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实业家张謇和秀圣沈雪君那场轰轰烈烈的「婚外恋」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木木(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家)

沈雪君小传:

沈寿(1874—1921),初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宧,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一儒商家庭,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葬于南通狼山。

苏州出美女,有一种美女,颜值高不说,还冰雪聪明,心灵手巧,有才情,也有品格,例如沈雪君。

沈家是世代书香门第,习儒游幕,沈雪君是家中幼女,不仅书读得好,还从母亲那里学得一手刺绣的绝活。

或许是天赋使然,沈雪君在刺绣方面技艺精绝,小小年纪的她做出来的绣品就成了时人追捧的爆款,名扬苏州。

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孩自然不乏人家托媒人上门,附近邻居余家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沈雪君的母亲提出:我家的女儿至少要嫁一个举人。

于是,余家余兆熊为了美女拼了,两年后果然考中举人,抱得美人归,这一年,沈雪君十七岁。

沈雪君精通刺绣,余兆熊就陪她研究刺绣,小两口齐心协力,将绣品从构图、色调、意境、成法各方面加以改进,越做越好,时人赞叹:“针端夺化,指下生春”。

适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在接连经历了一大串闹心事之后,朝廷上下都想借着操办这次寿宴的由头,好好热闹一番,一来让老佛爷高兴,二来弄点喜气。

慈禧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什么好东西没用过,要想让她高兴,就得有点新奇事物,于是,有人想到了沈雪君的绣品,于是:余兆熊设计、沈雪君刺绣完成的山水、花鸟、佛像、法画各四幅绣品,联缀成四个寿屏,被送到京城,做了慈禧太后的寿礼。

这些寿屏在成堆的寿礼中脱颖而出,慈禧太后连连称赞,并立即吩咐:要见刺绣的人。

沈雪君夫妇被接进了京城,参加了慈禧太后的宴席,这等殊荣,让举人余兆熊很是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反倒是沈雪君,淡定从容,无论是在酒宴上,还是宴后被慈禧太后单独召见,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让慈禧太后很是欣赏。

慈禧对沈雪君格外恩待,锦墩赐坐,闲话家常,并赐给沈雪君“福”、“寿”大字,这在当时,是无上荣宠,从此余兆熊改名余福,沈雪君改名沈寿。

几天后,清朝廷在京城成立绣工科,钦派余兆熊为总办,沈雪君为总教习,并颁双龙宝星四等勋章给他们夫妇二人,沈雪君赢得了“绣圣”的名头。

让沈雪君蜚声国际的那幅意大利王后绣像,与真人一般尺寸,与世界四大美女之一的意大利王后一模一样,惟妙惟肖。

意大利王后看到绣品后,惊叹不已,意大利国王亲笔致函清朝廷,盛赞中国艺术的精湛,同时以意大利王室徽章和意大利王后平日所戴的金刚钻手表、意币二十万,作为酬金,送给沈雪君。

国内外的媒体一时轰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出了一位女艺术家,能用刺绣画像,沈雪君还曾获1911年意大利都灵万国博览会“世界最高荣誉奖状”。

沈寿绣成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也不过如此。

然而掩盖在如此荣耀的光华背后的事实是:曾经同心协力的夫妻俩,如今已是貌合神离的名分夫妻。

一来是因为沈雪君的名头盖过了余兆熊。

余兆熊可能是有些大男子主义的传统“美德”,他很介意世人的评价说他是沾了妻子的光,他甚至登报说:“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

这就等同于现在的名人在微博上、媒体上跟吃瓜群众开撕,无论撕赢了还是撕输了,都暴露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夫妻俩之间的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

二来是因为沈雪君天生体弱,因流产导致不孕,一直没能为余家生儿育女。

这要是换了别的更大度、更体谅妻子的男人,也就不强求了,可是余兆熊想不通,他觉得这是沈雪君的错,沈雪君还错在对闺房之乐兴致缺缺。

绣圣又怎么样,在他眼中,终究是一个女人,就应该以丈夫的快乐为天,以生儿育女为终身事业,而不是刺绣。

所以,举人余兆熊成了余福余总办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纳妾,而且一口气纳了两个。

这样一来,沈雪君和余兆熊之间的裂痕就越来越大了,沈雪君更是把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刺绣事业上。也许,只有拿起绣针,才能让她获得心灵的平静,暂时忘掉俗世的烦恼。

就在这样的心境下,张謇出现了。

两人相识于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沈雪君是绣品审查委员,这一年沈雪君三十七岁,张謇五十八岁。

张謇是清末慈禧钦点的状元,后来因目睹了官场的险恶,辞官回归家乡南通,决心以实业救国,成为著名实业家,创办有纱厂、航运、学堂以及农、牧、渔业。

辛亥革命后,张謇以嵩山四友之一的身份,担任了农商总长,但只做了很短一段时间,很快就辞职回到家乡江苏南通,继续他的实业。

清朝廷覆灭,绣工科没了,沈雪君夫妇移居天津。

在回乡路上,爱惜人才的张謇特意绕道天津,邀请沈雪君到南通主持刺绣学校,余兆熊则被安排任贫民工场场长,兼营上海福寿绣织公司,连沈雪君的姐姐、堂兄,张謇都做了安排。

状元加实业家张謇对于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应该是有想象的,可惜,他的原配夫人徐氏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能主持家事,主动为张謇连续纳了四个妾,但就是无法跟张謇有共同语言,才子张謇对着一屋子妻妾,内心是寂寞的。

而婚姻其实近乎名存实亡的才女沈雪君,心里也是寂寞的。

沈雪君像

沈雪君夫妇应邀到了南通之后,张謇把自己的别墅“谦亭”拨给他们居住。

世人说“状元逢绣女,幽梦会谦亭”,说得好像沈雪君和张謇之间真地发生了婚外恋一样,然而事实是,面对张謇的追求,沈雪君一直是拒绝的,他们之间,是相互的欣赏,发乎情,止乎礼。

但是因为余兆熊将张謇情难自禁时赠与沈雪君的情诗《谦亭杨柳》两首大肆对外宣扬,一时间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沈雪君和张謇如何如何。

其实,在收到张謇那两首情诗时,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沈雪君,当即就以三首诗做出了回复:我已经有丈夫,不可能再接受其他人,况且,我已经是心如止水。

沈雪君如此自持,可惜余兆熊这个丈夫却并不珍惜她,也不理解她,反而一再诋毁沈雪君和张謇。

虽然被拒绝,张謇对沈雪君依然呵护有加,关怀备至,出于感激,沈雪君请张謇写下“谦亭”两个字,用自己的秀发绣出,送给张謇,这是两个人相识之后,沈雪君唯一的一次情意表达,但也只是仅此而已。

因为身体太过于羸弱,沈雪君不久就病倒了,张謇为她遍请中外名医,并亲自耐心照料。

为了将沈雪君的刺绣技艺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张謇建议沈雪君写一本刺绣的书。

于是,在病中,由沈雪君口述,张謇记录、整理,撰成《沈雪君绣谱》。

《绣谱》完成后,张謇亲自作序。

沈雪君的病始终没有好转,终于在四十七岁这一年病逝,六十九岁的张謇悲痛不已,为她治丧,并按照她的遗愿,将她安葬在狼山南麓,那里能望见沈雪君的家乡苏州。

沈雪君的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亲笔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

沉浸在悲伤中的张謇闭门谢客,朝夕与沈雪君的遗像相对,一口气写了《忆惜诗》四十八首,怀念沈雪君,可见用情至深。

而病中不见出场的余兆熊却跳出来,大骂张謇对沈雪君是“生前软禁,死后霸葬”。

张謇不像之前那样为了沈雪君的处境一再忍让不出声,而是对余兆熊这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奋然反击,指出沈雪君是“遇人不淑,幽忧抑郁,感疾而至于死。”。

状元与举人吵骂成一团,大报小报,围观群众都来凑热闹,成了清末民初东南一带最大的笑话。

而这些,躺在地底下的沈雪君已经不用再面对了,谦亭垂柳依依,她也再也看不到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简单两个字,人和人之间那就更是一言难尽,更何况是感情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去弄清楚沈雪君到底有没有爱上张謇,以及她为什么不接受张謇……

我们知道的是,这位美丽的、绣艺精湛的女子,用她的双手,一根绣针,带给这个世界的惊喜和奇迹。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木木(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家)

沈雪君小传:

沈寿(1874—1921),初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宧,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一儒商家庭,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葬于南通狼山。

苏州出美女,有一种美女,颜值高不说,还冰雪聪明,心灵手巧,有才情,也有品格,例如沈雪君。

沈家是世代书香门第,习儒游幕,沈雪君是家中幼女,不仅书读得好,还从母亲那里学得一手刺绣的绝活。

或许是天赋使然,沈雪君在刺绣方面技艺精绝,小小年纪的她做出来的绣品就成了时人追捧的爆款,名扬苏州。

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孩自然不乏人家托媒人上门,附近邻居余家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沈雪君的母亲提出:我家的女儿至少要嫁一个举人。

于是,余家余兆熊为了美女拼了,两年后果然考中举人,抱得美人归,这一年,沈雪君十七岁。

沈雪君精通刺绣,余兆熊就陪她研究刺绣,小两口齐心协力,将绣品从构图、色调、意境、成法各方面加以改进,越做越好,时人赞叹:“针端夺化,指下生春”。

适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在接连经历了一大串闹心事之后,朝廷上下都想借着操办这次寿宴的由头,好好热闹一番,一来让老佛爷高兴,二来弄点喜气。

慈禧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什么好东西没用过,要想让她高兴,就得有点新奇事物,于是,有人想到了沈雪君的绣品,于是:余兆熊设计、沈雪君刺绣完成的山水、花鸟、佛像、法画各四幅绣品,联缀成四个寿屏,被送到京城,做了慈禧太后的寿礼。

这些寿屏在成堆的寿礼中脱颖而出,慈禧太后连连称赞,并立即吩咐:要见刺绣的人。

沈雪君夫妇被接进了京城,参加了慈禧太后的宴席,这等殊荣,让举人余兆熊很是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反倒是沈雪君,淡定从容,无论是在酒宴上,还是宴后被慈禧太后单独召见,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让慈禧太后很是欣赏。

慈禧对沈雪君格外恩待,锦墩赐坐,闲话家常,并赐给沈雪君“福”、“寿”大字,这在当时,是无上荣宠,从此余兆熊改名余福,沈雪君改名沈寿。

几天后,清朝廷在京城成立绣工科,钦派余兆熊为总办,沈雪君为总教习,并颁双龙宝星四等勋章给他们夫妇二人,沈雪君赢得了“绣圣”的名头。

让沈雪君蜚声国际的那幅意大利王后绣像,与真人一般尺寸,与世界四大美女之一的意大利王后一模一样,惟妙惟肖。

意大利王后看到绣品后,惊叹不已,意大利国王亲笔致函清朝廷,盛赞中国艺术的精湛,同时以意大利王室徽章和意大利王后平日所戴的金刚钻手表、意币二十万,作为酬金,送给沈雪君。

国内外的媒体一时轰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出了一位女艺术家,能用刺绣画像,沈雪君还曾获1911年意大利都灵万国博览会“世界最高荣誉奖状”。

沈寿绣成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也不过如此。

然而掩盖在如此荣耀的光华背后的事实是:曾经同心协力的夫妻俩,如今已是貌合神离的名分夫妻。

一来是因为沈雪君的名头盖过了余兆熊。

余兆熊可能是有些大男子主义的传统“美德”,他很介意世人的评价说他是沾了妻子的光,他甚至登报说:“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

这就等同于现在的名人在微博上、媒体上跟吃瓜群众开撕,无论撕赢了还是撕输了,都暴露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夫妻俩之间的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

二来是因为沈雪君天生体弱,因流产导致不孕,一直没能为余家生儿育女。

这要是换了别的更大度、更体谅妻子的男人,也就不强求了,可是余兆熊想不通,他觉得这是沈雪君的错,沈雪君还错在对闺房之乐兴致缺缺。

绣圣又怎么样,在他眼中,终究是一个女人,就应该以丈夫的快乐为天,以生儿育女为终身事业,而不是刺绣。

所以,举人余兆熊成了余福余总办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纳妾,而且一口气纳了两个。

这样一来,沈雪君和余兆熊之间的裂痕就越来越大了,沈雪君更是把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刺绣事业上。也许,只有拿起绣针,才能让她获得心灵的平静,暂时忘掉俗世的烦恼。

就在这样的心境下,张謇出现了。

两人相识于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沈雪君是绣品审查委员,这一年沈雪君三十七岁,张謇五十八岁。

张謇是清末慈禧钦点的状元,后来因目睹了官场的险恶,辞官回归家乡南通,决心以实业救国,成为著名实业家,创办有纱厂、航运、学堂以及农、牧、渔业。

辛亥革命后,张謇以嵩山四友之一的身份,担任了农商总长,但只做了很短一段时间,很快就辞职回到家乡江苏南通,继续他的实业。

清朝廷覆灭,绣工科没了,沈雪君夫妇移居天津。

在回乡路上,爱惜人才的张謇特意绕道天津,邀请沈雪君到南通主持刺绣学校,余兆熊则被安排任贫民工场场长,兼营上海福寿绣织公司,连沈雪君的姐姐、堂兄,张謇都做了安排。

状元加实业家张謇对于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应该是有想象的,可惜,他的原配夫人徐氏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能主持家事,主动为张謇连续纳了四个妾,但就是无法跟张謇有共同语言,才子张謇对着一屋子妻妾,内心是寂寞的。

而婚姻其实近乎名存实亡的才女沈雪君,心里也是寂寞的。

沈雪君像

沈雪君夫妇应邀到了南通之后,张謇把自己的别墅“谦亭”拨给他们居住。

世人说“状元逢绣女,幽梦会谦亭”,说得好像沈雪君和张謇之间真地发生了婚外恋一样,然而事实是,面对张謇的追求,沈雪君一直是拒绝的,他们之间,是相互的欣赏,发乎情,止乎礼。

但是因为余兆熊将张謇情难自禁时赠与沈雪君的情诗《谦亭杨柳》两首大肆对外宣扬,一时间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沈雪君和张謇如何如何。

其实,在收到张謇那两首情诗时,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沈雪君,当即就以三首诗做出了回复:我已经有丈夫,不可能再接受其他人,况且,我已经是心如止水。

沈雪君如此自持,可惜余兆熊这个丈夫却并不珍惜她,也不理解她,反而一再诋毁沈雪君和张謇。

虽然被拒绝,张謇对沈雪君依然呵护有加,关怀备至,出于感激,沈雪君请张謇写下“谦亭”两个字,用自己的秀发绣出,送给张謇,这是两个人相识之后,沈雪君唯一的一次情意表达,但也只是仅此而已。

因为身体太过于羸弱,沈雪君不久就病倒了,张謇为她遍请中外名医,并亲自耐心照料。

为了将沈雪君的刺绣技艺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张謇建议沈雪君写一本刺绣的书。

于是,在病中,由沈雪君口述,张謇记录、整理,撰成《沈雪君绣谱》。

《绣谱》完成后,张謇亲自作序。

沈雪君的病始终没有好转,终于在四十七岁这一年病逝,六十九岁的张謇悲痛不已,为她治丧,并按照她的遗愿,将她安葬在狼山南麓,那里能望见沈雪君的家乡苏州。

沈雪君的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亲笔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

沉浸在悲伤中的张謇闭门谢客,朝夕与沈雪君的遗像相对,一口气写了《忆惜诗》四十八首,怀念沈雪君,可见用情至深。

而病中不见出场的余兆熊却跳出来,大骂张謇对沈雪君是“生前软禁,死后霸葬”。

张謇不像之前那样为了沈雪君的处境一再忍让不出声,而是对余兆熊这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奋然反击,指出沈雪君是“遇人不淑,幽忧抑郁,感疾而至于死。”。

状元与举人吵骂成一团,大报小报,围观群众都来凑热闹,成了清末民初东南一带最大的笑话。

而这些,躺在地底下的沈雪君已经不用再面对了,谦亭垂柳依依,她也再也看不到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简单两个字,人和人之间那就更是一言难尽,更何况是感情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去弄清楚沈雪君到底有没有爱上张謇,以及她为什么不接受张謇……

我们知道的是,这位美丽的、绣艺精湛的女子,用她的双手,一根绣针,带给这个世界的惊喜和奇迹。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青春里那场谁都会遇上的爱情
  • l一上瞧糕iⅢ目m&撒№一f.n-E&女A&.你日≈★窜%mgT'谭完手忙脚乱nn鞋<Ⅲ掏Hl一:女8iMmH. mⅢ.十¥十.##m*m4目n丰t<接**∞B*科的笔*.#*.郏"mW白勺H# ...查看


  • 婚外情,虽近犹远
  • 婚外情,表面看是一种"超近关系"--双方在最近的距离,亮出最为稳密的私器,互给互用,可劲儿糟贱,并且糟贱的程度登峰造极.欢床之上的耳鬓厮磨,其亲热之状远远超过夫妻. 但,婚外情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双方不可太过亲近. 所 ...查看


  • 不能忽略纠九个导致婚姻破裂的危机
  • http://www.huazhen2008.com/ [花镇] 没有挽回不了的情,只有不想挽回的心 挽回恋情成功故事 其实很多婚姻在破裂之前都会有一些危机信号的,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识别这些婚姻危机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婚姻中出现的裂痕越来越 ...查看


  •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 课题:八上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掌握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及其所办企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 2.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概括问题 ...查看


  • 近代实业救国先驱-张謇
  • 近代实业救国先驱--张謇 自古以来长江以南地区多半是不能作为天子长期落脚的地方的--或许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的缘故吧,我不知道温暖湿润的气候是否有碍皇帝的统治,也不知道秦岭之南是否真的少了那么点儿所谓的"王气". 但是远离 ...查看


  • 话题很有意思:"白骨精"应该嫁什么样的男人
  • 话题很有意思:"白骨精"应该嫁什么样的男人 中国思维网 www.chinathink.net  2006年5月17日  阅读数: 713 文/曾子航 最近总是频频作客李静.戴军主持的电视栏目<情感方程式>,其 ...查看


  • 有本事的人才有犄角,能顶伤人也能顶伤自己,有犄角好吗?
  • 订阅"周说"更多精彩哦! 有犄角好吗? 春 节期间在日本,从镰仓到横滨的路上,特别包了一辆车,司机是一个从中国返回日本的战争遗孤,会说一些中文.他建议说,路上有一处园子,值得看看. 于是,我们到了三溪园. 三溪园的主人是 ...查看


  • 孙中山读后感
  • 得 分 标 题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 文章写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重 大贡献: 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 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 摘 要 二是在辛亥革命中 ...查看


  • 外遇为何令人着迷?
  • 最近收到了一位女士的来信:我陷入了一场婚外恋,我很苦恼.和他走在一起已有半年,目前我们都没有另组家庭的念头,我却像吃巧克力一样越来越依恋他--我怎么会这样? 嗯,感觉得出来,这位女士心中既忐忑不安,却又兴奋期待. 外遇的确如吃巧克力般容易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