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鴻門宴》教材分析
教学博苑
10-10 1018
高中语文必修一《鴻門宴》教材分析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鴻門宴」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06年(即陳涉起義後的第四年) ,地點在現在陝西省臨潼市新豐鎮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這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當時劉弱項強,在雙方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劉邦冒險到項營,騙取項羽的信任,經過種種鬥智鬥勇的艱難曲折的鬥爭,終於脫險逃歸營地。文章描述了劉邦從被動中爭取主動,變劣勢為優勢,化險為夷的過程。故事情節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語言精當,文字傳神。
本文按情節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文章先交代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主要寫了五件事:一是曹無傷的告密,這是矛盾的「導火線」。二是范增分析劉邦的前後情況,說他有「欲王關中」的野心,再加上當時頗能蠱惑人心的「望氣」說法,說劉邦有「天子氣」,勸項羽急擊勿失,這是「火上澆油」,使矛盾進一步激化。三是項伯夜訪張良,緊張的形勢開始有了轉機。四是張良與劉邦商量對策,拉攏項伯。劉邦先「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再用一番謊言為自己的行為辯護。項伯被拉過去了,為下文替劉邦說情及項莊舞劍時「以身翼蔽沛公」張本。五是項伯勸說項羽勿擊劉邦。
第二部分(3~4段) ,寫鴻門宴上的鬥爭。
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名為宴會,實為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於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
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為嚴峻,這是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後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脫身回本營,項羽並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第三部分(5~7段) ,述宴後餘事。
這一部分寫三件事: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劉邦誅殺內奸。這是事件的尾聲。
本文情節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脫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是一個動人的完整的故事。
二、問題探究
1.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1)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後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理有節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著喝下,隨後連生彘肩也喫了;他借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采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3)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語就能突出地刻畫出人物個性。《鴻門宴》語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善於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徵的口語傳達人物的神采與個性。如項羽在本文中雖只說了幾句話,卻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謀輕信、委過於人的性格特點。劉邦的話,則表現出他能屈能伸、狡詐多端的性格。而范增則老謀深算,急於事功;張良則足智多謀,外柔內剛;樊噲則勇猛豪爽,粗中有
細。這些人物所以性格鮮明,無不得力於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描寫。此外,文中有些詞句,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化成今天成語「秋毫無犯」;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勞苦功高」等,都成為成語流傳下來,為人們所常用。
2. 本文的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說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後,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後,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並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複與補充,衹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偽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於座上,沒有什麼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他入關後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為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著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為婚姻」,使項伯為他所用。到鴻門後,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著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乾乾淨淨,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於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啟發劉邦醒悟而予以采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鬥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關於練習
一、熟讀課文,講述鴻門宴的經過,並給每個情節擬一個小標題。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並學習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內容。
參考答案:
可以按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順序講述。給每個情節擬小標題可由學生自由發揮,不必千篇一律。下列小標題可參考:無傷告密、范增說羽、項伯夜訪、張良獻計、項王留飲、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沛公出逃、張良入謝、項王受璧、亞父破鬥、沛公除奸。
二、試對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做簡要分析,說說劉邦在「鴻門宴」中為什麼能夠死裏逃生。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引導學生學習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參考答案: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不善用人,但又直率。劉邦能夠在「鴻門宴」中死裏逃生,跟善於利用項羽的性格弱點是分不開的。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 沛公軍霸上
2. 范增數目項王
3.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4. 常以身翼蔽沛公
5.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6. 此亡秦之續耳
7. 項伯殺人,臣活之
8. 先破秦入關者王之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積纍文言常用實詞,並瞭解文言實詞的活用。 參考答案:
1. 軍:軍隊。名詞作動詞,活用為「駐軍」。
2. 目:眼睛。名詞作動詞,活用為「以目示意」。
3. 間:空隙。名詞作狀語,活用為「抄小道」。
4. 翼:鳥的翅膀。名詞作狀語,活用為「像鳥翅」。
5. 急:危急。形容詞作名詞,活用為「危急的事」。
6. 續:持續。動詞作名詞,活用為「後繼者」。
7. 活:活的。使動用法,活用為「使……活命」。
8. 王:君王。使動用法,活用為「讓……稱王」。
四、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這個看法嗎?寫一篇讀後感,談談你的觀點。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參考答案:
(略)。
教學建議
一、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教學時可結合《項羽本紀》的主要內容對這篇故事的背景作簡略介紹,使學生對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個大致的瞭解。讀《鴻門宴》既是讀歷史典籍,又是讀文學作品,而語言教學應以讀文學為主而兼讀歷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但若處理得不恰當,例如分析內容而忽視了背景,或者講敘背景過多,致使學生注意力沒有放在語言文字上,則二者之間就會出現矛盾。
二、導入新課時可以設計些問題。如:「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年代?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它在整個楚漢鬥爭中起著什麼作用?課文節選部分以什麼開始,以什麼告終?你覺得最能吸引你的是哪些段落?最難懂的是哪些段落的語句?學生衹有認真閱讀課文和註解,並獨立思考才能回答這些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略加補充,幫助學生獲得明晰的史的觀念,把注意力引導到教學重點上來。
三、就人物形象分析而言,重點應是項羽的形象。但從文字數量來說,直接寫項羽的遠不及寫劉邦的多,甚至還沒有寫項伯的文字多。要幫助學生理解本文烘雲托月的寫法。在寫法分析中,三言兩語講述其餘人物,這些簡略的點撥又都應與塑造項羽這個人物形象有關。
四、整個教學過程一定要強調閱讀課文,尤其要突出朗讀,所有的分析都要根據課文的語言文字,切忌脫離課文進行架空的分析。
有關資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鴻門宴》教材分析
教学博苑
10-10 1018
高中语文必修一《鴻門宴》教材分析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鴻門宴」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06年(即陳涉起義後的第四年) ,地點在現在陝西省臨潼市新豐鎮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這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當時劉弱項強,在雙方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劉邦冒險到項營,騙取項羽的信任,經過種種鬥智鬥勇的艱難曲折的鬥爭,終於脫險逃歸營地。文章描述了劉邦從被動中爭取主動,變劣勢為優勢,化險為夷的過程。故事情節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語言精當,文字傳神。
本文按情節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文章先交代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主要寫了五件事:一是曹無傷的告密,這是矛盾的「導火線」。二是范增分析劉邦的前後情況,說他有「欲王關中」的野心,再加上當時頗能蠱惑人心的「望氣」說法,說劉邦有「天子氣」,勸項羽急擊勿失,這是「火上澆油」,使矛盾進一步激化。三是項伯夜訪張良,緊張的形勢開始有了轉機。四是張良與劉邦商量對策,拉攏項伯。劉邦先「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再用一番謊言為自己的行為辯護。項伯被拉過去了,為下文替劉邦說情及項莊舞劍時「以身翼蔽沛公」張本。五是項伯勸說項羽勿擊劉邦。
第二部分(3~4段) ,寫鴻門宴上的鬥爭。
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名為宴會,實為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於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
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為嚴峻,這是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後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脫身回本營,項羽並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第三部分(5~7段) ,述宴後餘事。
這一部分寫三件事: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劉邦誅殺內奸。這是事件的尾聲。
本文情節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脫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是一個動人的完整的故事。
二、問題探究
1.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1)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後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理有節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著喝下,隨後連生彘肩也喫了;他借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采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3)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語就能突出地刻畫出人物個性。《鴻門宴》語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善於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徵的口語傳達人物的神采與個性。如項羽在本文中雖只說了幾句話,卻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謀輕信、委過於人的性格特點。劉邦的話,則表現出他能屈能伸、狡詐多端的性格。而范增則老謀深算,急於事功;張良則足智多謀,外柔內剛;樊噲則勇猛豪爽,粗中有
細。這些人物所以性格鮮明,無不得力於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描寫。此外,文中有些詞句,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化成今天成語「秋毫無犯」;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勞苦功高」等,都成為成語流傳下來,為人們所常用。
2. 本文的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說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後,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後,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並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複與補充,衹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偽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於座上,沒有什麼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他入關後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為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著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為婚姻」,使項伯為他所用。到鴻門後,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著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乾乾淨淨,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於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啟發劉邦醒悟而予以采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鬥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關於練習
一、熟讀課文,講述鴻門宴的經過,並給每個情節擬一個小標題。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並學習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內容。
參考答案:
可以按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順序講述。給每個情節擬小標題可由學生自由發揮,不必千篇一律。下列小標題可參考:無傷告密、范增說羽、項伯夜訪、張良獻計、項王留飲、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沛公出逃、張良入謝、項王受璧、亞父破鬥、沛公除奸。
二、試對劉邦、項羽的性格特點做簡要分析,說說劉邦在「鴻門宴」中為什麼能夠死裏逃生。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引導學生學習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參考答案: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不善用人,但又直率。劉邦能夠在「鴻門宴」中死裏逃生,跟善於利用項羽的性格弱點是分不開的。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 沛公軍霸上
2. 范增數目項王
3.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4. 常以身翼蔽沛公
5.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6. 此亡秦之續耳
7. 項伯殺人,臣活之
8. 先破秦入關者王之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積纍文言常用實詞,並瞭解文言實詞的活用。 參考答案:
1. 軍:軍隊。名詞作動詞,活用為「駐軍」。
2. 目:眼睛。名詞作動詞,活用為「以目示意」。
3. 間:空隙。名詞作狀語,活用為「抄小道」。
4. 翼:鳥的翅膀。名詞作狀語,活用為「像鳥翅」。
5. 急:危急。形容詞作名詞,活用為「危急的事」。
6. 續:持續。動詞作名詞,活用為「後繼者」。
7. 活:活的。使動用法,活用為「使……活命」。
8. 王:君王。使動用法,活用為「讓……稱王」。
四、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這個看法嗎?寫一篇讀後感,談談你的觀點。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參考答案:
(略)。
教學建議
一、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教學時可結合《項羽本紀》的主要內容對這篇故事的背景作簡略介紹,使學生對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個大致的瞭解。讀《鴻門宴》既是讀歷史典籍,又是讀文學作品,而語言教學應以讀文學為主而兼讀歷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但若處理得不恰當,例如分析內容而忽視了背景,或者講敘背景過多,致使學生注意力沒有放在語言文字上,則二者之間就會出現矛盾。
二、導入新課時可以設計些問題。如:「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年代?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它在整個楚漢鬥爭中起著什麼作用?課文節選部分以什麼開始,以什麼告終?你覺得最能吸引你的是哪些段落?最難懂的是哪些段落的語句?學生衹有認真閱讀課文和註解,並獨立思考才能回答這些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略加補充,幫助學生獲得明晰的史的觀念,把注意力引導到教學重點上來。
三、就人物形象分析而言,重點應是項羽的形象。但從文字數量來說,直接寫項羽的遠不及寫劉邦的多,甚至還沒有寫項伯的文字多。要幫助學生理解本文烘雲托月的寫法。在寫法分析中,三言兩語講述其餘人物,這些簡略的點撥又都應與塑造項羽這個人物形象有關。
四、整個教學過程一定要強調閱讀課文,尤其要突出朗讀,所有的分析都要根據課文的語言文字,切忌脫離課文進行架空的分析。
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