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下)午好!欢迎大家指导我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效率(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首先我来分析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
1、地位与作用
机械效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息息相关,本节课既是前面简单机械、功等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实际应用。因此,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机械效率概念的建立,进一步学习比值定义法。
经历斜面机械效率的探究过程,学会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
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协作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一节课的价值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消化吸收了多少,因此教师讲课要紧抓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结合实例认识
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难点是机械效率概念的建立以及对斜面机械效率的探究。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第二个板块:教法学法。
二、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教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以启发式为主的演示、读书指导、科学探究为一体的教法。同时,指导学生采用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将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需要,我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长木板、方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等。 确定了教法、学法,准备好了实验器材,下面进入本次说课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教学程序
三、教学程序
教学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 以掌握知识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方向, 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启发思维,建立概念;科学探究,深化理解;学以致用,巩固新知;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环节大约用时五分钟。 我将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家最近装修房子,需把沙子运到三楼,同学们能想到哪些方法帮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方案。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进一步提问,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学生畅所欲言,但却没有统一的结果,此时,我趁机引入课题——机械效率。这样安排,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2、启发思维,建立概念
导入新课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启发思维,建立概念。本环节大约用时十五分钟。
本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解放学生的手、脑、眼睛、嘴巴等。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议一议”、“说一说”、“算一算”、“看一看”等学习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演示学生提出的一种方案,让学生议一议:在搬运沙子的过程中,那些是我们需要做的功?哪些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外加我的启发、引导给出答案:在此基础上,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接着,我会让学生说一说:在另外两种方案中,那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功的理解。
为了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接下来我会让学生算一算:利用给出的具体数据,分组计算四种方案的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并在此基础上,回答导入新课时的问题——哪一种运沙的方法更好?学生结合计算结果,经过讨论提出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该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在此,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并告诉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正像前面的例子,在有用功相同时,我们选择额外功最小的机械,即有用功相同时,我们选择总功小的机械。同时启发学生回答,总功相同时,我们应该选择有用功大的机械;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总功与有用功都不相同,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有了前两个问题作为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应考虑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即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板书:机械效率)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以便使学生对机械效率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我会安排学生看一看:带着问题,阅读教材108页的内容,了解常用机械的机械效率,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在相关联系与拓展的讲解中,我会提醒学生:不仅机械做功讲求效率,人做事也应讲求效率。帮助学生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产生初步认识,培养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讲求效率的意识。
3、科学探究,深化理解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我安排了第三个环节:科学探究,深化理解。本环节大约用时十五分钟。
该环节,我将安排学生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为此,我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工人师傅要将箱子搬上卡车,但箱子太重无法完成。卡车旁边有两个长短不同的木板,如果是你,该如何将箱子搬到卡车上呢?根据简单机械的学习,学生一般会选择较长的木板搭成的斜面,因为更加省力。我在肯定学生的选择之后设疑,是不是斜面越长越好呢?从而提醒学生在选择斜面时,还应考虑斜面的机械效率。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提出猜想,并拟定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我会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提出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由其他同学予以修正和补充。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讨论以及我的点拨,最终制定出如大屏幕所示的实验方案及数据表格。
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清楚后,我会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并提醒各小组同学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意识。学生实验过程中,我会来回巡视,及时发现、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完成数据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实验完成后我将用投影仪展示各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并和学生共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结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越省力但机械效率越低;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越费力但机械效率越高。并指出每种机械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没有最好的机械,只有最合适的机械。要用综合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
4.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为此,我安排了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巩固新知。本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我选择了两道典型习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以及机械效率的掌握情况。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掌握较薄弱的环节予以强调。
5.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的最后,我将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来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我会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学习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巩固与提升,在学生完成课后练习(1)(2)的同时,向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作业:列举生活中你使用的部分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四、板书设计
在说课的最后,向大家展示我的板书设计。为了更好的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本节课我采用条目式与图表式相结合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指导!
《机械效率》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下)午好!欢迎大家指导我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效率(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首先我来分析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
1、地位与作用
机械效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息息相关,本节课既是前面简单机械、功等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实际应用。因此,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机械效率概念的建立,进一步学习比值定义法。
经历斜面机械效率的探究过程,学会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
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协作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一节课的价值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消化吸收了多少,因此教师讲课要紧抓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结合实例认识
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难点是机械效率概念的建立以及对斜面机械效率的探究。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第二个板块:教法学法。
二、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教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以启发式为主的演示、读书指导、科学探究为一体的教法。同时,指导学生采用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将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需要,我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长木板、方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等。 确定了教法、学法,准备好了实验器材,下面进入本次说课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教学程序
三、教学程序
教学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 以掌握知识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方向, 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启发思维,建立概念;科学探究,深化理解;学以致用,巩固新知;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环节大约用时五分钟。 我将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家最近装修房子,需把沙子运到三楼,同学们能想到哪些方法帮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方案。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进一步提问,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学生畅所欲言,但却没有统一的结果,此时,我趁机引入课题——机械效率。这样安排,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2、启发思维,建立概念
导入新课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启发思维,建立概念。本环节大约用时十五分钟。
本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解放学生的手、脑、眼睛、嘴巴等。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议一议”、“说一说”、“算一算”、“看一看”等学习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演示学生提出的一种方案,让学生议一议:在搬运沙子的过程中,那些是我们需要做的功?哪些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外加我的启发、引导给出答案:在此基础上,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接着,我会让学生说一说:在另外两种方案中,那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功的理解。
为了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接下来我会让学生算一算:利用给出的具体数据,分组计算四种方案的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并在此基础上,回答导入新课时的问题——哪一种运沙的方法更好?学生结合计算结果,经过讨论提出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该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在此,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并告诉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正像前面的例子,在有用功相同时,我们选择额外功最小的机械,即有用功相同时,我们选择总功小的机械。同时启发学生回答,总功相同时,我们应该选择有用功大的机械;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总功与有用功都不相同,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有了前两个问题作为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应考虑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即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板书:机械效率)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以便使学生对机械效率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我会安排学生看一看:带着问题,阅读教材108页的内容,了解常用机械的机械效率,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在相关联系与拓展的讲解中,我会提醒学生:不仅机械做功讲求效率,人做事也应讲求效率。帮助学生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产生初步认识,培养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讲求效率的意识。
3、科学探究,深化理解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我安排了第三个环节:科学探究,深化理解。本环节大约用时十五分钟。
该环节,我将安排学生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为此,我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工人师傅要将箱子搬上卡车,但箱子太重无法完成。卡车旁边有两个长短不同的木板,如果是你,该如何将箱子搬到卡车上呢?根据简单机械的学习,学生一般会选择较长的木板搭成的斜面,因为更加省力。我在肯定学生的选择之后设疑,是不是斜面越长越好呢?从而提醒学生在选择斜面时,还应考虑斜面的机械效率。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提出猜想,并拟定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我会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提出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由其他同学予以修正和补充。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讨论以及我的点拨,最终制定出如大屏幕所示的实验方案及数据表格。
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清楚后,我会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并提醒各小组同学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意识。学生实验过程中,我会来回巡视,及时发现、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完成数据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实验完成后我将用投影仪展示各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并和学生共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结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越省力但机械效率越低;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越费力但机械效率越高。并指出每种机械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没有最好的机械,只有最合适的机械。要用综合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
4.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为此,我安排了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巩固新知。本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我选择了两道典型习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以及机械效率的掌握情况。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掌握较薄弱的环节予以强调。
5.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的最后,我将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来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我会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学习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巩固与提升,在学生完成课后练习(1)(2)的同时,向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作业:列举生活中你使用的部分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四、板书设计
在说课的最后,向大家展示我的板书设计。为了更好的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本节课我采用条目式与图表式相结合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