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压轴阅读 诗歌

槐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

“家”也安顿下来。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

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 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 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向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 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

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

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 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 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 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 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剩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 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 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 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 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

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 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 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 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 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高三语文 第6页 (共11页)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 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毛 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 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 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

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选自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

19.文章开头对槐花盛开描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0.本文以“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1.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

22.本文主要写了养蜂人和他的妻子,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一)19.(分)

4 ①点出题目,引出下文对养蜂人的生活的描述;②写槐花盛开的美景,为

下文描写养蜂人的生活奠定了基调。

评分标准:每点21分,点题 分,引出下文12分,基调 分。

20.(分)4 槐花是线索,养蜂人在槐花开的时候来到,又在槐花落了的时候离开,槐花见证 了他们的生活;槐花象征了养蜂人美好、朴实、纯洁的品质。

评分标准:每点2 分

21.(分)4 ①质朴洗练。如写蜜蜂的忙绿,只用“进进出出,飞满一天”八个字,就概括得 形象具体。②使用短句式。如“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 ,让人读起来 高三语文 第10页 (共11 页)

十分清新自然。③语言鲜活,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介绍养蜂人的婚姻,完全是生活化 的语言,符合养蜂人普通农民的身份。

评分标准:每一要点指出语言特点11分,结合具体语言分析 分。

22.(分)6 答案示例一:喜欢养蜂的男人。①他是个朴实的农民,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生 活;②他具有“安静平和的性格”;③他对待妻子很好,曾让妻子体面地回家。

答案示例二:喜欢养蜂人的妻子。①她吃苦耐劳,以苦为乐;②她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朴实 而又浪漫;③她心灵美,对丈夫“体贴”,对待丈夫的家人友善。

评分标准:62分,每点理由 分,要结合文本分析,意思对即可,重复的理由算作一个要

点。

山亭避暑 真山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国亡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

()1 结合全诗,理解“避暑”中的“暑”的含义。(3分)

()2 第四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4.()1 (分)3 诗人要避的“暑”,一是指酷热的天气,二是指元朝入主中原后残酷的统 治,三是当时附炎趋势的社会风气。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 分。

()2 这句诗是说山里有很多幽静的景致,可以让人尽情地欣赏,这样也不会损伤你廉洁

的名声。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愿意隐居山林而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的情操,表 达了对贪腐之人的讽刺。

评分标准:解释诗句231分;感情 分,每点 分。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2)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4分)

12.(1)(4分)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

(2)(4分)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4.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分)

15.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6分)

16.在⑦段文章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灰”和“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

17.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分)

14.(4分)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一点1分,四点4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全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主题。

16.(6分)“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认识的提升,从而获得了心中的坦然和释然。

17.(6分)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槐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

“家”也安顿下来。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

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 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 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向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 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

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

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 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 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 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 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剩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 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 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 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 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

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 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 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 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 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高三语文 第6页 (共11页)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 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毛 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 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 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

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选自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

19.文章开头对槐花盛开描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0.本文以“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1.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

22.本文主要写了养蜂人和他的妻子,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一)19.(分)

4 ①点出题目,引出下文对养蜂人的生活的描述;②写槐花盛开的美景,为

下文描写养蜂人的生活奠定了基调。

评分标准:每点21分,点题 分,引出下文12分,基调 分。

20.(分)4 槐花是线索,养蜂人在槐花开的时候来到,又在槐花落了的时候离开,槐花见证 了他们的生活;槐花象征了养蜂人美好、朴实、纯洁的品质。

评分标准:每点2 分

21.(分)4 ①质朴洗练。如写蜜蜂的忙绿,只用“进进出出,飞满一天”八个字,就概括得 形象具体。②使用短句式。如“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 ,让人读起来 高三语文 第10页 (共11 页)

十分清新自然。③语言鲜活,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介绍养蜂人的婚姻,完全是生活化 的语言,符合养蜂人普通农民的身份。

评分标准:每一要点指出语言特点11分,结合具体语言分析 分。

22.(分)6 答案示例一:喜欢养蜂的男人。①他是个朴实的农民,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生 活;②他具有“安静平和的性格”;③他对待妻子很好,曾让妻子体面地回家。

答案示例二:喜欢养蜂人的妻子。①她吃苦耐劳,以苦为乐;②她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朴实 而又浪漫;③她心灵美,对丈夫“体贴”,对待丈夫的家人友善。

评分标准:62分,每点理由 分,要结合文本分析,意思对即可,重复的理由算作一个要

点。

山亭避暑 真山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国亡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

()1 结合全诗,理解“避暑”中的“暑”的含义。(3分)

()2 第四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4.()1 (分)3 诗人要避的“暑”,一是指酷热的天气,二是指元朝入主中原后残酷的统 治,三是当时附炎趋势的社会风气。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 分。

()2 这句诗是说山里有很多幽静的景致,可以让人尽情地欣赏,这样也不会损伤你廉洁

的名声。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愿意隐居山林而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的情操,表 达了对贪腐之人的讽刺。

评分标准:解释诗句231分;感情 分,每点 分。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2)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4分)

12.(1)(4分)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

(2)(4分)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4.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分)

15.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6分)

16.在⑦段文章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灰”和“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

17.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分)

14.(4分)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一点1分,四点4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全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主题。

16.(6分)“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表现了作者对生死认识的提升,从而获得了心中的坦然和释然。

17.(6分)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章

  • 解答选择题填空题和压轴题方法
  • 解答选择题填空题和压轴题方法 三大方法答选择题 答选择题可用三大方法.排除法: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特殊值法: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 ...查看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题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题目类型不同答题方法不同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学习方法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题目类型不同答题方法不同 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2013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参考题
  • 语文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 说明:以下题目有些只是选题范围,写作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教育教学现状确定具体论题,切忌大而空. 一. 毕业论文 1.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认识 2.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3.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素研究 ...查看


  • 关于高考的一些心得体会
  • 关于高考的一些心得体会 [篇一] 对于中学生,高考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什么高考心得早已是每年这个新旧交替时期的热门话题.状元或清北帝的方法似乎是权威中的权威,而我一个准复旦生的话似乎显得有些轻不足惜.但是我想方法是每一个人的财富,而分享 ...查看


  • 山大附中名师分析2016高考试卷
  • 2016-06-09 2016年高考结束,<山西青年报>特邀山大附中高三各学科备课组长,对2016年高考试题(新课标卷)进行评析. 语   数   外 语文:难度适中  作文题目接地气 李翠萍  山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太原市 ...查看


  •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实用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实用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怎么学习才能学好呢?有同学说虽然语文简单,但是备考起来有点摸不着头绪,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实用答题技巧>,仅供大家参考. 高中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