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 2
论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 ........................ 8
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云南大跨越的精神坐标 ..... 14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李志昌
http://www.yunnan.cn 发布时间:2012-07-09 11:28:17 星期一 来源: 大 中 小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3元/月)
当前,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云南精神的核心内涵是:“高原情怀: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坚定、担当、务实”。宣传云南精神,理解云南精神,实践云南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云南精神的特征
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体现。云南精神具有历史性、共同性、时代性和激励性四个基本特征。
历史性。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基因。精神基因如同生物基因一样,不是突然产生的,是一种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不断优化,在历史进化中继承延续的基本因素。云南精神,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在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云南精神源远流长,是在云南历史发展中继承延续下来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它来自历史、存于现实,也将延续于未来。云南精神贯通于云南人民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过程中,是在云南历史土壤中开出的“精神之花”、结出的“精神之果”。
共同性。民族精神、地区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性”。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长期交往交融、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精神品质。云南精神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就因为它表达了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的心声。事物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可以转化的。从云南区域来看,云南精神具有共同性,而从地区比较来看,它又具有云南特色、云南个性。我们出去,人家说我们是“云南人”,我们也自称是“云南人”。什么是“云南人”?具有高原情怀的人,具有大山品质的人,就是“云南人”。“云南人”是一个共同的称谓,也是一个共同的精神符号。
时代性。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来自于历史,但又不能停留于历史,而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封闭的、僵化的“精神”,将会在历史进程中渐渐淡化以至消失。只有开放的、发展的“精神”,反映时代特征、跟随时代进步的“精神”,才具有生机和活力。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云南精神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必须具有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改革创新,必须具有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短视、封闭、狭隘,脆弱、逃避、浮躁,不可能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更不可能产生改革创新的行为。
激励性。“精神”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指引、激励人们的行为。树立某种“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思想层面上,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当前,云南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关键是实现跨越发展。实现跨越发展,云南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从现实看,重大机遇有了,基础和条件也具备了,现在需要的是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跨越发展,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勇气和意志,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气和意志、科学理性态度
的统一。云南精神是激励广大干部、各族群众,推动云南发展进步、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云南精神有“根”,它根源于云南千百年历史;云南精神有“体”,它蕴藏在云南各族人民之中;云南精神有“魂”,它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云南精神有“力”,它是激励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原情怀的意蕴
高原情怀的意蕴,“高远”是大气,“开放”是大量,“包容”是大度。
高远。观察事物要有宽广的眼界,思考问题要有开阔的思维空间。观察事物,关键在于站在什么层次上来观察;思考问题,关键在于处在什么范围内来思考。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在高层次上观察事物,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只有在宽广深远的思维空间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站在低处只能看到近处,观察问题的层次低,思考问题的空间狭窄,必然导致目光短浅、思维肤浅、行为幼稚。推动云南发展进步,要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分析问题。同样的问题,观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空间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要在历史、现实、未来的延续中从长远看问题,要从世界大势、国家大局、云南整体来分析问题,才能从宏观上科学谋划决策,中观上周密部署安排,微观上切实操作执行。
开放。开放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开放,开放进步,封闭落后,这是历史规律。开放是资源流动、信息流动、人才流动的过程,也是精神交往、思想交流、知识传播的过程。开放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发展、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
封闭,不能成长进步;国家封闭、地区封闭,也不能发展进步。自我封闭会导致两种极端现象,即“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这是不利于发展进步的精神状态。国家开放、地区开放,首先是人要开放。人的开放包括精神开放和行为开放。精神开放,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丰富知识、开阔思维,了解世界、知道全国、熟悉全省。行为开放,就是要勇于交往、善于交往,既要善于“引进来”,还要敢于“走出去”。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客观原因,云南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是制约云南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身处大山,有开放精神,就能够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开放精神,就能够克服地理障碍、打破交通阻塞、突破信息封闭。有开放精神,就能获得资源、获取知识、吸引人才。有了开放精神,就敢于走出去,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参与竞争。
包容。在现实生活中,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一种合理现象。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是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补互助、合作竞争的机制,是事物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没有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就没有竞争,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进步。包容就是承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接纳特殊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追求各个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包容就是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各方面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良性竞争,实现共赢。包容是团结共事的条件,是和谐相处的基础。包容才能形成共识,从而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为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没有包容的胸怀,互不尊重,非此即彼,有我无你,针锋相对,就不可能团结共事、和谐相处。包容是相互的,你承认、尊重、接纳别人,别人也会承认、尊重、接纳你。当然也要注意,包容不是放弃原则、丢掉底线,包容的前提是合理性、正当性、合法性,对于不合理、不正当、不合法的事物和现象,不仅不能包容,还要勇于批评,敢于抵制。
大山品质的内涵
大山品质的内涵,“坚定”是意志品质,“担当”是责任品质,“务实”是行为品质。
坚定。即立场坚定,为民服务的立场要坚定,政治立场要坚定。为民服务立场的根本表现,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云南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政治立场坚定,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目标方向坚定,是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确定了科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就要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排除各种干扰,不放弃、不转向,直至取得成功。目标不断改变、方向不断转变,不可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只会导致浪费时间和精力,造成各种社会资源的巨大损耗。意志坚定,在奋斗过程中,遇到困难,碰到障碍,不会灰心丧气,不畏缩逃避,振作精神、理智应对,克服困难、跨越障碍,才能实现目标。
担当。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是“担当”的根本表现。在生活工作中,那些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就是敢于担当的人。“担当”不是空洞的口号,要表现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上。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本地区的发展和本部门的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个人的职业也要有责任感,尽心尽力,作出优异的成绩,才是“担当”的真正表现。空喊“担当”,没有责任感,工作不勤奋,成绩不优异,那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敢于担当,还表现在遭受挫折、发生失误时,不逃避、不推委,敢于面对、勇于承担。在生活工作中,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遭受挫折、发生失误,往往是难免的。面对挫折和失误,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逃避、推委,把失误责任推给别人,自己不愿承担、不敢承担,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一种态度是不逃避、不推委,该承担就承担,总结教训,改正错误,不因挫折和失误而放弃继续努力奋斗,这才是“担当”的突出表现。
务实。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就是“务实”。在生活工作中,“务实”很难,也最重要。言为心声,说实话是一种良好品质,要坚持原则,还要有勇气,一是一、二是二,不颠倒黑白,不混淆是非。说实话,才能表达真实意见,传递真实信息,反映真实情况,有利于决策、有利于工作。干实事,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方法妥当,措施具体,步骤扎实。干实事,珍惜时间和精力,节约各种社会资源,才能避免折腾,切实推动发展、促进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求实效”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宣传效应,经济是否增长、结构是否优化、质量是否提高、生态是否改善、社会是否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进一步提高等等,都要通过具体效果来体现。求实效,还要珍惜成本,减少代价,提高效益。成本高、代价大,收益小,不是“实效”;成本底、代价小,收益大,才是真正的“实效”。
云南精神是一种思想概括,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云南精神是一种精神路径,它将转化为云南发展的实践模式;云南精神是一面旗帜,指引、激励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走向美好未来。
作者 李志昌 中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原载2012年第6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关注”
论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
字号:小大 2012-06-13 10:21 我要评论(0)
饶 奎
2011年,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对云南精神作了精辟阐述:云南精神就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这一精神的提出,展现的是一种站得高、望得远、气定神闲、成竹在胸的全新境界,使地处西南边陲高原的云南,再次聚焦了人们的目光。云南精神的提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深刻认识高原、大山孕育产生的独特云南精神 ,
七彩云南,高原、山区占国土面积九成以上,气候类型丰富多样,生物种类数量庞大,25个少数民族世代在这里生活,大高原、大山区、多民族是云南最显著的特征。进入云南,视野所及是天蓝、山高、原阔、水清、林幽的景象,好似踏上白云端、进入仙境里、来到神秘园。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长期以来汲取着日月的精华、高原的灵气、大山的秀美,孕育了聪慧乐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产生了不少伟大杰出人物,尤其是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了诸如道德模范杨善洲、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索道医生邓前堆、植树30载的陆良八老等一批先进代表人物,亲山爱水护高原,大德笃行书华章,用行动和实践诠释了云南人的优良精神品质,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人们。
秦光荣书记对云南精神的概括,是基于多年来云南人民的生动实践。云南人民根植于高原上、群山里,高原、大山是云南人民的衣食父母、安身立命所在,人们对高原、大山怀有感激崇敬之情,崇拜山、崇拜高原、崇拜自然,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一直以来是云南人民身体里的最重要基因。秦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论述显然不是无的放矢,有着其深远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遵循的重要法则,为云南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起了保驾护航作用。
二、云南精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法则
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直接体现在云南精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法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周边发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原、大山是云南的宝贵财富,高原、大山在云南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人民从高原、大山取得了生产、生活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法则,努力实现供需平衡,形成了人与高原、大山和谐相处的局面,多年
来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奏响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的恢宏乐章,涌现出了思小高速公路、高原湖泊保护等合理统筹保护与开发标志性工程。创新开展了“城镇上山、用地上山”的生动实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合理有效利用高原、大山的有机统一。以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精神,展现了云南人民和高原、大山互相影响、互为依存、互敬互爱、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倡导这一精神,既是对优良传统的传承发扬,也有益于激发人们热爱高原、敬畏大山、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热情,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跨越。
三、云南精神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保驾护航 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突出表现为云南精神为云南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起了保驾护航作用。云南精神应运而生,在发展进程中首次确立了云南精神实质内容,为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公民思想道德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云南整体形象至关重要,有利于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见证和保障。
实践证明,精神是文化的精髓。精神如阳光,使沐浴者焕发勃勃生机;精神如良药,能让病患者喜迎曙光;精神是力量,让人挺起不屈的脊梁;精神是向导,带领人们走向前方。无
论是一个民族、国家、区域,还是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精神作为力量,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永远不倒。今天的云南,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使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迎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良机。在此机遇面前,如何因势利导实现发展目标,需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推进。 此前,我们或许并不缺乏云南精神,或许我们具备了云南精神的某些方面,只是我们不曾如此深入思考、反复锤炼、认真总结、全面阐释。将云南精神概括提炼为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在内容上综合了云南文化底蕴和时代潮流,集中了优秀人物个性特点和一般群众人格品质,既创新又务实、意蕴丰富;在表述上简短、凝练、准确、工整,便于传诵宣传。云南精神的提出,终结过去云南精神无准确表达的历史,开启云南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崭新发展时代,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是云南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云南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纵观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挫折甚至是失败,因为缺乏恒心毅力导致我们半途而废;因为不够开放包容导致我们固步自封。当前,我省发展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发展水平不高的矛盾和问题,转方式调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产业培育、桥头堡建设、扶贫攻坚难度加大,连续三年干旱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担忧等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持有悲观态度,精神松懈,工作不力。云南精神,焕发了人们的斗志,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别为困难所惧,别为假象所惑,别为得失所扰,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行走正道,始终保持卓越品质,始终保持加速前行,打破束缚,冲破藩篱,走向光明。
审视当前,云南的发展迎来了七大动力,转方式调结构的创新驱动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撬动力,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导向催动力,成渝滇中两经济区的引擎发动力,建设西南强桥头堡的龙头带动力,连片开发扶贫攻坚的辅助策动力,周边区域加快发展的外围推动力,这七大动力助推云南发展。这好比是一辆动力十足的火车,如何驾驭好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考验着人们的智慧和水平,如果驾驭者存在思想错误或者方法不当,就会脱离轨道酿成重大事故。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思想认识上的正确性是发展的保障。云南精神,蕴含科学的哲理,提升人完善人,服务发展,为云南人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将各种动力拧成一股强大合力,助推云南发展步伐。
精神源自文化,云南精神是对云南文化属性的总结升华。此前缺乏客观、准确、有力的定性,云南的文化属性不被外人所了解。由于缺少必要的认知基础,难免产生以偏概全的看法,个别人的形象影响到一群人的形象,一群人的形象能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形象,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代表云南大众文化属性的云南精神,向人们郑重宣告云南人的秉性,改善了外界对云南的认知和了解,增加了云南的魅力指数,提升了云南整体形象,有利于我们率先掌握形象塑造主动权,牢牢把握话语权,实事求是进行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其他不利因素先入为主颠倒是非,被动进行危机公关,耗费巨大却效果不佳,发生事倍功半的现象。这对于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各类要素涌入云南、发展云南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人民历来敦厚淳朴、性格直爽、热情好客,口碑较好。但也有少数人追逐蝇头小利,只顾眼前利益,违反社会公德乃至违法乱纪,损害了云南整体形象。尤其近来旅游业中出现了诸如导游打游客、宰客等事件,与云南长期倡导和维护的文明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严重危害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时挖掘云南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引导人们口传心授美好习俗,弘扬文明进步主旋律,自觉维护云南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云南精神的确立倡导,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公民思想道德准则和个
人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意义,启迪人们进行深入思考,作为云南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追求,如何将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满足个人追求中推动社会进步,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这是云南精神的重要时代意义之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云南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精神文化并加以倡导,这本身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积极行为,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响应。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这一云南精神,是对云南地域文化的高度概括,体现云南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美好场景,反映云南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展现云南人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通过对云南精神的挖掘,能够培育根植于云南、富有云南文化属性、顺应民心所向、易于内化于心、能够外化于行的核心价值体系,统一全省干部群众思想,确立云南干部群众的思想、行为标准,自觉抵制不良倾向,齐心协力投身于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伟大实践。
云南精神沉淀过去、始发现在、成就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排除干扰迷惑,脚踏广阔高原,牵手伟岸大山,努力将云南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个人行为的点
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成大胜,成就云南辉煌灿烂的明天。
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云南大跨越的精神坐标
http://www.yunnan.cn 发布时间 2011-11-28 06:30:48 星期一 来源:云南网 大 中 小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3元/月)
更多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
云南实现跨越发展,不仅需要清晰的目标的引领,还需要精神坐标的助力。就在省九次党代会召开前夕,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提出并阐述了“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这一全新提炼的“云南精神”,胸怀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既饱含对云南人民的深情,又满载对广袤红土地的厚望。一时间,云岭大地上回荡着对“云南精神”的思考与讨论„„ 晚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党代表、学者、名人、游子、网友„„道典故,重现大时代下闪光的历史场景;讲故事,由个人命运折射时代内涵;大讨论,寻觅头脑风暴的智慧,试图为读者阐述,我们心中的“云南精神”,而这,是一个书不穷、道不尽的永恒议题„„ 秦光荣首倡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
2011年8月30日,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首次阐述了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 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对此进行阐述。
他说,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省肩负的历史责任。要完成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仅需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努力工作,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摒弃陋习,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
树立高原情怀,就是立足高原、俯视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开拓的精神,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登高望远;创新的勇气,就是要像高原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奋进的斗志,就是要像高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包容的胸怀,就是要学习高原容纳万物的品格。
提倡大山精神,云南到处都是山,山与我们时刻相伴,大山扎根大地、昂首傲视万物,大山持之以恒,于无声中奋起,在坚持中屹立,大山支撑云南天地山河,也彰显云南人精气神,陪伴大山、仰视大山,我们要从大山中得到启迪,具有大山精神,也就是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才能傲然耸立;不断进取,像大山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勇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从不逃避电闪雷鸣,历尽风雨雪霜而巍然。
高原情怀就是高远、开放、包容,大山精神就是坚定、担当、务实。高原情怀、大山精神,是云南谋求新一轮大跨越、实现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究竟该如何融入每一个人的切实行动中,去助力跨越发展?今年11月,《云南日报》头版刊登的两篇特约评论员文章《论高原情怀》、《论大山精神》,为读者提供了思路,一时间,热议声不断响起。
论高原情怀(摘录)
树立高原情怀,要在人品修养上着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
要在务实作风上用功,一方面,时时处处事事,放眼天下,瞩目长远;勇于试验,敢于探索;善于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回应群众关切,耐心疏导群众情绪;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广采博引,吸纳融汇。另一方面,要把高原情怀化作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强大驱动力,化作打造屹立祖国西南大门坚不可摧的桥头堡的推动力,化作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创造力。
在思想方法上创新,通过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精神文明建设的所有领域、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党的建设的每次活动,把高原情怀的丰富内涵,带进社区、带进农村、带进企业、带进学校、带进千家万户,润物无声地传递给4600万各族群众。
论大山精神(摘录)
大山精神,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云南实际的奋斗目标。大山精神,要以开阔的胸襟,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来凝心聚智,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综合实力。大山精神,源于云南神奇独特的地理环境,蕴含着心忧天下、俯首为民的情怀。坚定执着、扎实苦干、图强进取、勇于担当的大山精神,不仅是云南山水锻造出来的地方精神,还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山精神的弘扬,要在“恒”字上下工夫,决不能走过场、一阵风。要在“实”字上做文章,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大山精神这朵盛开的精神奇葩,必将结出大山般的硕果回馈云南人民。
百年的大变局中闪光的云南精神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是云南人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
两千多年前,云南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门户,延绵不断的马帮商队开辟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翻开百年前的近现代史书,云南建成第一条国际铁路,设立第一个内陆海关,修筑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铺设了中印输油管道。
上世纪末,云南提出并推进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为桥头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证明,自强不息的云南各族人民从来就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从来就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从来就有奋发有为的精神。
【云南首辟通商口岸】
史迹:至19世纪90年代,位于中国内陆西南边陲的云南,已经开辟四处通商口岸,即蒙自、河口、思茅、腾越。
点评:随着1889年蒙自开埠和后续的思茅、河口、腾越相继开关,1905年昆明自开商埠,云南的经济形态体现出近代化的特征,云南小农自然经济在通商口岸覆盖的地区逐步瓦解,而封建专制统治的秩序、习惯、道统也出现裂痕。
【第一条国际铁路】
史迹:滇越铁路1903年开工,1910年通车,全长854公里,其中云南境内昆明至河口段长465公里,将昆明、河口、河内、海防连成一线,实现了印度支那半岛和中国内陆的快速轨道对接。对于这条铁路,当时的中国完全没有管理权,没有利润。
点评:这是云南乃至中国通往国外的第一条现代通道。滇越铁路打破了近代云南的封闭状态,改变了云南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云南的产业结构、工业分布、交通格局、区位优势。
【中国首个水电站】
史迹:1910年初,云南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向德国等外商订购设备,聘请德国专家。下半年正式动工修建,电站装有两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240千瓦,时经一年多,于1912年建成,通过32公里23千伏线路向昆明供电。至此,我国第一个水电站问世。
点评:石龙坝水电站一车间大门有这么一副楹联:“机本天然生运动,器凭水以见精奇”,楣联为“皓月之光”,这反映出人们对水电的最初认识。
【护国运动】
史迹:1915年12月25日,前云南都督蔡锷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反袁称帝的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胜利结束。
点评:正如梁启超所言:云南“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
【云南讲武堂】
史迹:这所军校的大门陆续走出了8313名毕业生,他们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帅朱德和叶剑英,二十几位上将。从这里先后走出数百名将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点评:军校者,将帅之摇篮。在近代史上,云南讲武堂一直扮演着云南革命重要据点的角色,成为西南地区团结革命力量的核心。
【西南联大】
史迹:1937年,日寇铁蹄进犯华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是南下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点评: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他山之石
全国各地:凝练精神 助力发展
地方精神被视为地方打造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定位精神表述语,并根据不同时期与时俱进予以调整,着力打造核心价值理念,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力量支点。
在2007年前,浙江、上海、河北、甘肃、山东、贵州、江苏、广东等8个省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区域精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云南、山东、浙江、上海、河北、贵州、北京、新疆、福建等13个省份已有或正在征集、升级本地的区域精神。
·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湖南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江苏精神: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
·山东精神: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
·贵州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
·新疆精神: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
·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上海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目录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 2
论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 ........................ 8
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云南大跨越的精神坐标 ..... 14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李志昌
http://www.yunnan.cn 发布时间:2012-07-09 11:28:17 星期一 来源: 大 中 小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3元/月)
当前,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云南精神的核心内涵是:“高原情怀: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坚定、担当、务实”。宣传云南精神,理解云南精神,实践云南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云南精神的特征
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体现。云南精神具有历史性、共同性、时代性和激励性四个基本特征。
历史性。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基因。精神基因如同生物基因一样,不是突然产生的,是一种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不断优化,在历史进化中继承延续的基本因素。云南精神,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在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云南精神源远流长,是在云南历史发展中继承延续下来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它来自历史、存于现实,也将延续于未来。云南精神贯通于云南人民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过程中,是在云南历史土壤中开出的“精神之花”、结出的“精神之果”。
共同性。民族精神、地区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性”。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长期交往交融、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精神品质。云南精神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就因为它表达了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的心声。事物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可以转化的。从云南区域来看,云南精神具有共同性,而从地区比较来看,它又具有云南特色、云南个性。我们出去,人家说我们是“云南人”,我们也自称是“云南人”。什么是“云南人”?具有高原情怀的人,具有大山品质的人,就是“云南人”。“云南人”是一个共同的称谓,也是一个共同的精神符号。
时代性。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来自于历史,但又不能停留于历史,而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封闭的、僵化的“精神”,将会在历史进程中渐渐淡化以至消失。只有开放的、发展的“精神”,反映时代特征、跟随时代进步的“精神”,才具有生机和活力。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云南精神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必须具有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改革创新,必须具有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短视、封闭、狭隘,脆弱、逃避、浮躁,不可能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更不可能产生改革创新的行为。
激励性。“精神”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指引、激励人们的行为。树立某种“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思想层面上,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当前,云南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关键是实现跨越发展。实现跨越发展,云南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从现实看,重大机遇有了,基础和条件也具备了,现在需要的是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跨越发展,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勇气和意志,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气和意志、科学理性态度
的统一。云南精神是激励广大干部、各族群众,推动云南发展进步、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云南精神有“根”,它根源于云南千百年历史;云南精神有“体”,它蕴藏在云南各族人民之中;云南精神有“魂”,它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云南精神有“力”,它是激励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原情怀的意蕴
高原情怀的意蕴,“高远”是大气,“开放”是大量,“包容”是大度。
高远。观察事物要有宽广的眼界,思考问题要有开阔的思维空间。观察事物,关键在于站在什么层次上来观察;思考问题,关键在于处在什么范围内来思考。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在高层次上观察事物,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只有在宽广深远的思维空间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站在低处只能看到近处,观察问题的层次低,思考问题的空间狭窄,必然导致目光短浅、思维肤浅、行为幼稚。推动云南发展进步,要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分析问题。同样的问题,观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空间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要在历史、现实、未来的延续中从长远看问题,要从世界大势、国家大局、云南整体来分析问题,才能从宏观上科学谋划决策,中观上周密部署安排,微观上切实操作执行。
开放。开放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开放,开放进步,封闭落后,这是历史规律。开放是资源流动、信息流动、人才流动的过程,也是精神交往、思想交流、知识传播的过程。开放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发展、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
封闭,不能成长进步;国家封闭、地区封闭,也不能发展进步。自我封闭会导致两种极端现象,即“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这是不利于发展进步的精神状态。国家开放、地区开放,首先是人要开放。人的开放包括精神开放和行为开放。精神开放,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丰富知识、开阔思维,了解世界、知道全国、熟悉全省。行为开放,就是要勇于交往、善于交往,既要善于“引进来”,还要敢于“走出去”。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客观原因,云南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是制约云南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身处大山,有开放精神,就能够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开放精神,就能够克服地理障碍、打破交通阻塞、突破信息封闭。有开放精神,就能获得资源、获取知识、吸引人才。有了开放精神,就敢于走出去,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参与竞争。
包容。在现实生活中,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一种合理现象。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是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补互助、合作竞争的机制,是事物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没有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就没有竞争,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进步。包容就是承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接纳特殊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追求各个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包容就是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各方面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良性竞争,实现共赢。包容是团结共事的条件,是和谐相处的基础。包容才能形成共识,从而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为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没有包容的胸怀,互不尊重,非此即彼,有我无你,针锋相对,就不可能团结共事、和谐相处。包容是相互的,你承认、尊重、接纳别人,别人也会承认、尊重、接纳你。当然也要注意,包容不是放弃原则、丢掉底线,包容的前提是合理性、正当性、合法性,对于不合理、不正当、不合法的事物和现象,不仅不能包容,还要勇于批评,敢于抵制。
大山品质的内涵
大山品质的内涵,“坚定”是意志品质,“担当”是责任品质,“务实”是行为品质。
坚定。即立场坚定,为民服务的立场要坚定,政治立场要坚定。为民服务立场的根本表现,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云南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政治立场坚定,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目标方向坚定,是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确定了科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就要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排除各种干扰,不放弃、不转向,直至取得成功。目标不断改变、方向不断转变,不可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只会导致浪费时间和精力,造成各种社会资源的巨大损耗。意志坚定,在奋斗过程中,遇到困难,碰到障碍,不会灰心丧气,不畏缩逃避,振作精神、理智应对,克服困难、跨越障碍,才能实现目标。
担当。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是“担当”的根本表现。在生活工作中,那些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就是敢于担当的人。“担当”不是空洞的口号,要表现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上。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本地区的发展和本部门的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个人的职业也要有责任感,尽心尽力,作出优异的成绩,才是“担当”的真正表现。空喊“担当”,没有责任感,工作不勤奋,成绩不优异,那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敢于担当,还表现在遭受挫折、发生失误时,不逃避、不推委,敢于面对、勇于承担。在生活工作中,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遭受挫折、发生失误,往往是难免的。面对挫折和失误,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逃避、推委,把失误责任推给别人,自己不愿承担、不敢承担,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一种态度是不逃避、不推委,该承担就承担,总结教训,改正错误,不因挫折和失误而放弃继续努力奋斗,这才是“担当”的突出表现。
务实。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就是“务实”。在生活工作中,“务实”很难,也最重要。言为心声,说实话是一种良好品质,要坚持原则,还要有勇气,一是一、二是二,不颠倒黑白,不混淆是非。说实话,才能表达真实意见,传递真实信息,反映真实情况,有利于决策、有利于工作。干实事,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方法妥当,措施具体,步骤扎实。干实事,珍惜时间和精力,节约各种社会资源,才能避免折腾,切实推动发展、促进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求实效”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宣传效应,经济是否增长、结构是否优化、质量是否提高、生态是否改善、社会是否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进一步提高等等,都要通过具体效果来体现。求实效,还要珍惜成本,减少代价,提高效益。成本高、代价大,收益小,不是“实效”;成本底、代价小,收益大,才是真正的“实效”。
云南精神是一种思想概括,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云南精神是一种精神路径,它将转化为云南发展的实践模式;云南精神是一面旗帜,指引、激励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走向美好未来。
作者 李志昌 中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原载2012年第6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关注”
论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
字号:小大 2012-06-13 10:21 我要评论(0)
饶 奎
2011年,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对云南精神作了精辟阐述:云南精神就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这一精神的提出,展现的是一种站得高、望得远、气定神闲、成竹在胸的全新境界,使地处西南边陲高原的云南,再次聚焦了人们的目光。云南精神的提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深刻认识高原、大山孕育产生的独特云南精神 ,
七彩云南,高原、山区占国土面积九成以上,气候类型丰富多样,生物种类数量庞大,25个少数民族世代在这里生活,大高原、大山区、多民族是云南最显著的特征。进入云南,视野所及是天蓝、山高、原阔、水清、林幽的景象,好似踏上白云端、进入仙境里、来到神秘园。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长期以来汲取着日月的精华、高原的灵气、大山的秀美,孕育了聪慧乐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产生了不少伟大杰出人物,尤其是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了诸如道德模范杨善洲、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索道医生邓前堆、植树30载的陆良八老等一批先进代表人物,亲山爱水护高原,大德笃行书华章,用行动和实践诠释了云南人的优良精神品质,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人们。
秦光荣书记对云南精神的概括,是基于多年来云南人民的生动实践。云南人民根植于高原上、群山里,高原、大山是云南人民的衣食父母、安身立命所在,人们对高原、大山怀有感激崇敬之情,崇拜山、崇拜高原、崇拜自然,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一直以来是云南人民身体里的最重要基因。秦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论述显然不是无的放矢,有着其深远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遵循的重要法则,为云南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起了保驾护航作用。
二、云南精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法则
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直接体现在云南精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法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周边发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原、大山是云南的宝贵财富,高原、大山在云南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人民从高原、大山取得了生产、生活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法则,努力实现供需平衡,形成了人与高原、大山和谐相处的局面,多年
来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奏响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的恢宏乐章,涌现出了思小高速公路、高原湖泊保护等合理统筹保护与开发标志性工程。创新开展了“城镇上山、用地上山”的生动实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合理有效利用高原、大山的有机统一。以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精神,展现了云南人民和高原、大山互相影响、互为依存、互敬互爱、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倡导这一精神,既是对优良传统的传承发扬,也有益于激发人们热爱高原、敬畏大山、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热情,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跨越。
三、云南精神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保驾护航 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突出表现为云南精神为云南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起了保驾护航作用。云南精神应运而生,在发展进程中首次确立了云南精神实质内容,为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公民思想道德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云南整体形象至关重要,有利于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见证和保障。
实践证明,精神是文化的精髓。精神如阳光,使沐浴者焕发勃勃生机;精神如良药,能让病患者喜迎曙光;精神是力量,让人挺起不屈的脊梁;精神是向导,带领人们走向前方。无
论是一个民族、国家、区域,还是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精神作为力量,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永远不倒。今天的云南,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使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迎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良机。在此机遇面前,如何因势利导实现发展目标,需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推进。 此前,我们或许并不缺乏云南精神,或许我们具备了云南精神的某些方面,只是我们不曾如此深入思考、反复锤炼、认真总结、全面阐释。将云南精神概括提炼为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在内容上综合了云南文化底蕴和时代潮流,集中了优秀人物个性特点和一般群众人格品质,既创新又务实、意蕴丰富;在表述上简短、凝练、准确、工整,便于传诵宣传。云南精神的提出,终结过去云南精神无准确表达的历史,开启云南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崭新发展时代,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是云南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云南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纵观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挫折甚至是失败,因为缺乏恒心毅力导致我们半途而废;因为不够开放包容导致我们固步自封。当前,我省发展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发展水平不高的矛盾和问题,转方式调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产业培育、桥头堡建设、扶贫攻坚难度加大,连续三年干旱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担忧等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持有悲观态度,精神松懈,工作不力。云南精神,焕发了人们的斗志,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别为困难所惧,别为假象所惑,别为得失所扰,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行走正道,始终保持卓越品质,始终保持加速前行,打破束缚,冲破藩篱,走向光明。
审视当前,云南的发展迎来了七大动力,转方式调结构的创新驱动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撬动力,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导向催动力,成渝滇中两经济区的引擎发动力,建设西南强桥头堡的龙头带动力,连片开发扶贫攻坚的辅助策动力,周边区域加快发展的外围推动力,这七大动力助推云南发展。这好比是一辆动力十足的火车,如何驾驭好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考验着人们的智慧和水平,如果驾驭者存在思想错误或者方法不当,就会脱离轨道酿成重大事故。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思想认识上的正确性是发展的保障。云南精神,蕴含科学的哲理,提升人完善人,服务发展,为云南人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将各种动力拧成一股强大合力,助推云南发展步伐。
精神源自文化,云南精神是对云南文化属性的总结升华。此前缺乏客观、准确、有力的定性,云南的文化属性不被外人所了解。由于缺少必要的认知基础,难免产生以偏概全的看法,个别人的形象影响到一群人的形象,一群人的形象能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形象,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代表云南大众文化属性的云南精神,向人们郑重宣告云南人的秉性,改善了外界对云南的认知和了解,增加了云南的魅力指数,提升了云南整体形象,有利于我们率先掌握形象塑造主动权,牢牢把握话语权,实事求是进行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其他不利因素先入为主颠倒是非,被动进行危机公关,耗费巨大却效果不佳,发生事倍功半的现象。这对于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各类要素涌入云南、发展云南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人民历来敦厚淳朴、性格直爽、热情好客,口碑较好。但也有少数人追逐蝇头小利,只顾眼前利益,违反社会公德乃至违法乱纪,损害了云南整体形象。尤其近来旅游业中出现了诸如导游打游客、宰客等事件,与云南长期倡导和维护的文明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严重危害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时挖掘云南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引导人们口传心授美好习俗,弘扬文明进步主旋律,自觉维护云南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云南精神的确立倡导,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公民思想道德准则和个
人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意义,启迪人们进行深入思考,作为云南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追求,如何将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满足个人追求中推动社会进步,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这是云南精神的重要时代意义之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云南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精神文化并加以倡导,这本身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积极行为,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响应。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这一云南精神,是对云南地域文化的高度概括,体现云南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美好场景,反映云南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展现云南人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通过对云南精神的挖掘,能够培育根植于云南、富有云南文化属性、顺应民心所向、易于内化于心、能够外化于行的核心价值体系,统一全省干部群众思想,确立云南干部群众的思想、行为标准,自觉抵制不良倾向,齐心协力投身于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伟大实践。
云南精神沉淀过去、始发现在、成就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排除干扰迷惑,脚踏广阔高原,牵手伟岸大山,努力将云南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个人行为的点
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成大胜,成就云南辉煌灿烂的明天。
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云南大跨越的精神坐标
http://www.yunnan.cn 发布时间 2011-11-28 06:30:48 星期一 来源:云南网 大 中 小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3元/月)
更多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
云南实现跨越发展,不仅需要清晰的目标的引领,还需要精神坐标的助力。就在省九次党代会召开前夕,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提出并阐述了“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这一全新提炼的“云南精神”,胸怀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既饱含对云南人民的深情,又满载对广袤红土地的厚望。一时间,云岭大地上回荡着对“云南精神”的思考与讨论„„ 晚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党代表、学者、名人、游子、网友„„道典故,重现大时代下闪光的历史场景;讲故事,由个人命运折射时代内涵;大讨论,寻觅头脑风暴的智慧,试图为读者阐述,我们心中的“云南精神”,而这,是一个书不穷、道不尽的永恒议题„„ 秦光荣首倡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
2011年8月30日,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首次阐述了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 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对此进行阐述。
他说,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省肩负的历史责任。要完成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仅需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努力工作,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摒弃陋习,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
树立高原情怀,就是立足高原、俯视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开拓的精神,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登高望远;创新的勇气,就是要像高原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奋进的斗志,就是要像高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包容的胸怀,就是要学习高原容纳万物的品格。
提倡大山精神,云南到处都是山,山与我们时刻相伴,大山扎根大地、昂首傲视万物,大山持之以恒,于无声中奋起,在坚持中屹立,大山支撑云南天地山河,也彰显云南人精气神,陪伴大山、仰视大山,我们要从大山中得到启迪,具有大山精神,也就是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才能傲然耸立;不断进取,像大山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勇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从不逃避电闪雷鸣,历尽风雨雪霜而巍然。
高原情怀就是高远、开放、包容,大山精神就是坚定、担当、务实。高原情怀、大山精神,是云南谋求新一轮大跨越、实现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究竟该如何融入每一个人的切实行动中,去助力跨越发展?今年11月,《云南日报》头版刊登的两篇特约评论员文章《论高原情怀》、《论大山精神》,为读者提供了思路,一时间,热议声不断响起。
论高原情怀(摘录)
树立高原情怀,要在人品修养上着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
要在务实作风上用功,一方面,时时处处事事,放眼天下,瞩目长远;勇于试验,敢于探索;善于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回应群众关切,耐心疏导群众情绪;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广采博引,吸纳融汇。另一方面,要把高原情怀化作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强大驱动力,化作打造屹立祖国西南大门坚不可摧的桥头堡的推动力,化作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创造力。
在思想方法上创新,通过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精神文明建设的所有领域、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党的建设的每次活动,把高原情怀的丰富内涵,带进社区、带进农村、带进企业、带进学校、带进千家万户,润物无声地传递给4600万各族群众。
论大山精神(摘录)
大山精神,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云南实际的奋斗目标。大山精神,要以开阔的胸襟,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来凝心聚智,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综合实力。大山精神,源于云南神奇独特的地理环境,蕴含着心忧天下、俯首为民的情怀。坚定执着、扎实苦干、图强进取、勇于担当的大山精神,不仅是云南山水锻造出来的地方精神,还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山精神的弘扬,要在“恒”字上下工夫,决不能走过场、一阵风。要在“实”字上做文章,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大山精神这朵盛开的精神奇葩,必将结出大山般的硕果回馈云南人民。
百年的大变局中闪光的云南精神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是云南人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
两千多年前,云南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门户,延绵不断的马帮商队开辟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翻开百年前的近现代史书,云南建成第一条国际铁路,设立第一个内陆海关,修筑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铺设了中印输油管道。
上世纪末,云南提出并推进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为桥头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证明,自强不息的云南各族人民从来就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从来就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从来就有奋发有为的精神。
【云南首辟通商口岸】
史迹:至19世纪90年代,位于中国内陆西南边陲的云南,已经开辟四处通商口岸,即蒙自、河口、思茅、腾越。
点评:随着1889年蒙自开埠和后续的思茅、河口、腾越相继开关,1905年昆明自开商埠,云南的经济形态体现出近代化的特征,云南小农自然经济在通商口岸覆盖的地区逐步瓦解,而封建专制统治的秩序、习惯、道统也出现裂痕。
【第一条国际铁路】
史迹:滇越铁路1903年开工,1910年通车,全长854公里,其中云南境内昆明至河口段长465公里,将昆明、河口、河内、海防连成一线,实现了印度支那半岛和中国内陆的快速轨道对接。对于这条铁路,当时的中国完全没有管理权,没有利润。
点评:这是云南乃至中国通往国外的第一条现代通道。滇越铁路打破了近代云南的封闭状态,改变了云南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云南的产业结构、工业分布、交通格局、区位优势。
【中国首个水电站】
史迹:1910年初,云南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向德国等外商订购设备,聘请德国专家。下半年正式动工修建,电站装有两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240千瓦,时经一年多,于1912年建成,通过32公里23千伏线路向昆明供电。至此,我国第一个水电站问世。
点评:石龙坝水电站一车间大门有这么一副楹联:“机本天然生运动,器凭水以见精奇”,楣联为“皓月之光”,这反映出人们对水电的最初认识。
【护国运动】
史迹:1915年12月25日,前云南都督蔡锷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反袁称帝的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胜利结束。
点评:正如梁启超所言:云南“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
【云南讲武堂】
史迹:这所军校的大门陆续走出了8313名毕业生,他们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帅朱德和叶剑英,二十几位上将。从这里先后走出数百名将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点评:军校者,将帅之摇篮。在近代史上,云南讲武堂一直扮演着云南革命重要据点的角色,成为西南地区团结革命力量的核心。
【西南联大】
史迹:1937年,日寇铁蹄进犯华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是南下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点评: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他山之石
全国各地:凝练精神 助力发展
地方精神被视为地方打造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定位精神表述语,并根据不同时期与时俱进予以调整,着力打造核心价值理念,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力量支点。
在2007年前,浙江、上海、河北、甘肃、山东、贵州、江苏、广东等8个省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区域精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云南、山东、浙江、上海、河北、贵州、北京、新疆、福建等13个省份已有或正在征集、升级本地的区域精神。
·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湖南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江苏精神: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
·山东精神: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
·贵州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
·新疆精神: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
·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上海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