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教育与作文教学有机衔接的研究小结
庐江县城关小学 高丽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作文教学的有机衔接》是省级课题“小学德育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子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是这样实施的,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德育要点,分博爱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十个板块。通过“德育作业”“德育漫画”“德育评比”“德育队会”等 多种形式 创设德育情境展开作文教学,既解决了学生习作时无米之炊的问题,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将德育与习作进行了有机、高效整合。
一、形成了有效的研究策略
1、形成了年段德育与写作目标教学序列
围绕习惯养成教育总目标,结合作文教学学科特点,对各年级德育目标加以梳理、筛选,根据学段特点选取1~2个习惯养成德育目标与作文教学目标加以整合,形成新目标。四年级德育目标中有“文明礼仪 ”教育,写作目标表述为:“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 ,捕捉自己的内心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记录自己发现的点滴 美好瞬间。”参考素材:《抢拍美好瞬间》;五年级德育目标中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写作目标表述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参考素材如《童眼看世界,学写儿童诗》。六年级德育目标中有“学会担当”,结合这个德育目标,将
习作目标表述为:“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为他人 着想,完成集体赋予的任务和工作,记录并体会自己成长的快乐。”参考素材如《我十二岁啦!》
根据教学序列,课题组老师探索、实践相应的德育与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德育情境中,孩子们情思飞扬;在习作表达中,孩子们文思泉涌。
二、探索出作文教学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探索作文教学新模式是将德育与作文教学整合、实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的关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不同模式的教学实践。
情境创设模式,是在课堂上模拟再现生活场景,融入教育内涵,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去表达。如“文明”话题的作文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文明只差一步”的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唤醒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情感体验,关于“文明”的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一篇篇佳作也就跃然纸上了。
生活体验模式,由课堂走向课外。课前布置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去体验,关注体验过程中的步骤和情感变化, 课堂上交流,梳理脉络,提炼教育要素,最终形成文字。如布置学生 “去图书馆”“去银行存钱”“帮爸爸妈妈洗脚”“向父母表达爱”等生活体验,体验前的引导很重要,要引导学生留心关注体验过程的步骤和情感变化,甚至可以记录下来。有了生活体验后,再交流导写,完成习作。
文本渗透模式,以文本为例,学习文本的写法,体会文本的情感,继而通过仿写、扩写、续写等形式完成习作。如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以文本为载体,在整体把握文本情感、品味词句、习得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乔依醒来后„„”为开头展开续写。
互评激励模式,是建立在习作指导课基础上的习作讲评新模式,互评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写小组循环日记,学生之间先互评,然后老师点评;网络互评,即习作完成后打成电子稿,上传至作文新星网校平台,每个进入网校浏览的读者都可以点评;亲子点评,即学生完成的习作可以请爸爸妈妈进行简单的点评;在互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评修改,并将优秀习作选出来,制作成班级作文周报或优秀作文集。互评激励的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形成了科学的作文教学观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教学活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并不是硬生生的说教,相反, 它恰恰是自然的,是建立在关注生活、自由表达的基础上的。
如在五年级学段,将“热爱自然、观察生活”的德育目标与作文教学整合时,我设计了《童眼看世界》系列儿童诗写作指导课,在孩子们眼里,风是调皮的孩子,蒲公英种子每年都会开始一场盛大的旅行,他们会担心寂寞的月亮、孤独的太阳,大自然的美丽熏陶了孩子的心灵,明亮了孩子的眼睛,更给他们送来
了浓浓的诗情,德育与习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又如在教学写《偷懒的故事》时,“偷懒”是每个孩子童年成长中的一种经历,每个孩子对于偷懒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解决了习作“无米之炊”的问题,通过唤醒学生关于偷懒的记忆,去写偷懒的故事,同时,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偷懒,更加懂得用恒心和毅力去克服偷懒。
因此,在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中,形成了科学的作文教学观: “文心”重于“文字”,“文心”不是技能,是写作的心灵,习作教学不在于技能的传授,在于唤醒孩子写作的心灵,是心灵的苏醒,是心灵的敞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关注与表达。
“生活”重于“生成”,学生写出的作文不是虚构的另一种生活,作文必须从生活中来,而不能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割裂开来。
“发现”重于“观察”,观察是作文的首要前提,观察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但从海伦·凯勒成功的事实可以看出,比观察更重要是用心发现,倾听内心、用心发现,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
习惯养成教育与作文教学有机衔接的研究小结
庐江县城关小学 高丽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作文教学的有机衔接》是省级课题“小学德育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子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是这样实施的,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德育要点,分博爱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十个板块。通过“德育作业”“德育漫画”“德育评比”“德育队会”等 多种形式 创设德育情境展开作文教学,既解决了学生习作时无米之炊的问题,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将德育与习作进行了有机、高效整合。
一、形成了有效的研究策略
1、形成了年段德育与写作目标教学序列
围绕习惯养成教育总目标,结合作文教学学科特点,对各年级德育目标加以梳理、筛选,根据学段特点选取1~2个习惯养成德育目标与作文教学目标加以整合,形成新目标。四年级德育目标中有“文明礼仪 ”教育,写作目标表述为:“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 ,捕捉自己的内心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记录自己发现的点滴 美好瞬间。”参考素材:《抢拍美好瞬间》;五年级德育目标中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写作目标表述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参考素材如《童眼看世界,学写儿童诗》。六年级德育目标中有“学会担当”,结合这个德育目标,将
习作目标表述为:“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为他人 着想,完成集体赋予的任务和工作,记录并体会自己成长的快乐。”参考素材如《我十二岁啦!》
根据教学序列,课题组老师探索、实践相应的德育与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德育情境中,孩子们情思飞扬;在习作表达中,孩子们文思泉涌。
二、探索出作文教学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探索作文教学新模式是将德育与作文教学整合、实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的关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不同模式的教学实践。
情境创设模式,是在课堂上模拟再现生活场景,融入教育内涵,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去表达。如“文明”话题的作文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文明只差一步”的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唤醒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情感体验,关于“文明”的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一篇篇佳作也就跃然纸上了。
生活体验模式,由课堂走向课外。课前布置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去体验,关注体验过程中的步骤和情感变化, 课堂上交流,梳理脉络,提炼教育要素,最终形成文字。如布置学生 “去图书馆”“去银行存钱”“帮爸爸妈妈洗脚”“向父母表达爱”等生活体验,体验前的引导很重要,要引导学生留心关注体验过程的步骤和情感变化,甚至可以记录下来。有了生活体验后,再交流导写,完成习作。
文本渗透模式,以文本为例,学习文本的写法,体会文本的情感,继而通过仿写、扩写、续写等形式完成习作。如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以文本为载体,在整体把握文本情感、品味词句、习得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乔依醒来后„„”为开头展开续写。
互评激励模式,是建立在习作指导课基础上的习作讲评新模式,互评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写小组循环日记,学生之间先互评,然后老师点评;网络互评,即习作完成后打成电子稿,上传至作文新星网校平台,每个进入网校浏览的读者都可以点评;亲子点评,即学生完成的习作可以请爸爸妈妈进行简单的点评;在互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评修改,并将优秀习作选出来,制作成班级作文周报或优秀作文集。互评激励的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形成了科学的作文教学观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教学活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并不是硬生生的说教,相反, 它恰恰是自然的,是建立在关注生活、自由表达的基础上的。
如在五年级学段,将“热爱自然、观察生活”的德育目标与作文教学整合时,我设计了《童眼看世界》系列儿童诗写作指导课,在孩子们眼里,风是调皮的孩子,蒲公英种子每年都会开始一场盛大的旅行,他们会担心寂寞的月亮、孤独的太阳,大自然的美丽熏陶了孩子的心灵,明亮了孩子的眼睛,更给他们送来
了浓浓的诗情,德育与习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又如在教学写《偷懒的故事》时,“偷懒”是每个孩子童年成长中的一种经历,每个孩子对于偷懒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解决了习作“无米之炊”的问题,通过唤醒学生关于偷懒的记忆,去写偷懒的故事,同时,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偷懒,更加懂得用恒心和毅力去克服偷懒。
因此,在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中,形成了科学的作文教学观: “文心”重于“文字”,“文心”不是技能,是写作的心灵,习作教学不在于技能的传授,在于唤醒孩子写作的心灵,是心灵的苏醒,是心灵的敞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关注与表达。
“生活”重于“生成”,学生写出的作文不是虚构的另一种生活,作文必须从生活中来,而不能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割裂开来。
“发现”重于“观察”,观察是作文的首要前提,观察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但从海伦·凯勒成功的事实可以看出,比观察更重要是用心发现,倾听内心、用心发现,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