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杏花村位于汾阳城区东北面15公里处,“村”前是国道,“村”后不远就是高速公路,距省会太原90公里,东与平遥古城为邻,南与介休绵山毗连。环境优雅,四通八达。杏花村酿酒历史悠久深远,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汾酒和竹叶青两个国家名酒的企业。 如果说天地不老,那么汾州杏花村与人间佳酿则已凝成一种新的永恒。 如果说生命之树常青,那么杏花村与老白汾则永远是世人的美好憧憬。 据说我国现有19个地方名叫“杏花村”,其中以6个“杏花村”比较有名。这6个杏花村分别是: 山西吕梁市汾阳“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指此处。 安徽贵池“杏花村”――是历史上的产酒之乡,曾与山西吕梁市汾阳杏花村有过相争。 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崖下“杏花村”――有“杏花村飞霞”之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就在该处。 江苏徐州丰县“杏花村”――宋代大词人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湖北麻城古镇“杏花村”――酒家亦负盛名,古诗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南京城西凤凰台“杏花村”――绿水环绕,冈峦叠翠,自唐代便是风景区和沽酒佳处。 我非常钦佩我的文学导师和人生指路人,已故著名作家马烽先生当年为《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写的序。马老在序里写道: “我的老家是孝义县。我的童年是在汾阳县度过的。汾阳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小时候我就听到过不少关于汾酒和杏花村的动人传说。那时候只知道酒是辣的,对汾酒的好坏并不感兴趣,着迷的是那些优美的传说。” 后来的情况,马老在序中又谈道: “每逢听到中外朋友赞美汾酒以及用汾酒酿制成的竹叶青时,自己也不由得产生一种荣誉感。我知道汾酒过去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金质奖章。但八大名酒中誉满全球的首推茅台,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两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贵州的赤水河,自然也参观了茅台酒厂。据酒厂的负责人介绍,茅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汾酒可以算是茅台酒的祖师爷,因为最早的茅台酒厂就是由汾酒的酿造师到赤水河创建的。听了这种介绍,更使我增加了一种荣誉感。我这么说,毫无贬低茅台的意思,实际上是各有千秋,或者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不过这也证明了汾酒的历史比茅台更古老。” 接下来马老又谈了读完《杏花村里酒如泉》这本书原稿后的看法: “以往,我曾不止一次地去杏花村汾酒厂参观过,也看过一些介绍汾酒、竹叶青的文章和小册子,但都比较零碎。这本书则较完整较系统地对汾酒和杏花村做了全面的叙述。这是一部汾酒厂的厂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酿造业的发展史。中心说的是酒,实际是写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科学、文化的卓越贡献。书中对一些优美的神话传说,做了合理的解释;对一些现实的生活做了忠实的描绘,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了必要的考证。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历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杜牧写的,也有人认为是出自另一人之手;有人认为诗中所说的‘杏花村’就是汾阳杏花村,也有人认为指的是别的什么地方的杏花村。如果诗人在世,一问便知端底。可惜作者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这就只好依据所能找得到的历史资料加以考证了。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是持肯定态度的。除引证了一些论据外,也做了合乎情理的推断。我认为这种推断是有道理的。但我并不认为只要证明这首诗是杜牧写的,诗中‘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阳杏花村,因而汾酒就身价百倍,反之就黯然失色。汾酒之所以有名,主要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优点与特色。而且在古老的年代里就有了这种优点与特色,这一点是有历史记载可查的。那么究竟在多少年以前就有了汾酒呢?对于这一点也是众说纷纭。本书作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是产生于一千五百年以前。就这个问题,同样也提出了一些论据与合乎情理的推断。我认为这一点也不无道理。当然,所有这一切并非定论。在今天‘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如果有人提出了更加可靠的论据,更加合乎情理的推断,重新修改这些说法也还来得及。” 马老的文风和他的为人一样,质朴、平实,合情入理,把深刻的道理表述于白描过程,把真诚的肯定蕴寓在商榷之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杏花村所产美酒的深切关爱,尤其是对杏花酒人和劳动者的浓厚情愫。《杏花村里酒如泉》的作者之一是文景明先生,我知道其人品,其业务,其文章,其书法俱佳,从马老所作之序中的评价也能窥见一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不仅想起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马老对自己的教诲。我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在山西大学读汉语言文学,由于小时候喜欢语文,在农村乡下很早就读过马老和西戎老师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还有一部分在本村或者方圆村里能找得到的书籍,其中有马老的被选入早以前中学课本的短篇小说《饲养员赵大叔》、《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等。从稚嫩的心灵里就对马老顶礼膜拜。所以大学里第一次听马老和孙谦老师的创作辅导讲座时,脖子和眼睛都直了,拍巴掌最起劲。还大着胆子傻乎乎地提了几个很幼稚的问题。是马老鼓励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在校期间我发表过一些习作,其中有一篇小说在省作家协会刊物《汾水》上发表后,又被全国《小说选刊》转载并获奖。同年,在马老的关怀下加入省作家协会。有一位文学评论家在文章中谈道:“师百韧同学师承赵树理、马烽,是山药蛋派文学创作队伍中的后起之秀。”在文学上我是幸运儿,虽无缘面聆赵树理的教诲,他老人家逝世时我还是农村的土孩子,但从他的作品里却吸收了很多营养。事业上我也是个幸运儿,大学毕业时国家包分配,多数同学都留在省城。由于当时班级里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和加入作家协会的同学甚少,便显得自己突出一些,省城不少重要部门同意接收,我本人也渴望留在太原。我是晋南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同学们中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说的是毕业时的心态:“欢欢喜喜留太原,勉勉强强回晋南,哭哭啼啼雁门关,宁死不上吕梁山。”当时的雁北和吕梁,几乎是贫瘠、荒蛮、苦寒、封闭,落后得没法子形容的代名词。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大理解,但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我去看马老,谈了自己留太原的想法,马老说了两句话,说话时目光慈祥,意味深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他老人家的两句话,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并让我终身受益。他说: “浮在上边,不如沉在下边!” 我愣了一下,很快明白过来。马老是希望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自己年轻啊,不论从搞创作角度讲,还是从做人做事的角度讲,都应该像马老所说,沉到下边去。 我不知道如今的年轻人能理解多少,那时候作为一名文学青年,马老的话在我心目中是最有分量的。我对马老的崇拜,包括对当时山西的几位前辈老作家西戎西老、孙谦孙老、胡正胡老、李束为李老等的景仰,简直可以说是五体投地。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看到了希望,小声但坚定地说:“好!我下去。只是……只是我不知道该去哪里?” 这时,马老笑了。他说:“你可以考虑去孝义,孝义归吕梁地区管,吕梁是个老区,有光荣传统,人厚道,好相处,能学到很多东西。孝义是我的老家,条件也不赖,有山有川,还有公路和铁路,回你晋南老家也方便。”听到这里,我咧嘴憨笑了。马老啊,可亲可敬的马老,您为一名普通的文学青年考虑得那么周到,我还犹豫什么呢?恰好省委组织部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到基层人民公社锻炼的青年干部,于是我便放弃了留省城,主动报名到了吕梁孝义。
孝义是马老的故乡,与孝义毗连的汾阳是马老的第二故乡。 孝义是我的第二故乡,汾阳则是我多年来极为向往的地方。 尔后我在孝义成长,调离石工作,赴汾阳下乡,有幸结识并搞清了自己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向往的马老的许多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发生地点,因为这些作品就是马老在汾阳写的,包括《扑不灭的火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当然还有那首优美动人,广为流传的电影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歌曲中“右手一指”的地方就是吕梁。也多次参观了慕名已久的杏花村汾酒厂,真真切切领略了“杏花村里开杏花”。也许此生有“杏花缘”,再后来我在与汾阳毗连的文永县主持政府工作时,文水的马西白玉酒厂就加入在杏花村酒厂的“义泉泳公司”。文水与汾阳地脉相接、水系相通、大气相融,同样出好酒。那是10多年前的事了,仅马西白玉酒厂每年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就在千万元以上,当时,千万元绝不是个小数目,占到县级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我的老朋友,如今杏花村汾酒集团董事长郭双威也是文水人氏。文水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 受马老的启迪与熏陶,我多年来尽管政务缠身,但文学情结从未淡化,对牧童从唐代遥指到如今的汾阳杏花村总是情有独钟。曾写过一首歌词,谱曲演唱制成光盘,每每播放细细听来,都会产生如痴如醉之感觉: 汾州杏花 杏花村里走 花蕾做导游。 一开上千年, 春风满枝头。 哦,古老的汾州! 杏花村里走, 花仙做导游。 靓妹云中来, 春色脸上留。 哦,年轻的汾州! 杏花村里走, 花酿做导游。 神井出美酒, 春水润歌喉。 哦,陶醉的汾州! 二 酒都杏花村,是当之无愧的白酒祖庭,是中国酒与酒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它的形成取决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6大蒸馏酒之一。其余5种是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和金酒。在工艺上中国白酒要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都复杂得多,白酒的特色各有千秋,酒名五花八门。与之形象关联的故事也丰富多彩。诚如我的记者朋友《人民日报》的刘元亮女士所说:在世界文化中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给酒赋予如此多的精神内涵和想象空间。在中国,酒是如此地空灵和令人陶醉,因酒而诞生的诗篇,为酒而创造的歌谣,酒自身所拥有和衍生的传说与神话,以及酒飘逸灵动的气息与姿态,都催生了中国文化浪漫的性情与色彩。而在中国枚不胜数的“酒家族”中,汾酒无疑是最为古老的,最具内涵的白酒珍品了。 我在《汾州杏花》歌词中写道“花蕾”做导游,“花仙”做导游和“花酿”做导游,是因为杏花村目前不仅仅是全国最大的名酒生产基地之一,而且也是新兴的酒文化旅游基地,已经形成了包括“杏花村”遗址,古井亭、葫芦峪、晋裕汾酒公司等古建筑群,汾酒博物馆和汾酒工业园林等在内的汾酒文化旅游参观景点。目前,杏花村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现代国家酒文化学术研究基地,还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评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可以说,中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我写的《汾州杏花》歌词,从游览的角度咏赏汾阳杏花村这一胜景,里边有杏林杏花烂漫飘香,有杏花仙子绰约妩媚,有古井泉水清灵纯冽,有古老汾州焕发青春。作曲家谱的曲子悠扬柔丽,袅袅有致,演唱家也唱得甜润婉馨,娓娓动人,只是带点江南小调的味道,清莹有余,厚重不足。从写杏花汾酒文化的角度,我感到吕梁市董洪运市长《吕梁赋》中的描写是非常精彩的,原文如下: “‘三春竹叶酒,一曲�鸡弦。’杏花村里,酒之祖坊,发端殷商,百代承传。曲之筋骨,本于精粮之魂魄;酒之神韵,源出古泉之甘冽;至清至纯,简约而能醇厚;至柔至刚,朴正而若君子。牧童一指,名播九州;万国博览,荣膺金奖。晋商闯关山,汾酒走天涯。芳香飘万里,百派景杏花。‘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余每游酒都,至半酣乃神旷。遂举杯而邀杜牧,愿常做杏花村人。” 赋中首先列举了古时与汾酒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中流传下来的,最早有北周文学家庾信的《春日离合》:“田家足闲暇,士友暂留连。三春竹叶酒,一曲�鸡弦。”描写和赞誉的是杏花村所产的竹叶青酒。该酒远在古代就享有盛誉,当时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现代的竹叶青酒用的是经过改进的良方,据说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爱国者、文学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傅山先生关心民间疾苦,精通医疗技术,他寓良药于美酒,以汾酒为底酒,保留竹叶特色,再添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10多种名贵中药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精制陈酿而成,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几乎于此同时,梁简文帝萧纲也用“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名句赞美竹叶青酒。尤其是北齐武成帝把汾酒作为宫廷御酒,以“汾清”之称名满天下。再就是唐代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在我们山西吕梁境内还留有一首《并州道中》,全诗为:“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戎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唐代的并州六郡,亦包括吕梁汾阳在内。两首诗的处境,心境和意境相连,相系和相承,足以说明这位大诗人与汾州杏花村的不解之缘。董洪运市长之《吕梁赋》大开大阖,起承有度。笔锋一转千年,径直写到1960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视察杏花村汾酒厂时的诗作《游杏花村》,全诗为:“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谢老真乃大手笔也,其诗意境开阔,情趣盎然,最末一句遥衔杜诗。前有杜牧之诗“雨纷纷”,后有谢老之“仍是雨纷纷”,吟哦之余,顿起天衣无缝之感慨。固然谢老视察之时恰逢竟日雨留题,但亦须通史实而巧构思,同时说明,华夏大地杏花村者非一处,谢老亦认定他与唐代大诗人杜牧来的是同一个杏花村,即汾阳汾酒之杏花村。史实在前,巧构随后,非汾州杏花缘者何也? 涉及到汾州杏花村的悠远酒史,近年来大体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杏花村一带的酿酒历史可上溯至6000年以上。依据是考古专家们在对杏花村遗址的系统发掘中,出土了制作于6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小口尖底瓮”。我国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研究推断:“小口尖底瓮是酿酒发酵容器”。这一发现初步说明杏花村古代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发明了“人工谷物酒”,标志着华夏乃至世界真正意义的人类酒文化的诞生。第二种说法是杏花村一带的酿酒饮酒史当在4000年左右。依据是杏花村遗址还发掘出商代早期约在3000-4000年前的饮酒器“玄纹铜爵”,这是商代华夏青铜文化鼎盛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工艺是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特别是西周的礼乐文明,促使了酒业与酒文化的大发展,并开始纳入古科学之轨道。上述发现已足以说明汾州杏花村是中国酒的滥觞之处,发祥之地和名副其实的酒都。第三种是杏花村汾酒成名于1500年之前。依据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卷十一《文襄六王传・河南王孝瑜传》:“初,孝瑜养于神武宫中,与武成同年相爱。将诛杨谙等,孝瑜予其谋。乃武成即位。礼遇特隆第。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说的是北齐武成帝与其侄儿河南王高孝瑜过从甚密而关系甚好,自已在晋阳饮汾清酒二杯,感觉不错,便特意写信让侄儿在河南也喝上两杯。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中国美酒早期最重要的文字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汾清是当时的美酒,也可以说是御酒和国酒。汾酒之酒史资料上把《北齐书》的记载、梁简文帝的名句和庾信的诗作为汾酒的第一座丰碑,并形象地表述为汾酒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名,这是有道理的。北魏著名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对汾清酒的生产工艺作了阐述和图解,从此制曲技术开始传播,并将原来的浊酒滤为清酒,这是汾酒人传播清香型白酒文化的新起点,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飞跃。
董洪运市长在创作《吕梁赋》时,既有浪漫主义逸兴,又有现实主义的情怀;既洋洋洒洒格外超脱,又字斟句酌极为严谨;既大刀阔斧,又和风细雨;从对汾州杏花村的描述中可见一斑。由于公务繁忙,他的写作主要是在车上用手机来进行,构思一段记录一段,然后连缀成篇,再进而利用周日时间集中修改润色,我对此知之甚深。当写到汾酒历史时,他正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朔州市右玉县参加全省林业会议,突然发来信息,让我帮他查一下有关汾酒起源、发展,以及汾酒与其他名酒有关的情况。当时我手头资料不全,只是把诸如《北齐书》记载1500余年历史的资料发去。他很快回复:“能否再往前推?应该还早些!”我把汾酒与茅台酒的传说发去。他又很快回复:“还有,再找找!”于是乎我手忙脚乱一头雾水,又翻书又找资料又打电话询问又找汾酒老人们了解,直至联系上杏花村汾酒集团的朋友宣传部柳静安部长,才了解到考古专家们发掘杏花村遗址的一些较为具体的情况。柳静安部长颇有才华,对杏花村很有感情,且对汾酒文化有深层次的研究,他给我提供了不少资料,我又反馈给董市长。在杏花酒史的定位上,董市长没有采用1500年的说法,也没有采用6000年前的说法,择其中间3000-4000年,并征询我的意见:“发端殷商,可乎?”我这才松了口气,忙回答:“可!”人家有的地方无中生有还往前推,我们杏花村遗址又有玄纹铜爵,又有小口尖底瓮,发端殷商完全可以说,何况赋乃文学作品,形象思维合理想象也是允许的,且证据确凿,胡不为?后来才清楚,我提供的这些情况,董洪运市长大部分都已掌握,咨询我只是为了进一步核实一下,并想听听不同的看法。他告诉我《黄帝内经》、《国语》、《吕氏春秋》和《礼记》等书籍中都有殷商时期酿酒饮酒的记载。如:“仲冬三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贷。”他还说《诗经》中也多处有描写。如《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再如《生民之什・凫�》:“尔酒既清,尔肴既馨”、“旨酒欣欣,燔炙芬芬”等,这样我才知道,原来他选择“发端殷商”也是有依据并反复斟酌的。待他写出来我一看,不禁鼓掌叫绝,击案者三。诸如“曲之筋骨,本于精粮之魂魄;酒之神韵,源出古泉之甘冽”,不仅文字优美,对仗工稳,而且含意深刻,旨趣高远;不仅合于汾酒功臣原杏花村“义泉泳”总管掌柜杨得龄老先生的汾酒酿制秘诀,而且援引了“古井神泉”的传说故事。恰如民国初年汾阳举人申季庄所撰《申明亭酒泉记》中表述:“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裕梨香不足方其甘冽。”诸如“至清至纯,简约而能醇厚;至柔至刚,朴正而若君子。”用拟人手法描绘刻画,把杏花村汾酒清正醇绵,刚柔相谐,晶莹剔透,飘逸隽永的立体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写出了汾酒的气质、风度、品格和灵魂,同时匡正了有人一度把茶水与酒水相比,称茶水为君子,呼酒水为小人,甚至斥责酒是祸水的偏激之见。 再如“晋商闯关山,汾酒走天涯。芳香飘万里,百派景杏花”,更是神来之笔。山西商人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至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尤其是明末清初,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北方少数民族和俄国人交流。可以说,从蒙古草原上的骆驼商队,到吴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计价核算,从呼伦贝尔的醋味,到贵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酿造叫卖。无怪乎有人说:“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山西商人活动过的地方遗址,至今可以看到:甘肃的老西庙,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铜鼎,江苏扬州的亢园,安徽亳州的花戏楼,安徽雉河集(涡阳)的山西会馆,曾经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犹存: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等等,无怪乎在东北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在内蒙流传着“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在西北流传着“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谚语。山西商人经商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确实是相当可观的。 清香四溢的历史名酿杏花村汾酒也饱含着故乡情愫,伴随着晋商的身影和足迹传遍海内外,不论是茅台酒,还是西凤酒,四川泸州大曲和五粮液等,多渊源于汾酒,或以汾酒为宗师。许多史料都有记载,贵州的茅台酒是清康熙年间一位山西盐商传过去的,而且最早的经营者就是山西人。就连1939年的《贵州经济》也载有:“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郭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料,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山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陕西的西凤酒也有载:“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西宁的青稞烧酒、新疆的代酒等许多名酒亦由晋商传汾酒技术而兴隆。至今我国不少产地的名酒,酒名仍带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汉汾”等等。当时有一句民谣:“会做山西汾酒,腰无分文天下走!”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山西汾酒的地位、作用和深远影响。另外,在10世纪的宋代,杏花村每年向朝廷贡酒由甘露堂提供。宋太祖赵匡胤也爱饮汾酒。是时不仅国人称道,洋人亦嗜饮,元代政府便在瓶上贴着“杏花村”商标以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国,开创中国白酒第一次外贸出口的先河,为后来18世纪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酒和英国苏格兰威士忌酒的成名起了引导作用,汾酒的蒸馏酒历史要比法国和英国早近千年,这是汾酒对世界酒业的贡献。 在众多的汾酒“酒缘”佳话中,汾酒与茅台渊源有一种传说尤其回味悠长。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山西汾阳有一位商人名叫贾富,生活在汾酒之乡,饮酒成了他平生第一嗜好,尤其汾酒,他更是看得像命根子一样珍贵,一日三餐离不了。就连外出做生意,或讨债收账,不论干啥都随身带着汾酒。这年秋天,贾富带着家人伙计去南方经商,当他来到贵州怀仁县时,随身携带的汾酒已经喝完了,只好到附近酒店去喝烧酒。 哪知道这里的烧酒一沾唇边,就有一股辣味,抿到嘴里又苦又涩,很难下咽。贾富不禁感叹起来:“咳,真扫兴啊!这样一个好地方,竟没有好酒!”不料,这句话被店老板听见了,店老板走近前来说:“客官未免口气也太大了,你咋知我们怀仁就没有好酒呢?” 贾富一听,忙说:“对不起,言语冒犯,请多见谅!不过这种酒也实在不敢恭维!” “客官如果真要品尝好酒那也容易,”店老板说着一摆手,只见几名店小二吭哧吭哧一家伙搬出十几坛酒来,齐齐摆在堂前打开。店老板矜持地说:“请客官品尝品尝再赐教吧,看看我们怀仁的酒究竟如何!” 贾富一看,嚯,还真不少呢!他后悔自己刚才失言了,连忙站起身来,先把这些酒坛仔细打量一番,然后,由远而近对每一坛酒深深吸几口气。最后只挑了一坛斟了一碗,饮一点含在口中,喷了三喷,才把酒碗放下。 店老板一看贾富的举动,就知道他是位品酒的行家。为何呢?这里边有个名堂。贾富刚才这一看二吸三喷,用行家的话来说叫做“看色,闻香,品味”,非内行断不知其中奥妙。他忙给贾富让座,并连连请教。贾富诚恳地说:“老板啊,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他指点了一圈儿,“这些酒都不值得一提啊!”然后手指停留在刚才喝过的那坛酒上:“只有这一坛陈年酒还算马马虎虎,但回味差点。”
店老板忙又施礼说:“不瞒客官,这一坛陈年酒入窖已二十余年,除此之外,本店确实再拿不出什么好酒了。” 贾富说:“此地水秀山青,空气清新,景象十分宜人,按理说应该能酿出好酒来。” 店老板急忙说:“特求客官赐教!” 贾富见他一番诚意,便欣然答应:“今年来不及了,明年咱们再会。” 第二年金秋时节,贾富特地在老家汾阳杏花村重金聘请了一位酿制汾酒的名师,带着酒料和器具,再一次来到了贵州的怀仁县,他带着汾酒名师,在店老板的陪同下查看地形,选择了一个长满芳草的芳草村?穴后来改名为茅台镇?雪作为酒坊的地址。 贾富和名师按照酿制汾酒的秘方,精心培曲,八蒸八煮,终于酿出了美酒,醇厚浓郁,香气袭人。只是与老家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汾酒不大一样,然而又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所有酒,他们就给酒起了个名字叫“华茅酒”。因为古时华与花相通,“华茅”即“花茅”,也就是“杏花茅台”之意。 店老板的生意越做越火爆,只是他有一件事想不通,便问:“华茅酒是好,只是同样的配方和用料,为何酿不出你们山西汾州杏花村的汾酒呢?” 汾酒名师告诉他:“酿不出汾酒乃是由于天、地、禾不同也。天者,气也,汾州杏花村空气中有宜汾酒之灵物,与贵州怀仁不同;地者,水也,汾州杏花村内的古井神泉澄澈透明,清冽甘爽,盛器不锈,煮沸不溢,别处所无也;禾者,粮也,吕梁山汾河水育出了汾酒所需之高粱、大麦和豌豆,他乡所缺也。故汾酒只能产于汾州杏花村,恰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何?水土异也。” 汾酒酿造名师说得非常正确,并被后来的科学手段所证实。1964年中国白酒行业最权威的酿造专家秦含章老先生曾在汾酒厂考察汾酒酿造的传统工艺,用了一年又四个月时间,研究了226个项目,进行了2611次分析化验,得出了14992个数据,揭开了汾酒只有在杏花村酿造才能保证独特品格的秘密。他从汾酒大曲和酒醅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其中几种重要的微生物是汾阳杏花村一带所特有。这些微生物体系绵延不绝,形成了汾酒所固有的品质、韵味与特色。汾酒厂的酿酒高手有的退休后曾被请到异地去做酒,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却无论如何做不出汾酒一样的佳酿来。令人赞叹的是纵然古时科学手段还不发达,但钟爱杏花汾酒的古人们却心有灵犀一点通,看法完全一致。清朝进士,汾阳太平村人曹树谷在《汾酒曲》八首其二中写道:“神品真成九酝浆,居然迁地弗能良。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翻译成白话就是:神奇的汾酒技艺繁难精深,离开了汾州杏花村什么地方也休想酿成。后两句说神井水质好就容易理解了。 早在100多年前,汾酒厂的前身“义泉泳”创业者杨得龄老先生就定下了酒规:“信誉至上,优质为本,决不以劣质欺世盗名。”他总结了汾酒的酿制诀窍:“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高粱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料必得其准。”后又加了两条:“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共计10句话。同时,在汾酒酿造时,要求做到:“人要清神,气要清新,水要清净,原料要清选,酒醅要清蒸,用具要清洁;水纯工艺巧,清蒸二次清,一清到底。” 就是这位杨得龄老先生,于1914年使“义泉泳”主打名酒“老白汾”,以其独有的色、香、味三绝获北京农商部展览会二等奖。 就是这位杨得龄老先生,于1915年使“老白汾”酒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甲等大奖章,即最高奖。汾酒从此驰誉全球,杨得龄先生也被人们称为“酒香翁”。 就是这位杨得龄老先生,当年在日寇呈凶狂,神州遭沦陷时,拒不给日本侵略者酿制汾酒。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日寇刀枪,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不会出卖祖宗。你们杀了我吧,我已经八十岁了,死了也值。”日本人最终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杨得龄老先生是我的第二故乡孝义下栅人。孝义者,“孝”且“义”也,有许多优美神话和民间故事。我觉得对杨得龄老先生也应大书一笔。我在孝义县工作时曾在两个公社任过职,两个公社都紧靠下栅,距离仅三五公里。一是下栅西的东许公社,一是下栅东的梧桐公社。多次从下栅往返,每当路经或小憩于下栅村时,都会联想到这位德高望重的汾酒老人,抗战胜利后他以86岁高龄驾鹤西去。研究杏花酒业的专家指出:酒香翁杨得龄对汾酒至少有7大贡献,包括国人、山西人、吕梁人、汾阳人、尤其杏花汾酒人始终引以为荣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大奖;包括创立中国白酒第一家私营股份制企业和率先注册了中国白酒业的第一枚以高粱穗汾酒为标志的商标等。研究经济学的专家们认为:酒香翁杨得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且敬业乐群,精益求精,是杰出的经济专家和优秀企业家。研究政治、历史的专家们认为:酒香翁杨得龄的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他的“清正、清白、清馨”和“精诚、精心、精进”的耿耿风骨与卓荦品格,可称为杏花汾酒之魂。 这是汾酒人的骄傲, 这是华夏族的骄傲! 三 杏花村汾酒的传说有神话,有史实,林林总总,精彩纷呈,悠长隽永,引人入胜。其他名酒产地也有相似的一面。然笔者始终认为,杏花村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无与伦比的,既代表了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又昭示着中国酒文化的发展方向。 泱泱中华,酒之初肇说法甚众。有“酒星造酒”之说。把酒星当作天神,说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宋代窦革在《酒谱》中记载道:“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意思是酿酒的起源与宇宙的生成有关。有“上皇兴酒”之说。上皇指古之三皇五帝,晋代江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他在《酒诰》一书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神农本草》已著酒之性味,就是说酒在神农时代已发明了。有“猿猴果酒”之说。野果自然发酵,猿猴偶尔尝到,觉得味道香美,便集体采摘储放,酝酿成酒。史书亦不乏记载。有“仪狄造酒”之说。传说仪狄是夏禹的一个下臣,也有说是夏禹的女儿,还有说是黄帝的女儿,虽无定论,但在仪狄善于酿制醇美的酒醪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有“杜康酿酒”之说。在中国的国教道教传说中,酒神杜康是我们华夏酿酒的祖师爷,汉朝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古者,少康作其帚、秫酒。少康即杜康,卒葬长垣。”三国时代曹操在其乐府诗《短歌行》中写道:“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民间杜康酿酒的“遗址”比比皆是,出名的有“杜康沟”、“杜康矶”、“杜康仙庄”等。其中有一个传说:周朝有位天子喝了杜康的酒,食欲大振,心旷神怡,于是封杜康为“酒仙”,并赐其酿酒之村庄为“杜康仙庄”。很快杜康善酿之名上达天庭,被道教主神玉皇大帝召去天庭酿造御酒了。到了晋代,杜康又奉旨下凡,在洛阳龙门山附近开了座酒店,以点化本为王母瑶池酒童下凡的刘伶。一天,刘伶来到酒店,抬头见店门上贴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三年方醒。”刘伶贪杯,未料三碗后竟果真睡了三年,三年后人们打开棺材,见刘伶嘴里还冒出一股扑鼻的酒香。这就是民间流传很广的“杜康造酒刘伶醉”的神话故事。 在汾酒的浩繁资料中,有一则“汾酒成名”之说。前面谈到把正史记载最早的《北齐书》武成帝时期作为汾酒的第一次成名时期,那可真是一举成名天下闻。尽管从北齐武成帝高湛的赞誉、梁简文帝萧纲的形容和文学家庾信的妙笔描写中可以清楚看出,在此之前,汾清与竹叶酒已经盛行,并从民间进贡于皇家受到首肯爱重,然而最初酿于何时,由于正史未载,所以且不提它。但汾酒历史还要更早,却是不争之史实。
从此,汾酒上下承传从未间断,至今1500余年,这在我国所有名酒中是绝无仅有的。 汾酒成名之说把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传播作为杏花村汾酒的第二次成名;把汾酒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作为第三次成名;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列汾酒为国宴用酒作为第四次成名。再后来,还把“杏花村”汾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作为第五次成名;把“杏花村竹叶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作为第六次成名;把“杏花村汾酒作坊”和“杏花村传统酿制工艺”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国家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第七次成名。看到上述文字,我发自肺腑为我们的杏花村佳酿欣喜,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过细细想来,一连串的“成名”似乎不怎么恰当,从文字学和语法逻辑的角度来看,“成名”是针对以前没有成名而言的,不宜过多使用,以致带来“滥用”之嫌。第四次“成名”,就意味着前边三次不算成名;第七次成名,也就意味着前六次不算成名。不过也极有可能是我的看法不妥,如果“汾酒成名”之说是专家们的意见,那么还是以专家们的意见为准。前不久我陪省政协领导来杏花村时,注意到解说员把汾酒一次一次的成名表述为一次一次的辉煌,感到相对而言比较贴切。还有人把一次一次成名改为一次一次扬名,从“成名”到一次一次扬名,也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表述。话又说回来,我觉得对于我们神奇的杏花村汾酒来说,怎么描写都不过分,知道是赞美就行,尽管是赞美之中有点细微差别。比如,有的汾酒资料上提到一副对联: 酒气冲天飞鸟闻香成凤; 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我感觉这副对联很好很妙,很有气势且紧扣“酒主题”,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构思精巧,鸟唱鱼游,龙凤呈祥。好像酒都宾馆餐厅门廊柱上即是。在另一汾酒资料上,内容相同的一副对联为: 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粕落水游鱼知味成龙。 这副对联同样很好很妙,其实与前副对联乃同一副联语,只是变更了几个字,把前联中“糟粕落地”变为“糟粕落水”,故为水中才有鱼;把前联中上句末尾“成凤”变为“化凤”,与下句“成龙”之成不再重复且仄平对仗,变更得委实不错。不过前联也能说得过去,但明显不如后联。 有关杏花村的名人趣事,墨缘佳作俯拾皆是,枚不胜数,摘要如下: 名人轶闻佳话摘要 毛主席挥毫写清明; 孙中山举杯抒豪情; 周恩来亲定国宴酒; 米高杨嗜酒西柏坡; 罗斯福喜识老白汾; 傅青主改良竹叶青; 谢觉哉巧用清明诗; 郭沫若斗酒诗如泉; 秦含章妙语赞汾酒; 华罗庚优选竹叶青。 名人诗词题词摘要 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 三春竹叶酒,一曲�鸡弦。(庾信)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武则天) 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 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方要妙得于陈。 井泉王相资重九,麴蘖精灵用上寅。 酿糯岂劳炊范黍,撇�何假漉陶巾。 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 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捧疑明水从空化,饮似阳和满腹春。 色洞玉壶无表里,光摇金盏有精神。 能销忙事成闲事,转得忧人作乐人。 应是世间贤圣物,与君还往拟终身。 (白居易) 青草开时已过船。锦鳞跃处浪痕圆。 竹叶酒,柳花毡。有意沙鸥伴我眠。 (赵构) 酒好人好工作好,参观一回忘不了。 (巴金) 和风华雨正纷纷,举盏欲招前古魂。 般若汤兮长寿水,不妨畅饮杏花村。 (赵朴初) 才饮他乡酒,复尝杏花香。 取得汾州曲与水,五湖四海皆吾乡。 (马烽、孙谦) 劝君莫到杏花村,此地有酒能醉人。 吾今来时偶夸量,入口三杯已销魂。 (乔羽) 汾阳自古矜佳酿,泉有源头树有根。 试问厥中俦巨擘,无人不道杏花村。 (溥杰) 汾酒世所珍,芳香扑鼻闻。 水纯工艺巧,争说杏花村。(吴晗) 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 杏花竹叶情如梦,大块文章乐未休。 (王蒙) 汾酒好,并不让中山。 益胃健脾千日醒,举杯从不唱阳关。 盛誉满人间。(启功) 杏花村里竹叶香,饮酒赏菊度重阳。 醉卧花下君莫笑,提笔能写好文章。 (力群) 昨年到酒泉,今来杏花村。 酒热诗歌壮,奋发共迎春。(卫俊秀) 清秋气爽向汾阳,杏梅迎风酒送香。 痛饮芬芳金奖液,挥毫醉写庆功章。 (李铎) 晋云汾水望遥天,西去何当骤一鞭。 美酒良辰佳酿熟,杯樽觅醉杏花前。 (萧劳) 昔日巴拿马获奖,今朝誉乾坤夺魁。 (马季) 琼浆润歌喉,天下唱汾酒。(郭兰英) 名人名画摘要 《清明诗意图》――关山月先生画。画面里清明时节,在纷纷烟雨中,牛背上的牧童正在为诗人指点杏花村的方向。 《岁寒图》――董寿平先生画。画上梅花玉肌冰骨,凌寒绽放。正如汾酒之风骨和韵致,沧桑不改高洁,逆境锐意青云。 《杏花闹春图》――吴冠中先生画。画上题跋为:小小杏花村,酒香闻名,不问牧童也好寻。画面上杏花村掩映在一大片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的杏林深处,飘渺深远,恬静祥和,田园诗情,隐隐有酒香溢出,引人陶醉。 《李白醉酒图》――潘洁兹先生画。唐代大诗人李白爱酒,常常饮酒烂醉。他在写给妻子的解嘲诗《赠内》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在李白现有的1050首诗中,有170首都写到了酒。 《李白问酒图》――范曾先生画。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之意境。手把佳酿,遥眺霄汉,展开浪漫奇丽的想象。身在尘俗,神游阆苑。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令人飘飘欲仙。 《驮酒图》――黄胄先生画。他笔下的毛驴活灵活现,神态可掬。表现了杏花佳酿兴盛,驮酒者源源不断之景况。 《酒醉香沾衣》――马�先生画。表现酒醉香四散,洋溢溅人衣的意境,酒醉亦大雅。 有两副对联言简意赅,展示了汾酒人的豪迈,其一是:“世上倘无汾酒,天下哪有诗人”;其二是:“清香世间无二品,诗酒天下第一村。”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在把握中国白酒业市场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率先精心打造中国当代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基地,实在是明智之举,非大手笔难以为之。在今日之杏花村漫游,那典雅的复古生产线,那神秘的汾酒酿造车间,那井然有序的成品包装线,那馥郁袭人的陈年酒库和万吨酒海,那陈陶、美轮美奂的瑞爵酒器,那才华横溢、酒香氤氲的书画碑廊,那佳木葱茏、绿草软陈、山石嵯峨、亭台翼然、湖泊如境、水鸟游弋的生态园林……这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串串珍珠,一首首乐章,恰似地上生出了“人间仙境”,又宛如从天上搬回了“瑶池阆苑”,现代化的汾酒及汾酒系列的产品酿制与大自然的天籁纯远、无限风光达成一种新的和谐,让人从中悟出一种“天企合一”的境界。 我比较喜欢汾酒工业园林中的标志性建筑“醉仙楼”,其一是它古朴高雅的唐代建筑风格,容易让人联想到唐诗峰巅的李白、杜甫以及为杏花村扬名的杜牧等代表诗人。其二是楼内的“八仙醉酒”雕塑,容易让人联想到杏花村的灿烂的酒文化史。其三是楼顶可登高望远,既可纵览杏花村全景,又可用望远镜眺望观看杏花村遗址、太符观、子夏山等景点。尤其楼顶竟然设有茶座,茶道茶艺茶点和各类名茶一应俱全。中华酒文化和茶文化在此融合。此景此楼此境,我首先想到的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的词是宋词的峰巅,同时在灿若星汉的华夏历史文化巨星中,只有他一人既会酿酒又善品酒还爱喝酒,既会种茶又善品茶还爱喝茶。有一副据说是苏东坡戏撰的名联,放在此最合适不过: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吾等乃凡夫俗子,阅此联倍感亲切如醍醐灌顶。天界八仙则不然,醉后大显神通。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人间八仙亦不然:“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纵观古今,饮酒赋诗潇洒倜傥谁也比不过李白,描写饮酒最有名的诗歌,还是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人们通常引用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得高洁清奇,韵华灵隽,其实这首诗的其二更来劲儿: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写得何等简洁明快,何等洒脱飘逸,何等气势恢宏!短短几句,便让人产生黄河之“酒”天上来之感。还有《将进酒》、《把酒问月》、《对酒忆贺监》、《春日醉起言志》、《山中与幽人对酌》、《金陵凤凰台置酒》等,无一不是千古传诵的咏酒名篇。古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名人尤其文化名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诗词、书法与绘画传世之作,都是酒后之作。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常聚于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纵酒放歌,酣畅率性,颇为后人称道。写过著名的《桃花源记》的东晋诗人陶渊明酷爱饮酒,他写《五柳先生传》就是边喝酒边写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其实也是一位酒豪,在他现存的1400多首诗歌中,写到酒的有300多首,占到20%以上。南宋词人辛弃疾,今存词620首,关于酒的316首,占到51%。他用酒和词开创了词坛新纪元。《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善饮,自称“燕市酒徒”。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工诗词,尤以书画名世。他亦嗜酒,但字画不轻易给人,于是求字画者便用狗肉和美酒款待他,往往能达到目的。他有时后悔,但又经不住美酒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有的作品则是直接描写饮者酒后之态,如《李白醉酒图》,苏东坡“酒醉还醒醒还醉,一笑人间古今”的醉态壁画,刘邦酒后的《大风歌》,怀素的痛饮书狂草等。欧阳修号“醉翁”,是因为他写了著名散文《醉翁亭记》。白居易曾邀好友刘禹锡“且来同作醉先生”。他晚年退居洛下,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兴来则饮,饮则醉,醉而醒,醒而吟,吟而复醉,醉吟相仍。因自号“醉吟先生”,并撰《醉吟先生传》和《醉吟先生墓志铭》,为文坛增添了一段佳话。 笔者有次陪几位朋友从杏花村带醉归来,曾写过一首《酒汉曲》,录于结尾供方家一笑: 大碗酒,大块肉, 酒肉自古交朋友。 肝胆照哇,情意投, 喝他个黄河之水杯中流。 大碗酒,大块肉, 酒肉自古交朋友。 吐真言哇,不吹牛, 喝他个五湖四海肚里收。 大碗酒,大块肉, 酒肉自古交朋友。 重情义哇,解烦愁, 喝他个天荒地老咱们重开头。
一 杏花村位于汾阳城区东北面15公里处,“村”前是国道,“村”后不远就是高速公路,距省会太原90公里,东与平遥古城为邻,南与介休绵山毗连。环境优雅,四通八达。杏花村酿酒历史悠久深远,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汾酒和竹叶青两个国家名酒的企业。 如果说天地不老,那么汾州杏花村与人间佳酿则已凝成一种新的永恒。 如果说生命之树常青,那么杏花村与老白汾则永远是世人的美好憧憬。 据说我国现有19个地方名叫“杏花村”,其中以6个“杏花村”比较有名。这6个杏花村分别是: 山西吕梁市汾阳“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指此处。 安徽贵池“杏花村”――是历史上的产酒之乡,曾与山西吕梁市汾阳杏花村有过相争。 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崖下“杏花村”――有“杏花村飞霞”之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就在该处。 江苏徐州丰县“杏花村”――宋代大词人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湖北麻城古镇“杏花村”――酒家亦负盛名,古诗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南京城西凤凰台“杏花村”――绿水环绕,冈峦叠翠,自唐代便是风景区和沽酒佳处。 我非常钦佩我的文学导师和人生指路人,已故著名作家马烽先生当年为《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写的序。马老在序里写道: “我的老家是孝义县。我的童年是在汾阳县度过的。汾阳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小时候我就听到过不少关于汾酒和杏花村的动人传说。那时候只知道酒是辣的,对汾酒的好坏并不感兴趣,着迷的是那些优美的传说。” 后来的情况,马老在序中又谈道: “每逢听到中外朋友赞美汾酒以及用汾酒酿制成的竹叶青时,自己也不由得产生一种荣誉感。我知道汾酒过去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金质奖章。但八大名酒中誉满全球的首推茅台,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两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贵州的赤水河,自然也参观了茅台酒厂。据酒厂的负责人介绍,茅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汾酒可以算是茅台酒的祖师爷,因为最早的茅台酒厂就是由汾酒的酿造师到赤水河创建的。听了这种介绍,更使我增加了一种荣誉感。我这么说,毫无贬低茅台的意思,实际上是各有千秋,或者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不过这也证明了汾酒的历史比茅台更古老。” 接下来马老又谈了读完《杏花村里酒如泉》这本书原稿后的看法: “以往,我曾不止一次地去杏花村汾酒厂参观过,也看过一些介绍汾酒、竹叶青的文章和小册子,但都比较零碎。这本书则较完整较系统地对汾酒和杏花村做了全面的叙述。这是一部汾酒厂的厂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酿造业的发展史。中心说的是酒,实际是写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科学、文化的卓越贡献。书中对一些优美的神话传说,做了合理的解释;对一些现实的生活做了忠实的描绘,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了必要的考证。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历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杜牧写的,也有人认为是出自另一人之手;有人认为诗中所说的‘杏花村’就是汾阳杏花村,也有人认为指的是别的什么地方的杏花村。如果诗人在世,一问便知端底。可惜作者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这就只好依据所能找得到的历史资料加以考证了。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是持肯定态度的。除引证了一些论据外,也做了合乎情理的推断。我认为这种推断是有道理的。但我并不认为只要证明这首诗是杜牧写的,诗中‘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阳杏花村,因而汾酒就身价百倍,反之就黯然失色。汾酒之所以有名,主要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优点与特色。而且在古老的年代里就有了这种优点与特色,这一点是有历史记载可查的。那么究竟在多少年以前就有了汾酒呢?对于这一点也是众说纷纭。本书作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是产生于一千五百年以前。就这个问题,同样也提出了一些论据与合乎情理的推断。我认为这一点也不无道理。当然,所有这一切并非定论。在今天‘百家争鸣’的气氛中,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如果有人提出了更加可靠的论据,更加合乎情理的推断,重新修改这些说法也还来得及。” 马老的文风和他的为人一样,质朴、平实,合情入理,把深刻的道理表述于白描过程,把真诚的肯定蕴寓在商榷之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杏花村所产美酒的深切关爱,尤其是对杏花酒人和劳动者的浓厚情愫。《杏花村里酒如泉》的作者之一是文景明先生,我知道其人品,其业务,其文章,其书法俱佳,从马老所作之序中的评价也能窥见一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不仅想起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马老对自己的教诲。我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在山西大学读汉语言文学,由于小时候喜欢语文,在农村乡下很早就读过马老和西戎老师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还有一部分在本村或者方圆村里能找得到的书籍,其中有马老的被选入早以前中学课本的短篇小说《饲养员赵大叔》、《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等。从稚嫩的心灵里就对马老顶礼膜拜。所以大学里第一次听马老和孙谦老师的创作辅导讲座时,脖子和眼睛都直了,拍巴掌最起劲。还大着胆子傻乎乎地提了几个很幼稚的问题。是马老鼓励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在校期间我发表过一些习作,其中有一篇小说在省作家协会刊物《汾水》上发表后,又被全国《小说选刊》转载并获奖。同年,在马老的关怀下加入省作家协会。有一位文学评论家在文章中谈道:“师百韧同学师承赵树理、马烽,是山药蛋派文学创作队伍中的后起之秀。”在文学上我是幸运儿,虽无缘面聆赵树理的教诲,他老人家逝世时我还是农村的土孩子,但从他的作品里却吸收了很多营养。事业上我也是个幸运儿,大学毕业时国家包分配,多数同学都留在省城。由于当时班级里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和加入作家协会的同学甚少,便显得自己突出一些,省城不少重要部门同意接收,我本人也渴望留在太原。我是晋南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同学们中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说的是毕业时的心态:“欢欢喜喜留太原,勉勉强强回晋南,哭哭啼啼雁门关,宁死不上吕梁山。”当时的雁北和吕梁,几乎是贫瘠、荒蛮、苦寒、封闭,落后得没法子形容的代名词。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大理解,但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我去看马老,谈了自己留太原的想法,马老说了两句话,说话时目光慈祥,意味深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他老人家的两句话,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并让我终身受益。他说: “浮在上边,不如沉在下边!” 我愣了一下,很快明白过来。马老是希望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自己年轻啊,不论从搞创作角度讲,还是从做人做事的角度讲,都应该像马老所说,沉到下边去。 我不知道如今的年轻人能理解多少,那时候作为一名文学青年,马老的话在我心目中是最有分量的。我对马老的崇拜,包括对当时山西的几位前辈老作家西戎西老、孙谦孙老、胡正胡老、李束为李老等的景仰,简直可以说是五体投地。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看到了希望,小声但坚定地说:“好!我下去。只是……只是我不知道该去哪里?” 这时,马老笑了。他说:“你可以考虑去孝义,孝义归吕梁地区管,吕梁是个老区,有光荣传统,人厚道,好相处,能学到很多东西。孝义是我的老家,条件也不赖,有山有川,还有公路和铁路,回你晋南老家也方便。”听到这里,我咧嘴憨笑了。马老啊,可亲可敬的马老,您为一名普通的文学青年考虑得那么周到,我还犹豫什么呢?恰好省委组织部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到基层人民公社锻炼的青年干部,于是我便放弃了留省城,主动报名到了吕梁孝义。
孝义是马老的故乡,与孝义毗连的汾阳是马老的第二故乡。 孝义是我的第二故乡,汾阳则是我多年来极为向往的地方。 尔后我在孝义成长,调离石工作,赴汾阳下乡,有幸结识并搞清了自己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向往的马老的许多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发生地点,因为这些作品就是马老在汾阳写的,包括《扑不灭的火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当然还有那首优美动人,广为流传的电影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歌曲中“右手一指”的地方就是吕梁。也多次参观了慕名已久的杏花村汾酒厂,真真切切领略了“杏花村里开杏花”。也许此生有“杏花缘”,再后来我在与汾阳毗连的文永县主持政府工作时,文水的马西白玉酒厂就加入在杏花村酒厂的“义泉泳公司”。文水与汾阳地脉相接、水系相通、大气相融,同样出好酒。那是10多年前的事了,仅马西白玉酒厂每年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就在千万元以上,当时,千万元绝不是个小数目,占到县级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我的老朋友,如今杏花村汾酒集团董事长郭双威也是文水人氏。文水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 受马老的启迪与熏陶,我多年来尽管政务缠身,但文学情结从未淡化,对牧童从唐代遥指到如今的汾阳杏花村总是情有独钟。曾写过一首歌词,谱曲演唱制成光盘,每每播放细细听来,都会产生如痴如醉之感觉: 汾州杏花 杏花村里走 花蕾做导游。 一开上千年, 春风满枝头。 哦,古老的汾州! 杏花村里走, 花仙做导游。 靓妹云中来, 春色脸上留。 哦,年轻的汾州! 杏花村里走, 花酿做导游。 神井出美酒, 春水润歌喉。 哦,陶醉的汾州! 二 酒都杏花村,是当之无愧的白酒祖庭,是中国酒与酒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它的形成取决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6大蒸馏酒之一。其余5种是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和金酒。在工艺上中国白酒要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都复杂得多,白酒的特色各有千秋,酒名五花八门。与之形象关联的故事也丰富多彩。诚如我的记者朋友《人民日报》的刘元亮女士所说:在世界文化中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给酒赋予如此多的精神内涵和想象空间。在中国,酒是如此地空灵和令人陶醉,因酒而诞生的诗篇,为酒而创造的歌谣,酒自身所拥有和衍生的传说与神话,以及酒飘逸灵动的气息与姿态,都催生了中国文化浪漫的性情与色彩。而在中国枚不胜数的“酒家族”中,汾酒无疑是最为古老的,最具内涵的白酒珍品了。 我在《汾州杏花》歌词中写道“花蕾”做导游,“花仙”做导游和“花酿”做导游,是因为杏花村目前不仅仅是全国最大的名酒生产基地之一,而且也是新兴的酒文化旅游基地,已经形成了包括“杏花村”遗址,古井亭、葫芦峪、晋裕汾酒公司等古建筑群,汾酒博物馆和汾酒工业园林等在内的汾酒文化旅游参观景点。目前,杏花村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现代国家酒文化学术研究基地,还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评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可以说,中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我写的《汾州杏花》歌词,从游览的角度咏赏汾阳杏花村这一胜景,里边有杏林杏花烂漫飘香,有杏花仙子绰约妩媚,有古井泉水清灵纯冽,有古老汾州焕发青春。作曲家谱的曲子悠扬柔丽,袅袅有致,演唱家也唱得甜润婉馨,娓娓动人,只是带点江南小调的味道,清莹有余,厚重不足。从写杏花汾酒文化的角度,我感到吕梁市董洪运市长《吕梁赋》中的描写是非常精彩的,原文如下: “‘三春竹叶酒,一曲�鸡弦。’杏花村里,酒之祖坊,发端殷商,百代承传。曲之筋骨,本于精粮之魂魄;酒之神韵,源出古泉之甘冽;至清至纯,简约而能醇厚;至柔至刚,朴正而若君子。牧童一指,名播九州;万国博览,荣膺金奖。晋商闯关山,汾酒走天涯。芳香飘万里,百派景杏花。‘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余每游酒都,至半酣乃神旷。遂举杯而邀杜牧,愿常做杏花村人。” 赋中首先列举了古时与汾酒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中流传下来的,最早有北周文学家庾信的《春日离合》:“田家足闲暇,士友暂留连。三春竹叶酒,一曲�鸡弦。”描写和赞誉的是杏花村所产的竹叶青酒。该酒远在古代就享有盛誉,当时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现代的竹叶青酒用的是经过改进的良方,据说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爱国者、文学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傅山先生关心民间疾苦,精通医疗技术,他寓良药于美酒,以汾酒为底酒,保留竹叶特色,再添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10多种名贵中药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精制陈酿而成,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几乎于此同时,梁简文帝萧纲也用“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名句赞美竹叶青酒。尤其是北齐武成帝把汾酒作为宫廷御酒,以“汾清”之称名满天下。再就是唐代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在我们山西吕梁境内还留有一首《并州道中》,全诗为:“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戎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唐代的并州六郡,亦包括吕梁汾阳在内。两首诗的处境,心境和意境相连,相系和相承,足以说明这位大诗人与汾州杏花村的不解之缘。董洪运市长之《吕梁赋》大开大阖,起承有度。笔锋一转千年,径直写到1960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视察杏花村汾酒厂时的诗作《游杏花村》,全诗为:“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谢老真乃大手笔也,其诗意境开阔,情趣盎然,最末一句遥衔杜诗。前有杜牧之诗“雨纷纷”,后有谢老之“仍是雨纷纷”,吟哦之余,顿起天衣无缝之感慨。固然谢老视察之时恰逢竟日雨留题,但亦须通史实而巧构思,同时说明,华夏大地杏花村者非一处,谢老亦认定他与唐代大诗人杜牧来的是同一个杏花村,即汾阳汾酒之杏花村。史实在前,巧构随后,非汾州杏花缘者何也? 涉及到汾州杏花村的悠远酒史,近年来大体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杏花村一带的酿酒历史可上溯至6000年以上。依据是考古专家们在对杏花村遗址的系统发掘中,出土了制作于6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小口尖底瓮”。我国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研究推断:“小口尖底瓮是酿酒发酵容器”。这一发现初步说明杏花村古代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发明了“人工谷物酒”,标志着华夏乃至世界真正意义的人类酒文化的诞生。第二种说法是杏花村一带的酿酒饮酒史当在4000年左右。依据是杏花村遗址还发掘出商代早期约在3000-4000年前的饮酒器“玄纹铜爵”,这是商代华夏青铜文化鼎盛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工艺是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特别是西周的礼乐文明,促使了酒业与酒文化的大发展,并开始纳入古科学之轨道。上述发现已足以说明汾州杏花村是中国酒的滥觞之处,发祥之地和名副其实的酒都。第三种是杏花村汾酒成名于1500年之前。依据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卷十一《文襄六王传・河南王孝瑜传》:“初,孝瑜养于神武宫中,与武成同年相爱。将诛杨谙等,孝瑜予其谋。乃武成即位。礼遇特隆第。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说的是北齐武成帝与其侄儿河南王高孝瑜过从甚密而关系甚好,自已在晋阳饮汾清酒二杯,感觉不错,便特意写信让侄儿在河南也喝上两杯。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中国美酒早期最重要的文字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汾清是当时的美酒,也可以说是御酒和国酒。汾酒之酒史资料上把《北齐书》的记载、梁简文帝的名句和庾信的诗作为汾酒的第一座丰碑,并形象地表述为汾酒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名,这是有道理的。北魏著名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对汾清酒的生产工艺作了阐述和图解,从此制曲技术开始传播,并将原来的浊酒滤为清酒,这是汾酒人传播清香型白酒文化的新起点,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飞跃。
董洪运市长在创作《吕梁赋》时,既有浪漫主义逸兴,又有现实主义的情怀;既洋洋洒洒格外超脱,又字斟句酌极为严谨;既大刀阔斧,又和风细雨;从对汾州杏花村的描述中可见一斑。由于公务繁忙,他的写作主要是在车上用手机来进行,构思一段记录一段,然后连缀成篇,再进而利用周日时间集中修改润色,我对此知之甚深。当写到汾酒历史时,他正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朔州市右玉县参加全省林业会议,突然发来信息,让我帮他查一下有关汾酒起源、发展,以及汾酒与其他名酒有关的情况。当时我手头资料不全,只是把诸如《北齐书》记载1500余年历史的资料发去。他很快回复:“能否再往前推?应该还早些!”我把汾酒与茅台酒的传说发去。他又很快回复:“还有,再找找!”于是乎我手忙脚乱一头雾水,又翻书又找资料又打电话询问又找汾酒老人们了解,直至联系上杏花村汾酒集团的朋友宣传部柳静安部长,才了解到考古专家们发掘杏花村遗址的一些较为具体的情况。柳静安部长颇有才华,对杏花村很有感情,且对汾酒文化有深层次的研究,他给我提供了不少资料,我又反馈给董市长。在杏花酒史的定位上,董市长没有采用1500年的说法,也没有采用6000年前的说法,择其中间3000-4000年,并征询我的意见:“发端殷商,可乎?”我这才松了口气,忙回答:“可!”人家有的地方无中生有还往前推,我们杏花村遗址又有玄纹铜爵,又有小口尖底瓮,发端殷商完全可以说,何况赋乃文学作品,形象思维合理想象也是允许的,且证据确凿,胡不为?后来才清楚,我提供的这些情况,董洪运市长大部分都已掌握,咨询我只是为了进一步核实一下,并想听听不同的看法。他告诉我《黄帝内经》、《国语》、《吕氏春秋》和《礼记》等书籍中都有殷商时期酿酒饮酒的记载。如:“仲冬三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贷。”他还说《诗经》中也多处有描写。如《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再如《生民之什・凫�》:“尔酒既清,尔肴既馨”、“旨酒欣欣,燔炙芬芬”等,这样我才知道,原来他选择“发端殷商”也是有依据并反复斟酌的。待他写出来我一看,不禁鼓掌叫绝,击案者三。诸如“曲之筋骨,本于精粮之魂魄;酒之神韵,源出古泉之甘冽”,不仅文字优美,对仗工稳,而且含意深刻,旨趣高远;不仅合于汾酒功臣原杏花村“义泉泳”总管掌柜杨得龄老先生的汾酒酿制秘诀,而且援引了“古井神泉”的传说故事。恰如民国初年汾阳举人申季庄所撰《申明亭酒泉记》中表述:“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裕梨香不足方其甘冽。”诸如“至清至纯,简约而能醇厚;至柔至刚,朴正而若君子。”用拟人手法描绘刻画,把杏花村汾酒清正醇绵,刚柔相谐,晶莹剔透,飘逸隽永的立体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写出了汾酒的气质、风度、品格和灵魂,同时匡正了有人一度把茶水与酒水相比,称茶水为君子,呼酒水为小人,甚至斥责酒是祸水的偏激之见。 再如“晋商闯关山,汾酒走天涯。芳香飘万里,百派景杏花”,更是神来之笔。山西商人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至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尤其是明末清初,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北方少数民族和俄国人交流。可以说,从蒙古草原上的骆驼商队,到吴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计价核算,从呼伦贝尔的醋味,到贵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酿造叫卖。无怪乎有人说:“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山西商人活动过的地方遗址,至今可以看到:甘肃的老西庙,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铜鼎,江苏扬州的亢园,安徽亳州的花戏楼,安徽雉河集(涡阳)的山西会馆,曾经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犹存: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等等,无怪乎在东北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在内蒙流传着“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在西北流传着“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谚语。山西商人经商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确实是相当可观的。 清香四溢的历史名酿杏花村汾酒也饱含着故乡情愫,伴随着晋商的身影和足迹传遍海内外,不论是茅台酒,还是西凤酒,四川泸州大曲和五粮液等,多渊源于汾酒,或以汾酒为宗师。许多史料都有记载,贵州的茅台酒是清康熙年间一位山西盐商传过去的,而且最早的经营者就是山西人。就连1939年的《贵州经济》也载有:“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郭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料,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山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陕西的西凤酒也有载:“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西宁的青稞烧酒、新疆的代酒等许多名酒亦由晋商传汾酒技术而兴隆。至今我国不少产地的名酒,酒名仍带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汉汾”等等。当时有一句民谣:“会做山西汾酒,腰无分文天下走!”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山西汾酒的地位、作用和深远影响。另外,在10世纪的宋代,杏花村每年向朝廷贡酒由甘露堂提供。宋太祖赵匡胤也爱饮汾酒。是时不仅国人称道,洋人亦嗜饮,元代政府便在瓶上贴着“杏花村”商标以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国,开创中国白酒第一次外贸出口的先河,为后来18世纪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酒和英国苏格兰威士忌酒的成名起了引导作用,汾酒的蒸馏酒历史要比法国和英国早近千年,这是汾酒对世界酒业的贡献。 在众多的汾酒“酒缘”佳话中,汾酒与茅台渊源有一种传说尤其回味悠长。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山西汾阳有一位商人名叫贾富,生活在汾酒之乡,饮酒成了他平生第一嗜好,尤其汾酒,他更是看得像命根子一样珍贵,一日三餐离不了。就连外出做生意,或讨债收账,不论干啥都随身带着汾酒。这年秋天,贾富带着家人伙计去南方经商,当他来到贵州怀仁县时,随身携带的汾酒已经喝完了,只好到附近酒店去喝烧酒。 哪知道这里的烧酒一沾唇边,就有一股辣味,抿到嘴里又苦又涩,很难下咽。贾富不禁感叹起来:“咳,真扫兴啊!这样一个好地方,竟没有好酒!”不料,这句话被店老板听见了,店老板走近前来说:“客官未免口气也太大了,你咋知我们怀仁就没有好酒呢?” 贾富一听,忙说:“对不起,言语冒犯,请多见谅!不过这种酒也实在不敢恭维!” “客官如果真要品尝好酒那也容易,”店老板说着一摆手,只见几名店小二吭哧吭哧一家伙搬出十几坛酒来,齐齐摆在堂前打开。店老板矜持地说:“请客官品尝品尝再赐教吧,看看我们怀仁的酒究竟如何!” 贾富一看,嚯,还真不少呢!他后悔自己刚才失言了,连忙站起身来,先把这些酒坛仔细打量一番,然后,由远而近对每一坛酒深深吸几口气。最后只挑了一坛斟了一碗,饮一点含在口中,喷了三喷,才把酒碗放下。 店老板一看贾富的举动,就知道他是位品酒的行家。为何呢?这里边有个名堂。贾富刚才这一看二吸三喷,用行家的话来说叫做“看色,闻香,品味”,非内行断不知其中奥妙。他忙给贾富让座,并连连请教。贾富诚恳地说:“老板啊,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他指点了一圈儿,“这些酒都不值得一提啊!”然后手指停留在刚才喝过的那坛酒上:“只有这一坛陈年酒还算马马虎虎,但回味差点。”
店老板忙又施礼说:“不瞒客官,这一坛陈年酒入窖已二十余年,除此之外,本店确实再拿不出什么好酒了。” 贾富说:“此地水秀山青,空气清新,景象十分宜人,按理说应该能酿出好酒来。” 店老板急忙说:“特求客官赐教!” 贾富见他一番诚意,便欣然答应:“今年来不及了,明年咱们再会。” 第二年金秋时节,贾富特地在老家汾阳杏花村重金聘请了一位酿制汾酒的名师,带着酒料和器具,再一次来到了贵州的怀仁县,他带着汾酒名师,在店老板的陪同下查看地形,选择了一个长满芳草的芳草村?穴后来改名为茅台镇?雪作为酒坊的地址。 贾富和名师按照酿制汾酒的秘方,精心培曲,八蒸八煮,终于酿出了美酒,醇厚浓郁,香气袭人。只是与老家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汾酒不大一样,然而又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所有酒,他们就给酒起了个名字叫“华茅酒”。因为古时华与花相通,“华茅”即“花茅”,也就是“杏花茅台”之意。 店老板的生意越做越火爆,只是他有一件事想不通,便问:“华茅酒是好,只是同样的配方和用料,为何酿不出你们山西汾州杏花村的汾酒呢?” 汾酒名师告诉他:“酿不出汾酒乃是由于天、地、禾不同也。天者,气也,汾州杏花村空气中有宜汾酒之灵物,与贵州怀仁不同;地者,水也,汾州杏花村内的古井神泉澄澈透明,清冽甘爽,盛器不锈,煮沸不溢,别处所无也;禾者,粮也,吕梁山汾河水育出了汾酒所需之高粱、大麦和豌豆,他乡所缺也。故汾酒只能产于汾州杏花村,恰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何?水土异也。” 汾酒酿造名师说得非常正确,并被后来的科学手段所证实。1964年中国白酒行业最权威的酿造专家秦含章老先生曾在汾酒厂考察汾酒酿造的传统工艺,用了一年又四个月时间,研究了226个项目,进行了2611次分析化验,得出了14992个数据,揭开了汾酒只有在杏花村酿造才能保证独特品格的秘密。他从汾酒大曲和酒醅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其中几种重要的微生物是汾阳杏花村一带所特有。这些微生物体系绵延不绝,形成了汾酒所固有的品质、韵味与特色。汾酒厂的酿酒高手有的退休后曾被请到异地去做酒,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却无论如何做不出汾酒一样的佳酿来。令人赞叹的是纵然古时科学手段还不发达,但钟爱杏花汾酒的古人们却心有灵犀一点通,看法完全一致。清朝进士,汾阳太平村人曹树谷在《汾酒曲》八首其二中写道:“神品真成九酝浆,居然迁地弗能良。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翻译成白话就是:神奇的汾酒技艺繁难精深,离开了汾州杏花村什么地方也休想酿成。后两句说神井水质好就容易理解了。 早在100多年前,汾酒厂的前身“义泉泳”创业者杨得龄老先生就定下了酒规:“信誉至上,优质为本,决不以劣质欺世盗名。”他总结了汾酒的酿制诀窍:“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高粱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料必得其准。”后又加了两条:“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共计10句话。同时,在汾酒酿造时,要求做到:“人要清神,气要清新,水要清净,原料要清选,酒醅要清蒸,用具要清洁;水纯工艺巧,清蒸二次清,一清到底。” 就是这位杨得龄老先生,于1914年使“义泉泳”主打名酒“老白汾”,以其独有的色、香、味三绝获北京农商部展览会二等奖。 就是这位杨得龄老先生,于1915年使“老白汾”酒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甲等大奖章,即最高奖。汾酒从此驰誉全球,杨得龄先生也被人们称为“酒香翁”。 就是这位杨得龄老先生,当年在日寇呈凶狂,神州遭沦陷时,拒不给日本侵略者酿制汾酒。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日寇刀枪,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不会出卖祖宗。你们杀了我吧,我已经八十岁了,死了也值。”日本人最终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杨得龄老先生是我的第二故乡孝义下栅人。孝义者,“孝”且“义”也,有许多优美神话和民间故事。我觉得对杨得龄老先生也应大书一笔。我在孝义县工作时曾在两个公社任过职,两个公社都紧靠下栅,距离仅三五公里。一是下栅西的东许公社,一是下栅东的梧桐公社。多次从下栅往返,每当路经或小憩于下栅村时,都会联想到这位德高望重的汾酒老人,抗战胜利后他以86岁高龄驾鹤西去。研究杏花酒业的专家指出:酒香翁杨得龄对汾酒至少有7大贡献,包括国人、山西人、吕梁人、汾阳人、尤其杏花汾酒人始终引以为荣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大奖;包括创立中国白酒第一家私营股份制企业和率先注册了中国白酒业的第一枚以高粱穗汾酒为标志的商标等。研究经济学的专家们认为:酒香翁杨得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且敬业乐群,精益求精,是杰出的经济专家和优秀企业家。研究政治、历史的专家们认为:酒香翁杨得龄的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他的“清正、清白、清馨”和“精诚、精心、精进”的耿耿风骨与卓荦品格,可称为杏花汾酒之魂。 这是汾酒人的骄傲, 这是华夏族的骄傲! 三 杏花村汾酒的传说有神话,有史实,林林总总,精彩纷呈,悠长隽永,引人入胜。其他名酒产地也有相似的一面。然笔者始终认为,杏花村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无与伦比的,既代表了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又昭示着中国酒文化的发展方向。 泱泱中华,酒之初肇说法甚众。有“酒星造酒”之说。把酒星当作天神,说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宋代窦革在《酒谱》中记载道:“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意思是酿酒的起源与宇宙的生成有关。有“上皇兴酒”之说。上皇指古之三皇五帝,晋代江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他在《酒诰》一书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神农本草》已著酒之性味,就是说酒在神农时代已发明了。有“猿猴果酒”之说。野果自然发酵,猿猴偶尔尝到,觉得味道香美,便集体采摘储放,酝酿成酒。史书亦不乏记载。有“仪狄造酒”之说。传说仪狄是夏禹的一个下臣,也有说是夏禹的女儿,还有说是黄帝的女儿,虽无定论,但在仪狄善于酿制醇美的酒醪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有“杜康酿酒”之说。在中国的国教道教传说中,酒神杜康是我们华夏酿酒的祖师爷,汉朝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古者,少康作其帚、秫酒。少康即杜康,卒葬长垣。”三国时代曹操在其乐府诗《短歌行》中写道:“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民间杜康酿酒的“遗址”比比皆是,出名的有“杜康沟”、“杜康矶”、“杜康仙庄”等。其中有一个传说:周朝有位天子喝了杜康的酒,食欲大振,心旷神怡,于是封杜康为“酒仙”,并赐其酿酒之村庄为“杜康仙庄”。很快杜康善酿之名上达天庭,被道教主神玉皇大帝召去天庭酿造御酒了。到了晋代,杜康又奉旨下凡,在洛阳龙门山附近开了座酒店,以点化本为王母瑶池酒童下凡的刘伶。一天,刘伶来到酒店,抬头见店门上贴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三年方醒。”刘伶贪杯,未料三碗后竟果真睡了三年,三年后人们打开棺材,见刘伶嘴里还冒出一股扑鼻的酒香。这就是民间流传很广的“杜康造酒刘伶醉”的神话故事。 在汾酒的浩繁资料中,有一则“汾酒成名”之说。前面谈到把正史记载最早的《北齐书》武成帝时期作为汾酒的第一次成名时期,那可真是一举成名天下闻。尽管从北齐武成帝高湛的赞誉、梁简文帝萧纲的形容和文学家庾信的妙笔描写中可以清楚看出,在此之前,汾清与竹叶酒已经盛行,并从民间进贡于皇家受到首肯爱重,然而最初酿于何时,由于正史未载,所以且不提它。但汾酒历史还要更早,却是不争之史实。
从此,汾酒上下承传从未间断,至今1500余年,这在我国所有名酒中是绝无仅有的。 汾酒成名之说把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传播作为杏花村汾酒的第二次成名;把汾酒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作为第三次成名;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列汾酒为国宴用酒作为第四次成名。再后来,还把“杏花村”汾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作为第五次成名;把“杏花村竹叶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作为第六次成名;把“杏花村汾酒作坊”和“杏花村传统酿制工艺”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国家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第七次成名。看到上述文字,我发自肺腑为我们的杏花村佳酿欣喜,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过细细想来,一连串的“成名”似乎不怎么恰当,从文字学和语法逻辑的角度来看,“成名”是针对以前没有成名而言的,不宜过多使用,以致带来“滥用”之嫌。第四次“成名”,就意味着前边三次不算成名;第七次成名,也就意味着前六次不算成名。不过也极有可能是我的看法不妥,如果“汾酒成名”之说是专家们的意见,那么还是以专家们的意见为准。前不久我陪省政协领导来杏花村时,注意到解说员把汾酒一次一次的成名表述为一次一次的辉煌,感到相对而言比较贴切。还有人把一次一次成名改为一次一次扬名,从“成名”到一次一次扬名,也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表述。话又说回来,我觉得对于我们神奇的杏花村汾酒来说,怎么描写都不过分,知道是赞美就行,尽管是赞美之中有点细微差别。比如,有的汾酒资料上提到一副对联: 酒气冲天飞鸟闻香成凤; 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我感觉这副对联很好很妙,很有气势且紧扣“酒主题”,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构思精巧,鸟唱鱼游,龙凤呈祥。好像酒都宾馆餐厅门廊柱上即是。在另一汾酒资料上,内容相同的一副对联为: 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粕落水游鱼知味成龙。 这副对联同样很好很妙,其实与前副对联乃同一副联语,只是变更了几个字,把前联中“糟粕落地”变为“糟粕落水”,故为水中才有鱼;把前联中上句末尾“成凤”变为“化凤”,与下句“成龙”之成不再重复且仄平对仗,变更得委实不错。不过前联也能说得过去,但明显不如后联。 有关杏花村的名人趣事,墨缘佳作俯拾皆是,枚不胜数,摘要如下: 名人轶闻佳话摘要 毛主席挥毫写清明; 孙中山举杯抒豪情; 周恩来亲定国宴酒; 米高杨嗜酒西柏坡; 罗斯福喜识老白汾; 傅青主改良竹叶青; 谢觉哉巧用清明诗; 郭沫若斗酒诗如泉; 秦含章妙语赞汾酒; 华罗庚优选竹叶青。 名人诗词题词摘要 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 三春竹叶酒,一曲�鸡弦。(庾信)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武则天) 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 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方要妙得于陈。 井泉王相资重九,麴蘖精灵用上寅。 酿糯岂劳炊范黍,撇�何假漉陶巾。 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 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捧疑明水从空化,饮似阳和满腹春。 色洞玉壶无表里,光摇金盏有精神。 能销忙事成闲事,转得忧人作乐人。 应是世间贤圣物,与君还往拟终身。 (白居易) 青草开时已过船。锦鳞跃处浪痕圆。 竹叶酒,柳花毡。有意沙鸥伴我眠。 (赵构) 酒好人好工作好,参观一回忘不了。 (巴金) 和风华雨正纷纷,举盏欲招前古魂。 般若汤兮长寿水,不妨畅饮杏花村。 (赵朴初) 才饮他乡酒,复尝杏花香。 取得汾州曲与水,五湖四海皆吾乡。 (马烽、孙谦) 劝君莫到杏花村,此地有酒能醉人。 吾今来时偶夸量,入口三杯已销魂。 (乔羽) 汾阳自古矜佳酿,泉有源头树有根。 试问厥中俦巨擘,无人不道杏花村。 (溥杰) 汾酒世所珍,芳香扑鼻闻。 水纯工艺巧,争说杏花村。(吴晗) 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 杏花竹叶情如梦,大块文章乐未休。 (王蒙) 汾酒好,并不让中山。 益胃健脾千日醒,举杯从不唱阳关。 盛誉满人间。(启功) 杏花村里竹叶香,饮酒赏菊度重阳。 醉卧花下君莫笑,提笔能写好文章。 (力群) 昨年到酒泉,今来杏花村。 酒热诗歌壮,奋发共迎春。(卫俊秀) 清秋气爽向汾阳,杏梅迎风酒送香。 痛饮芬芳金奖液,挥毫醉写庆功章。 (李铎) 晋云汾水望遥天,西去何当骤一鞭。 美酒良辰佳酿熟,杯樽觅醉杏花前。 (萧劳) 昔日巴拿马获奖,今朝誉乾坤夺魁。 (马季) 琼浆润歌喉,天下唱汾酒。(郭兰英) 名人名画摘要 《清明诗意图》――关山月先生画。画面里清明时节,在纷纷烟雨中,牛背上的牧童正在为诗人指点杏花村的方向。 《岁寒图》――董寿平先生画。画上梅花玉肌冰骨,凌寒绽放。正如汾酒之风骨和韵致,沧桑不改高洁,逆境锐意青云。 《杏花闹春图》――吴冠中先生画。画上题跋为:小小杏花村,酒香闻名,不问牧童也好寻。画面上杏花村掩映在一大片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的杏林深处,飘渺深远,恬静祥和,田园诗情,隐隐有酒香溢出,引人陶醉。 《李白醉酒图》――潘洁兹先生画。唐代大诗人李白爱酒,常常饮酒烂醉。他在写给妻子的解嘲诗《赠内》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在李白现有的1050首诗中,有170首都写到了酒。 《李白问酒图》――范曾先生画。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之意境。手把佳酿,遥眺霄汉,展开浪漫奇丽的想象。身在尘俗,神游阆苑。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令人飘飘欲仙。 《驮酒图》――黄胄先生画。他笔下的毛驴活灵活现,神态可掬。表现了杏花佳酿兴盛,驮酒者源源不断之景况。 《酒醉香沾衣》――马�先生画。表现酒醉香四散,洋溢溅人衣的意境,酒醉亦大雅。 有两副对联言简意赅,展示了汾酒人的豪迈,其一是:“世上倘无汾酒,天下哪有诗人”;其二是:“清香世间无二品,诗酒天下第一村。”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在把握中国白酒业市场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率先精心打造中国当代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基地,实在是明智之举,非大手笔难以为之。在今日之杏花村漫游,那典雅的复古生产线,那神秘的汾酒酿造车间,那井然有序的成品包装线,那馥郁袭人的陈年酒库和万吨酒海,那陈陶、美轮美奂的瑞爵酒器,那才华横溢、酒香氤氲的书画碑廊,那佳木葱茏、绿草软陈、山石嵯峨、亭台翼然、湖泊如境、水鸟游弋的生态园林……这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串串珍珠,一首首乐章,恰似地上生出了“人间仙境”,又宛如从天上搬回了“瑶池阆苑”,现代化的汾酒及汾酒系列的产品酿制与大自然的天籁纯远、无限风光达成一种新的和谐,让人从中悟出一种“天企合一”的境界。 我比较喜欢汾酒工业园林中的标志性建筑“醉仙楼”,其一是它古朴高雅的唐代建筑风格,容易让人联想到唐诗峰巅的李白、杜甫以及为杏花村扬名的杜牧等代表诗人。其二是楼内的“八仙醉酒”雕塑,容易让人联想到杏花村的灿烂的酒文化史。其三是楼顶可登高望远,既可纵览杏花村全景,又可用望远镜眺望观看杏花村遗址、太符观、子夏山等景点。尤其楼顶竟然设有茶座,茶道茶艺茶点和各类名茶一应俱全。中华酒文化和茶文化在此融合。此景此楼此境,我首先想到的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的词是宋词的峰巅,同时在灿若星汉的华夏历史文化巨星中,只有他一人既会酿酒又善品酒还爱喝酒,既会种茶又善品茶还爱喝茶。有一副据说是苏东坡戏撰的名联,放在此最合适不过: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吾等乃凡夫俗子,阅此联倍感亲切如醍醐灌顶。天界八仙则不然,醉后大显神通。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人间八仙亦不然:“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纵观古今,饮酒赋诗潇洒倜傥谁也比不过李白,描写饮酒最有名的诗歌,还是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人们通常引用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得高洁清奇,韵华灵隽,其实这首诗的其二更来劲儿: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写得何等简洁明快,何等洒脱飘逸,何等气势恢宏!短短几句,便让人产生黄河之“酒”天上来之感。还有《将进酒》、《把酒问月》、《对酒忆贺监》、《春日醉起言志》、《山中与幽人对酌》、《金陵凤凰台置酒》等,无一不是千古传诵的咏酒名篇。古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名人尤其文化名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诗词、书法与绘画传世之作,都是酒后之作。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常聚于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纵酒放歌,酣畅率性,颇为后人称道。写过著名的《桃花源记》的东晋诗人陶渊明酷爱饮酒,他写《五柳先生传》就是边喝酒边写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其实也是一位酒豪,在他现存的1400多首诗歌中,写到酒的有300多首,占到20%以上。南宋词人辛弃疾,今存词620首,关于酒的316首,占到51%。他用酒和词开创了词坛新纪元。《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善饮,自称“燕市酒徒”。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工诗词,尤以书画名世。他亦嗜酒,但字画不轻易给人,于是求字画者便用狗肉和美酒款待他,往往能达到目的。他有时后悔,但又经不住美酒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有的作品则是直接描写饮者酒后之态,如《李白醉酒图》,苏东坡“酒醉还醒醒还醉,一笑人间古今”的醉态壁画,刘邦酒后的《大风歌》,怀素的痛饮书狂草等。欧阳修号“醉翁”,是因为他写了著名散文《醉翁亭记》。白居易曾邀好友刘禹锡“且来同作醉先生”。他晚年退居洛下,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兴来则饮,饮则醉,醉而醒,醒而吟,吟而复醉,醉吟相仍。因自号“醉吟先生”,并撰《醉吟先生传》和《醉吟先生墓志铭》,为文坛增添了一段佳话。 笔者有次陪几位朋友从杏花村带醉归来,曾写过一首《酒汉曲》,录于结尾供方家一笑: 大碗酒,大块肉, 酒肉自古交朋友。 肝胆照哇,情意投, 喝他个黄河之水杯中流。 大碗酒,大块肉, 酒肉自古交朋友。 吐真言哇,不吹牛, 喝他个五湖四海肚里收。 大碗酒,大块肉, 酒肉自古交朋友。 重情义哇,解烦愁, 喝他个天荒地老咱们重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