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生学习方法

文科学生学习方法

一、学习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为苦学。即“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他们认为,只要刻苦学习,就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就会对得起老师,对得起父母,才会是一个有志气的人。顽强的意志支配着他们,学习就像是敌人,他们时时下决心要战胜敌人。一旦意志消沉,就会滋生厌学的情绪。

第二层为好学。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第三层为会学。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驭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在高考中取胜。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谁能在“会学”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

二、文科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的文、理科:文科主要是社会科学,包括语文、英语、政史地,理科主要是自然科学,包括数、理、化、生物。中学阶段,文科的学习主要是记忆、理解和应用,再要求高一点,就是要创新,形成的看法,观点,生成新知识的过程。

我们对高三文科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尚未能很好地“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

1.对文科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科知识体系缺乏认识。认为学文科就是一个字——“背”,背书、背题。不少学生因为基础差而选报文科。

2.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如过份地依赖对教材的阅读而很少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变成了阅读就是背书。上课时大部分学生仅满足于听懂,记一记笔记留课后复习,还有些学生听课时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有效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不多或占用的时间不长。还有些学生听课时看起来很认真,但不善于寻找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3.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毫无疑问,文科各学科主体知识系统的基础还是必须识记的,这是学好文科的基础,也是顺利应试的前提。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可见,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调查表明,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记的方法,很多学生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既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4.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

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割裂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5.理论与实际脱离。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学而必习,习又必行”。不少学生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好文科必须重视的六个基本环节

1.学会阅读。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那么,应该怎样阅读文科教材?

(1)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把握知识结构。目录及其子目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而第五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的介绍,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2)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要善于把一个个学习目标和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

(4)学会做阅读笔记。一方面把阅读后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理解的体系;另一方面把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以及理解不太透的问题摘录下来。

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进行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要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预习。那么,怎样预习?

(1)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

(2)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

(3)预习时要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应该认真想一想;需要记的就应该记下来。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对课本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问答题答一答。不会做,不会答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3.专心听课。

听课,是指倾听,是指在听的过程中用脑吸收词或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事实和概念,并尽量将它转化为记忆。要听好课,应当做好下列几件事:

(1)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听好课的关键。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标志,只有开动脑筋,才能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进一步形成笃志好学、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3)抓住特点,因科制宜。每一门学科,都有适应这门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法,也就有相应的听课方法。

(4)选择重点,记好笔记。听课中记笔记是很重要的。应该学着记笔记,提高记笔记的能力。如:记听课的重点;记难于理解的;记课本上没有的……

(5)抓住机会,当堂记忆。知识的掌握若没有记忆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在听课过程中,应该抓住机会默诵强记。

(6)认真做好课堂练习。

在听课问题上,要注意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坏习惯: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分心,在上课的时候“兼顾”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当然会“担惊受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做好笔记。

记笔记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记笔记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怎样做笔记?

学会预习与听课,是记好笔记的前提。

平时的课,一般要求要把老师的授课提纲(要点)记下来,但作为高三的课,这已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记笔记是为了应用。笔记应多次复习,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根据记忆的规律,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加强练习。

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面对题海,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进入高三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有计划地、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

其次,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练习题。复习资料一般都是面对一个较大的使用群体,对个体的你未必适合。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考的形势,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们选用。为此,我们更应认真对待。

第三,对典型题目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一般有三类,一是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三是自己常出错的题,要认真研究,寻找错因。

6.及时复习。

在高三年级,复习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高三文科的课后复习应该怎样进行?

(1)重视考刚,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三的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

(2)构建知识网络。随着学习的推进,构建知识网络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3)在复习时要把教材、参考书和练习册结合起来,在掌握教材的基本原理、概念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做些练习。尤其是应多做些变式训练,不要机械地模仿一种思路,可以有计划地寻找或自编一些变式训练题,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

(4)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四、高三文科学习、复习技巧

1.千头万绪抓基础。

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这一点同学们一定清楚。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文科学习、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千头万绪抓基础。有句俗话:“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切实地履行这条定理。高中三年,不仅仅是高三一年的努力就能够锁定胜局,高一高二的基础尤为重要。几乎每一个经过高三的人都会说,我真后悔高一高二没有好好读书。我们的学生常常也是这样,例如高三学生张晨曦,很聪明,但高一、高二很调皮,平时贪玩,考试时突击背背,高三开始很努力,常常学习到晚上2点,经常在老师面前感慨,高一、高二我要这样学习多好,如果这样,我考重点大学一点问题也没有,政史地靠最后一年的突击似乎还可以,但语文和数学靠的是基础,所以他的文综测试总在250分以上,但数学一直在五六十分徘徊,他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兼顾。这类例子实在太多了。

那么高一高二到底怎么读书呢?我觉得,高一高二最重要的就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与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外习题和补课上,真不如注意课本知识的积累。把老师要给你的全部接收下来,到了高三你才能在复习中拿出宝贵的时间有的放矢地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如果高一高二就把大量时间放在课外练习上,到了高三再回过去啃高一高二的课本,实在得不偿失。 到了高三,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仍旧一句话: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就是抓住课本,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熟能生巧,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会举一反三,随机应变。即使学科竞赛也是如此,有人认为,平时成绩不好,就走竞赛这条路,专攻某一方面,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竞赛就不会出成绩。

陕西文科状元谢尼在介绍他的学习经验时说,很多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做一些简答题时,自己论述的语言单薄,苍白无力,思维欠缜密,看着参考答案总觉得这些精当的语言不知从何而来,仔细查书才发现,原来这些话全部都来源于课本,只不过由于自己平时看书太过疏忽,而没有注意到。其实看课本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要配合大脑积极地思考。 总之一句话,千头万绪抓基础,基础就是抓住课本。

2.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文科学习的基础,是否学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你是否记得牢,记得全,记得细。考试分数高低的一大原因就是看谁记得准。记得牢,记得全,记得细就能考高分,中学没有多么深奥的东西,尤其在现在这种高考大背景下,会不会记忆就是文科考试成败的标志。记

忆的方法最有效最常见的是:网络式复习。采用

如,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树形图。树干-树枝-分支-树杈-树叶。五级内容。他的学生运用这种分类记忆方法,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即使老师不在,学生们自己整理知识网络自学,成绩非常好。

又如,历史学科,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很多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人物、事件、年代、过程、结果、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它可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再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但要注意,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又如,政治: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

另外,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要回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要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

学会科学的记忆,文科考试就成功了一大半。在记忆方面,很多优秀学生都深有体会。 山东文科状元林小杰总结出“模块记忆法”。他把所有的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然后在模块中再去细化,把它分成几部分,光记那些小部分,然后小部分合起来就是大部分。

比如说历史,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比如中国近代史就可以分成抗争史、探索史、侵略史,还有近代史,一共四个部分。有了大致轮廓就可进行逐步深入的整理。

再比如说政治。大家都知道,政治应该分成政治、哲学和经济学这三部分。比如政治上热点专题部分,讲到“和谐社会”这个问题,你必然要从政治、哲学、经济学角度去考察。在三个角度中,每个角度都要去整理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小分类。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怎么去建设和谐社会?以此类推,逐步细化。就是通过模块,一块一块逐步细化,再复杂的知识点都可以这样细化。我觉得这样记起来思路就非常地清晰,就能化难为易。

安徽文科状元余子宜谈到他的“构建知识网络法”。建构知识网络,第一步是全面理解各知识点。首先要把一个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分别加以分析,多方位理解,掌握细节,这样一来就可以由总到分地形成一张网络。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对整体知识的各个小的知识点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之后,再从分到总综合起来考虑,又可以形成另外一种网络。

如,历史,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有它发生的时间、原因、条件、过程、性质、意义和局限性,所以,像在了解德意志统一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首先就要把它分解成若干个要素,分别加以学习和研究。说到时间我们就可以找出来,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1860~1871年间;接着分析原因,从根本原因来说就是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然后从这个原因出发又可以把它细致地分解成若干个小原因;然后分析条件,这个事件的总体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普鲁士的强大,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强大发展;然后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它是经过如何来实现统一的,这是过程;性质——它是作为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一部分来出现的;意义——书上的表述很系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方面,就是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改变欧洲格局;最后我们还要了解它的局限性,也就是保留了封建残余。从这几个要素出发我们可以把这个事件的各个要素加以把握,同时还能够向外延伸构成广阔的知识网络。在对各个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后,又可以再从几个要素出发,反过来从整体把握知识点,从而初步将知识网络化,把握主干知识。

湖南文科状元陈博谈到他学习地理的地图记忆法。他说,高中三年,我有过自己曾经相对

弱的科目——地理。那时候地理成绩不好,面对地图,好像找不着点。后来老师向我推荐了这种方法,就是要我多看地图,在平时的闲暇时间里,可以随时拿地图册翻一翻,可以不要刻意去记某个地方,就是把这个地图的大概轮廓记在心里。所以,我就有意识地在课后、课间的时候,都去翻一翻地图,比如看新闻时提到某个国家,也会翻一翻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就这样对这些地图大概的轮廓、这些国家的轮廓,都有一点印象。最好是在自己常住的地方挂一幅中国地图和一幅世界地图,发呆的时候有意识地去看看,长时间地训练可以使自己的脑海里形成很好的地理空间概念。以后面对这方面的题目时,就可能马上找到这个地方,找到切入点。

3.学习目标明确,要有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先进学生和后进同学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先进学生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也到不了那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因此每位学生在开学伊始,必须制定自己的计划。

要做到“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我们学校有一位非常有经验的班主任赵金启老师,他总是让他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都贴在教师的墙壁上,从起床到睡觉每一个时间段干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勉励。

一是要把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学习和身体锻炼相结合。

二是不要长时间复习同一门课程,也不要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不同学科复习时间的交叉安排,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按照文理交叉的形式安排,不要长时间进行一门课程的复习;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比如记忆、解题、阅读和知识整理等活动交替安排,不要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学习形式

学习要有计划,复习更是如此。复习要根据老师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最好稍稍超前一点。这样上复习课时重点、难点、弱点了然于胸,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了。要注意不光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温习,还要对相近、相反、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辨析。还要讲究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强科更强,弱科不弱。计划中对强科、弱科要分开对待。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4.注意建立 “错题档案”。

要总结哪种类型的题目经常出现思维障碍,分析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找到排除这些思维障碍的方法。“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根据我们对自己学生的统计,90%的学生十分的90%都是自己以前失分的地方,教师评讲的90%是重复强调曾经强调过提醒学生注意的问题,无论是知识点还是思路。

江西理科状元傅必振说:我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买了一个笔记本,挺厚的,用来记数理化笔记,上课的时候专门用来做笔记,而且很多的同学上到高三觉得课本不重要,只看复习书,我觉得你把课本全部拿过来,因为那段时间在家里,你可以在家里把不懂的东西全部抄到笔记本上,整段整段地抄。另外就是记错题,记错题不仅是数理化还有语文,就是要把题目记下来,把答案记在另外一个地方,把解题时为什么出错的一些心得记在上面。

语文,就是把一些基本点,像成语、字词,把这些记到笔记本上去,下课的时候翻一翻,基础题就可以过关,到第二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积累题型,因为第二段时间的复习,大家会进入到题海,有各种各样资料蜂拥进来,你首先把做错的题目记到一个笔记本,虽然题目是综合性的,但是我可以把它重新把它归类,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多看几遍,当你再

做这类题的时候可以继续做,一直做,直到你把这道题过一段时间之后结果能够做出来了,可能高考考的题目都是我们平时看过或者接触过的,我们虽猜不到高考题,但是高考题应是我们平时做过的类似题。如果你平时没有做到,高考的时候一定会觉得非常非常遗憾。 高考状元卢洪峰说,高三我形成了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其法宝就是两个本子:一个总结本和一个错题本。

总结本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形成你所理解的体系。形象地说,就是自己写一本自已看的

错题本就是把你做过的题中那些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搜集起来,以后常看。因为我相信,最容易错的题就是你已经错过的题。如果一个人能把以前的错误都记住,以后决不再犯,那么他就是圣人;如果绝大部分错误都能够改正而不再犯,那么他就是伟人;如果绝大部分错误都能够铭记,那么他就是高人。我们应争取做第三类,只要你能做到,你就能在高考中获胜。

高考状元闵应宗说,我在复习中的最大特色便是建立起完整的错题本和好题本。

我的笔记也是很完整的。在平时的考试和自测中,我常常会把那些做错的题和自认为很好的,有概括力的或有某方面特点的题目择录在错题本上,详加评述。在平时的作题中,也常摘录一些不错的题,放在好题本上,在没事的时候,还经常把它们拿出来整理进行归类,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抒发一些感受。到高考前夕,我的错题本和好题本已是不薄的的一撂,尤其是高三一年的好题本和错题本,我更是倍加珍惜。这里面所摘录的题目,几乎概括了我平时看书的精华,有了这些小本,便先后等于有了我所看的所有的书,我看书从不贪多,但到现在,这些错题本和好题本简直无所不包,为我最后阶段的复习提供了绝好的材料,被我认为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平时,用这些本子去复习,不仅不会感到疲劳和厌烦,相反却是一种享受,这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5.适当练习,注重知识的运用。

要勤动手,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面对高考,要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题,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以求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对试题分类,总结解题规律。做题时要抓住试题的规律,即从一个有代表性的试题中发现此类问题的一般性规律,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就成为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不但感到轻松而有趣,还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如,地理的解题规律。区位因素:农业、工业、交通等等。

这将高考状元徐语婧谈到:地理学科据我同学反映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但是我觉得其实也不难,或许大家会觉得它比较像理科科目,据我了解地理在大学里面放到理科的,但是它并不难,只要掌握了一些解题的原理或者思路,地理是最好学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里面有自然原理,我们学习理科不仅要掌握它理科里面的内容,而且要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最好能够记住它原理的一个推论,有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可能需要多个原理来使用,特别需要灵活运用原理,通过灵活运用原理我认为可以做一些习题来达到。比方说水文特点的有几个方面,引起水灾的几个方面,气候特点描述的几个方面等等,1—8条一直把它列下来,在拿到题目之后再根据题目给出的具体条件和具体要求有选择性地去答,这样它会比较不容易遗漏试点,也就是考试答题的准确点。

复习的东西都是以前学过的,一般脑子里都是有印象的。常常碰到有的同学在复习时,看到这个知识点,觉得真简单;看到那个知识点,认为已经掌握了。于是飞快地跳过去。殊不知许多东西,看似简单,真正运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很多细节问题都是你料想不及

的,只有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慢慢体会。所以要勤动手、要做,而且,熟能生巧,为了达到“快、准、巧”的目标,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十分必要的。

文科学生学习方法

一、学习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为苦学。即“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他们认为,只要刻苦学习,就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就会对得起老师,对得起父母,才会是一个有志气的人。顽强的意志支配着他们,学习就像是敌人,他们时时下决心要战胜敌人。一旦意志消沉,就会滋生厌学的情绪。

第二层为好学。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第三层为会学。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驭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在高考中取胜。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谁能在“会学”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

二、文科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的文、理科:文科主要是社会科学,包括语文、英语、政史地,理科主要是自然科学,包括数、理、化、生物。中学阶段,文科的学习主要是记忆、理解和应用,再要求高一点,就是要创新,形成的看法,观点,生成新知识的过程。

我们对高三文科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尚未能很好地“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

1.对文科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科知识体系缺乏认识。认为学文科就是一个字——“背”,背书、背题。不少学生因为基础差而选报文科。

2.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如过份地依赖对教材的阅读而很少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变成了阅读就是背书。上课时大部分学生仅满足于听懂,记一记笔记留课后复习,还有些学生听课时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有效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不多或占用的时间不长。还有些学生听课时看起来很认真,但不善于寻找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3.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毫无疑问,文科各学科主体知识系统的基础还是必须识记的,这是学好文科的基础,也是顺利应试的前提。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可见,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调查表明,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记的方法,很多学生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既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4.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

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割裂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5.理论与实际脱离。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学而必习,习又必行”。不少学生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好文科必须重视的六个基本环节

1.学会阅读。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那么,应该怎样阅读文科教材?

(1)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把握知识结构。目录及其子目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而第五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的介绍,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2)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要善于把一个个学习目标和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

(4)学会做阅读笔记。一方面把阅读后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理解的体系;另一方面把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以及理解不太透的问题摘录下来。

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进行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要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预习。那么,怎样预习?

(1)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

(2)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

(3)预习时要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应该认真想一想;需要记的就应该记下来。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对课本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问答题答一答。不会做,不会答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3.专心听课。

听课,是指倾听,是指在听的过程中用脑吸收词或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事实和概念,并尽量将它转化为记忆。要听好课,应当做好下列几件事:

(1)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听好课的关键。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标志,只有开动脑筋,才能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进一步形成笃志好学、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3)抓住特点,因科制宜。每一门学科,都有适应这门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法,也就有相应的听课方法。

(4)选择重点,记好笔记。听课中记笔记是很重要的。应该学着记笔记,提高记笔记的能力。如:记听课的重点;记难于理解的;记课本上没有的……

(5)抓住机会,当堂记忆。知识的掌握若没有记忆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在听课过程中,应该抓住机会默诵强记。

(6)认真做好课堂练习。

在听课问题上,要注意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坏习惯: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分心,在上课的时候“兼顾”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当然会“担惊受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做好笔记。

记笔记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记笔记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怎样做笔记?

学会预习与听课,是记好笔记的前提。

平时的课,一般要求要把老师的授课提纲(要点)记下来,但作为高三的课,这已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记笔记是为了应用。笔记应多次复习,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根据记忆的规律,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加强练习。

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面对题海,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进入高三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有计划地、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

其次,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练习题。复习资料一般都是面对一个较大的使用群体,对个体的你未必适合。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考的形势,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们选用。为此,我们更应认真对待。

第三,对典型题目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一般有三类,一是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三是自己常出错的题,要认真研究,寻找错因。

6.及时复习。

在高三年级,复习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高三文科的课后复习应该怎样进行?

(1)重视考刚,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三的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

(2)构建知识网络。随着学习的推进,构建知识网络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3)在复习时要把教材、参考书和练习册结合起来,在掌握教材的基本原理、概念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做些练习。尤其是应多做些变式训练,不要机械地模仿一种思路,可以有计划地寻找或自编一些变式训练题,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

(4)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四、高三文科学习、复习技巧

1.千头万绪抓基础。

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这一点同学们一定清楚。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文科学习、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千头万绪抓基础。有句俗话:“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切实地履行这条定理。高中三年,不仅仅是高三一年的努力就能够锁定胜局,高一高二的基础尤为重要。几乎每一个经过高三的人都会说,我真后悔高一高二没有好好读书。我们的学生常常也是这样,例如高三学生张晨曦,很聪明,但高一、高二很调皮,平时贪玩,考试时突击背背,高三开始很努力,常常学习到晚上2点,经常在老师面前感慨,高一、高二我要这样学习多好,如果这样,我考重点大学一点问题也没有,政史地靠最后一年的突击似乎还可以,但语文和数学靠的是基础,所以他的文综测试总在250分以上,但数学一直在五六十分徘徊,他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兼顾。这类例子实在太多了。

那么高一高二到底怎么读书呢?我觉得,高一高二最重要的就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与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外习题和补课上,真不如注意课本知识的积累。把老师要给你的全部接收下来,到了高三你才能在复习中拿出宝贵的时间有的放矢地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如果高一高二就把大量时间放在课外练习上,到了高三再回过去啃高一高二的课本,实在得不偿失。 到了高三,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仍旧一句话: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就是抓住课本,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熟能生巧,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会举一反三,随机应变。即使学科竞赛也是如此,有人认为,平时成绩不好,就走竞赛这条路,专攻某一方面,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竞赛就不会出成绩。

陕西文科状元谢尼在介绍他的学习经验时说,很多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做一些简答题时,自己论述的语言单薄,苍白无力,思维欠缜密,看着参考答案总觉得这些精当的语言不知从何而来,仔细查书才发现,原来这些话全部都来源于课本,只不过由于自己平时看书太过疏忽,而没有注意到。其实看课本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要配合大脑积极地思考。 总之一句话,千头万绪抓基础,基础就是抓住课本。

2.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文科学习的基础,是否学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你是否记得牢,记得全,记得细。考试分数高低的一大原因就是看谁记得准。记得牢,记得全,记得细就能考高分,中学没有多么深奥的东西,尤其在现在这种高考大背景下,会不会记忆就是文科考试成败的标志。记

忆的方法最有效最常见的是:网络式复习。采用

如,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树形图。树干-树枝-分支-树杈-树叶。五级内容。他的学生运用这种分类记忆方法,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即使老师不在,学生们自己整理知识网络自学,成绩非常好。

又如,历史学科,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很多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人物、事件、年代、过程、结果、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它可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再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但要注意,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又如,政治: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

另外,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要回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要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

学会科学的记忆,文科考试就成功了一大半。在记忆方面,很多优秀学生都深有体会。 山东文科状元林小杰总结出“模块记忆法”。他把所有的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然后在模块中再去细化,把它分成几部分,光记那些小部分,然后小部分合起来就是大部分。

比如说历史,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比如中国近代史就可以分成抗争史、探索史、侵略史,还有近代史,一共四个部分。有了大致轮廓就可进行逐步深入的整理。

再比如说政治。大家都知道,政治应该分成政治、哲学和经济学这三部分。比如政治上热点专题部分,讲到“和谐社会”这个问题,你必然要从政治、哲学、经济学角度去考察。在三个角度中,每个角度都要去整理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小分类。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怎么去建设和谐社会?以此类推,逐步细化。就是通过模块,一块一块逐步细化,再复杂的知识点都可以这样细化。我觉得这样记起来思路就非常地清晰,就能化难为易。

安徽文科状元余子宜谈到他的“构建知识网络法”。建构知识网络,第一步是全面理解各知识点。首先要把一个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分别加以分析,多方位理解,掌握细节,这样一来就可以由总到分地形成一张网络。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对整体知识的各个小的知识点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之后,再从分到总综合起来考虑,又可以形成另外一种网络。

如,历史,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有它发生的时间、原因、条件、过程、性质、意义和局限性,所以,像在了解德意志统一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首先就要把它分解成若干个要素,分别加以学习和研究。说到时间我们就可以找出来,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1860~1871年间;接着分析原因,从根本原因来说就是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然后从这个原因出发又可以把它细致地分解成若干个小原因;然后分析条件,这个事件的总体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普鲁士的强大,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强大发展;然后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它是经过如何来实现统一的,这是过程;性质——它是作为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一部分来出现的;意义——书上的表述很系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方面,就是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改变欧洲格局;最后我们还要了解它的局限性,也就是保留了封建残余。从这几个要素出发我们可以把这个事件的各个要素加以把握,同时还能够向外延伸构成广阔的知识网络。在对各个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后,又可以再从几个要素出发,反过来从整体把握知识点,从而初步将知识网络化,把握主干知识。

湖南文科状元陈博谈到他学习地理的地图记忆法。他说,高中三年,我有过自己曾经相对

弱的科目——地理。那时候地理成绩不好,面对地图,好像找不着点。后来老师向我推荐了这种方法,就是要我多看地图,在平时的闲暇时间里,可以随时拿地图册翻一翻,可以不要刻意去记某个地方,就是把这个地图的大概轮廓记在心里。所以,我就有意识地在课后、课间的时候,都去翻一翻地图,比如看新闻时提到某个国家,也会翻一翻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就这样对这些地图大概的轮廓、这些国家的轮廓,都有一点印象。最好是在自己常住的地方挂一幅中国地图和一幅世界地图,发呆的时候有意识地去看看,长时间地训练可以使自己的脑海里形成很好的地理空间概念。以后面对这方面的题目时,就可能马上找到这个地方,找到切入点。

3.学习目标明确,要有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先进学生和后进同学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先进学生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也到不了那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因此每位学生在开学伊始,必须制定自己的计划。

要做到“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我们学校有一位非常有经验的班主任赵金启老师,他总是让他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都贴在教师的墙壁上,从起床到睡觉每一个时间段干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勉励。

一是要把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学习和身体锻炼相结合。

二是不要长时间复习同一门课程,也不要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不同学科复习时间的交叉安排,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按照文理交叉的形式安排,不要长时间进行一门课程的复习;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比如记忆、解题、阅读和知识整理等活动交替安排,不要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学习形式

学习要有计划,复习更是如此。复习要根据老师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最好稍稍超前一点。这样上复习课时重点、难点、弱点了然于胸,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了。要注意不光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温习,还要对相近、相反、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辨析。还要讲究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强科更强,弱科不弱。计划中对强科、弱科要分开对待。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4.注意建立 “错题档案”。

要总结哪种类型的题目经常出现思维障碍,分析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找到排除这些思维障碍的方法。“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根据我们对自己学生的统计,90%的学生十分的90%都是自己以前失分的地方,教师评讲的90%是重复强调曾经强调过提醒学生注意的问题,无论是知识点还是思路。

江西理科状元傅必振说:我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买了一个笔记本,挺厚的,用来记数理化笔记,上课的时候专门用来做笔记,而且很多的同学上到高三觉得课本不重要,只看复习书,我觉得你把课本全部拿过来,因为那段时间在家里,你可以在家里把不懂的东西全部抄到笔记本上,整段整段地抄。另外就是记错题,记错题不仅是数理化还有语文,就是要把题目记下来,把答案记在另外一个地方,把解题时为什么出错的一些心得记在上面。

语文,就是把一些基本点,像成语、字词,把这些记到笔记本上去,下课的时候翻一翻,基础题就可以过关,到第二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积累题型,因为第二段时间的复习,大家会进入到题海,有各种各样资料蜂拥进来,你首先把做错的题目记到一个笔记本,虽然题目是综合性的,但是我可以把它重新把它归类,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多看几遍,当你再

做这类题的时候可以继续做,一直做,直到你把这道题过一段时间之后结果能够做出来了,可能高考考的题目都是我们平时看过或者接触过的,我们虽猜不到高考题,但是高考题应是我们平时做过的类似题。如果你平时没有做到,高考的时候一定会觉得非常非常遗憾。 高考状元卢洪峰说,高三我形成了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其法宝就是两个本子:一个总结本和一个错题本。

总结本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形成你所理解的体系。形象地说,就是自己写一本自已看的

错题本就是把你做过的题中那些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搜集起来,以后常看。因为我相信,最容易错的题就是你已经错过的题。如果一个人能把以前的错误都记住,以后决不再犯,那么他就是圣人;如果绝大部分错误都能够改正而不再犯,那么他就是伟人;如果绝大部分错误都能够铭记,那么他就是高人。我们应争取做第三类,只要你能做到,你就能在高考中获胜。

高考状元闵应宗说,我在复习中的最大特色便是建立起完整的错题本和好题本。

我的笔记也是很完整的。在平时的考试和自测中,我常常会把那些做错的题和自认为很好的,有概括力的或有某方面特点的题目择录在错题本上,详加评述。在平时的作题中,也常摘录一些不错的题,放在好题本上,在没事的时候,还经常把它们拿出来整理进行归类,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抒发一些感受。到高考前夕,我的错题本和好题本已是不薄的的一撂,尤其是高三一年的好题本和错题本,我更是倍加珍惜。这里面所摘录的题目,几乎概括了我平时看书的精华,有了这些小本,便先后等于有了我所看的所有的书,我看书从不贪多,但到现在,这些错题本和好题本简直无所不包,为我最后阶段的复习提供了绝好的材料,被我认为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平时,用这些本子去复习,不仅不会感到疲劳和厌烦,相反却是一种享受,这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5.适当练习,注重知识的运用。

要勤动手,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面对高考,要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题,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以求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对试题分类,总结解题规律。做题时要抓住试题的规律,即从一个有代表性的试题中发现此类问题的一般性规律,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就成为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不但感到轻松而有趣,还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如,地理的解题规律。区位因素:农业、工业、交通等等。

这将高考状元徐语婧谈到:地理学科据我同学反映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但是我觉得其实也不难,或许大家会觉得它比较像理科科目,据我了解地理在大学里面放到理科的,但是它并不难,只要掌握了一些解题的原理或者思路,地理是最好学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里面有自然原理,我们学习理科不仅要掌握它理科里面的内容,而且要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最好能够记住它原理的一个推论,有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可能需要多个原理来使用,特别需要灵活运用原理,通过灵活运用原理我认为可以做一些习题来达到。比方说水文特点的有几个方面,引起水灾的几个方面,气候特点描述的几个方面等等,1—8条一直把它列下来,在拿到题目之后再根据题目给出的具体条件和具体要求有选择性地去答,这样它会比较不容易遗漏试点,也就是考试答题的准确点。

复习的东西都是以前学过的,一般脑子里都是有印象的。常常碰到有的同学在复习时,看到这个知识点,觉得真简单;看到那个知识点,认为已经掌握了。于是飞快地跳过去。殊不知许多东西,看似简单,真正运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很多细节问题都是你料想不及

的,只有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慢慢体会。所以要勤动手、要做,而且,熟能生巧,为了达到“快、准、巧”的目标,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章

  • 微观经济学课程设计
  • 太原工业学院 微观经济学课程设计 调查报告 实习地点 校内 实习时间 第18周 系 部 经济与法学系 班 级 1021211 组 名 第三组 成 绩 指导老师 刘晓辉 2011年 12 月 31日 我校文科类就业观念与就业率的 调查分析报告 ...查看


  • 高中文理分科选科指导意见
  • 高中文理分科选科指导意见 奎屯市第六中学 根据高考改革的要求,高一的学生将在高二进行理科及文科方向选科,这将直接决定高考的方向,在此搜集整理了相关材料,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文理科选择的五个误区 误区1: 学习好的报理科,笨的人才学文 ...查看


  • 关于文理分科
  • 关于文理分科 一.文理科选择的五个误区. 误区1: 学习好的报理科,笨的人才学文科.这是带有倾向性的社会偏见. 误区2: 仅凭成绩确定. 一门课程成绩的高低有多种因素.不能单单凭某一门成绩的好坏就做出断然选择. 误区3:仅凭兴趣.兴趣是一项 ...查看


  • 文科生vs理科生
  • 文科生vs 理科生 为了应对高考,学生进入高中就得有学文还是学理的选择,虽然还来不及完全弄明白文理科究竟真正意味着什么. 在我所在的学校,高一学生在第一学期期末就要选择填报文科班或理科班,在高一下期一开学就根据学生的自愿进行文理科分班教学. ...查看


  • 如何快速提高高三文科生的数学成绩
  • 如何快速提高高三文科生的数学成绩 石慧 [论文摘要]正如人说,在高考中"得数学者得天下",对于参加高考的文科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对而言,文科生的数学基础.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因此教师要找准适合文 ...查看


  • 谈文科普通班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文科普通班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作者:闭燕勤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9期 摘 要:针对文科普通班学生的懒.自律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善结小帮派等特点, ...查看


  • 高中生如何选择文理科
  • 高中生如何选择文理科 (参考资料) 文理分科一直争议不断,但它作为目前的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是高中生面临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学生的发展之路也将自此发生改变.较为合理合理的选文理的方法:一.杜绝盲目选科 盲目选科主要有以下几种:(1)" ...查看


  • 2010年湘西州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 2010年湘西州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湘西州高指办 2010年我州高考相比09年有较大的进步,学科成绩.上线率.上线人数等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全州三本以上整体上线率(含复读生,音体美等)达到56.8%,专科上线率40%,合计整体上线率96.8%. ...查看


  • DIY留学:英国留学文科专业
  • 目前越来越多国内文科本科毕业生选择到英国留学,其中文科毕业生中女生占比比较大,一些本科学习英语.教育.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的同学在留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适合读哪些专业.下面,留学360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英国热门的5类文科专业,供大家参 ...查看


  • 高中文科学习方法要诀
  • 高中文科学习方法要诀 1.高中文科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2.文科课程和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记忆量大.由于这个特点,使你在学习文科课程时所采用学习 方法明显不同于理科. (2)理解抽象.不像理科的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