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
项目信息
对应的项目名称:
学科: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项目依托高校:
成果名称:
作者(含主要成员): 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 哲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刘同舫 华南师范大学 成果信息 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 刘同舫、孟建伟、张黎夫、刁生富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一、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最终研究成果为:论文《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3期,刊号:CN11—1518/N,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课题主持人独撰。
基本框架:
(一)技术合理性的局限
(二)现代性价值理念中的怨恨精神气质
(三)技术合理性中的怨恨积聚与反叛
1、技术合理性的价值理念与怨恨的气质结构
2、技术合理性是怨恨心态形成的社会条件
3、技术合理性与人的自然性生存
(四)技术合理性与怨恨关系的调谐
(五)结语
基本内容:
技术合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作为现代性运动的必然结果,充分彰显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理性安排世界秩序,以摆脱命运的偶然性的欲望与能力。技术合理性在建构技术社会的过程中,集技术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气质结构功能于一身,不仅重新构筑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而且重构了人的精神气质结构。尤其透射出在以技术合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怨恨的积聚过程。
现代性作为一场总体性转变的历史运动,包括社会层面的政治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人的精神气质结构的转变。在这场运动中,历史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新的历史价值理念的形成,而浸淫在这种新形式的价值理念结构中的现代人,其精神气质、存在样式逐渐地发生了变化。而一旦人的精神气质结构转型,对世界的价值秩序的理解自然产生变动。
考察怨恨的形成因素与其实质,对我们认清甚至理清现代性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和人的精神气的关系有极大的作用,能切实提高我们对技术社会的历史空间的反思与批判能力。
技术合理性作为一种现代的历史社会结构基础,其不合理与局限性包含着怨恨心态的现象,如何调谐这种情态,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技术合理性与怨恨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技术合理性的不合理之处和局限蕴含着强大力量的怨恨。技术合理性、技术都不可能成为自在的东西。但是,并不能由此而认为技术是不可控制的神话,其异化的后果只是技术发展进程不可忽视的侧面。调谐技术合理性的不合理性,驱除怨恨的鬼魅,在于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蕴,调较人的生存根基和精神气质,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发展结合起来,创造一种生命化的技术政治学。
二、主要建树及创新
1、成果视角独特、新颖
第一,对技术合理性和怨恨之间的内在关系,目前学界鲜有人在哲学一级学科内部跨学科(科技哲学与伦理学)来论述,只是从一个二级学科对技术合理性和怨恨分而述之。本课题勾连技术哲学与伦理学,论证了技术合理性与怨恨之间的关系,指出正是怨恨心理情态的滋生使得表征“物的依赖性社会”的技术合理性社会成为可能。第二,本课题立足于技术合理性的当代社会建构论解读以及怨恨的现象学和社会学分析,力图探索怨恨与技术合理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新的视角理解现代性过程中的技术合理性问题。
2、观点有创新,能凸现“问题意识”
第一,在较为充分把握西方学术资源的基础上,拓展理论界对技术合理性的论述研究,论证技术合理性与怨恨之间的关系,指出技术合理性的不合理及局限是怨恨滋生的社会条件,指出在当代技术社会必须建构一种生命化的技术政治学。第二,结合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合理性论述和怨恨的现象学社会等分析方法,探讨技术合理性的社会秩序结构和价值秩序结构中蕴含着怨恨的精神气质,从技术以外的视域看待技术,拓展了技术论述的视域,更加清
楚地认清技术合理性的内涵。第三,分析技术合理性和怨恨之间的具体关系,在某种秩序上论述历史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精神气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通过结合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构来探索现代性问题。
3、运用了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总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系统分析与矛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史论结合的方法,以此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课题成果特别将多学科交叉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应用于技术社会问题的研究。同时成果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文献梳理、思想对比与背景分析,挖掘了文献资料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研究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与可靠性。
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与社会影响
技术合理性成为一种现代的历史价值观形式的客观根基,重构了原有的古典的价值秩序。由此导致的人的精神气质的根本转型,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世界之客观的价值观形式的理解。而形而上的绝望感的精神气质的规模出现集中体现在怨恨上。因此,探讨技术合理性和怨恨之间的内在关系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术价值:
1、本课题立足于技术合理性的社会建构论解读和舍勒的怨恨现象学分析上,通过梳理合理性和技术合理性的概念演变,指出技术合理性在社会建构过程中集技术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结构功能于一身;又应用舍勒对怨恨的现象学和社会学分析,来探究由技术合理性建构的现代技术社会的历史价值观形式中的怨恨的精神气质。这是在新的时代从新的角度对历
史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精神气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出的独特阐述。同时,由于目前对技术的批判理论中,绝大多数的立足点乃是在技术自身的视域之内,难免有理论视角的局限,往往又会陷入技术的陷阱,而本课题是哲学内部的跨领域研究,分析了技术合理性建构的历史价值观形式和怨恨的精神气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技术以外的视域对技术展开批判,有助于更清晰认清技术的本质与功能,不啻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2、研究技术合理性和怨恨的内在关系,既是一种学理的、哲学的话语之间的相互渗透,更重要的是能够具体、清晰地认清历史的价值观形式和人的精神气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由此而更好地认识到技术合理性时代精神的真正深蕴,更深领会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来抗拒虚无主义的鬼魅。
应用价值:
1、鉴于当前技术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诊断出技术社会危机出现的本质性原因,并由此提出切实可靠的疗治之方。本课题研究技术合理性和怨恨的关系,有助于厘清技术合理性如何对包括人的精神气质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的重构,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文化体系,置换人的“安身立命”之基,造成人的实存样式的变化。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蕴,提出解决技术合理性的不合理性及调校人的生存根基和精神气质的方案,正是在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的责任思考。
2、从历史的社会结构与人的精神气质之关系进行阐析,揭示出技术合理性秩序与怨恨的心理情态之纠结,有助于我们创造一种互动的技术政治哲学,形成具有对话机制的社会结构,促进各种被压制的民众理性、愿望和官方的技术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在当代中国,这既有利于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亦有利于体现各个阶层的利益与意志,稳定社会。
社会影响:
课题的有关内容已为研究生及本科生做过讲座,也多次与同行专家进行过学术交流与学术探讨,其观点与学术上的创见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
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
项目信息
对应的项目名称:
学科: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项目依托高校:
成果名称:
作者(含主要成员): 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 哲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刘同舫 华南师范大学 成果信息 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 刘同舫、孟建伟、张黎夫、刁生富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一、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最终研究成果为:论文《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3期,刊号:CN11—1518/N,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课题主持人独撰。
基本框架:
(一)技术合理性的局限
(二)现代性价值理念中的怨恨精神气质
(三)技术合理性中的怨恨积聚与反叛
1、技术合理性的价值理念与怨恨的气质结构
2、技术合理性是怨恨心态形成的社会条件
3、技术合理性与人的自然性生存
(四)技术合理性与怨恨关系的调谐
(五)结语
基本内容:
技术合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作为现代性运动的必然结果,充分彰显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理性安排世界秩序,以摆脱命运的偶然性的欲望与能力。技术合理性在建构技术社会的过程中,集技术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气质结构功能于一身,不仅重新构筑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而且重构了人的精神气质结构。尤其透射出在以技术合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怨恨的积聚过程。
现代性作为一场总体性转变的历史运动,包括社会层面的政治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人的精神气质结构的转变。在这场运动中,历史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新的历史价值理念的形成,而浸淫在这种新形式的价值理念结构中的现代人,其精神气质、存在样式逐渐地发生了变化。而一旦人的精神气质结构转型,对世界的价值秩序的理解自然产生变动。
考察怨恨的形成因素与其实质,对我们认清甚至理清现代性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和人的精神气的关系有极大的作用,能切实提高我们对技术社会的历史空间的反思与批判能力。
技术合理性作为一种现代的历史社会结构基础,其不合理与局限性包含着怨恨心态的现象,如何调谐这种情态,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技术合理性与怨恨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技术合理性的不合理之处和局限蕴含着强大力量的怨恨。技术合理性、技术都不可能成为自在的东西。但是,并不能由此而认为技术是不可控制的神话,其异化的后果只是技术发展进程不可忽视的侧面。调谐技术合理性的不合理性,驱除怨恨的鬼魅,在于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蕴,调较人的生存根基和精神气质,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发展结合起来,创造一种生命化的技术政治学。
二、主要建树及创新
1、成果视角独特、新颖
第一,对技术合理性和怨恨之间的内在关系,目前学界鲜有人在哲学一级学科内部跨学科(科技哲学与伦理学)来论述,只是从一个二级学科对技术合理性和怨恨分而述之。本课题勾连技术哲学与伦理学,论证了技术合理性与怨恨之间的关系,指出正是怨恨心理情态的滋生使得表征“物的依赖性社会”的技术合理性社会成为可能。第二,本课题立足于技术合理性的当代社会建构论解读以及怨恨的现象学和社会学分析,力图探索怨恨与技术合理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新的视角理解现代性过程中的技术合理性问题。
2、观点有创新,能凸现“问题意识”
第一,在较为充分把握西方学术资源的基础上,拓展理论界对技术合理性的论述研究,论证技术合理性与怨恨之间的关系,指出技术合理性的不合理及局限是怨恨滋生的社会条件,指出在当代技术社会必须建构一种生命化的技术政治学。第二,结合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合理性论述和怨恨的现象学社会等分析方法,探讨技术合理性的社会秩序结构和价值秩序结构中蕴含着怨恨的精神气质,从技术以外的视域看待技术,拓展了技术论述的视域,更加清
楚地认清技术合理性的内涵。第三,分析技术合理性和怨恨之间的具体关系,在某种秩序上论述历史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精神气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通过结合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构来探索现代性问题。
3、运用了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总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系统分析与矛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史论结合的方法,以此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课题成果特别将多学科交叉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应用于技术社会问题的研究。同时成果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文献梳理、思想对比与背景分析,挖掘了文献资料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研究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与可靠性。
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与社会影响
技术合理性成为一种现代的历史价值观形式的客观根基,重构了原有的古典的价值秩序。由此导致的人的精神气质的根本转型,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世界之客观的价值观形式的理解。而形而上的绝望感的精神气质的规模出现集中体现在怨恨上。因此,探讨技术合理性和怨恨之间的内在关系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术价值:
1、本课题立足于技术合理性的社会建构论解读和舍勒的怨恨现象学分析上,通过梳理合理性和技术合理性的概念演变,指出技术合理性在社会建构过程中集技术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结构功能于一身;又应用舍勒对怨恨的现象学和社会学分析,来探究由技术合理性建构的现代技术社会的历史价值观形式中的怨恨的精神气质。这是在新的时代从新的角度对历
史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精神气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出的独特阐述。同时,由于目前对技术的批判理论中,绝大多数的立足点乃是在技术自身的视域之内,难免有理论视角的局限,往往又会陷入技术的陷阱,而本课题是哲学内部的跨领域研究,分析了技术合理性建构的历史价值观形式和怨恨的精神气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技术以外的视域对技术展开批判,有助于更清晰认清技术的本质与功能,不啻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2、研究技术合理性和怨恨的内在关系,既是一种学理的、哲学的话语之间的相互渗透,更重要的是能够具体、清晰地认清历史的价值观形式和人的精神气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由此而更好地认识到技术合理性时代精神的真正深蕴,更深领会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来抗拒虚无主义的鬼魅。
应用价值:
1、鉴于当前技术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诊断出技术社会危机出现的本质性原因,并由此提出切实可靠的疗治之方。本课题研究技术合理性和怨恨的关系,有助于厘清技术合理性如何对包括人的精神气质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的重构,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文化体系,置换人的“安身立命”之基,造成人的实存样式的变化。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蕴,提出解决技术合理性的不合理性及调校人的生存根基和精神气质的方案,正是在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的责任思考。
2、从历史的社会结构与人的精神气质之关系进行阐析,揭示出技术合理性秩序与怨恨的心理情态之纠结,有助于我们创造一种互动的技术政治哲学,形成具有对话机制的社会结构,促进各种被压制的民众理性、愿望和官方的技术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在当代中国,这既有利于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亦有利于体现各个阶层的利益与意志,稳定社会。
社会影响:
课题的有关内容已为研究生及本科生做过讲座,也多次与同行专家进行过学术交流与学术探讨,其观点与学术上的创见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