识点,既分析又综合。培养自已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与灵活性,学会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读--议--讲—练学习法:"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片段,领会重点内容。"议"说是让学生对思考题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养成自学习惯,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议一议、想一想、讲一讲等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材料、分析材料,用知识点去解释材料实现自学达标。

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我就可以以清晰的思路来展开我的教学,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以宜州最大特点“蚕丝之乡”引入课文的“桑基鱼塘”,因为是以学生自身家乡为引入点,拉近学生与课文的关系,并由学生自己画出“桑基鱼塘”的结构图,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桑基鱼塘”食物链接着导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食物链中所包含的关系,刚好有利于讲授“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普遍性。再通过学生学习生词、单词,还从横向和纵向方面去具体分析普遍性的三个具体表现,并举了“孟母三迁”和“东郭先生和狼”等故事。接着,通过提问学生自己的幸运数字并结合课本的“议一议”,既调动学生兴趣,又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得出联系的另外一个特点“客观性”,再补充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比如“9.18” 、“168” 、“裴姓与赔钱”等让学生更真切深刻地理解。并通过慢慢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客观性不能否定也不能强加,再通过让学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其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列举了国家的“四大工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网络”来解释。由老师引导学生把握本节的重难点。最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的重点片段,使学生加深印象并巩固知识点,最后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结束了,它的质量好坏对教师来说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要预测一下我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七、说教学效果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刚刚接触哲学,在他们的思维里,这些哲学常识还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并且也是较为枯燥无味的。为此我通过大量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例子和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再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通过“议一议”、思考题等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且发散他们的思维。但是,作为新教师而言,可能对于一些概念以及一些知识点也没有讲得十分透彻,有待于自己的更深层次去探索。

要想教学层次分明,离不开板书的辅助,所以现在我来说一说板书设计。

八、说板书

遵循板书设计的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艺术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设计板书时做到在体系中表现知识点,利用结构式板书帮助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知识。(附:板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既不要提前下课,也不要延迟,因此把握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就来说我说课的最后一个内容

九、说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4分钟 教学过程:37分钟 课堂总结:2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附:板书设计

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

系。

联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普遍性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系 特点 不能强加,不能否定

客观性


相关文章

  •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理解联系的内涵,理解联系的特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为事物的联系为何是客观的?把握联系的观点对我们的生活有何重要意义.(重点)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难点) ...查看


  •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 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西校区高二政治<哲学生活>导学案 第七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目标 :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 2.理解目标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3.运用目 ...查看


  • 2017考研政治马原理难点: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 2017考研政治马原理难点:联系的内涵 和特点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 ...查看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T3
  • 第二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成语故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教师问:"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 ...查看


  •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 (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 ...查看


  • 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必备内容
  •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联系是多样性(条 ...查看


  • 辩证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 ...查看


  •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唯物辩证法
  •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 ...查看


  •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第七课教案
  •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七课 复习教案 一. 构建体系 二.考点梳理 考点一.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 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 ...查看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观和发展观 1. 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