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血型》教案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初级中学 戎爱香 213131
一、 教材背景分析:
1.1教村分析:《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最后一节内容。 本章分为四节,教材通过前三节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这一节《输血与血型》,并设置了“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类活动。可以看出本节内容是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桥梁,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的途径和契机。
1.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好奇、好动,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血型、输血”一知半解但又极感兴趣。但是书本上的内容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正好本节文字内容不多,知识量也较少,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自主探究交流。另一方面,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有能够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也开展过调查活动。
二、 教学设计思路:
1.1教学策略: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难懂的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也很想知道。把这一内容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血液与人类关系”的知识资料,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探究活动,围绕学生和老师自身的真实血型创设情景,探究“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并找出规律。通过这种自主的调查和学习,引发对“生物学”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远远超出了教材的目标要求,同时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的活动体验与感悟无疑最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1.2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三、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验“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 激发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确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
念。
四、 重点与难点 :
重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五、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一组投影和一段献血现场录像(图片也可以)
2、提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为了使调查不流于形式并确有成效,考虑到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调查前给学生认真作了如下准备:
(1) 教师分配和学生自由组合相结合分成六个调查组:1、本地医院外科调查组;2、本地医院妇产科调查组;(因有学生的家长在该科室)3、上网调查小组;4、学校阅览室调查小组;5、本市血站调查小组;6采访一些输过血的人。
(2) 师生共同设计调查方案,并提供参考表格;给外出调查的小组准备学校的介绍信,
便于学生得到他人的帮助。
(3)给阅览室调查小组联系时间和工作人员,并初步筛选出相关资料,节省他们的搜索
时间;给上网调查小组提供网址或关键词。
学生:1、课前要求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血型(不知道的到医院验血型)。
2、开展“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
六、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 教学过程设计:
《输血与血型》教案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初级中学 戎爱香 213131
一、 教材背景分析:
1.1教村分析:《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最后一节内容。 本章分为四节,教材通过前三节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这一节《输血与血型》,并设置了“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类活动。可以看出本节内容是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桥梁,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的途径和契机。
1.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好奇、好动,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血型、输血”一知半解但又极感兴趣。但是书本上的内容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正好本节文字内容不多,知识量也较少,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自主探究交流。另一方面,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有能够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也开展过调查活动。
二、 教学设计思路:
1.1教学策略: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难懂的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也很想知道。把这一内容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血液与人类关系”的知识资料,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探究活动,围绕学生和老师自身的真实血型创设情景,探究“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并找出规律。通过这种自主的调查和学习,引发对“生物学”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远远超出了教材的目标要求,同时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的活动体验与感悟无疑最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1.2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三、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验“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 激发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确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
念。
四、 重点与难点 :
重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五、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一组投影和一段献血现场录像(图片也可以)
2、提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为了使调查不流于形式并确有成效,考虑到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调查前给学生认真作了如下准备:
(1) 教师分配和学生自由组合相结合分成六个调查组:1、本地医院外科调查组;2、本地医院妇产科调查组;(因有学生的家长在该科室)3、上网调查小组;4、学校阅览室调查小组;5、本市血站调查小组;6采访一些输过血的人。
(2) 师生共同设计调查方案,并提供参考表格;给外出调查的小组准备学校的介绍信,
便于学生得到他人的帮助。
(3)给阅览室调查小组联系时间和工作人员,并初步筛选出相关资料,节省他们的搜索
时间;给上网调查小组提供网址或关键词。
学生:1、课前要求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血型(不知道的到医院验血型)。
2、开展“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
六、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 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