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际遇的慨叹 --王安石[明妃曲]赏析

王安石幼年即怀大志,年十七八,就以天下为己任。嘉祐三年,王为地方官,即写出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北宋“积弱积贫”,“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主张“改易更革”。但是遭到宗仁的拒绝。后一年,写了《明妃曲》二首,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感叹。

昭君故事,是诗人常用的题材。王安石的诗,一扫历代诗人亟写昭君留恋君恩的传统,而在勾画古今艳传的绝代佳人的形象中,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才遭埋没、受压制的社会现象,流露出了作者当时不为世所知重的感慨。这是王诗早年的重要诗作之一。此诗一出,引起了当时诗坛的轰动,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刘敞都写了和篇。

诗从昭君出宫写起,勾画了她不忍远离故土的悲伤情态。昭君和亲远嫁,前途难料,离开故土,亲人难见,所以自生悲伤,顾影自怜。“泪湿春风鬓脚垂”与“低徊顾影无颜色”,从外表到内心,写出了她的悲苦之状。她的这一悲苦之态竟还引得汉元帝“不自持”,这也反衬出她的美丽绝伦。作者对昭君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而对沉迷女色的汉元帝作了辛辣的嘲讽。汉元帝后宫佳丽无数,以至他只能依画工所画肖像来选择妃嫔。而昭君偏偏“意态由来画不成”,画工毛延寿因此作了屈死鬼。这里表面上是为毛延寿翻案,实际上是讽刺汉元帝荒淫愚昧,无知人之明,具有很强的批判意味。诗接下来写昭君远嫁后度日如年的思乡之情。昭君身在异域,心怀故土,不改汉宫装。可惜汉宫衣总有“着尽”之日,衣虽尽而思乡之情无尽,只能靠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情。写到这里,昭君的境遇似乎是很悲惨的了。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借家人之口来宽慰她:“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你嫁在匈奴虽然不幸,还能得到单于的宠爱,对比汉武帝待阿娇,爱之欲金屋藏娇,恶之则幽闭于长门要好多了,人生失意是不分江南塞北的。这最后一句深沉的慨叹,使诗超出了昭君形象本身的意义,而揭示出一种人生际遇的普遍现象,使诗具有了深沉的批判意义。

附:                      明   妃   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   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   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原载王传学著《语文教学与诗文鉴赏》中国文联出版社)

王安石幼年即怀大志,年十七八,就以天下为己任。嘉祐三年,王为地方官,即写出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北宋“积弱积贫”,“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主张“改易更革”。但是遭到宗仁的拒绝。后一年,写了《明妃曲》二首,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感叹。

昭君故事,是诗人常用的题材。王安石的诗,一扫历代诗人亟写昭君留恋君恩的传统,而在勾画古今艳传的绝代佳人的形象中,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才遭埋没、受压制的社会现象,流露出了作者当时不为世所知重的感慨。这是王诗早年的重要诗作之一。此诗一出,引起了当时诗坛的轰动,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刘敞都写了和篇。

诗从昭君出宫写起,勾画了她不忍远离故土的悲伤情态。昭君和亲远嫁,前途难料,离开故土,亲人难见,所以自生悲伤,顾影自怜。“泪湿春风鬓脚垂”与“低徊顾影无颜色”,从外表到内心,写出了她的悲苦之状。她的这一悲苦之态竟还引得汉元帝“不自持”,这也反衬出她的美丽绝伦。作者对昭君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而对沉迷女色的汉元帝作了辛辣的嘲讽。汉元帝后宫佳丽无数,以至他只能依画工所画肖像来选择妃嫔。而昭君偏偏“意态由来画不成”,画工毛延寿因此作了屈死鬼。这里表面上是为毛延寿翻案,实际上是讽刺汉元帝荒淫愚昧,无知人之明,具有很强的批判意味。诗接下来写昭君远嫁后度日如年的思乡之情。昭君身在异域,心怀故土,不改汉宫装。可惜汉宫衣总有“着尽”之日,衣虽尽而思乡之情无尽,只能靠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情。写到这里,昭君的境遇似乎是很悲惨的了。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借家人之口来宽慰她:“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你嫁在匈奴虽然不幸,还能得到单于的宠爱,对比汉武帝待阿娇,爱之欲金屋藏娇,恶之则幽闭于长门要好多了,人生失意是不分江南塞北的。这最后一句深沉的慨叹,使诗超出了昭君形象本身的意义,而揭示出一种人生际遇的普遍现象,使诗具有了深沉的批判意义。

附:                      明   妃   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   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   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原载王传学著《语文教学与诗文鉴赏》中国文联出版社)


相关文章

  • 千古兴亡多少事3
  •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二) 班级 姓名 编号 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刘宛丽 审核人签名: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选材特点和抒情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诗篇中的观点态度. 2.了解古 ...查看


  • 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二首 目录 明妃曲原文 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 ...查看


  • 2017诗歌赏析
  • 鉴赏诗歌形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 ...查看


  •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 ...查看


  • 杜甫的诗:[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 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 题材.(2分) (2) 请结合诗歌内容 ...查看


  • 高一杜甫诗三首赏析
  •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解析]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 ...查看


  • 学习一下几位大诗人关于王昭君的诗
  • 学习一下几位大诗人关于王昭君的诗.个人偏爱王安石的 王昭君 李白 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 ...查看


  • 曲江其一赏析
  • 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暮春.当时,唐军已经收复长安, 唐肃宗与朝中文武也已回到京 ...查看


  • 语文八上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 八(上)古诗鉴赏 春 望 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____"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