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调查

【法律教育网 - 国家司法考试指南】: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将200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确定为——“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Biodiversity :food, water and health for all ”),强调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适当供水方面,以及在保护基于世界生物宝藏的众多传统药物和现代药品方面,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全球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十年,履约工作正朝着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多年来中国对履行《公约》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围绕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公平分享其惠益的《公约》三大目标,积极开展一系列国际、国内履约活动,成立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科技、计划、财政、建设、教育、农业、建设、林业、海洋、中科院等20个部门参加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保护规划纲要》、《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使一些主要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

中国加强了立法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实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重视科学研究和监测,强化公众宣传教育和培训,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0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中国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影响日益扩大,全国已有21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前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于2004年2月9-20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来自160个缔约方、398个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约2300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对30多个问题进行了认真审议,并通过了33个决定。会议主要审议的议题包括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传统知识;保护区;多年期工作方案;技术转让与合作;资金机制与财务预算,以及森林、山地、内陆水域、农业、海洋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和跨领域问题。马来西亚政府于2月18-19日组织召开了环境部长级会议,约100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会议,并对未来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于2004年2月23-27日在同一地点召开,来自81个缔约方、248个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近100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14个决定。会议审议的实质性议题主要有:信息分享与生物安全信息中心;能力建设;处理、运输、包装和标记;履约;责任和赔偿;对财务机制的指导;缔约方会议的中期工作方案,以及有效执行《议定书》而需要审议的其他议题。由于我国尚未核准该《议定书》,我国是以观察员身份参会。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这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前六次会议相比,此次会议时间长,规模大,议题多。我代表团的人数也是历次参会最多的一次。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199个缔约国,是批准国家最多的环境《公约》之一,也是自1992年环发大会以来进展较快的国际环境公约。该《公约》生效已有10年,《公约》不仅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而且已扩展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环境与贸易、遗传资源保护与惠益分享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众多领域,许多焦点问题非常复杂。

由于全球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对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而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生物安全议题,又谈判出《生物安全议定书》。目前该《议定书》有90个缔约国,我国虽已签

署,但尚未核准该《议定书》。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进口大国之一。生物多样性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外来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传统知识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等各领域,生物多样性已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农业、林业、医药业等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我国生物物种资源流失和丧失比较严重的问题,多次做出批示。为全面加强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尽快遏制生

生物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按照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专题协调会议意见,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组建了由17个部门组成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并且成立了“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工作如下:

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

2003年8月21日召开了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通知(代拟稿)》,以及“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方案”、“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方案”、“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方案”和“部际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等文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得到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并开始发挥其协调作用。

2003年9月初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就生物物种资源的定义与范畴、本底调查与编目、保护与保存、研究与开发等基础技术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提供了技术咨询。

2、强化依法管理,堵塞工作漏洞

根据国务院指示,环保总局会同12个部门,在非典疫情基本结束后,分两个阶段组织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针对资源流失和进出境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和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第一阶段从2003年9月至11月,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进行自查,

主要是对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查找管理工作上的差距。各部门和地方不仅查出相关领域和辖区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第二阶段从2003年11月至12月底,在自查基础上,开展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组成6个联合检查组,对12个重点省区和农业、林业、科技教育、城建园林及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的50多个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工作结束后,环保总局汇总了各地、各相关部门自查报告和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报告,在征求专家和部门的意见基础上,形成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执法检查报告。

3、积极开展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按照“生物物种资源宣传教育方案”,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和新浪网、新华网等网站,就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进行了相对集中的宣传。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社等媒体派出记者参加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组,并对检查活动进行同步宣传报道。组织生物物种专家座谈会,讨论如何提高全民的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意识,并请有关专家撰写专题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公众,特别是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的资源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4、开展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

为摸清我国物种资源的家底,全面掌握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状况,我局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医药局和中科院等单位拟定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调查项目实施方案,调查时间为2004-2005年,重点调查中国农作物、家养动物、林木、花卉、药用植物、水生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

5、抓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政策法规的起草

环保总局组织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通知(代拟稿)》。《通知(代拟稿)》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在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经17个成员单位会签后,于2004年1月19日上报国务院。2004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热点,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1992年6月在巴 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成为《公约》缔约国之一。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 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纷繁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及变异,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极为丰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总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 的良性循环,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实现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国内各专业机构做了大量保护生 物多样性的工作,受到全社会和海内外有关方面的广泛支持。为进一步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内外有关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建议,特成立中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基金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以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建立人类美好的家园为宗旨,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动员社会公众热爱大自然,增强自然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广泛联络国内外友好团体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为实 现本会宗旨提供支持和资助;组织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提供咨询建议,进

行人才培训;设立专业基金和奖励基金,对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的团体和个人给予资助和奖励。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知 名人士及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团体和个人代表组成。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积极推动基金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基金管理上,建立独立健全的会计、审计和监督制度,接受主管部 门的稽核、检查和监督,尊重捐赠者的意愿,保证本会基金用于资助符合本会章程的活动和 事业。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 项全球性任务,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署,标志着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 中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衷心希望同国内外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团体和人士建立友好往来,相互 支持合作,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保护区,到现在已经有2600多个保护区,这2600多个保护区是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区就是为了所有的人把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保留下来。2600多个保护区,已经划定了中国最好的地方,和中国最好的资源。

但是,到目前为止,保护区的状况并不是特别乐观,有很多地方面临更大的挑战。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做了三件事,加强了中国保护区系统的能力。

首先,设定了51个示范保护区,把这些保护区的领导带到示范区参观。TNC 自己在全球管着1600个保护区,最拿手就是做保护区的管理,TNC 知道怎么规划、监测,把策略拿出来把保护区的问题解决掉。并通过和林业局合作的培训项目,在今后会逐渐完成。

第二件事情,现有的保护区体系里面有经济上和政治上使得保护区效果不佳。经济上,中国保护区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已经加大资金量了,但是从2000年到2005年每平方公里投入只有11美金。世界上成功的保护区每平方公里投入要达到1000到2000美金。TNC 做的第二个项目就是在滇西北做一个国家公园,这是TNC 的项目。

第三件事情,就是在一些试点地区——比如四川等,探索私有形式的保护地。很多人认为保护区环保这样的事情是国家的,但是搞不好不是因为国家没有意愿,而是国家没有这个能力。像澳大利亚和美

国这样的政府仍然靠很多私有资金和机构,参与其中。不可能单单依赖国家。TNC 希望每一个理事和个人都在保护自己周围的土地。直到这样一天出现了,国家的保护区体系才可以搞好。

TNC 要做的是探索中国体制上的突破,第五次林权制度改革是一次机会,得以让大自然保护协会探索私人和国家、国际机构把这些优势放在一块,帮助保护区保护。

大自然保护协会目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项目有: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项目背景: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合作伙伴一起,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状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估;确定需要优先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和物种,并提出关键的保护行动和策略,以充实并更新现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未来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工作:项目预计用3年的时间(2006年~2008年) 、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拟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为期18个月的试点项目。试点项目将对试点项目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估、就如何有效保护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一系列建议和策略。同时,将对参与项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规划方法的系统培训,并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适用于中国的情况。试点项目还将探索有效的项目协调和管理机制,为第二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项目积累经验。

国家环保总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6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办了“长江上游远景规划试点项目”启动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签订了《项目合作文件》。

项目的总预算为600万美元,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分别负担50%。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 )公司为协会提供了本项目重要的资金支持。

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综合规划的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大专院

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和民间组织。

2、自然保护区项目:

项目背景:截至2009年底,全国建立253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49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比例15.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处,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具有一定规模,并形成了涵盖大部分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区体系,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的自然保护体系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自然保护区体制、管理、资金投入、保护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管理。针对以上问题,为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生态保护资金,提高保护效率,使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TNC 中国项目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探索保护区的解决方案。

项目工作:

在提升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有效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方面,项目从2008年至2010年期间,主要针对林业局51个国家级示范保护区负责保护区规划和管理的官员,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划及管理人员,举办三期保护区高级管理人员能力培训。该培训包括在北京林业大学为期一周的课内培训,在美国为期两周的实地考察、参观和交流以及在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为期一周的课内培训和案例研究,通过参加

培训,使保护区主要管理者及保护规划专家系统掌握加强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为提高中国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和工作人员的保护规划能力和水平,协会与合作伙伴已成功举办四届保护行动规划(CAP )培训会。培训会除向与会者系统扼要地介绍不同类型的规划在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之外,还着重介绍在保护领域被广泛承认和采用的保护规划方法—保护行动规划,以及如何运用这种规划方法来制定相应的总体规划、保护区保护实施方案或保护管理计划等。协会业已协助北京松山、天津八仙山、上海崇明东滩、甘肃莲花山等9个国家级保护区 完成其示范保护区实施方案的编制。

为推广有效的保护区管理规划方法,协会除了直接开办培训班向中国保护区管理者和自然资源规划人员介绍保护行动规划之外,也积极与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合作,将CAP 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中,从而让更多未来的自然资源和保护区的决策者、管理者、实践者和规划者了解和掌握此方法。

在搭建保护区信息交流平台方面,协会与合作伙伴共同召开保护区管理研讨会。一方面,加强不同保护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保护经验的交流;另一方面,评估保护行动在各示范保护区的实施情况,此外,探讨保护区共同面临的一些规划与管理方面的难题,包括并不限于中国保护区及亚洲的一些保护区在鼓励与治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为传播林火综合管理知识,提升中国自然保护区林火管理者及保护管理专家的林火综合管理能力,协会在全球林火专家组的支持下,翻译出版《与火共存》一书,向中国生物多样性管理者和决策者介绍协会多年的林火管理经验和实践;在世界粮农组织和协会全球林火专家的支持下,组织召开东北亚社区林火管理培训会,分享TNC 林火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计划烧除,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烧出管理计划,总结适宜单个保护区开展林火管理的指南。

为减小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主要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威胁,协会建立了51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信息空白,为中国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奠定了基础;并且将协会开发的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管理系统(WIMS)引进中国,结合到保护区野外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上海崇明东滩召开互花米草治理研讨会;在丽江举办丽江外来入侵物种照片展等系列活动,提高相关部门、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和快速反应意识,为入侵物种防治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动用。

3、长江保护项目:

项目背景: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2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拥有700多条一级支流,流域覆盖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口近4亿。

长江年入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居全国七大江河之冠,占全国河流总径流量的37%。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8亿千瓦;可开

发量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度,占全国的53.4%。长江水系也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

同时,长江流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持续的开发活动、城市和工业污染、不协调的区域发展,特别是森林采伐以及大坝和其它水工建筑物所产生的取水、阻断洄游通道以及改变自然流量节律等影响,对长江流域淡水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减轻或缓解这种长期的生态影响和破坏,大自然保护协会与2006年7月成立了长江保护项目。

项目工作:

项目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

2006年9月,项目与长江论坛秘书处、全球水伙伴(中国)在重庆共同举办了的“河流生态流量”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渔业及野生动物委员会、美国工程兵团、水利部水资源司、长江水利委员会、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研究所、清华大学、华东师大、新加坡国立大学、三峡总公司、金沙江中游水电公司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各方面专家和代表。目前,项目关注的重点之一是如何确定长江重要区段的生态流量,并使其融入水坝工程的设计和调度方案,以协调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与维持健康生态系统等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此次研讨会为促进国内外河流生态流量研究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长

江生态流量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开展水生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11月,项目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力发电学会联合举行“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介绍美国水电开发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协会在美国、巴西为缓解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威胁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与国内水电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通过整合电网调度,优化长江上游水电建设投资并保证重要水生生物栖息河段生态流量的可能性。

2007年4月,协会将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南省政府等联合举办第二届长江论坛。

项目将开展长江上游生态流量专项研究,旨在分析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所需栖息地环境、水电开发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大坝的设计和运行中考虑保护水生生物栖息环境的要求。项目还将开展小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专项调研,分析当前中国小水电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政府加强对小水电的可持续管理。同时,项目将资助有关水电开发与水生生态保护研究专著的出版。

4、森林多重效益项目

项目背景

基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宗旨,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CI )和国家林业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共同实施森林多重效益项目,简称“FCCB项目”(即森林、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项目)。这一项目旨在促进政府造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并可为植树造林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带来持续的资金支持。

项目工作

200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CI )、中国绿化基金会和国家林业局开始共同探讨碳汇基金的设立,引导碳汇项目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区和生态环境,探索生物能源在中国的开发运用前景。

项目另一政策层面的重要产出是协助国家林业局等有关单位制订了中国的“碳汇”优先发展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造林、减缓气候变化的活动结合,扩大了“多重效益”概念的影响。

森林多重效益项目组在宣传清洁发展机制和推广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联盟的标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项目组与国家林业局共同选择了四川王朗和云南高黎贡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实验点,与云南省林业厅确定了云南省的3个森林多重效益项目实施县。为促进项目的实施,项目组对100余名来自云南、四川和北京的林业系统的专业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

在探索生态系统有偿服务机制方面,协会项目组选择了丽江县吉子水库进行生态系统有偿服务试点。该项目目前还处于概念性研究阶段,但初步研究表明,丽江的重要水源地吉子村退耕还林项目取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高于来自传统农业的收入。项目组希望通过该试点工作推动碳汇和生态系统有偿服务等机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第3 6卷第2期

2 0 0 9年4月

江苏林业科技

Journal of Jiangsu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

V01.36 No.2

Apr .2 0 0 9

文章编号:1001—7380(2009)02—0034—0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贾文轲,郝日明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嗣林系,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依据牛物多样性方法和原理,从植物和动物2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牛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内容,提出城市生物

多样性保护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应根据绿地的功能和生境类型进行植物配置,构建以自然群落为基础的人工群

落,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通过规划栖息地和建设生态廊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动物多样

件保护工作,该文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牛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植物;动物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study on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ning JIA Wen-ke,HAO Ri-mi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ning 0n plants and animals ,based on 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biodiversity.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rincipal attention paid to pla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hould be the

choice of suitable trees to match the green space function and its environment.The best establishment of culture community in urban green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natural

community .Animal habitats protection and its ecological corridor establis—

hing were the effective way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imal biodiversity .Our results may be reference value tO plan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ning ;Plants ;Animals

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5

大危机,无一不与生物多样性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

关系。自从上世纪80年代,Norse E A.提出生物多

样性的概念以来,与其相关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关

注的热点。生物多样性是包括数百万种植物、动物、

微生物,及其这些物种所有的基因、由各种牛物与环

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

程。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

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逐渐地在政府的推动下加以落实。到

1993年,将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的生物多样

性保护工作正式列入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计划》。至此,中国除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

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也得到重视,城市生物多样性(Urban biodiversity)保

护与建设正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

要工作。

1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

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水平。其中,遗传多

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

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各种栽

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及其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都拥

收稿日期:2009-01—13;修回日期:2009-22-22

作者简介:贾文轲(1985一) ,女,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与景观生态。

万方数据

第2期贾文轲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35 有异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物种的遗传变异越丰 富,对环境适应性就越广。园林绿化要应用尽可能 多的植物品种,充分利用植物种的变种、变型等植物 材料,同种园林植物用尽可能多的地理种源,和种子 繁殖的实生苗个体,使每种园林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维持在较高水平。物种多样性是指生命的动物、植 物、微生物物种,它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某一地区 的物种多样性不仪仅是指其物种数量即物种丰富 度,还包括了其种以上的高级分类单位属、科、目和 门等的丰富程度,也就是分类群的多样性。生态系 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 的多样化。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一J 类型景观要素或 生态系统构成的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 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景观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 性更高的等级单位,更为宏观⋯。

2 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自然生态系统 得以维持的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要科学 合理地利用好植物资源。

2.1植物的选择和配植

2.1.1 根据功能选配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 的选择对于科学构建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要达 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除了提倡乔、灌、草结合,常绿 落叶兼顾,速生慢长共存,以及适地适树等基本原则 之外,应重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即 能否为鸟类、昆虫、食草动物等消费者提供食物,以 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存绿 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只是植物种类和配植模式的多 寡,却很少关心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昆虫、鸟类以 及其他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 体生态功能这个城市绿化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树 种选择时,要考虑到观花植物的数量和花期的分配 能否为蜜蜂等益虫提供蜜源;观果树种的数量和挂 果季节分配能否为城市留鸟提供正常的食物。通过 科学设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的目的。

2.1.2根据生境类型选配生态学中有“群落生

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也就是说,通过 增加物种多样性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然而常 常被人们忽略的是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作用可能随不同地区的生境不同而改变,如炎热干 旱的沙漠气候区,形成一个稳定群落的所需要的物

种数肯定比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区少很多。因此, 根据生境类型选择适生树种,对构建稳定的绿地系 统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例旧J ,根据光照、水 分和土壤3个自然因素,对市内的生境类型进行分 类,将城市绿地归为喜光一耐旱一耐瘠薄型、喜光一 耐旱一中性土型、喜光一耐旱一喜钙土型、喜光一中 生一喜疏松土型、喜光一耐湿型、半日照一中生一喜 肥沃型、半日照一喜湿润一喜酸性土型、耐阴一中生 型、耐阴一喜湿型9个生境类型,运用生境冈子分析 方法,按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将园林 植物归入相应的类型中,再根据群落学原理进行配 植,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这对促进绿地系统 天然更新,降低植物养护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 要意义。

2.1.3 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古树名木和乡土物 种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与本 地气候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地带性植物。古树名木 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可作为树种规划的 参考依据,大力利用乡土植物,可构建具有城市地带 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同样有助于营造具 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

2.2群落的构建

2.2.1人工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受遗传、受 粉及物种间相瓦作用的生物机制的影响,物种的多 样性只有在群落的水平上才能得到很好地维持和保 护旧J 。研究表明,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群落结构具 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同 时也为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条 件。然而当前多数绿地系统所谓的乔、灌、草复层混 交林模式往往只是三者的简单组合,物种单一,群落 结构单调,难以实现群落正常的牛态过程。人工植 物群落构建应参考当地自然植被类型、生活型谱分 析,确定城市树种规划中乔、灌、草的比例;依据群落 树种的莺要值高低,确定拟建人工群落中建群种、优 势种和伴生种,使拟建人工群落中各树种的数量比 例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地自然植被中群落 类型的多寡,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构建的人工群 落类型数量¨1。

2.2.2 自然群落大泽雅彦H1(1985,1988) 根据 人为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程度,把城市植被分为人工 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和城市杂草群落3个类型。 人工栽培群落是指人为引入城市区域的群落类型, 主要有市区的花坛、绿地以及郊区的农田和人工防 万方数据

江苏林业科技第36卷

护林等。残存自然群落指人为活动影响之前就已经 存在,在城市化过程中未被清除的原生或次生的自 然群落,如寺庙周围的风水林。城市杂草群落是城 市化后,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而出现的植物群落,主要 包括归化植物和当地的乡土植物。其中,后两者在 城市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多,但是在生物多样性的维 持方面却能发挥很大作用。过去,城市自然遗留地 和自然植被有时被看作是视觉差、景观低劣的荒芜 地,但它们常具有地带性群落特征,含有丰富的乡土 植物,与野生动物也有较好的生态关系,生物多样性 潜力很大。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应更多考虑 如何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在确保景观美 学需要的前提下,使它们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丰富 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绿化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但是在发达

国家,“近自然”群落建设的理念和技术已被广泛运 用和推广[5],以草坪为例,人工草坪不仅维护费用 高,而且农药化肥的投入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 污染。即便是在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草坪建设经 验的欧美发达国家,最终放弃了人工草坪建设,重新 选择低养护成本的野草作为自然绿化。既保护了环

境,又能吸引昆虫、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来柄息,能很 好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方便市民在草地 上休闲娱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德 国鲁尔工业区的“埃姆舍公园”规划项目之一的杜 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野生植 被,让其在废弃地受污染土壤上进行自然生态演替, 营造出林木繁茂,野草丛生的自然生境,成为多种植 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形成将工业遗产与生态 绿地交织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恢复形式,其 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度称为工 业区改造的典范MJ 。我国自然绿化早已用于荒山 绿化造林、尾矿地的植被恢复、高速公路两侧绿带建 设、海岸防护林、水源生态涵养林、农田林网等方面, 目前在上海市,生态型绿化技术除正在试验研究中 的市区绿地以及外环线绿带建设外,已开始被人们 应用于住宅小区内的绿地建设中”J 。通过生态型 绿化所营造的“近自然”群落无疑将成为城市生物 多样性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3.1栖息地规划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和

丧失,动物多样性保护可以通过规划栖息地的方法,

营造动物生存所需要的生境。

3.1.1 森林型栖息地一个时期的城市绿化,为了 “四季常青”而大量种植常绿树种,为了“三季有花” 而种植开花小乔木和草本植物,人工草坪经常修剪 而不能产生种子,过度打药也间接消灭昆虫和益鸟。 森林是占地面积大,物种极丰富的景观斑块类型,可 以在城郊风景区诸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对鸟类、 昆虫、啮齿类动物进行栖息地规划。根据动物的食 性,规划种植生长坚果、浆果以及核果的植物,科学 地按不同树种物候期配植观果植物,保证其在时间 分布上的连续性,尤其是在深秋、冬季和早春这些留 鸟食源匮乏的季节,挂果树的数量对维持其正常过 冬起决定性作用。传粉昆虫的栖息地规划,可结合 观花种类的合理配植,为诸如蜜蜂、蝴蝶、食蚜蝇等 传粉昆虫提供蜜源。通过种植松、杉或其他结坚果 的树木,招引松鼠等啮齿类动物。倒木对哺乳动物 和两栖动物而言是很重要的隐蔽物,腐烂的倒木还 可以增加昆虫的丰富度,从而可以提高食虫鸟类的 生存能力"J 。城市绿地在不影响安全的地段,适当 保留地面的枯木、落叶和残枝有利于多样性保护。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渐将森林引进城市,形成 森林化的城市景观。如南京市从东郊广阔森林所覆

盖的紫金山到城内的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

岗、五台山直至西边的清凉山,成一横贯全城的林

带,使郊外的森林、城内的林地、公园绿地连成一体。

城市景观的“森林化”格局将使动物的栖息地质量

大为改观,从而使城市环境朝着有利于动物生存和

扩散的方向转变。而丰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化的物

种,也丰富了城市景观,形成了接近自然的绿色环

境,弥补“水泥森林”造成的景观退化。

3.1.2湿地型栖息地湿地是广义城市绿地范畴

内的重要景观类型,被喻为“自然之。肾”,也是城市

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据统计,我国湿地鸟类占

全国鸟类总数的24.1%,每年约有200种数百万只

迁徙水禽在我国湿地内中转停歇或栖息繁殖¨J 。

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浮游生

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

肉食性鱼类) 体系,为水生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场

所。在不影响水利安全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梯形泥

质护岸,这样不仅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且由护岸

边到水体中心,水深逐渐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呈递减

趋势,为不同水生微生物、软体动物、虾蟹以及水生

万方数据

第2期贾文轲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37

植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境。再如,可以在湿地护岸边

建立数量不等的小型自然保护区,借助铁丝网等护

栏隔离,使其远离人类活动区,为水生鸟类和两栖类

动物提供栖息地,这些生物不仅能丰富城市生物多

样性、改善景观,同时借助其捕食能对水生鱼类的群

体增长起到限制作用一J 。水生植物对湿地动物多

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可以为湿地鸟类提供营巢、觅

食和活动的场所。有些公园虽然水域面积较大,但

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分布不广泛,所以,鸟的种类并

不明显高于其他公园。在湿地合理配植水生植物,

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的景观多样性,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的水平,进而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

3.1.3农田类栖息地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农田这

类特殊的生境已经日渐淡出城市的视野,然而在维

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郊区农田生态系统的作用

不可低估。和森林、湿地等斑块类型相比,农田生境

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但是农田特别是水稻田中含有

丰富的鱼类(泥鳅、黄鳝、鲫鱼等) 、两栖类(蛙、蝌蚪

等) 和软体动物类(蜗牛、贝类、田螺、蚯蚓等) ,可以

给栖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水鸟等野生动物提供丰

富的食物来源;农作物开花结实可以吸引传粉昆虫

以及食籽鸟类。让那些无害于农作物的物种的多样

性保持在适当水平,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重要

意义。此外,农田的边界往往是由防护林、河流、浇

灌渠、池塘等生境组成,均能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庇

护的场所,同时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快捷的扩散途径

也是吸引动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护好具有

高质量栖息环境的农田,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

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3.2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的建设在近几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注。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

是生态系统中实现各生态景观单元在空间上有效连

接的线性或带状景观生态空间类型【l0I 。它在城市

中主要有2方面的作用,一是为野生动物提供特殊

生境和栖息地。廊道的边界狭长,可以提供多样的

生境类型。二是增加生境斑块的连接性,给缺乏空

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增

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近年来国外研究出路上

式、路下式、涵洞式等3种设计形式的“野生动物通

道”(wildlife crossing)或生态桥梁¨2|,使两栖类、哺 乳类等动物都能同时使用道路两旁的多样栖息地。

在生态廊道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廊道必须

具有原始景观自然的本底及乡土特性,应是自然的

或是对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复,任何人为设计的廊道

都必须与自然的景观格局(如水系格局) 相适

应【J 引。(2)廊道建设要以实现绿色生态网络为最

终目标,充分考虑如何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外自然

环境联系起来,减少“岛屿状”生境,增加开敞空间

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为城市动物的迁

移提供可能。(3)廊道的选址要建立在对动物迁移

行为充分调查的基础上。(4)环城公路旁绿化林

带、滨河绿地等廊道的植物配植要充分考虑为迁移

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和隐蔽的场所,采用复层群落模

式,增加挂果植物种类和数量。

4 结语

生物多样性保护往往和人类的现实利益相冲

突,相应的法律、法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保

障。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虽然建设部提出城市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但由于缺乏规范性的编

制提纲,各城市在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时只能

根据各自的理解,其格式、偏重内容各不相同。

公众参与也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

施,这方面国外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伦敦有一个

“保护物种多样性”活动计划,由生物多样性保护部

门、城市规划、绿化、环境保护部门、博物馆以及其他

机构联合参与,定出保护当地物种20种以上,向市

民公布,请当地学校人员共同参与保护计划制定,由

生态学家组织实施,每年进行评选。另一方面,保护

物种多样性栖息地,每个栖息地选出1~2种公众能

知道的物种,作为栖息地标志,并对公众进行有关的

宣传和教育。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旁建有生物种

群公园,供公众参观,使参观者对野生物种习性有所

了解。荷兰的每个城市都有1个或多个自然方面的

协会,钟情于收集罕见物种的照片,如蝴蝶、菌类、树

木等,有利于发现和保护珍稀物种。通过向市民宣

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教育、保护伦理教育、有关

保护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教育,实现多方参与的城市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的。

在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城市绿地改善生

态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从过

去提倡的“以人为本”,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

(下转第43页)

万方数据

第2期章志红等:红花橙木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试验43

表4不同培养基对诱导芽分化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从一系列试验看出,对于红花橙木半木质

化茎的组织培养,以第3,4节位为最好;在基本清

洗、75%乙醇消毒30 s、无菌水漂洗2 min后,再用

0.2%HgCI :液消毒10 min效果最好,污染程度很

低;在MS+蔗糖30 g/L+琼脂7.5 g/L 中添加BA

2.0 mg/L+NAA 0.3 mg/L ,pH 调至5.8对愈伤组

织的诱导、芽分化效果最好。

(2)对红花橙木半木质化茎段进行消毒,最后

采用HgCI :液的质量浓度和时间都比一般的植物要

大,可能是因为其茎段上密生星状毛,且正值其旺盛

生长期的原因。

(3)红花橙木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愈伤组织

诱导较容易,但芽的进一步分化比较难的现象,需要

较高的激素水平。

(4)愈伤组织比较容易诱导,但褐变现象比较

明显,分析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一是外植体消毒的

时间比较长,并且用了酒精消毒,因为刘军等研究表

明认为酒精的消毒效果虽好,但易引起褐变"1;二

是BA 不仅能促进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同时也能刺

激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而多酚氧化酶会直接导致愈

伤组织的褐变。

(5)防止或减轻褐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选择

生长旺盛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抗氧化剂,

如维生素C 、柠檬酸等;或用合适的活性炭来吸附。

参考文献:

侯伯鑫,童新旺,林峰,等.红花橙木品种资源的研究[J].中 国野牛植物资源,2002,2l(6):15—17.

李晨东.唐前瑞,陈德富,等.对不同来源红花橙木材料的 RAPD 分析及分类学探讨[J].园艺学报,2002,29(4):

358-362.

李党训,李吕珠,赵明,等,红橙木嫩枝扦插技术[J].林业科 技开发,2001,15(6):55.

张琴,刘德良.红橙木嫩枝密闭扦插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 科技。2001,21(3):46-48.

张旺凡.红橙术的花期促控[J].中国花卉盆景,2002(5):15. 姚净.红橙木盆景的培育与养护[J].花木盆景,1998(34). 刘军,丰震.影响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因素的初步分析[J]. 山东林业科技,2004(3):11一12.

(上接第37页)

存”,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理念在改变。生物多样

性保护是实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惟一选择。目前

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相关

科学研究也存在较多的疑问有待于完善。通过相关

职能部门和学科的协同努力,可逐渐解决城市生物

多样性建设中所面临的难题,最终做到真正意义上

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项目概述

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合作伙伴一起,对中国的生物多样

性及其保护状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估;确定需要优先保

护的区域、生态系统和物种,并提出关键的保护行动和策

略,以充实并更新现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为未来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背景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国内国际上都存在着信息不足的问题。哪些地方应该进行优先保护,哪些对象应该作为重点目标,什么是主要的威胁因素,如何行动加以保护,是大自然保护协会的" 自然保护系统工程" (Conservation by Design, CBD)基于50余年保护经验总结出的系统方法。

目前,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民间组织积累了大量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信息资料,但没有一个全面而标准统一的关于全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库。协会将与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合作,收集整理散布在不同单位机构、个人手中的数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和整理,甄别并填补资料空缺,确保数据库有效共享。

作为该项目第一阶段的长江上游流域试点工作的部分资金由协会全球大河项目(Great Rivers Partnership)提供。该项目旨在保护世界上主要的大江大河。协会也希望通过该试点项目加强项目团队的能力建设、建立并密切与合作伙伴

的关系,为拟实施的全国性项目积累经验。

项目目标

项目将按自然地理区域对中国的陆地、淡水和海洋生

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评估,确

定需要优先保护的区域和需要优先采取的保护行动,并制

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切实有效地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并为中国政府未来的发展决策提供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科

学依据和参考。

· 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需要优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

· 为中国政府更新、扩大及完善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维护关键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为中国政府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及时、动态和全面的信息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 促进政府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其它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织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和

信息交流,并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提高有关部门进行生物多

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的能力。

项目工作

项目预计用3年的时间(2006年~2008年) 、分两个阶

段完成。第一阶段拟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为期18个月的试

点项目。试点项目将对试点项目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

析评估、就如何有效保护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一系列

建议和策略。同时,将对参与项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

规划方法的系统培训,并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使

之适用于中国的情况。试点项目还将探索有效的项目协调

和管理机制,为第二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项目积累经验。

国家环保总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6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办了“长江上游远景规划试点项目”启动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签订了《项目合作文件》。

项目的总预算为600万美元,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分别负担50%。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公司为协会提供了本项目重要的资金支持。

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综合规划的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和民间组织。

【法律教育网 - 国家司法考试指南】: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将200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确定为——“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Biodiversity :food, water and health for all ”),强调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适当供水方面,以及在保护基于世界生物宝藏的众多传统药物和现代药品方面,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全球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十年,履约工作正朝着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多年来中国对履行《公约》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围绕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公平分享其惠益的《公约》三大目标,积极开展一系列国际、国内履约活动,成立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科技、计划、财政、建设、教育、农业、建设、林业、海洋、中科院等20个部门参加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保护规划纲要》、《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使一些主要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

中国加强了立法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实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重视科学研究和监测,强化公众宣传教育和培训,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0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中国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影响日益扩大,全国已有21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前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于2004年2月9-20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来自160个缔约方、398个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约2300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对30多个问题进行了认真审议,并通过了33个决定。会议主要审议的议题包括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传统知识;保护区;多年期工作方案;技术转让与合作;资金机制与财务预算,以及森林、山地、内陆水域、农业、海洋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和跨领域问题。马来西亚政府于2月18-19日组织召开了环境部长级会议,约100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会议,并对未来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于2004年2月23-27日在同一地点召开,来自81个缔约方、248个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近100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14个决定。会议审议的实质性议题主要有:信息分享与生物安全信息中心;能力建设;处理、运输、包装和标记;履约;责任和赔偿;对财务机制的指导;缔约方会议的中期工作方案,以及有效执行《议定书》而需要审议的其他议题。由于我国尚未核准该《议定书》,我国是以观察员身份参会。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这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前六次会议相比,此次会议时间长,规模大,议题多。我代表团的人数也是历次参会最多的一次。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199个缔约国,是批准国家最多的环境《公约》之一,也是自1992年环发大会以来进展较快的国际环境公约。该《公约》生效已有10年,《公约》不仅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而且已扩展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环境与贸易、遗传资源保护与惠益分享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众多领域,许多焦点问题非常复杂。

由于全球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对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而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生物安全议题,又谈判出《生物安全议定书》。目前该《议定书》有90个缔约国,我国虽已签

署,但尚未核准该《议定书》。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进口大国之一。生物多样性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外来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传统知识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等各领域,生物多样性已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农业、林业、医药业等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我国生物物种资源流失和丧失比较严重的问题,多次做出批示。为全面加强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尽快遏制生

生物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按照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专题协调会议意见,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组建了由17个部门组成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并且成立了“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工作如下:

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

2003年8月21日召开了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通知(代拟稿)》,以及“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方案”、“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方案”、“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方案”和“部际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等文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得到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并开始发挥其协调作用。

2003年9月初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就生物物种资源的定义与范畴、本底调查与编目、保护与保存、研究与开发等基础技术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提供了技术咨询。

2、强化依法管理,堵塞工作漏洞

根据国务院指示,环保总局会同12个部门,在非典疫情基本结束后,分两个阶段组织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针对资源流失和进出境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和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第一阶段从2003年9月至11月,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进行自查,

主要是对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查找管理工作上的差距。各部门和地方不仅查出相关领域和辖区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第二阶段从2003年11月至12月底,在自查基础上,开展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组成6个联合检查组,对12个重点省区和农业、林业、科技教育、城建园林及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的50多个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工作结束后,环保总局汇总了各地、各相关部门自查报告和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报告,在征求专家和部门的意见基础上,形成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执法检查报告。

3、积极开展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按照“生物物种资源宣传教育方案”,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和新浪网、新华网等网站,就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进行了相对集中的宣传。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社等媒体派出记者参加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组,并对检查活动进行同步宣传报道。组织生物物种专家座谈会,讨论如何提高全民的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意识,并请有关专家撰写专题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公众,特别是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的资源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4、开展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

为摸清我国物种资源的家底,全面掌握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状况,我局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医药局和中科院等单位拟定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调查项目实施方案,调查时间为2004-2005年,重点调查中国农作物、家养动物、林木、花卉、药用植物、水生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

5、抓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政策法规的起草

环保总局组织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通知(代拟稿)》。《通知(代拟稿)》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在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经17个成员单位会签后,于2004年1月19日上报国务院。2004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热点,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1992年6月在巴 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成为《公约》缔约国之一。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 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纷繁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及变异,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极为丰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总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 的良性循环,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实现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国内各专业机构做了大量保护生 物多样性的工作,受到全社会和海内外有关方面的广泛支持。为进一步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内外有关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建议,特成立中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基金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以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建立人类美好的家园为宗旨,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动员社会公众热爱大自然,增强自然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广泛联络国内外友好团体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为实 现本会宗旨提供支持和资助;组织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提供咨询建议,进

行人才培训;设立专业基金和奖励基金,对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的团体和个人给予资助和奖励。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知 名人士及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团体和个人代表组成。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积极推动基金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基金管理上,建立独立健全的会计、审计和监督制度,接受主管部 门的稽核、检查和监督,尊重捐赠者的意愿,保证本会基金用于资助符合本会章程的活动和 事业。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 项全球性任务,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署,标志着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 中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衷心希望同国内外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团体和人士建立友好往来,相互 支持合作,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保护区,到现在已经有2600多个保护区,这2600多个保护区是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区就是为了所有的人把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保留下来。2600多个保护区,已经划定了中国最好的地方,和中国最好的资源。

但是,到目前为止,保护区的状况并不是特别乐观,有很多地方面临更大的挑战。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做了三件事,加强了中国保护区系统的能力。

首先,设定了51个示范保护区,把这些保护区的领导带到示范区参观。TNC 自己在全球管着1600个保护区,最拿手就是做保护区的管理,TNC 知道怎么规划、监测,把策略拿出来把保护区的问题解决掉。并通过和林业局合作的培训项目,在今后会逐渐完成。

第二件事情,现有的保护区体系里面有经济上和政治上使得保护区效果不佳。经济上,中国保护区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已经加大资金量了,但是从2000年到2005年每平方公里投入只有11美金。世界上成功的保护区每平方公里投入要达到1000到2000美金。TNC 做的第二个项目就是在滇西北做一个国家公园,这是TNC 的项目。

第三件事情,就是在一些试点地区——比如四川等,探索私有形式的保护地。很多人认为保护区环保这样的事情是国家的,但是搞不好不是因为国家没有意愿,而是国家没有这个能力。像澳大利亚和美

国这样的政府仍然靠很多私有资金和机构,参与其中。不可能单单依赖国家。TNC 希望每一个理事和个人都在保护自己周围的土地。直到这样一天出现了,国家的保护区体系才可以搞好。

TNC 要做的是探索中国体制上的突破,第五次林权制度改革是一次机会,得以让大自然保护协会探索私人和国家、国际机构把这些优势放在一块,帮助保护区保护。

大自然保护协会目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项目有: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项目背景: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合作伙伴一起,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状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估;确定需要优先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和物种,并提出关键的保护行动和策略,以充实并更新现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未来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工作:项目预计用3年的时间(2006年~2008年) 、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拟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为期18个月的试点项目。试点项目将对试点项目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估、就如何有效保护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一系列建议和策略。同时,将对参与项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规划方法的系统培训,并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适用于中国的情况。试点项目还将探索有效的项目协调和管理机制,为第二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项目积累经验。

国家环保总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6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办了“长江上游远景规划试点项目”启动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签订了《项目合作文件》。

项目的总预算为600万美元,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分别负担50%。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 )公司为协会提供了本项目重要的资金支持。

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综合规划的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大专院

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和民间组织。

2、自然保护区项目:

项目背景:截至2009年底,全国建立253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49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比例15.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处,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具有一定规模,并形成了涵盖大部分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区体系,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的自然保护体系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自然保护区体制、管理、资金投入、保护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管理。针对以上问题,为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生态保护资金,提高保护效率,使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TNC 中国项目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探索保护区的解决方案。

项目工作:

在提升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有效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方面,项目从2008年至2010年期间,主要针对林业局51个国家级示范保护区负责保护区规划和管理的官员,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划及管理人员,举办三期保护区高级管理人员能力培训。该培训包括在北京林业大学为期一周的课内培训,在美国为期两周的实地考察、参观和交流以及在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为期一周的课内培训和案例研究,通过参加

培训,使保护区主要管理者及保护规划专家系统掌握加强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为提高中国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和工作人员的保护规划能力和水平,协会与合作伙伴已成功举办四届保护行动规划(CAP )培训会。培训会除向与会者系统扼要地介绍不同类型的规划在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之外,还着重介绍在保护领域被广泛承认和采用的保护规划方法—保护行动规划,以及如何运用这种规划方法来制定相应的总体规划、保护区保护实施方案或保护管理计划等。协会业已协助北京松山、天津八仙山、上海崇明东滩、甘肃莲花山等9个国家级保护区 完成其示范保护区实施方案的编制。

为推广有效的保护区管理规划方法,协会除了直接开办培训班向中国保护区管理者和自然资源规划人员介绍保护行动规划之外,也积极与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合作,将CAP 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中,从而让更多未来的自然资源和保护区的决策者、管理者、实践者和规划者了解和掌握此方法。

在搭建保护区信息交流平台方面,协会与合作伙伴共同召开保护区管理研讨会。一方面,加强不同保护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保护经验的交流;另一方面,评估保护行动在各示范保护区的实施情况,此外,探讨保护区共同面临的一些规划与管理方面的难题,包括并不限于中国保护区及亚洲的一些保护区在鼓励与治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为传播林火综合管理知识,提升中国自然保护区林火管理者及保护管理专家的林火综合管理能力,协会在全球林火专家组的支持下,翻译出版《与火共存》一书,向中国生物多样性管理者和决策者介绍协会多年的林火管理经验和实践;在世界粮农组织和协会全球林火专家的支持下,组织召开东北亚社区林火管理培训会,分享TNC 林火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计划烧除,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烧出管理计划,总结适宜单个保护区开展林火管理的指南。

为减小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主要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威胁,协会建立了51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信息空白,为中国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奠定了基础;并且将协会开发的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管理系统(WIMS)引进中国,结合到保护区野外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上海崇明东滩召开互花米草治理研讨会;在丽江举办丽江外来入侵物种照片展等系列活动,提高相关部门、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和快速反应意识,为入侵物种防治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动用。

3、长江保护项目:

项目背景: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2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拥有700多条一级支流,流域覆盖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口近4亿。

长江年入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居全国七大江河之冠,占全国河流总径流量的37%。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8亿千瓦;可开

发量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度,占全国的53.4%。长江水系也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

同时,长江流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持续的开发活动、城市和工业污染、不协调的区域发展,特别是森林采伐以及大坝和其它水工建筑物所产生的取水、阻断洄游通道以及改变自然流量节律等影响,对长江流域淡水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减轻或缓解这种长期的生态影响和破坏,大自然保护协会与2006年7月成立了长江保护项目。

项目工作:

项目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

2006年9月,项目与长江论坛秘书处、全球水伙伴(中国)在重庆共同举办了的“河流生态流量”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渔业及野生动物委员会、美国工程兵团、水利部水资源司、长江水利委员会、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研究所、清华大学、华东师大、新加坡国立大学、三峡总公司、金沙江中游水电公司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各方面专家和代表。目前,项目关注的重点之一是如何确定长江重要区段的生态流量,并使其融入水坝工程的设计和调度方案,以协调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与维持健康生态系统等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此次研讨会为促进国内外河流生态流量研究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长

江生态流量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开展水生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11月,项目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力发电学会联合举行“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介绍美国水电开发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协会在美国、巴西为缓解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威胁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与国内水电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通过整合电网调度,优化长江上游水电建设投资并保证重要水生生物栖息河段生态流量的可能性。

2007年4月,协会将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南省政府等联合举办第二届长江论坛。

项目将开展长江上游生态流量专项研究,旨在分析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所需栖息地环境、水电开发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大坝的设计和运行中考虑保护水生生物栖息环境的要求。项目还将开展小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专项调研,分析当前中国小水电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政府加强对小水电的可持续管理。同时,项目将资助有关水电开发与水生生态保护研究专著的出版。

4、森林多重效益项目

项目背景

基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宗旨,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CI )和国家林业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共同实施森林多重效益项目,简称“FCCB项目”(即森林、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项目)。这一项目旨在促进政府造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并可为植树造林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带来持续的资金支持。

项目工作

200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CI )、中国绿化基金会和国家林业局开始共同探讨碳汇基金的设立,引导碳汇项目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区和生态环境,探索生物能源在中国的开发运用前景。

项目另一政策层面的重要产出是协助国家林业局等有关单位制订了中国的“碳汇”优先发展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造林、减缓气候变化的活动结合,扩大了“多重效益”概念的影响。

森林多重效益项目组在宣传清洁发展机制和推广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联盟的标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项目组与国家林业局共同选择了四川王朗和云南高黎贡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实验点,与云南省林业厅确定了云南省的3个森林多重效益项目实施县。为促进项目的实施,项目组对100余名来自云南、四川和北京的林业系统的专业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

在探索生态系统有偿服务机制方面,协会项目组选择了丽江县吉子水库进行生态系统有偿服务试点。该项目目前还处于概念性研究阶段,但初步研究表明,丽江的重要水源地吉子村退耕还林项目取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高于来自传统农业的收入。项目组希望通过该试点工作推动碳汇和生态系统有偿服务等机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第3 6卷第2期

2 0 0 9年4月

江苏林业科技

Journal of Jiangsu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

V01.36 No.2

Apr .2 0 0 9

文章编号:1001—7380(2009)02—0034—0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贾文轲,郝日明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嗣林系,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依据牛物多样性方法和原理,从植物和动物2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牛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内容,提出城市生物

多样性保护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应根据绿地的功能和生境类型进行植物配置,构建以自然群落为基础的人工群

落,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通过规划栖息地和建设生态廊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动物多样

件保护工作,该文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牛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植物;动物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study on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ning JIA Wen-ke,HAO Ri-mi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ning 0n plants and animals ,based on 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biodiversity.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rincipal attention paid to pla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hould be the

choice of suitable trees to match the green space function and its environment.The best establishment of culture community in urban green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natural

community .Animal habitats protection and its ecological corridor establis—

hing were the effective way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imal biodiversity .Our results may be reference value tO plan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ning ;Plants ;Animals

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5

大危机,无一不与生物多样性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

关系。自从上世纪80年代,Norse E A.提出生物多

样性的概念以来,与其相关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关

注的热点。生物多样性是包括数百万种植物、动物、

微生物,及其这些物种所有的基因、由各种牛物与环

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

程。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

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逐渐地在政府的推动下加以落实。到

1993年,将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的生物多样

性保护工作正式列入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计划》。至此,中国除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

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也得到重视,城市生物多样性(Urban biodiversity)保

护与建设正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

要工作。

1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

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水平。其中,遗传多

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

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各种栽

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及其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都拥

收稿日期:2009-01—13;修回日期:2009-22-22

作者简介:贾文轲(1985一) ,女,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与景观生态。

万方数据

第2期贾文轲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35 有异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物种的遗传变异越丰 富,对环境适应性就越广。园林绿化要应用尽可能 多的植物品种,充分利用植物种的变种、变型等植物 材料,同种园林植物用尽可能多的地理种源,和种子 繁殖的实生苗个体,使每种园林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维持在较高水平。物种多样性是指生命的动物、植 物、微生物物种,它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某一地区 的物种多样性不仪仅是指其物种数量即物种丰富 度,还包括了其种以上的高级分类单位属、科、目和 门等的丰富程度,也就是分类群的多样性。生态系 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 的多样化。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一J 类型景观要素或 生态系统构成的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 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景观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 性更高的等级单位,更为宏观⋯。

2 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自然生态系统 得以维持的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要科学 合理地利用好植物资源。

2.1植物的选择和配植

2.1.1 根据功能选配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 的选择对于科学构建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要达 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除了提倡乔、灌、草结合,常绿 落叶兼顾,速生慢长共存,以及适地适树等基本原则 之外,应重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即 能否为鸟类、昆虫、食草动物等消费者提供食物,以 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存绿 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只是植物种类和配植模式的多 寡,却很少关心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昆虫、鸟类以 及其他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 体生态功能这个城市绿化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树 种选择时,要考虑到观花植物的数量和花期的分配 能否为蜜蜂等益虫提供蜜源;观果树种的数量和挂 果季节分配能否为城市留鸟提供正常的食物。通过 科学设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的目的。

2.1.2根据生境类型选配生态学中有“群落生

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也就是说,通过 增加物种多样性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然而常 常被人们忽略的是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作用可能随不同地区的生境不同而改变,如炎热干 旱的沙漠气候区,形成一个稳定群落的所需要的物

种数肯定比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区少很多。因此, 根据生境类型选择适生树种,对构建稳定的绿地系 统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例旧J ,根据光照、水 分和土壤3个自然因素,对市内的生境类型进行分 类,将城市绿地归为喜光一耐旱一耐瘠薄型、喜光一 耐旱一中性土型、喜光一耐旱一喜钙土型、喜光一中 生一喜疏松土型、喜光一耐湿型、半日照一中生一喜 肥沃型、半日照一喜湿润一喜酸性土型、耐阴一中生 型、耐阴一喜湿型9个生境类型,运用生境冈子分析 方法,按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将园林 植物归入相应的类型中,再根据群落学原理进行配 植,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这对促进绿地系统 天然更新,降低植物养护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 要意义。

2.1.3 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古树名木和乡土物 种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与本 地气候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地带性植物。古树名木 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可作为树种规划的 参考依据,大力利用乡土植物,可构建具有城市地带 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同样有助于营造具 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

2.2群落的构建

2.2.1人工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受遗传、受 粉及物种间相瓦作用的生物机制的影响,物种的多 样性只有在群落的水平上才能得到很好地维持和保 护旧J 。研究表明,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群落结构具 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同 时也为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条 件。然而当前多数绿地系统所谓的乔、灌、草复层混 交林模式往往只是三者的简单组合,物种单一,群落 结构单调,难以实现群落正常的牛态过程。人工植 物群落构建应参考当地自然植被类型、生活型谱分 析,确定城市树种规划中乔、灌、草的比例;依据群落 树种的莺要值高低,确定拟建人工群落中建群种、优 势种和伴生种,使拟建人工群落中各树种的数量比 例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地自然植被中群落 类型的多寡,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构建的人工群 落类型数量¨1。

2.2.2 自然群落大泽雅彦H1(1985,1988) 根据 人为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程度,把城市植被分为人工 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和城市杂草群落3个类型。 人工栽培群落是指人为引入城市区域的群落类型, 主要有市区的花坛、绿地以及郊区的农田和人工防 万方数据

江苏林业科技第36卷

护林等。残存自然群落指人为活动影响之前就已经 存在,在城市化过程中未被清除的原生或次生的自 然群落,如寺庙周围的风水林。城市杂草群落是城 市化后,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而出现的植物群落,主要 包括归化植物和当地的乡土植物。其中,后两者在 城市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多,但是在生物多样性的维 持方面却能发挥很大作用。过去,城市自然遗留地 和自然植被有时被看作是视觉差、景观低劣的荒芜 地,但它们常具有地带性群落特征,含有丰富的乡土 植物,与野生动物也有较好的生态关系,生物多样性 潜力很大。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应更多考虑 如何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在确保景观美 学需要的前提下,使它们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丰富 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绿化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但是在发达

国家,“近自然”群落建设的理念和技术已被广泛运 用和推广[5],以草坪为例,人工草坪不仅维护费用 高,而且农药化肥的投入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 污染。即便是在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草坪建设经 验的欧美发达国家,最终放弃了人工草坪建设,重新 选择低养护成本的野草作为自然绿化。既保护了环

境,又能吸引昆虫、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来柄息,能很 好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方便市民在草地 上休闲娱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德 国鲁尔工业区的“埃姆舍公园”规划项目之一的杜 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野生植 被,让其在废弃地受污染土壤上进行自然生态演替, 营造出林木繁茂,野草丛生的自然生境,成为多种植 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形成将工业遗产与生态 绿地交织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恢复形式,其 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度称为工 业区改造的典范MJ 。我国自然绿化早已用于荒山 绿化造林、尾矿地的植被恢复、高速公路两侧绿带建 设、海岸防护林、水源生态涵养林、农田林网等方面, 目前在上海市,生态型绿化技术除正在试验研究中 的市区绿地以及外环线绿带建设外,已开始被人们 应用于住宅小区内的绿地建设中”J 。通过生态型 绿化所营造的“近自然”群落无疑将成为城市生物 多样性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3.1栖息地规划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和

丧失,动物多样性保护可以通过规划栖息地的方法,

营造动物生存所需要的生境。

3.1.1 森林型栖息地一个时期的城市绿化,为了 “四季常青”而大量种植常绿树种,为了“三季有花” 而种植开花小乔木和草本植物,人工草坪经常修剪 而不能产生种子,过度打药也间接消灭昆虫和益鸟。 森林是占地面积大,物种极丰富的景观斑块类型,可 以在城郊风景区诸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对鸟类、 昆虫、啮齿类动物进行栖息地规划。根据动物的食 性,规划种植生长坚果、浆果以及核果的植物,科学 地按不同树种物候期配植观果植物,保证其在时间 分布上的连续性,尤其是在深秋、冬季和早春这些留 鸟食源匮乏的季节,挂果树的数量对维持其正常过 冬起决定性作用。传粉昆虫的栖息地规划,可结合 观花种类的合理配植,为诸如蜜蜂、蝴蝶、食蚜蝇等 传粉昆虫提供蜜源。通过种植松、杉或其他结坚果 的树木,招引松鼠等啮齿类动物。倒木对哺乳动物 和两栖动物而言是很重要的隐蔽物,腐烂的倒木还 可以增加昆虫的丰富度,从而可以提高食虫鸟类的 生存能力"J 。城市绿地在不影响安全的地段,适当 保留地面的枯木、落叶和残枝有利于多样性保护。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渐将森林引进城市,形成 森林化的城市景观。如南京市从东郊广阔森林所覆

盖的紫金山到城内的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

岗、五台山直至西边的清凉山,成一横贯全城的林

带,使郊外的森林、城内的林地、公园绿地连成一体。

城市景观的“森林化”格局将使动物的栖息地质量

大为改观,从而使城市环境朝着有利于动物生存和

扩散的方向转变。而丰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化的物

种,也丰富了城市景观,形成了接近自然的绿色环

境,弥补“水泥森林”造成的景观退化。

3.1.2湿地型栖息地湿地是广义城市绿地范畴

内的重要景观类型,被喻为“自然之。肾”,也是城市

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据统计,我国湿地鸟类占

全国鸟类总数的24.1%,每年约有200种数百万只

迁徙水禽在我国湿地内中转停歇或栖息繁殖¨J 。

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浮游生

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

肉食性鱼类) 体系,为水生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场

所。在不影响水利安全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梯形泥

质护岸,这样不仅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且由护岸

边到水体中心,水深逐渐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呈递减

趋势,为不同水生微生物、软体动物、虾蟹以及水生

万方数据

第2期贾文轲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37

植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境。再如,可以在湿地护岸边

建立数量不等的小型自然保护区,借助铁丝网等护

栏隔离,使其远离人类活动区,为水生鸟类和两栖类

动物提供栖息地,这些生物不仅能丰富城市生物多

样性、改善景观,同时借助其捕食能对水生鱼类的群

体增长起到限制作用一J 。水生植物对湿地动物多

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可以为湿地鸟类提供营巢、觅

食和活动的场所。有些公园虽然水域面积较大,但

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分布不广泛,所以,鸟的种类并

不明显高于其他公园。在湿地合理配植水生植物,

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的景观多样性,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的水平,进而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

3.1.3农田类栖息地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农田这

类特殊的生境已经日渐淡出城市的视野,然而在维

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郊区农田生态系统的作用

不可低估。和森林、湿地等斑块类型相比,农田生境

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但是农田特别是水稻田中含有

丰富的鱼类(泥鳅、黄鳝、鲫鱼等) 、两栖类(蛙、蝌蚪

等) 和软体动物类(蜗牛、贝类、田螺、蚯蚓等) ,可以

给栖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水鸟等野生动物提供丰

富的食物来源;农作物开花结实可以吸引传粉昆虫

以及食籽鸟类。让那些无害于农作物的物种的多样

性保持在适当水平,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重要

意义。此外,农田的边界往往是由防护林、河流、浇

灌渠、池塘等生境组成,均能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庇

护的场所,同时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快捷的扩散途径

也是吸引动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护好具有

高质量栖息环境的农田,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

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3.2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的建设在近几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注。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

是生态系统中实现各生态景观单元在空间上有效连

接的线性或带状景观生态空间类型【l0I 。它在城市

中主要有2方面的作用,一是为野生动物提供特殊

生境和栖息地。廊道的边界狭长,可以提供多样的

生境类型。二是增加生境斑块的连接性,给缺乏空

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增

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近年来国外研究出路上

式、路下式、涵洞式等3种设计形式的“野生动物通

道”(wildlife crossing)或生态桥梁¨2|,使两栖类、哺 乳类等动物都能同时使用道路两旁的多样栖息地。

在生态廊道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廊道必须

具有原始景观自然的本底及乡土特性,应是自然的

或是对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复,任何人为设计的廊道

都必须与自然的景观格局(如水系格局) 相适

应【J 引。(2)廊道建设要以实现绿色生态网络为最

终目标,充分考虑如何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外自然

环境联系起来,减少“岛屿状”生境,增加开敞空间

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为城市动物的迁

移提供可能。(3)廊道的选址要建立在对动物迁移

行为充分调查的基础上。(4)环城公路旁绿化林

带、滨河绿地等廊道的植物配植要充分考虑为迁移

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和隐蔽的场所,采用复层群落模

式,增加挂果植物种类和数量。

4 结语

生物多样性保护往往和人类的现实利益相冲

突,相应的法律、法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保

障。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虽然建设部提出城市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但由于缺乏规范性的编

制提纲,各城市在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时只能

根据各自的理解,其格式、偏重内容各不相同。

公众参与也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

施,这方面国外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伦敦有一个

“保护物种多样性”活动计划,由生物多样性保护部

门、城市规划、绿化、环境保护部门、博物馆以及其他

机构联合参与,定出保护当地物种20种以上,向市

民公布,请当地学校人员共同参与保护计划制定,由

生态学家组织实施,每年进行评选。另一方面,保护

物种多样性栖息地,每个栖息地选出1~2种公众能

知道的物种,作为栖息地标志,并对公众进行有关的

宣传和教育。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旁建有生物种

群公园,供公众参观,使参观者对野生物种习性有所

了解。荷兰的每个城市都有1个或多个自然方面的

协会,钟情于收集罕见物种的照片,如蝴蝶、菌类、树

木等,有利于发现和保护珍稀物种。通过向市民宣

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教育、保护伦理教育、有关

保护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教育,实现多方参与的城市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的。

在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城市绿地改善生

态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从过

去提倡的“以人为本”,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

(下转第43页)

万方数据

第2期章志红等:红花橙木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试验43

表4不同培养基对诱导芽分化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从一系列试验看出,对于红花橙木半木质

化茎的组织培养,以第3,4节位为最好;在基本清

洗、75%乙醇消毒30 s、无菌水漂洗2 min后,再用

0.2%HgCI :液消毒10 min效果最好,污染程度很

低;在MS+蔗糖30 g/L+琼脂7.5 g/L 中添加BA

2.0 mg/L+NAA 0.3 mg/L ,pH 调至5.8对愈伤组

织的诱导、芽分化效果最好。

(2)对红花橙木半木质化茎段进行消毒,最后

采用HgCI :液的质量浓度和时间都比一般的植物要

大,可能是因为其茎段上密生星状毛,且正值其旺盛

生长期的原因。

(3)红花橙木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愈伤组织

诱导较容易,但芽的进一步分化比较难的现象,需要

较高的激素水平。

(4)愈伤组织比较容易诱导,但褐变现象比较

明显,分析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一是外植体消毒的

时间比较长,并且用了酒精消毒,因为刘军等研究表

明认为酒精的消毒效果虽好,但易引起褐变"1;二

是BA 不仅能促进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同时也能刺

激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而多酚氧化酶会直接导致愈

伤组织的褐变。

(5)防止或减轻褐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选择

生长旺盛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抗氧化剂,

如维生素C 、柠檬酸等;或用合适的活性炭来吸附。

参考文献:

侯伯鑫,童新旺,林峰,等.红花橙木品种资源的研究[J].中 国野牛植物资源,2002,2l(6):15—17.

李晨东.唐前瑞,陈德富,等.对不同来源红花橙木材料的 RAPD 分析及分类学探讨[J].园艺学报,2002,29(4):

358-362.

李党训,李吕珠,赵明,等,红橙木嫩枝扦插技术[J].林业科 技开发,2001,15(6):55.

张琴,刘德良.红橙木嫩枝密闭扦插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 科技。2001,21(3):46-48.

张旺凡.红橙术的花期促控[J].中国花卉盆景,2002(5):15. 姚净.红橙木盆景的培育与养护[J].花木盆景,1998(34). 刘军,丰震.影响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因素的初步分析[J]. 山东林业科技,2004(3):11一12.

(上接第37页)

存”,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理念在改变。生物多样

性保护是实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惟一选择。目前

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相关

科学研究也存在较多的疑问有待于完善。通过相关

职能部门和学科的协同努力,可逐渐解决城市生物

多样性建设中所面临的难题,最终做到真正意义上

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项目概述

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合作伙伴一起,对中国的生物多样

性及其保护状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估;确定需要优先保

护的区域、生态系统和物种,并提出关键的保护行动和策

略,以充实并更新现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为未来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背景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国内国际上都存在着信息不足的问题。哪些地方应该进行优先保护,哪些对象应该作为重点目标,什么是主要的威胁因素,如何行动加以保护,是大自然保护协会的" 自然保护系统工程" (Conservation by Design, CBD)基于50余年保护经验总结出的系统方法。

目前,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民间组织积累了大量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信息资料,但没有一个全面而标准统一的关于全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库。协会将与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合作,收集整理散布在不同单位机构、个人手中的数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和整理,甄别并填补资料空缺,确保数据库有效共享。

作为该项目第一阶段的长江上游流域试点工作的部分资金由协会全球大河项目(Great Rivers Partnership)提供。该项目旨在保护世界上主要的大江大河。协会也希望通过该试点项目加强项目团队的能力建设、建立并密切与合作伙伴

的关系,为拟实施的全国性项目积累经验。

项目目标

项目将按自然地理区域对中国的陆地、淡水和海洋生

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评估,确

定需要优先保护的区域和需要优先采取的保护行动,并制

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切实有效地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并为中国政府未来的发展决策提供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科

学依据和参考。

· 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需要优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

· 为中国政府更新、扩大及完善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维护关键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为中国政府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及时、动态和全面的信息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 促进政府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其它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织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和

信息交流,并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提高有关部门进行生物多

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的能力。

项目工作

项目预计用3年的时间(2006年~2008年) 、分两个阶

段完成。第一阶段拟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为期18个月的试

点项目。试点项目将对试点项目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

析评估、就如何有效保护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一系列

建议和策略。同时,将对参与项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

规划方法的系统培训,并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使

之适用于中国的情况。试点项目还将探索有效的项目协调

和管理机制,为第二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项目积累经验。

国家环保总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6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办了“长江上游远景规划试点项目”启动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签订了《项目合作文件》。

项目的总预算为600万美元,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分别负担50%。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公司为协会提供了本项目重要的资金支持。

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综合规划的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和民间组织。


相关文章

  • 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 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洞庭湖沿岸岳阳县鹿角镇 1)调查背景 1.1江豚分类地位及分布 江豚(finless porpoise)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近岸水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中的江豚被 ...查看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任务,也是全球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 ...查看


  • 珍惜生物多样性 保护
  • 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植物大熊猫" --长岗镇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的综合调查 活动单位:贵州省仁怀市长岗小学少先大队 指导教师:陈 欣 唐宗平 黄再刚 目 录 立题背景......................... ...查看


  •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 ...查看


  • 我国植物保护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 我国植物保护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摘要: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是世界上野生植物资源最众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 由于野生植物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经济发展严重破坏了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环境, 同时, 我国目前又缺乏针对性强的野生植 ...查看


  • 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
  • 必修3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一 内环境的成分及相互关系 1. 各组分间的关系: 3. 几种常考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提分技法]"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 ...查看


  •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 2008-10-15 10:9:29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 林资字[2006]227 ...查看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练习
  • 2013-2014学年度庐阳高级中学期末复习诊断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 .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查看


  • 生态影响评价
  •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第二节.生态影响评价图件规范与要求 (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第七章) 1.评价工作分级及评价工作范围 1.1熟悉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与调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