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3期总115期史学史研究JOURNA L OF HIST ORI OG RAPHY N o. 3,2004Serial N o. 115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高露露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200433)
[摘 要]从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中, 心理学与历史
学至此结下不解之缘。十九世纪末开始的心理史学发展至今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从被人肯定到被人怀疑是否有科学性, 对它的肯定以及否定始终围绕着资料可信度、人物心理意识重建、精神分析理论等问题而展开。事实近似的探寻, [关键词]心理史学 危机 转机
[中图分类号]K 09225332(2004) 0320074207
心理史学在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兴起。从弗洛伊德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历史中揭示伟人的精神状态起, 心理史学就开始了它坎坷的历程。一部心理史学史就是心理史学理论、研究方式不断发生嬗变的历史。
一、心理史学新观点
以舒恩瓦尔德、温斯坦、鲍尔比等人为代表的心理史学家们在对历史心理进行研究时发现, 仅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人类历史上的很多心理现象是有问题的, 必须借助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人口学等方面的知识。相对于传统心理史学而言, 这种新观点是在研究范围、对象、手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 即“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 就是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部分思想、方法和结论对过去进行考察。”这种不同以往的观点, 注重的是“心理学”“、社会科学”“、部分”“、过去”这几个方面。
①以彼得・洛温伯格的《纳粹青年追随着的心理历史渊源》为例来看。研究的对象是特殊人群:
从1914—1920年期间, 以及1929—1935年民族社会主义的崛起和胜利, 这前后两个特殊时期之间的一代人的关系, 著者称他们为纳粹青年。这一代人有着特殊的经历:童年经历过一战, 战后又经历经济大萧条等苦难, 成人后趋向于同种感情:对希特勒的崇拜、追随。要解释这些现象, 该书著者首先从纳粹青年的童年经历开始着手进行精神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的大萧条时期, 失业严重、政府混乱无力, 对前途普遍焦虑不安:这一切恰好构成了弗洛伊德描述的那种外部干扰。早期的固结点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时中欧各国人民经受了长期的饥饿, 不断听到战争宣传, 父亲离家在外, 丧失了一切政治准则和规范。”这是根据弗洛伊德的“固结、回归”观点:有关心理功能
[收稿日期] 2004204220
① 彼得・洛温伯格《纳粹青年追随者的心理历史渊源》:《史学理论研究》, 1996年第4期。
74
史学史研究 2004年第3期———主要是性功能, 同时也有各种重要的自我功能———在达到正常人所特有的状态以前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 并非总是顺利地使得总体功能通过这种正常的渐进性进程。只要总体功能的一部分依然处于先前阶段, 就会形成所谓“固结点”, 而若某人因某种外部干扰而患病, 功能就可能回归到这固结点上。他认为此观点正好解释纳粹青年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创伤在以后相似的情况下发生回归。这只是对个人心理因素的解释, 但就纳粹青年而言是一个整体, 对整体的精神状态的解释, 则要运用动力心理学来分析“大灾难要影响所有受到打击的各种年龄的人, 而对幼小者的影响必然最大, 因为他们的自我最脆弱。但也将影响到儿童和少年、甚至成人, 他们受影响的程度依自我力量而定———即对挫折、焦虑和贫困的忍受能力而定。”运用固结点、创伤、动力心理学理论解释为何在这一代中可能会有的创伤、焦虑的心理因素存在, 但要解释整个一代所具有的同种倾向, 则必须运用人口学理论进行解释“一个人的任何行动都可能有许多独特,
的、特殊的原因, 只有作广泛的精神分析才能加以澄清。采取研究一代人的方式的吸引力在于它研究概率———研究宏观规模上平均律———从而排除了许多决定行动的个人因素。”这其中牵涉到人群的概念:人口中一些人组成的集团, 他们都在同一时间里共同经历过个人的, 也是历史事件。因而正是这些有着共同童年时的经历, 在特定的环境下使历史、、并发挥。将以上的分析结合来看:任何一个特定的政治年龄的人。:、在经历经济大萧条后, , 。这种分———年龄。
, 但他所运用研究心理史学方法却是崭新的, 对历史心理研究不局限于精神分析本身, 而是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 研究对象不局限于伟人, 而是集体, 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这种新观点是当代心理史学克服危机努力的结果。
二、心理史学的危机背景
自从19世纪末以来,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 被运用到文字、艺术、历史等, 形成了一整套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心理学与历史学之所以会结合, 这是因为人类创造了历史, 人们的心理活动在历史行为中占很大比重, 从很大程度上看, 人类历史就是心理史。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伟人进行研究, 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新观点, 这造成历史学家对往昔进行重构。以精神分析理论与历史学相结合来研究历史的心理史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对历史人物的独特材料尤其是一些琐碎的材料, 如梦、日记、生活细节等方面来挖掘他们的精神层面, 进而从研究童年经历开始、了解他们性生活、以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无意识的分析、从精神状态层面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动因。这种研究模式经埃里克森完善研究得出“总体生命周期”的理论, 将人的生命划分为8个周期(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律与羞耻和疑虑、首创性与罪恶感、辛勤与自卑、认同与认同扩散、亲密性、距离感与自我专注、生产性与停滞性、整合与绝望和厌恶) , 至此将传统心理史学推向高峰, 对个体心理史的研究模式形成, 大量值得称道的心理史学的作品问世。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主要是历史学家对此的质疑。
截取弗洛伊德的第一篇心理史学的著作《列奥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回忆》中的一段为例。“看来我是注定了与秃鹫有着如此深的关系; 因为我想起了一段很久以前的往事, 那时我还在摇篮里, 一只秃鹫向我飞了下来, 它用翘起的尾巴撞开我的嘴, 还用它的尾巴一次次地撞开我的嘴巴。”这是一段达・芬奇对童年的梦的回忆, 著者就此展开他的精神分析:秃鹫尾巴代表着男性的生殖器, 这表明在达・芬奇的潜意识里对男性的依恋; 还代表对母亲的乳头的吮吸, 进而解释达・芬奇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偏向圣母子的题材。对为何秃鹫就会代表这些内容, 他专门以古埃及的神话
75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对秃鹫的描述来说明, 同时表明达・芬奇有过母亲但没有父亲, 于是他揭开了达・芬奇的真正的精神状态:作为一个私生子的处境在童年所留下的阴影在以后生活中所造成的创伤, 引发了著者对幼儿性欲、俄底浦斯情节的探讨。这些结论无疑对达・芬奇历史进行了重构, 这对历史学家造成震动———对过去的历史研究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但当历史学家对他的解释进行分析时, 则发现资料上著者并不是按达・芬奇所留下的全部记载, 而只是截取其中的某段, 对秃鹫的回忆, 并非著者所提到的那样, 而纯粹是一种对动物的记载, 记载的文字是意大利文, 对照意大利文发现秃鹫其实是一种鸢的鸟类。仅这一点就能推翻对达・芬奇的精神状态的分析。因此导致了心理史学的著作在理论上或者逻辑上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精神分析理论是在医疗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是弗洛伊德在对病人的病症进行治疗中发现的, 它是对人类非理性研究的理论, 研究对象大都是患有病症的病
①人。而资料收集上是在那些不系统的和未加控制条件下进行的。逻辑上“:根据他人行为断定其
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的。判断他人心理状态唯一可靠的方法, 是通过对那状态的直接的、共同的经
②历。…这从逻辑上讲是不可能的, 因而可靠地断定他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的。基本上这一时
期的心理史学著者都存在着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心理史学“正沿着教条、非历史的道路发展。因为它是未被证实的关于人类本能的论断为基础, ③的。”
心理史学的这些问题造成“, 但却都以为可以无所顾忌地批评心理史学④针。, 而非历史学家, 且存在着将理论套事实之嫌, , , 按著者自己的方式来重构历史, 结, 这与历史追寻的真实性相悖。这一切危机使得心理史学家们开始反思, 精神分析理论与历史的结合能否有助于对历史的研究。
三、心理史学的转机
基于传统心理史学的危机背景下, 当代心理史学发生了转机。这是一个从危机到转机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心理史学家对传统心理史学进行继承、比较、融合、再形成新的观点的过程。传统心理史学在精神分析理论与历史学相结合前提下注重精神分析理论。无论从弗洛伊德还是埃里克森的作品都将历史作为验证精神分析的理论工具, 而非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精神分析理论是在对病人的医疗中发展起来的, 是对患有精神病症的病人治疗中总结出来的, 它更多是针对病人, 而非常人。历史学所要追寻的是历史的真实性, 去发觉曾经被我们忽视的历史, 使历史更加丰富。但在历史研究中大多数资料是无法再现的, 只能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分析。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使得不完善的资料有可能被挖掘, 但这毕竟没有科学物质基础的证明。因此当代心理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精神分析理论与历史学相结合来研究历史应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进而揭示历史的真实性。基于这些问题, 传统心理史学发生了嬗变, 从中分离出两个主要的分支:集体心理史学与心理传记学。
(一) 集体心理史学 集体心理史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对集体历史心理进行研究的心理史学。它主要处理集体心理特质或形成的经验, 如纳粹青年、美国黑奴等。它在理论上, 从仅靠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转变到利用其他学科的观点综合来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不少理论有很大的争议, 如
①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第351页。
②[美]大卫・斯坦纳德《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 冯钢、关颖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83、88、106、116页。
③斯通《过去与现在》:, 庞卓恒主编《西方新史学评述》,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436页。
④[美]托马斯・A ・科胡特《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史学理论》, 1987年第2期。
76
史学史研究 2004年第3期弗氏所提出的自我、超我、本我、无意识、性欲等。但还有分歧不大的理论, 如创伤、固结点等, 这些理论对研究历史上特殊的人类是有用处的。可见心理学家在利用精神分析理论时要小心翼翼。对于精神分析无法解释的方面则需要求助社会学理论, 如前文中对纳粹青年整个一代的解释, 若只用精神分析理论则无法解释为何都具有同种倾向, 而借助社会人口学中人群的概念解释则比较科学。这种研究方式是建立在特定的大背景下, 有文化、社会环境的因素考虑, 正如前文著者本人研究的目的是顺应历史、政治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自我心理形成过程进行探索, 而不是对人人共有的生物本能驱动力进行阐述。借用社会科学理论必须在社会科学本身发展成熟的情况下, 在弗洛伊德时代, 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但在当代社会科学已有很大的发展, 社会科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研究已很多, 如与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的合作。在史料的收集、研究分析上还可以进行跨学科合作。当代心理史学不再单靠精神分析学家或历史学家完成, 而是由心理学家与历史学家合作完成或是由受过心理学与历史学双重教育的学者来完成。上文提到的洛温伯格就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家, 而且是接受过正规训练的精神分析专家。同时心理学家与历史学家合作, 可以将历史的心理进行实验, 使得在这种条件下对历史分析易产生令人感兴趣的问题。由此可以发现, 社会科学的发展、跨学科的合作为心理史学发生转机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次, 传统心理史学主要分析的是历史上的伟人, 的追寻, 而不去发掘伟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个世界上, , , 但历史不是由他个人构成的, 只有对当时集体精神状态进行研究, 才会发,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伟人的言行举止。传统心理史学则不会考虑这些。但新观点把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对人的分析更理性化, 人在社会大背景里, 行为、思想等都不再是个人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是集体心理, 是对当时历史精神层面的再现, 这在某种意义上赋予历史新的意义。而对历史的重构, 则会出现与以往所不同的解释, 当然这与历史学本身发生的转向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历史从只研究军事政治史而转向对下层群众、日常生活以及一些无名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更细化、更人化。尤其是集体心理史学, 所探讨不仅是个人, 而是面对更多的特殊群体, 去了解他们整体的精神转态, 进而挖掘这些层面上背后的真正的历史。
再次, 当代心理史学所研究的不是全部, 而是部分。传统心理史学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无意识等理论来解释个人、社会, 但当代集体心理史学则不然, 它只对特殊人群的历史心理进行解释, 而非全部。如前文只对纳粹青年, 而非整个德国民众, 同时只对个人的自我心理进行探讨, 而不是所有的。这说明运用心理学知识是无法解释所有现象, 心理史学家只能就部分而谈。
当代心理史学新动向之一的集体心理史学相对于传统心理史学而言, 注重社会环境、文化、对历史资料的详尽分析。最重要的是理论上不仅仅依靠精神分析理论还有社会科学, 形成跨学科的合作方式。这样的研究方式避免了传统心理史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尤其解决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 不再是教条、非历史化的发展。因此, 当代心理史学的新动向是心理史学发生危机中的转机, 然而转机不止于此, 还有近年来心理传记学的发展。
(二) 当代心理传记学 集体心理史学研究特殊人群的心理状态, 而心理传记则注重对个人的心理研究。心理传记学从弗洛伊德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回忆》开始, 一直发展到当代。心理传记学将心理学运用到传记学上, 它更倾向于用历史来验证心理学。心理传记可以定义为运用系统化或正式的心理学知识或理论所写的传记。当代心理传记与以往心理传记不同, 主要是研究方式上采用的是叙事心理。叙事心理这种方法企图把叙事作为一种隐喻, 以取代传统
77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①。这种叙事隐喻对人的心理过程进行语言上的分析, 将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等融合进人物心理的分析中, 克服了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局限于性欲、本能等方面的分析, 从更广阔的空间上把握与人的心理相关的文化内容、社会历史等。在当代它以威廉・马克雷・鲁恩(William Mckinley Runyan ) 为代表, 他们专注于个案史、生命史的研究, 在他们看来, 人类的行为是充满着意义并带有故事性, 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无疑是在构建故事和倾听其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的, 而不是逻辑上、法律意义上, 直接是人类之间语言交流上的。其实这种叙事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在传统心理史学时就已有雏形:1) 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与病人进行交谈、使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让病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然后根据讲述出来的故事重构病人的历史。2)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一般是根据文学作品来阐述的, 应该是先读文本、再分析文本,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来重新阐释、解释
(Life History 它。这种雏形在当代发展成熟,William McK inley Runyan 所著《生命史与心理传记学》《
) 一书中对此做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总结:心理传记叙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通过and Psychobiography 》
个人经历的叙述明白他们所想和所感、所做、所说, 他们是怎样看这个世界, 以及通过和他周围环境互动的他人、经历来看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其中他认为在心理传记上运用叙事手法很重要:叙事揭示人们是如何思考和感受、他们所说和所做的、哪种感情影响到他们, 言、行动来表示他们的主观看法等。:1) 文本的框架, 描述生命史要运用何种语言和观点。2, 容。3) 、哪种是要忽略的。4) 在叙述事实上, , 进行解释, 运用价值评判。6) 运用社会科学、心理学, , 都要注意其他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7) 历史的影响。:心理传记必须对应于叙述时所运用的证据, 在这方面至少有两个标准:第一叙述事实必须建立在因实践的目的就手边重要的、明显的、相关的资料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第
②二在一系列基本事实被证实以后, 就事实而得出具有引申意义的结论。
由此看出当代心理传记的研究方法避免了传统心理史学带来的资料可信度、个人极端主义, 以及缺少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等问题。并且当代心理传记研究者本身训练和学术背景成为很重要的方面, 他们必须是对研究对象的专业知识领域要有所了解, 具有心理学、历史学的精深的知识, 同时要有写作上的表达技巧。因而当代心理传记学是在继承传统心理史学研究理论、方法基础上, 进行自我修正、创新而成的。虽然当代心理传记学在很多方面避免了传统心理史学带来的问题, 但还有问题存在, 主要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相互应用上, 有两个限制条件:就研究对象的性质、描述、阐述上尽管着重于重点细节, 但也无法包括全部, 还有更多需要用临床心理学、统计学等知识来挖掘; 就研究者本人而言, 他的知识背景、研究方向决定他叙述时的偏向。
①Sarbin (1986) proposes that “narrative ”become a root metaphor for psychology to replace the mechanistic and organic metaphors which shaped s o much theory and research in the discipline over the past century. (转引自Narrative Psychology :Basicshttp :ΠΠweb.Lem oyne. edu )
②关于这样的总结是基于资料收集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 针对原有的心理传记学所存在问题:一是不适当的证据:二是缺乏对外在因素的考虑:三是资料重建上不合理性, 个人主观因素太多:四是精神分析理论在某些方面缺乏一定科学性等等, 因而著者是在研究个人生命史时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式, 并进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这种新方法与弗洛伊德时期的研究方法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从继承上看:1、在证据收集上要注意信件、日记、梦、访谈等细节性的方面。2、对研究资料的解释要与资料相一致。3、应与同时代、同文化的其他人相比较。4、不要将研究对象理想化、病态化。但不同的地方在于:1、对资料的批判性验证, 包括在已有的资料基础上考察遗忘或错误的证据。2、对研究对象必须了解他的文化与历史背景。3、对以前研究过的个案产生新的阐述、解释。4、对于所提出的解释做批判性的评估。5、生命故事的阐述要结合已有的说明解释来构建生命事件。6、对于构建的故事要结合相关理论给予评估、并提出资料上的可靠证据。7、上述过程均受到社会、政治、心理历史因素的影响。
78
史学史研究 2004年第3期
四、当代心理史学转机的分析、评价
当代集体心理史学、心理传记学在传统心理史学的危机上发展起来, 解决了由传统心理史学带来的某些问题, 如社会因素、资料的考证等。但他们并未解决心理史学最大的问题, 即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能否揭示历史的真实性。事实上这与当代历史学、精神分析学发展有关。西方的历史哲学受到后现代主义的严重的挑战, 历史学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历史在实证主义时代是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 但到了当代, 涌现大量对原典诠释的文本, 学者们若只是去读原典而不去研究已诠释过的文本, 则会被同行嘲笑。在有些学人看来“, 历史叙述都是话语的虚构, 它们的内容之被发明正有如其被发现是一样地多, 而且它们的形式与它们在文学上的对应部分的共同之处更有甚于与它
①们在科学上的对应部分”。这样的历史学, 注重的是历史写作、语言等方面。无论历史学的转向
正确与否, 但它最少向我们表明主观意识在历史学中的重要性。对历史真实性探询一直以来是历史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对证据的考证大都是对文字记载的考证。问题在于对文字的考证是必要涉及到语言, 对文本的记载大都是著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 但通过其所叙述的事情背后的真实性则无法印证, 即使通过反证、参证等方法, 也是要通过语言的分析。索绪尔在1916《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总结的语言理论, , 它具有一种语法结构。他又认为, , , 意义乃是语言的一种功能; 或者换句话说, 而是人所思想的东西乃是由语言所决定的。, 既语言学结构的———框架之内运转着, 他并不
②决定它们, , 根据这样的意
。历史就是在不断的意义中寻求真实性, 而真实性只有在主体性之间达到。安克斯密特在《过去崇高之解体》中将历史的遗忘分为四种类型:有平时很容易遗忘的; 有日常生活中未注意到的细节的遗忘(但这些细枝末节却对历史研究很重要) ; 有因过于痛苦而被压抑的遗忘; 还直对过去的遗忘而产生的新的认同, 无论那种遗忘都与心理有关③。这表明真实的历史有时是被遗忘的, 对这些被遗忘的历史需要去发现, 对这些很少有的记载或完全没有的记载只有通过某些心理学来完成。
从后精神分析理论看: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理论分歧较大, 无意识是无法通过物质层面来证明的, 但在当代, 拉康认为无意识是他人的话语, 无意识的东西就像语言那样构成的。拉康的这种语言是指“某种与语言推论有关的东西, 某种构成这样一个原则的内在机制, 这个原理作为心理结构一切层次的基础, 使它们之间能相互相比较, 能相互关联, 并从而能由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过
④渡。”这就将无意识与语言联系起来, 并涉及到主体间性: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影响。主体即认识者、行动者。主体是永远通过自我功能才能达到他人, 而语言的使用是主体间性的本质所在。拉康利用索绪尔、雅各布森语言研究成果, 尤其对“能指”“、所指”“、借喻”“、换喻”等运用, 指出主体是分裂的; 无意识是语言结构的; 主体中包含着他人:主体的结构与语言的结构是相似的; 主体与语言都是由差异构成的(所谓的能指是指符号的音像, 所指只是其概念, 比如“树”, 它的能指是指
) 。拉康的观点表明, 语言与现实已经是书写的符号, 而所指是这样概念“木本植物, 有根系、叶等”
(巴尔的摩,1978) , 转引自伊格尔斯《①怀特《作为文学制品的历史文本》:, 载《话语的借喻》: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
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 何兆武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139页。③R ・ANKERS MIT ,THE S UBLI ME DISS OCIATION OF THE PAST:ORHOW T O BE (COME ) WHAT CNE IS NO LONGER ,in HIST ORY
(得到译者同意所引用) 。and THE ORY,299—303(OCT OBER 2001) , 转引自陈茂华译《过去崇高之解体》
(俄文杂志1973年第11期第14页) , 转引自方汉文《④H ・C ・阿甫托诺莫娃《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概念》:, 载《哲学问题》:后
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第91页。
79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处于同一个位置上, 但语言不能完全取代现实, 不能成为现实的替代物。这种观念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着很大的不同, 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就弗氏的精神分析而言, 对过去的童年的追述、性生活的研究以及梦等方面的分析缺乏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但拉康运用语言的“能指”“、所指”反映历史的真实, 其实是有不在场的证据, 说明历史上有真实的事情发生, 但却无法通过再现来反映, 因为再现出来的事物只是一个假象, 没有一个固定的历史所指来对应历史的能指。这表明通过语言来再现的历史只是一种替代物。然而这并不说明历史是非真实性的, 而是在说历史上存在的事实已无法与他的能指相对应, 他已经被语言所占领, 语言成为一种客体, 我们只有分析语言才能找到与当时能指与所指的相对应, 这种差异正是不同能指之间的问题。
从传统心理史学中脱胎而来的集体心理史学、心理传记学, 无一不受到这样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他们的产生就是要解决一些传统史学带来的问题。然而他们自身对历史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向, 即使他们致力于探讨历史的真实性(尤其面对传统心理史学造成的心理史学是否有真实性问题) , 他们都尽量对历史背景、文化、社会因素加以考虑, 对资料详尽的考察、注意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以及努力加强自身理论、学术训练等。在历史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挑战的背景下, 是无法解决传统心理史学带来的一个大问题———的真实性。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看, , 而非历史事实, 只是历史事实近似的探询。, 多变性。当然, , 。若从传统心理史学带来问题入手, 。但本身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心理学尤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变化等。因而, 笔者认为心理学、个人历史的方法, 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因为它不断嬗变的历史, 就是我们不断进行对历史真实性、意义探索的历史。①
①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拉康选集》, 褚孝泉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Study of H istory
G ao Lulu
[Abstract ]Since Freud brought Psychoanalysis to fam ous human in history research , Psychology and History have been togethered closely. The end of 19century beginnings of Psychohistory developed unevenly :From affirmations to disbeliefs. That always surrounded in belief of data , human psychology consciousness reconstruct , psychoanalysis and s o on. As far as psychohistory problems and methods are concerned , Author clean and discuss :between crisis and turning psychohistory found a path of dragging in history realities and history meanings.
[K ey w ords ]Psychohistory; Crisis ; Turning
80
2004年第3期总115期史学史研究JOURNA L OF HIST ORI OG RAPHY N o. 3,2004Serial N o. 115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高露露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200433)
[摘 要]从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中, 心理学与历史
学至此结下不解之缘。十九世纪末开始的心理史学发展至今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从被人肯定到被人怀疑是否有科学性, 对它的肯定以及否定始终围绕着资料可信度、人物心理意识重建、精神分析理论等问题而展开。事实近似的探寻, [关键词]心理史学 危机 转机
[中图分类号]K 09225332(2004) 0320074207
心理史学在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兴起。从弗洛伊德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历史中揭示伟人的精神状态起, 心理史学就开始了它坎坷的历程。一部心理史学史就是心理史学理论、研究方式不断发生嬗变的历史。
一、心理史学新观点
以舒恩瓦尔德、温斯坦、鲍尔比等人为代表的心理史学家们在对历史心理进行研究时发现, 仅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人类历史上的很多心理现象是有问题的, 必须借助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人口学等方面的知识。相对于传统心理史学而言, 这种新观点是在研究范围、对象、手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 即“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 就是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部分思想、方法和结论对过去进行考察。”这种不同以往的观点, 注重的是“心理学”“、社会科学”“、部分”“、过去”这几个方面。
①以彼得・洛温伯格的《纳粹青年追随着的心理历史渊源》为例来看。研究的对象是特殊人群:
从1914—1920年期间, 以及1929—1935年民族社会主义的崛起和胜利, 这前后两个特殊时期之间的一代人的关系, 著者称他们为纳粹青年。这一代人有着特殊的经历:童年经历过一战, 战后又经历经济大萧条等苦难, 成人后趋向于同种感情:对希特勒的崇拜、追随。要解释这些现象, 该书著者首先从纳粹青年的童年经历开始着手进行精神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的大萧条时期, 失业严重、政府混乱无力, 对前途普遍焦虑不安:这一切恰好构成了弗洛伊德描述的那种外部干扰。早期的固结点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时中欧各国人民经受了长期的饥饿, 不断听到战争宣传, 父亲离家在外, 丧失了一切政治准则和规范。”这是根据弗洛伊德的“固结、回归”观点:有关心理功能
[收稿日期] 2004204220
① 彼得・洛温伯格《纳粹青年追随者的心理历史渊源》:《史学理论研究》, 1996年第4期。
74
史学史研究 2004年第3期———主要是性功能, 同时也有各种重要的自我功能———在达到正常人所特有的状态以前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 并非总是顺利地使得总体功能通过这种正常的渐进性进程。只要总体功能的一部分依然处于先前阶段, 就会形成所谓“固结点”, 而若某人因某种外部干扰而患病, 功能就可能回归到这固结点上。他认为此观点正好解释纳粹青年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创伤在以后相似的情况下发生回归。这只是对个人心理因素的解释, 但就纳粹青年而言是一个整体, 对整体的精神状态的解释, 则要运用动力心理学来分析“大灾难要影响所有受到打击的各种年龄的人, 而对幼小者的影响必然最大, 因为他们的自我最脆弱。但也将影响到儿童和少年、甚至成人, 他们受影响的程度依自我力量而定———即对挫折、焦虑和贫困的忍受能力而定。”运用固结点、创伤、动力心理学理论解释为何在这一代中可能会有的创伤、焦虑的心理因素存在, 但要解释整个一代所具有的同种倾向, 则必须运用人口学理论进行解释“一个人的任何行动都可能有许多独特,
的、特殊的原因, 只有作广泛的精神分析才能加以澄清。采取研究一代人的方式的吸引力在于它研究概率———研究宏观规模上平均律———从而排除了许多决定行动的个人因素。”这其中牵涉到人群的概念:人口中一些人组成的集团, 他们都在同一时间里共同经历过个人的, 也是历史事件。因而正是这些有着共同童年时的经历, 在特定的环境下使历史、、并发挥。将以上的分析结合来看:任何一个特定的政治年龄的人。:、在经历经济大萧条后, , 。这种分———年龄。
, 但他所运用研究心理史学方法却是崭新的, 对历史心理研究不局限于精神分析本身, 而是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 研究对象不局限于伟人, 而是集体, 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这种新观点是当代心理史学克服危机努力的结果。
二、心理史学的危机背景
自从19世纪末以来,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 被运用到文字、艺术、历史等, 形成了一整套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心理学与历史学之所以会结合, 这是因为人类创造了历史, 人们的心理活动在历史行为中占很大比重, 从很大程度上看, 人类历史就是心理史。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伟人进行研究, 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新观点, 这造成历史学家对往昔进行重构。以精神分析理论与历史学相结合来研究历史的心理史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对历史人物的独特材料尤其是一些琐碎的材料, 如梦、日记、生活细节等方面来挖掘他们的精神层面, 进而从研究童年经历开始、了解他们性生活、以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无意识的分析、从精神状态层面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动因。这种研究模式经埃里克森完善研究得出“总体生命周期”的理论, 将人的生命划分为8个周期(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律与羞耻和疑虑、首创性与罪恶感、辛勤与自卑、认同与认同扩散、亲密性、距离感与自我专注、生产性与停滞性、整合与绝望和厌恶) , 至此将传统心理史学推向高峰, 对个体心理史的研究模式形成, 大量值得称道的心理史学的作品问世。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主要是历史学家对此的质疑。
截取弗洛伊德的第一篇心理史学的著作《列奥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回忆》中的一段为例。“看来我是注定了与秃鹫有着如此深的关系; 因为我想起了一段很久以前的往事, 那时我还在摇篮里, 一只秃鹫向我飞了下来, 它用翘起的尾巴撞开我的嘴, 还用它的尾巴一次次地撞开我的嘴巴。”这是一段达・芬奇对童年的梦的回忆, 著者就此展开他的精神分析:秃鹫尾巴代表着男性的生殖器, 这表明在达・芬奇的潜意识里对男性的依恋; 还代表对母亲的乳头的吮吸, 进而解释达・芬奇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偏向圣母子的题材。对为何秃鹫就会代表这些内容, 他专门以古埃及的神话
75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对秃鹫的描述来说明, 同时表明达・芬奇有过母亲但没有父亲, 于是他揭开了达・芬奇的真正的精神状态:作为一个私生子的处境在童年所留下的阴影在以后生活中所造成的创伤, 引发了著者对幼儿性欲、俄底浦斯情节的探讨。这些结论无疑对达・芬奇历史进行了重构, 这对历史学家造成震动———对过去的历史研究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但当历史学家对他的解释进行分析时, 则发现资料上著者并不是按达・芬奇所留下的全部记载, 而只是截取其中的某段, 对秃鹫的回忆, 并非著者所提到的那样, 而纯粹是一种对动物的记载, 记载的文字是意大利文, 对照意大利文发现秃鹫其实是一种鸢的鸟类。仅这一点就能推翻对达・芬奇的精神状态的分析。因此导致了心理史学的著作在理论上或者逻辑上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精神分析理论是在医疗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是弗洛伊德在对病人的病症进行治疗中发现的, 它是对人类非理性研究的理论, 研究对象大都是患有病症的病
①人。而资料收集上是在那些不系统的和未加控制条件下进行的。逻辑上“:根据他人行为断定其
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的。判断他人心理状态唯一可靠的方法, 是通过对那状态的直接的、共同的经
②历。…这从逻辑上讲是不可能的, 因而可靠地断定他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的。基本上这一时
期的心理史学著者都存在着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心理史学“正沿着教条、非历史的道路发展。因为它是未被证实的关于人类本能的论断为基础, ③的。”
心理史学的这些问题造成“, 但却都以为可以无所顾忌地批评心理史学④针。, 而非历史学家, 且存在着将理论套事实之嫌, , , 按著者自己的方式来重构历史, 结, 这与历史追寻的真实性相悖。这一切危机使得心理史学家们开始反思, 精神分析理论与历史的结合能否有助于对历史的研究。
三、心理史学的转机
基于传统心理史学的危机背景下, 当代心理史学发生了转机。这是一个从危机到转机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心理史学家对传统心理史学进行继承、比较、融合、再形成新的观点的过程。传统心理史学在精神分析理论与历史学相结合前提下注重精神分析理论。无论从弗洛伊德还是埃里克森的作品都将历史作为验证精神分析的理论工具, 而非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精神分析理论是在对病人的医疗中发展起来的, 是对患有精神病症的病人治疗中总结出来的, 它更多是针对病人, 而非常人。历史学所要追寻的是历史的真实性, 去发觉曾经被我们忽视的历史, 使历史更加丰富。但在历史研究中大多数资料是无法再现的, 只能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分析。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使得不完善的资料有可能被挖掘, 但这毕竟没有科学物质基础的证明。因此当代心理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精神分析理论与历史学相结合来研究历史应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进而揭示历史的真实性。基于这些问题, 传统心理史学发生了嬗变, 从中分离出两个主要的分支:集体心理史学与心理传记学。
(一) 集体心理史学 集体心理史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对集体历史心理进行研究的心理史学。它主要处理集体心理特质或形成的经验, 如纳粹青年、美国黑奴等。它在理论上, 从仅靠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转变到利用其他学科的观点综合来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不少理论有很大的争议, 如
①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第351页。
②[美]大卫・斯坦纳德《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 冯钢、关颖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83、88、106、116页。
③斯通《过去与现在》:, 庞卓恒主编《西方新史学评述》,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436页。
④[美]托马斯・A ・科胡特《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史学理论》, 1987年第2期。
76
史学史研究 2004年第3期弗氏所提出的自我、超我、本我、无意识、性欲等。但还有分歧不大的理论, 如创伤、固结点等, 这些理论对研究历史上特殊的人类是有用处的。可见心理学家在利用精神分析理论时要小心翼翼。对于精神分析无法解释的方面则需要求助社会学理论, 如前文中对纳粹青年整个一代的解释, 若只用精神分析理论则无法解释为何都具有同种倾向, 而借助社会人口学中人群的概念解释则比较科学。这种研究方式是建立在特定的大背景下, 有文化、社会环境的因素考虑, 正如前文著者本人研究的目的是顺应历史、政治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自我心理形成过程进行探索, 而不是对人人共有的生物本能驱动力进行阐述。借用社会科学理论必须在社会科学本身发展成熟的情况下, 在弗洛伊德时代, 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但在当代社会科学已有很大的发展, 社会科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研究已很多, 如与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的合作。在史料的收集、研究分析上还可以进行跨学科合作。当代心理史学不再单靠精神分析学家或历史学家完成, 而是由心理学家与历史学家合作完成或是由受过心理学与历史学双重教育的学者来完成。上文提到的洛温伯格就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家, 而且是接受过正规训练的精神分析专家。同时心理学家与历史学家合作, 可以将历史的心理进行实验, 使得在这种条件下对历史分析易产生令人感兴趣的问题。由此可以发现, 社会科学的发展、跨学科的合作为心理史学发生转机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次, 传统心理史学主要分析的是历史上的伟人, 的追寻, 而不去发掘伟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个世界上, , , 但历史不是由他个人构成的, 只有对当时集体精神状态进行研究, 才会发,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伟人的言行举止。传统心理史学则不会考虑这些。但新观点把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对人的分析更理性化, 人在社会大背景里, 行为、思想等都不再是个人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是集体心理, 是对当时历史精神层面的再现, 这在某种意义上赋予历史新的意义。而对历史的重构, 则会出现与以往所不同的解释, 当然这与历史学本身发生的转向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历史从只研究军事政治史而转向对下层群众、日常生活以及一些无名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更细化、更人化。尤其是集体心理史学, 所探讨不仅是个人, 而是面对更多的特殊群体, 去了解他们整体的精神转态, 进而挖掘这些层面上背后的真正的历史。
再次, 当代心理史学所研究的不是全部, 而是部分。传统心理史学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无意识等理论来解释个人、社会, 但当代集体心理史学则不然, 它只对特殊人群的历史心理进行解释, 而非全部。如前文只对纳粹青年, 而非整个德国民众, 同时只对个人的自我心理进行探讨, 而不是所有的。这说明运用心理学知识是无法解释所有现象, 心理史学家只能就部分而谈。
当代心理史学新动向之一的集体心理史学相对于传统心理史学而言, 注重社会环境、文化、对历史资料的详尽分析。最重要的是理论上不仅仅依靠精神分析理论还有社会科学, 形成跨学科的合作方式。这样的研究方式避免了传统心理史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尤其解决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 不再是教条、非历史化的发展。因此, 当代心理史学的新动向是心理史学发生危机中的转机, 然而转机不止于此, 还有近年来心理传记学的发展。
(二) 当代心理传记学 集体心理史学研究特殊人群的心理状态, 而心理传记则注重对个人的心理研究。心理传记学从弗洛伊德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回忆》开始, 一直发展到当代。心理传记学将心理学运用到传记学上, 它更倾向于用历史来验证心理学。心理传记可以定义为运用系统化或正式的心理学知识或理论所写的传记。当代心理传记与以往心理传记不同, 主要是研究方式上采用的是叙事心理。叙事心理这种方法企图把叙事作为一种隐喻, 以取代传统
77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①。这种叙事隐喻对人的心理过程进行语言上的分析, 将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等融合进人物心理的分析中, 克服了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局限于性欲、本能等方面的分析, 从更广阔的空间上把握与人的心理相关的文化内容、社会历史等。在当代它以威廉・马克雷・鲁恩(William Mckinley Runyan ) 为代表, 他们专注于个案史、生命史的研究, 在他们看来, 人类的行为是充满着意义并带有故事性, 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无疑是在构建故事和倾听其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的, 而不是逻辑上、法律意义上, 直接是人类之间语言交流上的。其实这种叙事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在传统心理史学时就已有雏形:1) 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与病人进行交谈、使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让病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然后根据讲述出来的故事重构病人的历史。2)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一般是根据文学作品来阐述的, 应该是先读文本、再分析文本,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来重新阐释、解释
(Life History 它。这种雏形在当代发展成熟,William McK inley Runyan 所著《生命史与心理传记学》《
) 一书中对此做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总结:心理传记叙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通过and Psychobiography 》
个人经历的叙述明白他们所想和所感、所做、所说, 他们是怎样看这个世界, 以及通过和他周围环境互动的他人、经历来看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其中他认为在心理传记上运用叙事手法很重要:叙事揭示人们是如何思考和感受、他们所说和所做的、哪种感情影响到他们, 言、行动来表示他们的主观看法等。:1) 文本的框架, 描述生命史要运用何种语言和观点。2, 容。3) 、哪种是要忽略的。4) 在叙述事实上, , 进行解释, 运用价值评判。6) 运用社会科学、心理学, , 都要注意其他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7) 历史的影响。:心理传记必须对应于叙述时所运用的证据, 在这方面至少有两个标准:第一叙述事实必须建立在因实践的目的就手边重要的、明显的、相关的资料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第
②二在一系列基本事实被证实以后, 就事实而得出具有引申意义的结论。
由此看出当代心理传记的研究方法避免了传统心理史学带来的资料可信度、个人极端主义, 以及缺少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等问题。并且当代心理传记研究者本身训练和学术背景成为很重要的方面, 他们必须是对研究对象的专业知识领域要有所了解, 具有心理学、历史学的精深的知识, 同时要有写作上的表达技巧。因而当代心理传记学是在继承传统心理史学研究理论、方法基础上, 进行自我修正、创新而成的。虽然当代心理传记学在很多方面避免了传统心理史学带来的问题, 但还有问题存在, 主要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相互应用上, 有两个限制条件:就研究对象的性质、描述、阐述上尽管着重于重点细节, 但也无法包括全部, 还有更多需要用临床心理学、统计学等知识来挖掘; 就研究者本人而言, 他的知识背景、研究方向决定他叙述时的偏向。
①Sarbin (1986) proposes that “narrative ”become a root metaphor for psychology to replace the mechanistic and organic metaphors which shaped s o much theory and research in the discipline over the past century. (转引自Narrative Psychology :Basicshttp :ΠΠweb.Lem oyne. edu )
②关于这样的总结是基于资料收集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 针对原有的心理传记学所存在问题:一是不适当的证据:二是缺乏对外在因素的考虑:三是资料重建上不合理性, 个人主观因素太多:四是精神分析理论在某些方面缺乏一定科学性等等, 因而著者是在研究个人生命史时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式, 并进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这种新方法与弗洛伊德时期的研究方法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从继承上看:1、在证据收集上要注意信件、日记、梦、访谈等细节性的方面。2、对研究资料的解释要与资料相一致。3、应与同时代、同文化的其他人相比较。4、不要将研究对象理想化、病态化。但不同的地方在于:1、对资料的批判性验证, 包括在已有的资料基础上考察遗忘或错误的证据。2、对研究对象必须了解他的文化与历史背景。3、对以前研究过的个案产生新的阐述、解释。4、对于所提出的解释做批判性的评估。5、生命故事的阐述要结合已有的说明解释来构建生命事件。6、对于构建的故事要结合相关理论给予评估、并提出资料上的可靠证据。7、上述过程均受到社会、政治、心理历史因素的影响。
78
史学史研究 2004年第3期
四、当代心理史学转机的分析、评价
当代集体心理史学、心理传记学在传统心理史学的危机上发展起来, 解决了由传统心理史学带来的某些问题, 如社会因素、资料的考证等。但他们并未解决心理史学最大的问题, 即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能否揭示历史的真实性。事实上这与当代历史学、精神分析学发展有关。西方的历史哲学受到后现代主义的严重的挑战, 历史学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历史在实证主义时代是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 但到了当代, 涌现大量对原典诠释的文本, 学者们若只是去读原典而不去研究已诠释过的文本, 则会被同行嘲笑。在有些学人看来“, 历史叙述都是话语的虚构, 它们的内容之被发明正有如其被发现是一样地多, 而且它们的形式与它们在文学上的对应部分的共同之处更有甚于与它
①们在科学上的对应部分”。这样的历史学, 注重的是历史写作、语言等方面。无论历史学的转向
正确与否, 但它最少向我们表明主观意识在历史学中的重要性。对历史真实性探询一直以来是历史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对证据的考证大都是对文字记载的考证。问题在于对文字的考证是必要涉及到语言, 对文本的记载大都是著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 但通过其所叙述的事情背后的真实性则无法印证, 即使通过反证、参证等方法, 也是要通过语言的分析。索绪尔在1916《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总结的语言理论, , 它具有一种语法结构。他又认为, , , 意义乃是语言的一种功能; 或者换句话说, 而是人所思想的东西乃是由语言所决定的。, 既语言学结构的———框架之内运转着, 他并不
②决定它们, , 根据这样的意
。历史就是在不断的意义中寻求真实性, 而真实性只有在主体性之间达到。安克斯密特在《过去崇高之解体》中将历史的遗忘分为四种类型:有平时很容易遗忘的; 有日常生活中未注意到的细节的遗忘(但这些细枝末节却对历史研究很重要) ; 有因过于痛苦而被压抑的遗忘; 还直对过去的遗忘而产生的新的认同, 无论那种遗忘都与心理有关③。这表明真实的历史有时是被遗忘的, 对这些被遗忘的历史需要去发现, 对这些很少有的记载或完全没有的记载只有通过某些心理学来完成。
从后精神分析理论看: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理论分歧较大, 无意识是无法通过物质层面来证明的, 但在当代, 拉康认为无意识是他人的话语, 无意识的东西就像语言那样构成的。拉康的这种语言是指“某种与语言推论有关的东西, 某种构成这样一个原则的内在机制, 这个原理作为心理结构一切层次的基础, 使它们之间能相互相比较, 能相互关联, 并从而能由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过
④渡。”这就将无意识与语言联系起来, 并涉及到主体间性: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影响。主体即认识者、行动者。主体是永远通过自我功能才能达到他人, 而语言的使用是主体间性的本质所在。拉康利用索绪尔、雅各布森语言研究成果, 尤其对“能指”“、所指”“、借喻”“、换喻”等运用, 指出主体是分裂的; 无意识是语言结构的; 主体中包含着他人:主体的结构与语言的结构是相似的; 主体与语言都是由差异构成的(所谓的能指是指符号的音像, 所指只是其概念, 比如“树”, 它的能指是指
) 。拉康的观点表明, 语言与现实已经是书写的符号, 而所指是这样概念“木本植物, 有根系、叶等”
(巴尔的摩,1978) , 转引自伊格尔斯《①怀特《作为文学制品的历史文本》:, 载《话语的借喻》: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
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 何兆武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139页。③R ・ANKERS MIT ,THE S UBLI ME DISS OCIATION OF THE PAST:ORHOW T O BE (COME ) WHAT CNE IS NO LONGER ,in HIST ORY
(得到译者同意所引用) 。and THE ORY,299—303(OCT OBER 2001) , 转引自陈茂华译《过去崇高之解体》
(俄文杂志1973年第11期第14页) , 转引自方汉文《④H ・C ・阿甫托诺莫娃《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概念》:, 载《哲学问题》:后
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第91页。
79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处于同一个位置上, 但语言不能完全取代现实, 不能成为现实的替代物。这种观念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着很大的不同, 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就弗氏的精神分析而言, 对过去的童年的追述、性生活的研究以及梦等方面的分析缺乏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但拉康运用语言的“能指”“、所指”反映历史的真实, 其实是有不在场的证据, 说明历史上有真实的事情发生, 但却无法通过再现来反映, 因为再现出来的事物只是一个假象, 没有一个固定的历史所指来对应历史的能指。这表明通过语言来再现的历史只是一种替代物。然而这并不说明历史是非真实性的, 而是在说历史上存在的事实已无法与他的能指相对应, 他已经被语言所占领, 语言成为一种客体, 我们只有分析语言才能找到与当时能指与所指的相对应, 这种差异正是不同能指之间的问题。
从传统心理史学中脱胎而来的集体心理史学、心理传记学, 无一不受到这样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他们的产生就是要解决一些传统史学带来的问题。然而他们自身对历史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向, 即使他们致力于探讨历史的真实性(尤其面对传统心理史学造成的心理史学是否有真实性问题) , 他们都尽量对历史背景、文化、社会因素加以考虑, 对资料详尽的考察、注意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以及努力加强自身理论、学术训练等。在历史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挑战的背景下, 是无法解决传统心理史学带来的一个大问题———的真实性。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看, , 而非历史事实, 只是历史事实近似的探询。, 多变性。当然, , 。若从传统心理史学带来问题入手, 。但本身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心理学尤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变化等。因而, 笔者认为心理学、个人历史的方法, 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因为它不断嬗变的历史, 就是我们不断进行对历史真实性、意义探索的历史。①
①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拉康选集》, 褚孝泉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Study of H istory
G ao Lulu
[Abstract ]Since Freud brought Psychoanalysis to fam ous human in history research , Psychology and History have been togethered closely. The end of 19century beginnings of Psychohistory developed unevenly :From affirmations to disbeliefs. That always surrounded in belief of data , human psychology consciousness reconstruct , psychoanalysis and s o on. As far as psychohistory problems and methods are concerned , Author clean and discuss :between crisis and turning psychohistory found a path of dragging in history realities and history meanings.
[K ey w ords ]Psychohistory; Crisis ; Turning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