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文件
国家电网基建〔2010〕371号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的通知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为指导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建设,公司统一组织完成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并印发执行。同时,为更好适应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要求,公司在通用设计、“两型一化”、全寿命周期设计等标准化建设成果基础上,总结分析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设备工程应用情况,研究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以下简称“设计补充要求”),用以指导试点以外变电站工程设计建设工作。现印发贯彻执行,有关要求如下:
—1—
一、各单位要在现有设计标准基础上,积极应用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贯彻执行“设计补充要求”,开展智能变电站试点以外新建工程设计工作。
二、各网省公司要高度重视,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做好常规变电站工程设计及落实“设计补充要求”的整体策划,组织专题论证,加强项目全过程设计建设管理。
三、设计单位要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设计补充要求”专题论证。评审单位要准确把握工程特点,开展“设计补充要求”专题评审,评审意见中应有专题章节。
贯彻落实工作中,如有建议和意见请及时反馈公司基建部。附件: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综合变电站设计通知
抄送: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华北、华东、东北、中南、西南、西北电力设计院。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
—2—2010年3月23日印发
附件
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公司系统智能变电站试点以外66kV~750kV常规变电站新建工程,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一、总体原则
按照坚强智能电网总体技术要求,积极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两型一化”、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标准化建设成果,总结提炼成熟适用、经济合理的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应用到常规变电站设计和建设中。
1.注重常规变电站与坚强智能电网在节能环保、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有关要求的结合,贯彻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等标准化建设成果,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展节能环保设计,强化变电站工业性设施定位,优化整合功能配置,剥离冗余功能,突出整体和基本功能,提升变电站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
2.注重常规变电站与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推行无人值班和少人值班,根据坚强智能电网功能需求,在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水平和设备安全可靠性前提下,对监控信息优化整合、分层分类,实现远方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二、主要技术原则
1.计算机监控系统
— 3 —
(1)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系统,由站控层和间隔层构成。
(2)优化简化网络结构,统一建模,统一组网,信息共享,通信规约统一采用DL/T860通信标准,实现站控层、间隔层二次设备互操作。变电站内信息宜具有共享性和唯一性,保护故障信息、远动信息不重复采集。
(3)110kV变电站网络结构拓扑宜采用单星型。站控层宜配置1台中心交换机,间隔层侧二次设备室网络交换机宜按照设备室或按电压等级配置,每台交换机端口数量满足应用需求。
(4)220kV及以上变电站网络交换机宜按双星型网络彼此独立原则冗余配置。每个星型网顶层各配置1台中心交换机,每台交换机的端口数量应满足站控层设备以及分交换机的接入要求。间隔层设备宜通过分交换机接入,宜按照设备室或按电压等级配置统筹配置分交换机。
(5)二次设备室内网络通信介质宜采用屏蔽双绞线;通向户外的通信介质应采用光缆。
2.设备状态检测
(1)根据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重要性和电气一次设备特点,综合考虑设备状态检测装置成熟度、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维护方便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主变压器油温、油中溶解气体,开关设备分(合闸)位置、SF6气体密度等设备状态检测范围,以及状态检测装置内置、外置、规范、集中、在线、离线等实现方式。主变压器油温、开关设备分(合)闸位置信号应作为基本信息并上传。
— 4 —
(2)变电站各设备状态检测装置宜统一后台机、后台分析软件、接口类型和传输规约,设备状态检测后台机宜预留数据远传通信接口。
3.无人值班
(1)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宜具备顺序控制等功能,提高自动化水平,满足无人值班和少人值班要求。原则上,220kV及以下变电站应采用无人值班,330kV及以上变电站宜采用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具备条件时,优先采用无人值班。
(2)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分层分类、优化整合故障信息,优化各类信息流向。具备条件时,宜建立变电站故障信息的逻辑和推理模型,实现对故障告警信息的分类和信号过滤,满足本期和远期不同主站对故障告警信息要求。
4.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变电站二次系统应严格遵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进行安全分区、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
5.二次系统和辅助系统优化整合
(1)站用电源系统。全站直流、交流、UPS(逆变)、通信等电源宜采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配置、一体化监控,其运行工况和信息数据能通过一体化监控单元展示并通过DL/T860标准数据格式接入自动化系统。
(2)全站时间同步系统。应配置1套全站公用的时间同步 — 5 —
系统,主时钟应双重化配置,支持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单向标准授时信号,优先采用北斗系统,时钟同步精度和守时精度满足站内所有设备的对时精度要求。站控层设备宜采用SNTP网络对时方式。间隔层设备宜采用IRIG-B、1pps对时方式。
(3)与对侧智能变电站相关二次设备的协调配合。如对侧为智能变电站,与对侧站点有配合关系的二次设备选择时,应保证与对侧站点相应设备可靠配合。如,对侧站点采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时,纵联保护应支持一端为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另一端为常规电流互感器的配置形式。
(4)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经技术经济论证,优化整合,实现图像监控、火灾报警、消防、照明和采暖通风等系统的智能控制,节约能耗。
(5)打印机。宜取消装置屏上的打印机,设置网络打印机,通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工程师站或保护及故障信息子站打印全站各装置的保护告警、事件、波形等。
(6)其他设备接口。变电站电源系统、图像监视与安全警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宜采用DL/T 860标准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
(7)防误操作闭锁。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实现全站防误操作闭锁功能,提高防误操作闭锁系统性能和安全可靠性。
(8)二次功能房间整合与二次设备优化布置。整体考虑控制、保护、远动和通信等二次设备的布置,运行条件相似的应合并房间布置。具备条件时,户内变电站二次设备可分散布置
— 6 —
于配电装置场地。
(9)土建优化设计。宜结合设备整合,优化建筑布置和结构,减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 7 —
国家电网公司文件
国家电网基建〔2010〕371号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的通知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为指导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建设,公司统一组织完成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并印发执行。同时,为更好适应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要求,公司在通用设计、“两型一化”、全寿命周期设计等标准化建设成果基础上,总结分析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设备工程应用情况,研究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以下简称“设计补充要求”),用以指导试点以外变电站工程设计建设工作。现印发贯彻执行,有关要求如下:
—1—
一、各单位要在现有设计标准基础上,积极应用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贯彻执行“设计补充要求”,开展智能变电站试点以外新建工程设计工作。
二、各网省公司要高度重视,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做好常规变电站工程设计及落实“设计补充要求”的整体策划,组织专题论证,加强项目全过程设计建设管理。
三、设计单位要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设计补充要求”专题论证。评审单位要准确把握工程特点,开展“设计补充要求”专题评审,评审意见中应有专题章节。
贯彻落实工作中,如有建议和意见请及时反馈公司基建部。附件: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综合变电站设计通知
抄送: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华北、华东、东北、中南、西南、西北电力设计院。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
—2—2010年3月23日印发
附件
2010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公司系统智能变电站试点以外66kV~750kV常规变电站新建工程,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一、总体原则
按照坚强智能电网总体技术要求,积极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两型一化”、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标准化建设成果,总结提炼成熟适用、经济合理的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应用到常规变电站设计和建设中。
1.注重常规变电站与坚强智能电网在节能环保、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有关要求的结合,贯彻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等标准化建设成果,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展节能环保设计,强化变电站工业性设施定位,优化整合功能配置,剥离冗余功能,突出整体和基本功能,提升变电站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
2.注重常规变电站与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推行无人值班和少人值班,根据坚强智能电网功能需求,在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水平和设备安全可靠性前提下,对监控信息优化整合、分层分类,实现远方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二、主要技术原则
1.计算机监控系统
— 3 —
(1)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系统,由站控层和间隔层构成。
(2)优化简化网络结构,统一建模,统一组网,信息共享,通信规约统一采用DL/T860通信标准,实现站控层、间隔层二次设备互操作。变电站内信息宜具有共享性和唯一性,保护故障信息、远动信息不重复采集。
(3)110kV变电站网络结构拓扑宜采用单星型。站控层宜配置1台中心交换机,间隔层侧二次设备室网络交换机宜按照设备室或按电压等级配置,每台交换机端口数量满足应用需求。
(4)220kV及以上变电站网络交换机宜按双星型网络彼此独立原则冗余配置。每个星型网顶层各配置1台中心交换机,每台交换机的端口数量应满足站控层设备以及分交换机的接入要求。间隔层设备宜通过分交换机接入,宜按照设备室或按电压等级配置统筹配置分交换机。
(5)二次设备室内网络通信介质宜采用屏蔽双绞线;通向户外的通信介质应采用光缆。
2.设备状态检测
(1)根据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重要性和电气一次设备特点,综合考虑设备状态检测装置成熟度、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维护方便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主变压器油温、油中溶解气体,开关设备分(合闸)位置、SF6气体密度等设备状态检测范围,以及状态检测装置内置、外置、规范、集中、在线、离线等实现方式。主变压器油温、开关设备分(合)闸位置信号应作为基本信息并上传。
— 4 —
(2)变电站各设备状态检测装置宜统一后台机、后台分析软件、接口类型和传输规约,设备状态检测后台机宜预留数据远传通信接口。
3.无人值班
(1)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宜具备顺序控制等功能,提高自动化水平,满足无人值班和少人值班要求。原则上,220kV及以下变电站应采用无人值班,330kV及以上变电站宜采用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具备条件时,优先采用无人值班。
(2)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分层分类、优化整合故障信息,优化各类信息流向。具备条件时,宜建立变电站故障信息的逻辑和推理模型,实现对故障告警信息的分类和信号过滤,满足本期和远期不同主站对故障告警信息要求。
4.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变电站二次系统应严格遵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进行安全分区、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
5.二次系统和辅助系统优化整合
(1)站用电源系统。全站直流、交流、UPS(逆变)、通信等电源宜采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配置、一体化监控,其运行工况和信息数据能通过一体化监控单元展示并通过DL/T860标准数据格式接入自动化系统。
(2)全站时间同步系统。应配置1套全站公用的时间同步 — 5 —
系统,主时钟应双重化配置,支持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单向标准授时信号,优先采用北斗系统,时钟同步精度和守时精度满足站内所有设备的对时精度要求。站控层设备宜采用SNTP网络对时方式。间隔层设备宜采用IRIG-B、1pps对时方式。
(3)与对侧智能变电站相关二次设备的协调配合。如对侧为智能变电站,与对侧站点有配合关系的二次设备选择时,应保证与对侧站点相应设备可靠配合。如,对侧站点采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时,纵联保护应支持一端为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另一端为常规电流互感器的配置形式。
(4)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经技术经济论证,优化整合,实现图像监控、火灾报警、消防、照明和采暖通风等系统的智能控制,节约能耗。
(5)打印机。宜取消装置屏上的打印机,设置网络打印机,通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工程师站或保护及故障信息子站打印全站各装置的保护告警、事件、波形等。
(6)其他设备接口。变电站电源系统、图像监视与安全警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宜采用DL/T 860标准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
(7)防误操作闭锁。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实现全站防误操作闭锁功能,提高防误操作闭锁系统性能和安全可靠性。
(8)二次功能房间整合与二次设备优化布置。整体考虑控制、保护、远动和通信等二次设备的布置,运行条件相似的应合并房间布置。具备条件时,户内变电站二次设备可分散布置
— 6 —
于配电装置场地。
(9)土建优化设计。宜结合设备整合,优化建筑布置和结构,减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