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_特点及建构

第1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No.1

                      

2007年2月JournalofTian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Feb.2007

【教育理论探索】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

张家军,马吉宏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

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的、满意的结果。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

[关键词] 师生关系;和谐;建构

[中图分类号] G456 [[]-2277(2007)01-0005-03

  深恶痛绝,于是我们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上,从情感、态度和言行等方面给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这种规定被全社会所认同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以维持师生关系的发展。诚然,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灵魂工程师”应对和谐的师生关系负责,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者之一,学生也应付出努力。正如有学者指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发展,与学生一道获得幸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考虑教师的幸福只考虑学生幸福的教育,客观上是要求教师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这是不现实的[1](33)。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学生作为“被统治者”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也不是教师作为“工具”任凭学生“游戏”。只强调单方面的师生关系是不健康、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乃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及特点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的成熟、完满阶段。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与特点。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2]。从师生关系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首先,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即教师作用于学生,学生也要作用于教师。其次,师生关系中师生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了相互影响,即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了影响。再次,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又是一

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在特殊的环境———学校中,通过专门培养人的教师及其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发展的美好阶段,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那么,什么是和谐呢?一般认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成熟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原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三个时期,而和谐只产生于成熟阶段;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和谐是事物内部关系全面协调的统一[3]。由此可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阶段。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提到师生关系时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对话”,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包括这些内容,但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的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笔者以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均衡发展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但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间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为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4]。其中师生的工作关系是最根本的,并受教育目的制约,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需要,是师生最基本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师生社会化和个人满足的需要;心理关系是师生的情感和认识的需要。这三个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这三种关系的均衡发展。忽略了师生之间任何一种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和谐的而且是不健康的师生关系。

5

张家军 马吉宏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

2.双方付出

从上述对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中我们可以发现,和谐师

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教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的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在重视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情况下,学生也应抓住时机,积极配合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学生是学校中任何革新活动的参与者或革新者的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获益者。只有师生的共同作用才能发生革新[5]。我们要突破以前不良的师生关系的界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付出。

3.双方获益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获益的结果。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取得好的效果,还让学生感受到有种安全感、归属感和,的心理需要。同时,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满足教师作为人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进步也体现了教师之作为“教师”的价值,体现了他们的能力。曾有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则是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

[6]

“产品”。可见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活动本身的结果也是教师发展、教师获益的一部分。哈格里夫斯曾提到师生关系依据彼此情景定义的一致性与否存在着三种可能:和谐、不和谐、假和谐。其中和谐就是师生双方均获益,不和谐是师生双方均受害,假和谐是有时获益有时受害。他指出,尽管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利,但事实上很少有教师会不折不扣地使用;尽管学生处于被动、无权的状态,但事实上学生仍可以通过破坏等手段以无形的力量进行对抗。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方共同促进,彼此获益的结果。

4.双方愉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彼此感到愉悦、满足。首先,这种关系是以一种平等的、信任的、尊重的态度和行为来维系的。这种过程是令人轻松、愉悦的。另外,通过师生努力而产生的和谐关系的结果是师生共同获益,这种结果也是令人愉悦的。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这种愉悦既是过程的愉悦,又是结果的愉悦。任何一种以牺牲师生任何一方的愉快和满足为代价换来的师生关系的“和谐”都不是持久的和谐,是一种“假和谐”或者说是不和谐。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各自合理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彼此尊重、相互促进,在愉悦的气氛和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7]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师生双方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运用各种策略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应做到: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将学生的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满足。正确认识和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到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贯穿教育的精神支柱。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认识到教学不仅仅要发,重视学是否对自己言听计从,再次,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教师应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不良观念给师生关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名利观,不以学生家庭的财富和名利来确定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目的。

同时,学生也应做到: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应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还应从小学会宽容、学会爱自己和爱别人。学生应知道教师也是人,也需要爱。学生对教师的“爱”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真诚、热心地对待教师。第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也有人把它看成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一套认识论信念系统,它涉及对知识性质、学习性质、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等多维度的直觉认识[8]。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于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评教”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学生应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自己的劣势。这就需要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将教师的阅历、经验和见解等作为自己的借鉴。学生应树立自信,克服胆怯心理,认识到教师是一般的、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敢于同教师交往,乐于同教师交往。

(二)提高能力,正确对待

能力素质是师生能否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师生提高彼此的能力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为此,教师应做到:第一,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注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在道德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做到为人师表。在个性方面努力做到开朗大方、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等。第二,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对自己的学

6

张家军 马吉宏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

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就常常对学生抱一种完全不正确的看

[9](31)法”。因此教师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对教师对待自己和同伴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学生会为教师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态度,并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曾指出: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自己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9](39)。因此教师应不因学生的家庭条件、外貌特征、成绩状况、性格特点等而不公平地对待学生。第四,主动关爱学生。爱是一切情感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只有教师和学生真诚地相互关爱,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教师还要对每一个学生抱有期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学生也应做到:第一,主动提高自己,始终追求进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身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会赢得教师对他的好感,并激发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热情。这种好感和热情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另外,学生还应注意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第二,尊敬教师,善待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叫“育人”,这种劳动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倾注了教师大量的心血、精力以及情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因此,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爱教师。“学生的尊敬和爱慕,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爱,而学生的对立情绪又往往是许多教师感到对学生‘爱不起来’的

[10]

原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人格上的尊重,而不是对教师一味地服从。学生还应主动关心和善待身边的其他人,通过善待其他人,能更好地赢得他人和教师的好评和喜爱。

(三)运用策略,深入交往由于教师经验的丰富性和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教师如何运用策略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换位思考。师生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彼此交往的态度、言行等。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理解学生不成熟的态度和言行。教师在要求学生的时候,应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且自己应做出表率。

2.兴趣融合。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与

学生兴趣的融合点,再逐步扩大对话范围。“兴趣融合点就是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它不是强者对弱者兴趣的剥夺,即不是教师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兴趣,也不是教师迫于某种压力而向学生的兴趣无原则的让步,而是形成师生共同的兴[1](279)趣”。共同的兴趣是师生扩大和深入交往的基础,是师生形成良好的印象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3.批评的艺术。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要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批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错误时应视其所犯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学生的性格和批评的场合,灵活地运用批评。在批评学生后,应适当给予安抚。这种批评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学生易于接受和改正并且不伤害师生关系。

4.恰当赞赏。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和优秀表现加以赞,挑选值语言的赞赏、行为的认可、物质的奖励等。教师在对学生赞赏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赞赏过度和赞赏不及,避免对不值得赞赏的行为的赞赏。

5.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匿名信等方式保证学生反馈通道的畅通。这种反馈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交往的方式方法以及个别行为习惯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仔细思考这些意见或建议。对于自己做错的要改正,做得不好的要改进,学生误会的地方要想办法澄清。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3.

[2]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3]刘光.论和谐概念[J].东岳论丛,2002,(4).

[4]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1.

[5]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6.

[6]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1.

[7]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

版社,2001.92.

[8]刘儒德.学生的学习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5,(5).

[9][苏]列.符.赞科夫,杜殿坤.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0.31.

[10]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47.

责任编辑:和学新

7

第1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No.1

                      

2007年2月JournalofTian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Feb.2007

【教育理论探索】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

张家军,马吉宏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

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的、满意的结果。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

[关键词] 师生关系;和谐;建构

[中图分类号] G456 [[]-2277(2007)01-0005-03

  深恶痛绝,于是我们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上,从情感、态度和言行等方面给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这种规定被全社会所认同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以维持师生关系的发展。诚然,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灵魂工程师”应对和谐的师生关系负责,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者之一,学生也应付出努力。正如有学者指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发展,与学生一道获得幸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考虑教师的幸福只考虑学生幸福的教育,客观上是要求教师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这是不现实的[1](33)。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学生作为“被统治者”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也不是教师作为“工具”任凭学生“游戏”。只强调单方面的师生关系是不健康、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乃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及特点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的成熟、完满阶段。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与特点。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2]。从师生关系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首先,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即教师作用于学生,学生也要作用于教师。其次,师生关系中师生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了相互影响,即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了影响。再次,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又是一

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在特殊的环境———学校中,通过专门培养人的教师及其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发展的美好阶段,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那么,什么是和谐呢?一般认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成熟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原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三个时期,而和谐只产生于成熟阶段;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和谐是事物内部关系全面协调的统一[3]。由此可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阶段。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提到师生关系时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对话”,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包括这些内容,但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的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笔者以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均衡发展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但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间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为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4]。其中师生的工作关系是最根本的,并受教育目的制约,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需要,是师生最基本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师生社会化和个人满足的需要;心理关系是师生的情感和认识的需要。这三个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这三种关系的均衡发展。忽略了师生之间任何一种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和谐的而且是不健康的师生关系。

5

张家军 马吉宏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

2.双方付出

从上述对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中我们可以发现,和谐师

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教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的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在重视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情况下,学生也应抓住时机,积极配合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学生是学校中任何革新活动的参与者或革新者的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获益者。只有师生的共同作用才能发生革新[5]。我们要突破以前不良的师生关系的界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付出。

3.双方获益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获益的结果。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取得好的效果,还让学生感受到有种安全感、归属感和,的心理需要。同时,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满足教师作为人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进步也体现了教师之作为“教师”的价值,体现了他们的能力。曾有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则是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

[6]

“产品”。可见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活动本身的结果也是教师发展、教师获益的一部分。哈格里夫斯曾提到师生关系依据彼此情景定义的一致性与否存在着三种可能:和谐、不和谐、假和谐。其中和谐就是师生双方均获益,不和谐是师生双方均受害,假和谐是有时获益有时受害。他指出,尽管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利,但事实上很少有教师会不折不扣地使用;尽管学生处于被动、无权的状态,但事实上学生仍可以通过破坏等手段以无形的力量进行对抗。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方共同促进,彼此获益的结果。

4.双方愉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彼此感到愉悦、满足。首先,这种关系是以一种平等的、信任的、尊重的态度和行为来维系的。这种过程是令人轻松、愉悦的。另外,通过师生努力而产生的和谐关系的结果是师生共同获益,这种结果也是令人愉悦的。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这种愉悦既是过程的愉悦,又是结果的愉悦。任何一种以牺牲师生任何一方的愉快和满足为代价换来的师生关系的“和谐”都不是持久的和谐,是一种“假和谐”或者说是不和谐。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各自合理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彼此尊重、相互促进,在愉悦的气氛和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7]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师生双方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运用各种策略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应做到: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将学生的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满足。正确认识和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到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贯穿教育的精神支柱。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认识到教学不仅仅要发,重视学是否对自己言听计从,再次,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教师应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不良观念给师生关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名利观,不以学生家庭的财富和名利来确定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目的。

同时,学生也应做到: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应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还应从小学会宽容、学会爱自己和爱别人。学生应知道教师也是人,也需要爱。学生对教师的“爱”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真诚、热心地对待教师。第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也有人把它看成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一套认识论信念系统,它涉及对知识性质、学习性质、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等多维度的直觉认识[8]。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于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评教”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学生应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自己的劣势。这就需要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将教师的阅历、经验和见解等作为自己的借鉴。学生应树立自信,克服胆怯心理,认识到教师是一般的、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敢于同教师交往,乐于同教师交往。

(二)提高能力,正确对待

能力素质是师生能否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师生提高彼此的能力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为此,教师应做到:第一,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注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在道德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做到为人师表。在个性方面努力做到开朗大方、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等。第二,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对自己的学

6

张家军 马吉宏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

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就常常对学生抱一种完全不正确的看

[9](31)法”。因此教师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对教师对待自己和同伴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学生会为教师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态度,并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曾指出: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自己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9](39)。因此教师应不因学生的家庭条件、外貌特征、成绩状况、性格特点等而不公平地对待学生。第四,主动关爱学生。爱是一切情感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只有教师和学生真诚地相互关爱,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教师还要对每一个学生抱有期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学生也应做到:第一,主动提高自己,始终追求进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身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会赢得教师对他的好感,并激发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热情。这种好感和热情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另外,学生还应注意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第二,尊敬教师,善待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叫“育人”,这种劳动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倾注了教师大量的心血、精力以及情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因此,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爱教师。“学生的尊敬和爱慕,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爱,而学生的对立情绪又往往是许多教师感到对学生‘爱不起来’的

[10]

原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人格上的尊重,而不是对教师一味地服从。学生还应主动关心和善待身边的其他人,通过善待其他人,能更好地赢得他人和教师的好评和喜爱。

(三)运用策略,深入交往由于教师经验的丰富性和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教师如何运用策略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换位思考。师生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彼此交往的态度、言行等。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理解学生不成熟的态度和言行。教师在要求学生的时候,应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且自己应做出表率。

2.兴趣融合。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与

学生兴趣的融合点,再逐步扩大对话范围。“兴趣融合点就是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它不是强者对弱者兴趣的剥夺,即不是教师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兴趣,也不是教师迫于某种压力而向学生的兴趣无原则的让步,而是形成师生共同的兴[1](279)趣”。共同的兴趣是师生扩大和深入交往的基础,是师生形成良好的印象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3.批评的艺术。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要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批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错误时应视其所犯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学生的性格和批评的场合,灵活地运用批评。在批评学生后,应适当给予安抚。这种批评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学生易于接受和改正并且不伤害师生关系。

4.恰当赞赏。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和优秀表现加以赞,挑选值语言的赞赏、行为的认可、物质的奖励等。教师在对学生赞赏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赞赏过度和赞赏不及,避免对不值得赞赏的行为的赞赏。

5.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匿名信等方式保证学生反馈通道的畅通。这种反馈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交往的方式方法以及个别行为习惯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仔细思考这些意见或建议。对于自己做错的要改正,做得不好的要改进,学生误会的地方要想办法澄清。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3.

[2]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3]刘光.论和谐概念[J].东岳论丛,2002,(4).

[4]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1.

[5]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6.

[6]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1.

[7]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

版社,2001.92.

[8]刘儒德.学生的学习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5,(5).

[9][苏]列.符.赞科夫,杜殿坤.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0.31.

[10]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47.

责任编辑:和学新

7


相关文章

  •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
  •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概念.要素及其理解: 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要素:教育者(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活动的人.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 ...查看


  • 2015重庆市[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资料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1.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查看


  • 能手评选考试要点
  • 能手评选考试要点 1.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新发展四个阶段. <学记>(收入<礼记> ...查看


  • 班级共同体的创建
  • 班级共同体的创建 摘要:班级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场所,为了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共同体,文章提出了班级共同体创建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创建方法主要有永远相信学生,不过度使用奖罚,创设快乐.积极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获得& ...查看


  •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王敏勤
  •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假说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如果这次课程改革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 ...查看


  • 徐州市教师考试复习题
  • 徐州市中小学教师初定考试复习提纲 徐州市教育局师资处主办 徐州市中小学教师初定考试复习提纲 一.师德方面 1.简述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对教师要"关 ...查看


  • 教学组织策略与艺术
  • 教学组织策略与艺术 第一章, 新课程与教学组织的变革 1. 教学组织:是对教学组织的各种因素的安排.组合或者联接 2. 几种主要的教学形式 (1) 基于能力的分组教学 (2) 基于合作的分组教学 (3) 开放式教学 (4) 小班教学 (5) ...查看


  •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作者:李华 富源县第一中学) 1.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 是运用教学技术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解决方法和途径, 然后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计划过程.由于教学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