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什么 一. 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概况
移动医疗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正由线上资讯入口向线上问诊、医药电商、预约挂号等
O2O 模式转变,借助移动端实现线上与线下资源联动的医疗服务闭环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市场格局来看,移动医疗行业仍处于初步发展期,用户规模相对其他领域尚较低,市场集中度不高,未来随着新参与者的增加,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
从用户需求来看,移动医疗的用户使用习惯仍在培养过程中,用户活跃度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服务链的发展完善,用户的移动端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截止2015年4
月,移动医疗用户规模为
0.9亿,
对比我国医疗高需求人群规模以及年就医总人次,移动医疗市场尚有较大增长空间。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移动医疗领域的关注度较高,行业投融资活动频繁,BAT 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展开移动医疗领域的跨界布局。
横向比较各类O2O 应用的用户覆盖量,移动医疗虽然用户覆盖量低于发展相对成熟的金融、餐饮、旅游等细分领域,但其过去半年内用户覆盖量增速在O2O 各领域居首位,达208%。
移动医疗串联起医疗消费者、医疗工作者、医疗服务机构、医药企业等多种角色,提供便捷服务同时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服务体验。
“在中国,人们都对移动医疗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充满期待,这是由于移动医疗的应用可以使中国消费者驾驭他们自己的医疗保健。” 普华永道亚洲医疗行业负责人林致文说,“我们的调查显示,54%的中国消费者相信移动医疗将改善他们管理自己整体健康状况的方法。另外,45%的消费者希望移动医疗能使就诊更加便利,36%的人相信移动医疗将会减少医疗费用。”
通过使用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患者可以在社区诊所获得和在大型学术型医院同等质量的服务;偏远地区的医生也可以获得和大城市医院医生一样的知识和交流;医生和患者可以通过手机监控和管理慢性疾病。更重要的是,这些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将会降低医疗成本。
2. 为什么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昭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数据走上云端,大数据技术为全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商业模式上,还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业内专家认为,在当下无处不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将首先对健康和医疗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因为该领域已经过了思想革命的概念阶段,逐步迈入商业模式创新时期。拥有大数据,才拥有未来。未来医院的基础平台就是大数据! 进入2014年,互联网公司已抓堆儿盯上了大数据挖掘,健康大数据应用与服务的新模式呼之欲出,无形当中成了医疗信息化变革的背后推手,移动医疗的软硬件产品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敦促整个产业走向更加集约化、可持续的良性创新发展阶段。那么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 有行业专家预测,2017年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将达到125.3亿,2020年的时候将达到1986.9亿,大概将增长15.8倍,可以预见移动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趋势,健康大数据风头势不可挡。
从宏观角度切入,随着国家“信息消费”、“健康服务业”、“人口健康信息化”等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移动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设备应用的逐步成熟,致力于医疗健康服务的移动医疗产业定将大有可为。
商业模式逐渐清晰,行业巨头竞相涉足,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巨头的纷纷涌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将为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3. 现状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个人健康和医疗行为相关的数据,过去是文本为主,甚至过去分散在医疗系统中,但随着今天大量的电子数据被采集,数据应该来指导医学中的各种活动,技术创新发展的根基在于数据,希望看到技术从最初的医疗卫生服务扩展到监测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此同时,健康大数据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现在的技术是依靠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他提到了用户的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挑战。挑战可以说永远在路上,可喜的是现在健康的APP 非常多,用户可以更多的选择自己需要的APP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国内移动医疗健康的应用数已经超过2000款,而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移动医疗App 功能也趋向多样化,并且越来越受到专业医疗从业者的关注。移动医疗已经涵盖了医疗大数据分析产业、健康管理产业及像传感器租赁这样的周边产业,包含了个人体征监测、个人健康数据管理、永久健康档案、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分析等多种具体应用功能。
不仅常见的移动护理、医生工作站有了新突破,移动点餐、移动日间手术管理、移动慢病管理、移动心电、移动影响访问以及手机端移动应用的开发也在纷纷涌现,院内移动正在呈现一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
同时,医疗/健康APP 的发展也正在向专业化方向渗透,除了耳熟能详的春雨医生等常见的健康类辅助工具型的APP ,病历夹、疫苗表等医生专用APP 正在医生群里中风行,很多医院也开始尝试通过APP 将医疗服务延伸到患者身边。
2013-2014年度十佳医疗app
4. 难点
今年中国卫生论坛移动医疗联盟CONTINUA 举行的分论坛上,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尽管移动医疗行业前景广阔,但国内还未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仍然存在盈利模式有待摸索、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产业配套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
首先,移动医疗运用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据悉,在好大夫网站的三个在线产品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如果面向患者收取问诊费用,就会涉及到网络行医执照问题。
而
这在法律上是否允许并没有明确的规范。此外,国内公众对手机软件的付费习惯还有待培养,且移动设备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医疗支付意愿并没有想象中高,向普通用户收取软件费用显然还不太现实。
其次,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厂商在切入医疗系统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制度阻碍。医疗行业是中国还没有开放的行业、市场化低,医院不愿意开放病人和医生的信息作为共享。目前,行业发展环境还不规范,国家在制度上还没有将移动医疗纳入统筹规划。而各地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层面,这与真正的移动医疗服务还有距离。
最后,相关配套技术还不成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医疗设备没有相关标准是困扰移动医疗产业链垂直发展的最大问题。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除此,移动医疗行业的芯片、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国内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5. 切入点
6. 建议
针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我有三个建议:
第一,大家还是要对我们的医疗服务产业的特殊性、复杂性有一个认识。
第二,移动医疗的健康发展应符合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无论党中央、还是国务院都对医疗信息化非常重视,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包括移动医疗手段来促进医疗改革的发展,来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卫生服务的便捷性,提高管理的水平。最近,李斌主任接受了一个采访,这个采访中讲到了2020年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目标。
第三,还需要很多制度,很多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业的发展。尤其移动医疗新的业态,还需要完善制度来适应这个需要。有些移动医疗的应用需要直接跟生命相关,这种生命的服务是无可重复的。把医疗卫生的特殊性跟一个普通商品的买卖服务等同起来,适合什么消费者法,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误导,也会导致混乱,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服务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能够退换的,有其特殊性。所以对移动医疗应用方面应既有鼓励,也有监管,这样才能促进我们整个移动医疗产业健康的发展。
1. 是什么 一. 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概况
移动医疗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正由线上资讯入口向线上问诊、医药电商、预约挂号等
O2O 模式转变,借助移动端实现线上与线下资源联动的医疗服务闭环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市场格局来看,移动医疗行业仍处于初步发展期,用户规模相对其他领域尚较低,市场集中度不高,未来随着新参与者的增加,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
从用户需求来看,移动医疗的用户使用习惯仍在培养过程中,用户活跃度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服务链的发展完善,用户的移动端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截止2015年4
月,移动医疗用户规模为
0.9亿,
对比我国医疗高需求人群规模以及年就医总人次,移动医疗市场尚有较大增长空间。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移动医疗领域的关注度较高,行业投融资活动频繁,BAT 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展开移动医疗领域的跨界布局。
横向比较各类O2O 应用的用户覆盖量,移动医疗虽然用户覆盖量低于发展相对成熟的金融、餐饮、旅游等细分领域,但其过去半年内用户覆盖量增速在O2O 各领域居首位,达208%。
移动医疗串联起医疗消费者、医疗工作者、医疗服务机构、医药企业等多种角色,提供便捷服务同时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服务体验。
“在中国,人们都对移动医疗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充满期待,这是由于移动医疗的应用可以使中国消费者驾驭他们自己的医疗保健。” 普华永道亚洲医疗行业负责人林致文说,“我们的调查显示,54%的中国消费者相信移动医疗将改善他们管理自己整体健康状况的方法。另外,45%的消费者希望移动医疗能使就诊更加便利,36%的人相信移动医疗将会减少医疗费用。”
通过使用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患者可以在社区诊所获得和在大型学术型医院同等质量的服务;偏远地区的医生也可以获得和大城市医院医生一样的知识和交流;医生和患者可以通过手机监控和管理慢性疾病。更重要的是,这些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将会降低医疗成本。
2. 为什么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昭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数据走上云端,大数据技术为全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商业模式上,还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业内专家认为,在当下无处不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将首先对健康和医疗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因为该领域已经过了思想革命的概念阶段,逐步迈入商业模式创新时期。拥有大数据,才拥有未来。未来医院的基础平台就是大数据! 进入2014年,互联网公司已抓堆儿盯上了大数据挖掘,健康大数据应用与服务的新模式呼之欲出,无形当中成了医疗信息化变革的背后推手,移动医疗的软硬件产品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敦促整个产业走向更加集约化、可持续的良性创新发展阶段。那么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 有行业专家预测,2017年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将达到125.3亿,2020年的时候将达到1986.9亿,大概将增长15.8倍,可以预见移动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趋势,健康大数据风头势不可挡。
从宏观角度切入,随着国家“信息消费”、“健康服务业”、“人口健康信息化”等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移动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设备应用的逐步成熟,致力于医疗健康服务的移动医疗产业定将大有可为。
商业模式逐渐清晰,行业巨头竞相涉足,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巨头的纷纷涌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将为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3. 现状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个人健康和医疗行为相关的数据,过去是文本为主,甚至过去分散在医疗系统中,但随着今天大量的电子数据被采集,数据应该来指导医学中的各种活动,技术创新发展的根基在于数据,希望看到技术从最初的医疗卫生服务扩展到监测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此同时,健康大数据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现在的技术是依靠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他提到了用户的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挑战。挑战可以说永远在路上,可喜的是现在健康的APP 非常多,用户可以更多的选择自己需要的APP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国内移动医疗健康的应用数已经超过2000款,而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移动医疗App 功能也趋向多样化,并且越来越受到专业医疗从业者的关注。移动医疗已经涵盖了医疗大数据分析产业、健康管理产业及像传感器租赁这样的周边产业,包含了个人体征监测、个人健康数据管理、永久健康档案、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分析等多种具体应用功能。
不仅常见的移动护理、医生工作站有了新突破,移动点餐、移动日间手术管理、移动慢病管理、移动心电、移动影响访问以及手机端移动应用的开发也在纷纷涌现,院内移动正在呈现一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
同时,医疗/健康APP 的发展也正在向专业化方向渗透,除了耳熟能详的春雨医生等常见的健康类辅助工具型的APP ,病历夹、疫苗表等医生专用APP 正在医生群里中风行,很多医院也开始尝试通过APP 将医疗服务延伸到患者身边。
2013-2014年度十佳医疗app
4. 难点
今年中国卫生论坛移动医疗联盟CONTINUA 举行的分论坛上,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尽管移动医疗行业前景广阔,但国内还未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仍然存在盈利模式有待摸索、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产业配套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
首先,移动医疗运用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据悉,在好大夫网站的三个在线产品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如果面向患者收取问诊费用,就会涉及到网络行医执照问题。
而
这在法律上是否允许并没有明确的规范。此外,国内公众对手机软件的付费习惯还有待培养,且移动设备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医疗支付意愿并没有想象中高,向普通用户收取软件费用显然还不太现实。
其次,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厂商在切入医疗系统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制度阻碍。医疗行业是中国还没有开放的行业、市场化低,医院不愿意开放病人和医生的信息作为共享。目前,行业发展环境还不规范,国家在制度上还没有将移动医疗纳入统筹规划。而各地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层面,这与真正的移动医疗服务还有距离。
最后,相关配套技术还不成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医疗设备没有相关标准是困扰移动医疗产业链垂直发展的最大问题。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除此,移动医疗行业的芯片、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国内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5. 切入点
6. 建议
针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我有三个建议:
第一,大家还是要对我们的医疗服务产业的特殊性、复杂性有一个认识。
第二,移动医疗的健康发展应符合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无论党中央、还是国务院都对医疗信息化非常重视,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包括移动医疗手段来促进医疗改革的发展,来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卫生服务的便捷性,提高管理的水平。最近,李斌主任接受了一个采访,这个采访中讲到了2020年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目标。
第三,还需要很多制度,很多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业的发展。尤其移动医疗新的业态,还需要完善制度来适应这个需要。有些移动医疗的应用需要直接跟生命相关,这种生命的服务是无可重复的。把医疗卫生的特殊性跟一个普通商品的买卖服务等同起来,适合什么消费者法,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误导,也会导致混乱,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服务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能够退换的,有其特殊性。所以对移动医疗应用方面应既有鼓励,也有监管,这样才能促进我们整个移动医疗产业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