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鞠宏磊李琼
2010年06期
自“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就以低消耗、高回报、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力大、对外输出摩擦小、有助于展示国家形象等优点,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扶持。近几年,从世界范围看,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一、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就业情况
从目前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体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就业状况具有示范意义。
在美国,由于对“版权”保护的重视,一般采用“全部版权产业”来指代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所有产业部类。其中又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和“边缘版权产业”。“核心版权产业”是指直接创作享有版权的作品和生产受版权保护产品的行业,如影视业、唱片业、书籍、杂志、报纸出版业、计算机软件业、广告业以及电台、电视传播业等,这些产业以创作、传播及利用有版权的作品而生存和发展。“部分版权产业”,是指有部分产品为版权产品的产业,比如服装、纺织品与鞋类,珠宝与钱币,其他工艺品,家具,家用物品、瓷器及玻璃,墙纸与地毯,玩具与游戏,建筑、工程、测量,室内设计,博物馆。“交叉版权产业”,即那些生产、制造和销售功能主要是为了促进有版权作品的创造、生产或使用的设备的产业。比如电视机、收音机、录像机、CD机、DVD、录音机、电子游戏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设备。“边缘版权产业”,即那些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或其他物品的宣传、传播、分销或销售的产业。如为发行版权产品的一般批发与零售,大众运输服务,电讯与因特网服务等。
根据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2009年发布的报告,近年来,美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产业规模庞大,占GDP的比重超过10%
美国2003年至2007年全部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全美GDP的比重均已超过了10%,核心版权产业的比重也都达到了6%以上。(见表1)
若把美国的版权产业增加值与其他领域的增加值相比,则会进一步发现版权产业对GDP的贡献值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7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与整个联邦政府的总消费与总投资不相上下(后者的计算范围要远远广于版权产业),并且超过了任何一个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足以突显出如今文化产业的影响之大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文化产业增速较快,平均年增幅超过8%
此外,从版权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来看,在2003-2007年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的平均增长率是8.21%,核心版权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均超过了5.8%。相形之下,美国GDP的增长率除了在2003-2004年间达到了3.64%之外,其余年份均低-于3%,从表3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相同的年份下,核心版权产业与全部版权产业的增长率均比全美GDP的2倍还要多。(见表3)
文化产业除了本身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之外,由于它自身的服务性与创意性特点,必然会对各类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因此,文化产业对于增加就业、解决目前各国普遍存在的失业现象,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文化产业具有吸纳就业的强大实力
在2003年,从事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人数达到了5,356,600人,这一人数占到了当年美国总劳动力的4.12%;到2007年,这一数字继续增加至5,577,900人。(见表4)
而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际性都市,文化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则更高,据资料显示,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
在英国,创意产业虽然是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但却是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195万的从业人员)。而荷兰更是全球创意产业员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年专职从事创意工作的从业者已经达到近50万人,占全荷兰就业人口总数的47%左右。⑤可以预见,随着各国继续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它在吸纳就业、创造工作岗位上还将进一步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4、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均高于全美同期平均工资水平的30%
进一步分析版权产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2003年,美国从事版权产业人员的年均工资水平是63496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提升了15.8%,上升到73554美元。而且无论哪个年份,版权产业的工资水平均要高于全美同期平均工资水平的30%左右。另外,核心版权产业的工资水平还要略高于全部版权产业。从这一统计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如今文化创意人才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与增加就业的良好载体。
二、外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文化产业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创意人才,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无疑又是创意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西方各国的文化产业教育普遍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自由开放的空间,以培养学生兴趣,并使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具体的做法包括:专业口径设置宽泛,课程设置灵活多样、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自由选择、更改学习方案,实行学分制等。这种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最大范围内保证了学生们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总体而言国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1、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完整
英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先驱,在创意教育方面的实力首屈一指,先进的创意教育培养了人们的创造意识,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英国文化产业教育体系的设置已经相当完善: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校、东伦敦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伦敦学院、威尔士大学等学院都相继开设了创意类专业,全英范围内开设的创意类专业学位课程多达37000多个⑦,而且层次非常多样,包括了基础课程、大专课程、本科课程、硕士文凭课程和硕士学位课程等多种课程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欧洲规模最大的艺术类高等学府伦敦艺术大学,由六所涉及艺术、设计、服装、影视表演、大众传媒和新闻出版学院组成,即坎伯韦尔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服装学院、伦敦传媒学院、温布尔登艺术学院。经过150年的发展,该校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设计、服装、影视表演、大众传媒和新闻出版类大学。
以其中的伦敦传媒学院为例,从它完备的课程体系就可以看出目前英国文化产业教育的成熟程度。该学院下分预科、媒体学院、设计学院;在媒体与设计两个学院中,课程设置分别包含基础学位(ABC Diploma)课程、大专课程、本科课程、研究生文凭课程(PgD)以及硕士学位课程(MA);在每一类课程中,又分别下分不同方向,详见表6。
2、学科设置比较成熟
除了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完善之外,欧美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在创意类课程的专业设置上,也已比较成熟。表6中清楚地显示出,仅仅伦敦传媒学院之下的媒体学院,专业设置就达到了34个。另以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它也是一所极具影响力的英国艺术设计类高校,2005年还被《卫报》评为全英十佳艺术设计学院。该院拥有视觉传播系,媒体系,产品造型系,纯艺术系,服装设计系,织物系和珠宝设计系等六大科系,其中珠宝学院更是被誉为欧洲第一。学院提供了300多个课程以及不同学位文凭供学生选择。包括一年制的基础文凭,二年制的国家文凭,三年制的荣誉学士学位及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等,它的部分专业设置(见表7)。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英国开办创意类专业的院校来看,各类院校虽然自身特点及优势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几乎各个专业都开设有实践工作室,学生可在其中创作作品,进行小组作业,还有很多诸如参观博物馆、企业实习的机会。第二,创新理念与市场化的并重。以伦敦艺术大学为例,学校与许多知名公司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从提供赞助与奖学金到直接提供现场项目与研究协作。不仅给广大在校师生创造了很多难得的现实挑战机会,以检验他们的创意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经费支持。
同样,美国学校对于创意类人才的培养,也是学习与实践并重。加州艺术学院是国际上最负声望的实验艺术学院之一,以注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教育而闻名。它由沃尔特·迪斯尼在40年前创建,是迪士尼动画的发源地,学院成立之初仅仅是为了解决迪斯尼公司内部人才培训的需要,后来由于市场对创意类人才的需求剧增,逐渐转变为面向全球招生的艺术学院。因此,对学生而言,在这所学院学习,能够得到更多实务操作的机会。学院最享誉胜名的就是实验电影和动画专业,它与Pixar,PDI等美国著名电脑动画公司颇有合作的渊源,已经训练出不少好莱坞顶尖人才。另外,该学院也是美国唯一的一所集音乐、舞蹈、美术、电影、戏剧、写作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学院。(见表8)
除了欧美的老牌发达国家,近几年,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韩国即为成功的代表之一。到目前为止,韩国也已经形成了兼顾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在普通的高等教育体制框架下,加强学校专业教育,先后成立了首尔游戏学院、网络信息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传统文化学校等,并在一些大学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委托部分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不断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以保持其强大的后续发展力。
三、文化产业人才与教育的支持政策
1、涉面广泛的资金支持
英国的创意设计类学科教育经费只有20%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80%来自政府的支助,体现了政府对创意设计教育的扶持。但是政府将资金拨付到大学后,并不干预大学对经费的具体使用,只考核经费所产生的效益,如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等。这就意味着英国各大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得以独立、自主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同时,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不同层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均能在大学中繁荣发展,从而构成了英国大学文化的多样性,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大环境。
韩国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同时,致力于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此外,韩国政府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大奖”,按照文化产业门类分别设立动漫、游戏、电影、音乐等领域奖项,每年向表现突出的个人和企业颁发大奖。“国务总理奖”(大奖)为最高奖项,奖金1000万韩元,“文化观光部长官奖”(优秀奖)奖金500万韩元,“特别奖”奖金300万韩元。
日本政府更是将奖励和表彰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作为一项目标政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日本“文化产业调查会”于2004年4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商务振兴政策——软件力量时代的国家战略”,其中的目标之一就是:表彰积极活跃人物,开展具有社会导向意义的商务活动。并进一步提出了两项改革任务:1.发掘、表彰人才;2.充实启蒙教育和一般教育活动。在日本人看来,公开的表彰活动,将极大地激发出获奖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加倍地进行创造,从而生产出更多的财富,大大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其创意产业强大的原因之一是积极促进创意企业与国际级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早在2002年,英国就在上海举办“创意英国活动”,其中的重头戏是英国艺术教育展,有17所英国艺术院校参展。最近几年,英国更是加大推广力度,2006年11月23日,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创意产业中心正式启动,开展由英国政府资助、伦敦艺术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的“世界创意之都”项目,该项目将在中国和印度设立五个创意产业中心,以促进英国的创意企业与当地的创意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此外,英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培养创意人才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研究机构网络,同时,成立研究成果转化团队、技能和企业家训练团队,以推动新的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创意人才的培养。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适应文化科技发展形势的人才,韩国政府的主要措施包括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利用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利用网络及其它教育机构加强专业培训;以及加强与国外人才的交流与培训等。
日本政府同样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些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专门开设了动漫制作专业,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和民间文化中心也经常联合举办各类收费较少或完全免费的讲座,为动漫产业培养了大批原创、策划、销售、管理类人才。日本外务省还授予一些动画作家“动画文化大使”称号,并协助这些人的作品在全球放映。
3、重视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
重视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是美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可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好莱坞的许多大腕都是引进的人才,比如卓别林、希区科克、施特罗海姆和华裔著名导演李安等。(11)除此之外的手段还包括:通过发放工作签证方式吸收更多高科技人才;资助留学,将外国留美学生作为美人才的后备力量,美已成为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在“互利原则”下利用别国的人才资源优势;直接到其他国家办企业或设立研究机构,抢夺所在国的人才资源。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美国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贡献给美国的不仅是其本人的才华,而且还带来风格各异的文化。这些都给美国文化产业输送了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美国Cato研究所史蒂芬·摩尔曾表示,研究所和国家移民论坛完成的研究发现,每增加一名外来的高技术人才相当于给美国带来大约11万美元的人力资本,每增加5万个H-1B签证(针对高技术人才)则相当于将外国公民的55亿美元财富转移到美国公民的手中。比尔·盖茨认为,美国具有的从全球招募创新思维人才的能力是美国在全球高技术市场中的最大优势。(12)
为了更多、更广泛地吸引外来人才,英国政府近年来也已开始倡导“多元文化”及“多民族共存”的策略。英国还对外来移民的工作许可证制度进行了调整,重点是放宽对外国技术移民的法律限制,估计今后每年从发展中国家移民英国的技术移民可达到10万人左右。最近几年,英国还在人才政策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一项已经通过的科技白皮书中,英国政府规定今后将对高科技研究、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倾斜政策,国家将拨出专款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其中由英国政府认定的几百名杰出人才的年薪将达到10万英镑以上。此外,政府对人才的定义也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人,而是覆盖面更为宽广(包括金融、科技、教育、信息、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同时,判别人才的权力也下放到全英的著名跨国公司、科研机构等,它们将拥有自行签发工作许可证的特殊权力。只要大公司雇佣的海外人员,英国一般都将他们视为人才而发给签证,而不再看其是否有硕士学位。(13)
①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②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③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④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⑤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载《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⑥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⑦邓芳芳:《论英国创意人才培养战略对我国的启示》,载《艺术探索》,2009年第12期。
⑧资料来源:http://www.arts.org.cn
⑨资料来源:http://www.biad.bcu.ac.uk
⑩资料来源:http://calarts.edu
(11)张慧娟:《“无为而治”的背后——解读美国政府在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载《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5期。
(12)毛黎:《美国:成功的人才引进政策》,载《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3期。
(13)郑永辉:《英国:不断推动全球化人才战略》,载《综合视线》,2007年第10期。
作者介绍:鞠宏磊,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琼,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作者:鞠宏磊李琼
2010年06期
自“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就以低消耗、高回报、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力大、对外输出摩擦小、有助于展示国家形象等优点,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扶持。近几年,从世界范围看,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一、外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就业情况
从目前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体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就业状况具有示范意义。
在美国,由于对“版权”保护的重视,一般采用“全部版权产业”来指代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所有产业部类。其中又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和“边缘版权产业”。“核心版权产业”是指直接创作享有版权的作品和生产受版权保护产品的行业,如影视业、唱片业、书籍、杂志、报纸出版业、计算机软件业、广告业以及电台、电视传播业等,这些产业以创作、传播及利用有版权的作品而生存和发展。“部分版权产业”,是指有部分产品为版权产品的产业,比如服装、纺织品与鞋类,珠宝与钱币,其他工艺品,家具,家用物品、瓷器及玻璃,墙纸与地毯,玩具与游戏,建筑、工程、测量,室内设计,博物馆。“交叉版权产业”,即那些生产、制造和销售功能主要是为了促进有版权作品的创造、生产或使用的设备的产业。比如电视机、收音机、录像机、CD机、DVD、录音机、电子游戏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设备。“边缘版权产业”,即那些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或其他物品的宣传、传播、分销或销售的产业。如为发行版权产品的一般批发与零售,大众运输服务,电讯与因特网服务等。
根据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2009年发布的报告,近年来,美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产业规模庞大,占GDP的比重超过10%
美国2003年至2007年全部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全美GDP的比重均已超过了10%,核心版权产业的比重也都达到了6%以上。(见表1)
若把美国的版权产业增加值与其他领域的增加值相比,则会进一步发现版权产业对GDP的贡献值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7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与整个联邦政府的总消费与总投资不相上下(后者的计算范围要远远广于版权产业),并且超过了任何一个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足以突显出如今文化产业的影响之大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文化产业增速较快,平均年增幅超过8%
此外,从版权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来看,在2003-2007年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的平均增长率是8.21%,核心版权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均超过了5.8%。相形之下,美国GDP的增长率除了在2003-2004年间达到了3.64%之外,其余年份均低-于3%,从表3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相同的年份下,核心版权产业与全部版权产业的增长率均比全美GDP的2倍还要多。(见表3)
文化产业除了本身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之外,由于它自身的服务性与创意性特点,必然会对各类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因此,文化产业对于增加就业、解决目前各国普遍存在的失业现象,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文化产业具有吸纳就业的强大实力
在2003年,从事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人数达到了5,356,600人,这一人数占到了当年美国总劳动力的4.12%;到2007年,这一数字继续增加至5,577,900人。(见表4)
而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际性都市,文化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则更高,据资料显示,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
在英国,创意产业虽然是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但却是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195万的从业人员)。而荷兰更是全球创意产业员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年专职从事创意工作的从业者已经达到近50万人,占全荷兰就业人口总数的47%左右。⑤可以预见,随着各国继续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它在吸纳就业、创造工作岗位上还将进一步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4、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均高于全美同期平均工资水平的30%
进一步分析版权产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2003年,美国从事版权产业人员的年均工资水平是63496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提升了15.8%,上升到73554美元。而且无论哪个年份,版权产业的工资水平均要高于全美同期平均工资水平的30%左右。另外,核心版权产业的工资水平还要略高于全部版权产业。从这一统计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如今文化创意人才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与增加就业的良好载体。
二、外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文化产业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创意人才,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无疑又是创意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西方各国的文化产业教育普遍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自由开放的空间,以培养学生兴趣,并使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具体的做法包括:专业口径设置宽泛,课程设置灵活多样、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自由选择、更改学习方案,实行学分制等。这种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最大范围内保证了学生们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总体而言国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1、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完整
英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先驱,在创意教育方面的实力首屈一指,先进的创意教育培养了人们的创造意识,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英国文化产业教育体系的设置已经相当完善: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校、东伦敦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伦敦学院、威尔士大学等学院都相继开设了创意类专业,全英范围内开设的创意类专业学位课程多达37000多个⑦,而且层次非常多样,包括了基础课程、大专课程、本科课程、硕士文凭课程和硕士学位课程等多种课程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欧洲规模最大的艺术类高等学府伦敦艺术大学,由六所涉及艺术、设计、服装、影视表演、大众传媒和新闻出版学院组成,即坎伯韦尔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服装学院、伦敦传媒学院、温布尔登艺术学院。经过150年的发展,该校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设计、服装、影视表演、大众传媒和新闻出版类大学。
以其中的伦敦传媒学院为例,从它完备的课程体系就可以看出目前英国文化产业教育的成熟程度。该学院下分预科、媒体学院、设计学院;在媒体与设计两个学院中,课程设置分别包含基础学位(ABC Diploma)课程、大专课程、本科课程、研究生文凭课程(PgD)以及硕士学位课程(MA);在每一类课程中,又分别下分不同方向,详见表6。
2、学科设置比较成熟
除了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完善之外,欧美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在创意类课程的专业设置上,也已比较成熟。表6中清楚地显示出,仅仅伦敦传媒学院之下的媒体学院,专业设置就达到了34个。另以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它也是一所极具影响力的英国艺术设计类高校,2005年还被《卫报》评为全英十佳艺术设计学院。该院拥有视觉传播系,媒体系,产品造型系,纯艺术系,服装设计系,织物系和珠宝设计系等六大科系,其中珠宝学院更是被誉为欧洲第一。学院提供了300多个课程以及不同学位文凭供学生选择。包括一年制的基础文凭,二年制的国家文凭,三年制的荣誉学士学位及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等,它的部分专业设置(见表7)。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英国开办创意类专业的院校来看,各类院校虽然自身特点及优势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几乎各个专业都开设有实践工作室,学生可在其中创作作品,进行小组作业,还有很多诸如参观博物馆、企业实习的机会。第二,创新理念与市场化的并重。以伦敦艺术大学为例,学校与许多知名公司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从提供赞助与奖学金到直接提供现场项目与研究协作。不仅给广大在校师生创造了很多难得的现实挑战机会,以检验他们的创意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经费支持。
同样,美国学校对于创意类人才的培养,也是学习与实践并重。加州艺术学院是国际上最负声望的实验艺术学院之一,以注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教育而闻名。它由沃尔特·迪斯尼在40年前创建,是迪士尼动画的发源地,学院成立之初仅仅是为了解决迪斯尼公司内部人才培训的需要,后来由于市场对创意类人才的需求剧增,逐渐转变为面向全球招生的艺术学院。因此,对学生而言,在这所学院学习,能够得到更多实务操作的机会。学院最享誉胜名的就是实验电影和动画专业,它与Pixar,PDI等美国著名电脑动画公司颇有合作的渊源,已经训练出不少好莱坞顶尖人才。另外,该学院也是美国唯一的一所集音乐、舞蹈、美术、电影、戏剧、写作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学院。(见表8)
除了欧美的老牌发达国家,近几年,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韩国即为成功的代表之一。到目前为止,韩国也已经形成了兼顾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在普通的高等教育体制框架下,加强学校专业教育,先后成立了首尔游戏学院、网络信息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传统文化学校等,并在一些大学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委托部分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不断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以保持其强大的后续发展力。
三、文化产业人才与教育的支持政策
1、涉面广泛的资金支持
英国的创意设计类学科教育经费只有20%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80%来自政府的支助,体现了政府对创意设计教育的扶持。但是政府将资金拨付到大学后,并不干预大学对经费的具体使用,只考核经费所产生的效益,如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等。这就意味着英国各大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得以独立、自主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同时,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不同层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均能在大学中繁荣发展,从而构成了英国大学文化的多样性,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大环境。
韩国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同时,致力于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此外,韩国政府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大奖”,按照文化产业门类分别设立动漫、游戏、电影、音乐等领域奖项,每年向表现突出的个人和企业颁发大奖。“国务总理奖”(大奖)为最高奖项,奖金1000万韩元,“文化观光部长官奖”(优秀奖)奖金500万韩元,“特别奖”奖金300万韩元。
日本政府更是将奖励和表彰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作为一项目标政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日本“文化产业调查会”于2004年4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商务振兴政策——软件力量时代的国家战略”,其中的目标之一就是:表彰积极活跃人物,开展具有社会导向意义的商务活动。并进一步提出了两项改革任务:1.发掘、表彰人才;2.充实启蒙教育和一般教育活动。在日本人看来,公开的表彰活动,将极大地激发出获奖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加倍地进行创造,从而生产出更多的财富,大大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其创意产业强大的原因之一是积极促进创意企业与国际级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早在2002年,英国就在上海举办“创意英国活动”,其中的重头戏是英国艺术教育展,有17所英国艺术院校参展。最近几年,英国更是加大推广力度,2006年11月23日,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创意产业中心正式启动,开展由英国政府资助、伦敦艺术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的“世界创意之都”项目,该项目将在中国和印度设立五个创意产业中心,以促进英国的创意企业与当地的创意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此外,英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培养创意人才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研究机构网络,同时,成立研究成果转化团队、技能和企业家训练团队,以推动新的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创意人才的培养。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适应文化科技发展形势的人才,韩国政府的主要措施包括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利用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利用网络及其它教育机构加强专业培训;以及加强与国外人才的交流与培训等。
日本政府同样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些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专门开设了动漫制作专业,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和民间文化中心也经常联合举办各类收费较少或完全免费的讲座,为动漫产业培养了大批原创、策划、销售、管理类人才。日本外务省还授予一些动画作家“动画文化大使”称号,并协助这些人的作品在全球放映。
3、重视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
重视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是美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可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好莱坞的许多大腕都是引进的人才,比如卓别林、希区科克、施特罗海姆和华裔著名导演李安等。(11)除此之外的手段还包括:通过发放工作签证方式吸收更多高科技人才;资助留学,将外国留美学生作为美人才的后备力量,美已成为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在“互利原则”下利用别国的人才资源优势;直接到其他国家办企业或设立研究机构,抢夺所在国的人才资源。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美国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贡献给美国的不仅是其本人的才华,而且还带来风格各异的文化。这些都给美国文化产业输送了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美国Cato研究所史蒂芬·摩尔曾表示,研究所和国家移民论坛完成的研究发现,每增加一名外来的高技术人才相当于给美国带来大约11万美元的人力资本,每增加5万个H-1B签证(针对高技术人才)则相当于将外国公民的55亿美元财富转移到美国公民的手中。比尔·盖茨认为,美国具有的从全球招募创新思维人才的能力是美国在全球高技术市场中的最大优势。(12)
为了更多、更广泛地吸引外来人才,英国政府近年来也已开始倡导“多元文化”及“多民族共存”的策略。英国还对外来移民的工作许可证制度进行了调整,重点是放宽对外国技术移民的法律限制,估计今后每年从发展中国家移民英国的技术移民可达到10万人左右。最近几年,英国还在人才政策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一项已经通过的科技白皮书中,英国政府规定今后将对高科技研究、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倾斜政策,国家将拨出专款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其中由英国政府认定的几百名杰出人才的年薪将达到10万英镑以上。此外,政府对人才的定义也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人,而是覆盖面更为宽广(包括金融、科技、教育、信息、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同时,判别人才的权力也下放到全英的著名跨国公司、科研机构等,它们将拥有自行签发工作许可证的特殊权力。只要大公司雇佣的海外人员,英国一般都将他们视为人才而发给签证,而不再看其是否有硕士学位。(13)
①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②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③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④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⑤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载《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⑥资料来源:Stephen E.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2003-2007report,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⑦邓芳芳:《论英国创意人才培养战略对我国的启示》,载《艺术探索》,2009年第12期。
⑧资料来源:http://www.arts.org.cn
⑨资料来源:http://www.biad.bcu.ac.uk
⑩资料来源:http://calarts.edu
(11)张慧娟:《“无为而治”的背后——解读美国政府在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载《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5期。
(12)毛黎:《美国:成功的人才引进政策》,载《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3期。
(13)郑永辉:《英国:不断推动全球化人才战略》,载《综合视线》,2007年第10期。
作者介绍:鞠宏磊,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琼,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