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阿密度假。
四天没有网络,在船上。看着各种酒吧,party,喜剧,电影,奢华餐厅,读着 关于美国内战,爱情的书《冷山》,在苦难的小说里,和狂欢的现实里,我关于幸福和生活的意义之类的话题,想了一遍又一遍。
下船上网,恰好看到了这个题目。很应景。
关于“快乐”,我曾执迷了一阵。哈佛的《幸福课》看了三遍。那时候,恰好在一个国企做助理,一月工资一万,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白天除了自己读书,就是和几个同事琢磨中午吃什么。真痛苦。以为自己可以去国企经历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找到自己的方向的。每天自己读书,去 公园喂猫,走路,却怎么也难有激情。那时候,刚刚和前任分手,有了一大块的时间发呆,出国的事情也耽搁了,好似,毫无快乐可言。
曾经简单快乐努力地自己,一下子就懵掉了。“我的快乐哪里去了?”我问自己。看《幸福课》写什么“每天感恩的三件事”。写了那么个十几天,毫无滋味。感恩,可是心里没有劲头。也可以去shopping,可是那不能让我开心。也可以去旅行,也不带劲。自己去做志愿者,找人聊天,组织活动。暂时的开心一下,一静下来,还是不快乐。一度的,我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要不然,怎么晚上自己看书,看着看着满脸就是泪呢。
哈佛的《幸福课》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我也经常想,我们小的时候,那么容易快乐,为什么长大了,想要的口红,高跟鞋都有了,反而不快乐呢?甚至,我都要去读积极心理学专业了。
可是有一天,我突然想,就如 “安全感”是不是存在一样,“快乐”会不会也是我们人类创造出来骗自己的东西?
嗯,不去想它怎样?就着手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
我在国企的工作,不喜欢。我就想辞掉。没直接辞掉,因为合同期2年。但是,我开始自己继续兼职做老师,因为我喜欢。每天5点下班,我继续去上两个小时的课。9点下课,算计着自己赚了几百块,买一点自己喜欢吃的,就乐呵着回家了。地铁一个多小时,也不觉得发闷了。 我想出国,就着手申请,不贪婪这看似“铁饭碗”的职位了。准备申请的事情,忙活起来,忘了快乐不快乐的事情了。拿到录取,就计划着第一次出国旅行,不去想未来,不算计过去,看景,写字,走路,不管一趟旅行给自己多少价值。当下享受就好。
就这样,似乎,内心又慢慢充盈着一种叫做“快乐”的东西。
想太多“意义”,想太多“快不快乐”,杀死了我们的“快乐”。
正如研究发现,“理智”杀死了我们的快乐。那么,试着多用感性来感受当下,或许会好些。比如,遇到了你心动的人,没有因为他无车无房拒绝他。比如,在人生岔路的时候,“任性冲动”地选择那个自己觉得“好玩”的,而不是更安全的选择。比如,在你不想当“乖乖女”的时候,做些“叛逆”的事情。
在西班牙朝圣之路上认识了一个83岁的老头子。最近,他给我写邮件说:“我34岁的时候,辞掉了布朗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去了墨西哥做一个我认为很有意思但是没有钱的项目。一般的人都说我疯了。但是,我现在回头想想,我活着,就朝着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奔去了。我活的很快乐。” 我读着,仿佛又看到了他笑眯眯地脸。
在常春藤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 和 有趣没钱的项目里,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或许,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快乐。我们选择“安全” 而非“有趣”。 我们想了太多,算计太多,失掉了快乐需要的感性。
啰嗦那么多,我想说,快30岁的时候,我发现人生并不是要30岁之前结婚生娃买房买车。人生可以是参差多态的。想任性,不死掉,就可以的。计较太多,特别是金钱这个东西,拥有越多,越麻木。选择有趣的生活,别选择“有钱”的生活,也许会快乐一点。
By Nicole
在迈阿密度假。
四天没有网络,在船上。看着各种酒吧,party,喜剧,电影,奢华餐厅,读着 关于美国内战,爱情的书《冷山》,在苦难的小说里,和狂欢的现实里,我关于幸福和生活的意义之类的话题,想了一遍又一遍。
下船上网,恰好看到了这个题目。很应景。
关于“快乐”,我曾执迷了一阵。哈佛的《幸福课》看了三遍。那时候,恰好在一个国企做助理,一月工资一万,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白天除了自己读书,就是和几个同事琢磨中午吃什么。真痛苦。以为自己可以去国企经历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找到自己的方向的。每天自己读书,去 公园喂猫,走路,却怎么也难有激情。那时候,刚刚和前任分手,有了一大块的时间发呆,出国的事情也耽搁了,好似,毫无快乐可言。
曾经简单快乐努力地自己,一下子就懵掉了。“我的快乐哪里去了?”我问自己。看《幸福课》写什么“每天感恩的三件事”。写了那么个十几天,毫无滋味。感恩,可是心里没有劲头。也可以去shopping,可是那不能让我开心。也可以去旅行,也不带劲。自己去做志愿者,找人聊天,组织活动。暂时的开心一下,一静下来,还是不快乐。一度的,我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要不然,怎么晚上自己看书,看着看着满脸就是泪呢。
哈佛的《幸福课》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我也经常想,我们小的时候,那么容易快乐,为什么长大了,想要的口红,高跟鞋都有了,反而不快乐呢?甚至,我都要去读积极心理学专业了。
可是有一天,我突然想,就如 “安全感”是不是存在一样,“快乐”会不会也是我们人类创造出来骗自己的东西?
嗯,不去想它怎样?就着手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
我在国企的工作,不喜欢。我就想辞掉。没直接辞掉,因为合同期2年。但是,我开始自己继续兼职做老师,因为我喜欢。每天5点下班,我继续去上两个小时的课。9点下课,算计着自己赚了几百块,买一点自己喜欢吃的,就乐呵着回家了。地铁一个多小时,也不觉得发闷了。 我想出国,就着手申请,不贪婪这看似“铁饭碗”的职位了。准备申请的事情,忙活起来,忘了快乐不快乐的事情了。拿到录取,就计划着第一次出国旅行,不去想未来,不算计过去,看景,写字,走路,不管一趟旅行给自己多少价值。当下享受就好。
就这样,似乎,内心又慢慢充盈着一种叫做“快乐”的东西。
想太多“意义”,想太多“快不快乐”,杀死了我们的“快乐”。
正如研究发现,“理智”杀死了我们的快乐。那么,试着多用感性来感受当下,或许会好些。比如,遇到了你心动的人,没有因为他无车无房拒绝他。比如,在人生岔路的时候,“任性冲动”地选择那个自己觉得“好玩”的,而不是更安全的选择。比如,在你不想当“乖乖女”的时候,做些“叛逆”的事情。
在西班牙朝圣之路上认识了一个83岁的老头子。最近,他给我写邮件说:“我34岁的时候,辞掉了布朗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去了墨西哥做一个我认为很有意思但是没有钱的项目。一般的人都说我疯了。但是,我现在回头想想,我活着,就朝着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奔去了。我活的很快乐。” 我读着,仿佛又看到了他笑眯眯地脸。
在常春藤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 和 有趣没钱的项目里,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或许,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快乐。我们选择“安全” 而非“有趣”。 我们想了太多,算计太多,失掉了快乐需要的感性。
啰嗦那么多,我想说,快30岁的时候,我发现人生并不是要30岁之前结婚生娃买房买车。人生可以是参差多态的。想任性,不死掉,就可以的。计较太多,特别是金钱这个东西,拥有越多,越麻木。选择有趣的生活,别选择“有钱”的生活,也许会快乐一点。
By 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