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ul,2010
第16卷 第4期JournalofHuBeiAdultEducationInstituteVol.16 No.42010年7月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思考
操竹霞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从整个社会到就业市场对社会工作专
业都缺乏应有的认同,专业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欠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专业之内和专业之外的角度对目前的形势及原因有所认识,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 一、,面,这就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尴尬现状。
1.就业领域窄。
从理论上讲,我国社会工作的就业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如民政部门、各种福利机构、工会、街道社区等,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实行公务员编制,再加上行政机构改革、人员精简,以致专业社工人员很难进入这些部门工作,使有少量用人名额,也会被少数名牌大学所垄断。这种“有专业无职业”的情况极大地损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及社工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2.就业市场的专业认同度低。
目前,就业市场本身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低下。参加过人才交流会的毕业生均反映几乎没有单位是招收社工毕业生的,包括政府的公务员招考要求中,也几乎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严重影响了社工教育中的招生、教学与分配等环节。试想,一个专业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缺乏专业吸引力,专业毕业生均从事非专业的工作,那么就算业内人士和理论界如何看好,这个专业的发展意义与前途还是令人担忧的。
3.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比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更令人忧虑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对口率。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毕业生
[收稿日期]2010-03-20
的对口就业率很低,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社会体制转型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总体社会需求显得过多了,也就是大学生供过于求,相对过剩了。但是这种“过剩”是结构性的:一方面,大中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沿海地区人满为患、竞争过度,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广大西部和基层地区存在大量的岗位空缺,人才供给不足。这也是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短期内就业难的体制因素。
2.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被包办代替。
长期以来,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却被政治体制内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准政府组织(如党团工青妇等)的功能所替代。这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因囿于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包办了本应由社会服务机构或社工人员所承担的事务,使社会工作的职业无法达到全日制(专职)职业的充分成熟的程度,客观上也抑制了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3.专业认同度低,职业地位尚不确定。
一项职业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国家的保护是职业化的前提条件。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历史原因,其专业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因此,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非常有限,难以认同专
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这种状况造成大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不了解与排斥。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社会工作者就是居委会、街道及社区负责上情下达、调解纠纷的大妈、大爷;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时,不得不频繁地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由于体制约束,社会工作目前还不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专业岗位、职责范围分工不明确,没有纳入国家的编制范围内,没有职称序列,而且没有与其相应的职业保障。
4.职业化专业教育欠缺。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它的形成与发展直接与从业人员的谋生需要联系在一起。对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学校而言,任何形式的人才教育和培训的目的都是为了“学有所用”。只有其毕业生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就业渠道,才能维持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当一个学生选择一个专业时,除个人兴趣与价值理念等因素外,其最大的考虑就是该专业日后的就业前景,尽管毕业时他选择的职业也许就是他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相关或非相关的职业,但是他通过专业化训练所具前提条件,,划有机结合。
三、1.国家和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
如今,国家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接下来就是贯彻落实问题。一项政策的出台固然重要,但是其怎样落实同样重要,好的政策加之有力度的落实才会实现政策的真正导向。因此,要减轻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难度,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大的政策背景下积极地付诸行动,为社会工作专业打开缺口,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对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国家及相关部门还需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上继续给予支持和关注。
2.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特别是诸如社会工作专业这样实务性较强的专业,在讲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技能的培养。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社会工作的就业依然会十分困难,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社会也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绩效来予以认同的。所以说,高校教育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不要一味地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是什么,更要注重社会工作专业能做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培养专业理念,掌握专业实务。
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和要求和规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专业,十分强调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未来的一名社会工作从业者,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并形成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
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
4.立志基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社会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我国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多数农村还存在人才大量匮乏的状况。基于这样的国情、社情,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应当适时调整就业观念,积极面向西部和基层寻找合适的就业渠道。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出台,为毕业生基层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通过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
(即“贫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形式,既充分实现了学有
所用的对口就业,又能锻炼个人能力、丰富人生阅历,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成就了当代大学生的报国之志。
5.拓展综合素质,。,社工专业毕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如果职业方向与专业不一致,就要通过职业兴趣测试,找到与自己的职业方向相匹配的职业,积极拓展综合素质,争取获得其他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及时为将来转行到人力资源管理、媒体、保险业等薪水和前景较好的行业做好知识储备。即使职业方向与专业相匹配,也要在学好专业课程同时,争取另有一技之长,比如英语、计算机等,掌握了这些就会让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进可攻、退可守”。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一重大决定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预示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即将迎来大好的就业形势。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春天里大有作为,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社会工程师”的责任。参考文献:
[1]张乐天,张粉霞.社会工作职业现状与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2002,(02).
[2]叶兴华.亟需关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J].探索与争鸣,2004,(08).
[3]王晓瑞.上海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08).
[4]董金秋,王平.高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研究———对103位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学习论坛,2003,(02).
(责任编辑:毛 维)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ul,2010
第16卷 第4期JournalofHuBeiAdultEducationInstituteVol.16 No.42010年7月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思考
操竹霞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从整个社会到就业市场对社会工作专
业都缺乏应有的认同,专业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欠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专业之内和专业之外的角度对目前的形势及原因有所认识,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 一、,面,这就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尴尬现状。
1.就业领域窄。
从理论上讲,我国社会工作的就业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如民政部门、各种福利机构、工会、街道社区等,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实行公务员编制,再加上行政机构改革、人员精简,以致专业社工人员很难进入这些部门工作,使有少量用人名额,也会被少数名牌大学所垄断。这种“有专业无职业”的情况极大地损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及社工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2.就业市场的专业认同度低。
目前,就业市场本身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低下。参加过人才交流会的毕业生均反映几乎没有单位是招收社工毕业生的,包括政府的公务员招考要求中,也几乎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严重影响了社工教育中的招生、教学与分配等环节。试想,一个专业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缺乏专业吸引力,专业毕业生均从事非专业的工作,那么就算业内人士和理论界如何看好,这个专业的发展意义与前途还是令人担忧的。
3.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比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更令人忧虑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对口率。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毕业生
[收稿日期]2010-03-20
的对口就业率很低,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社会体制转型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总体社会需求显得过多了,也就是大学生供过于求,相对过剩了。但是这种“过剩”是结构性的:一方面,大中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沿海地区人满为患、竞争过度,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广大西部和基层地区存在大量的岗位空缺,人才供给不足。这也是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短期内就业难的体制因素。
2.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被包办代替。
长期以来,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却被政治体制内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准政府组织(如党团工青妇等)的功能所替代。这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因囿于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包办了本应由社会服务机构或社工人员所承担的事务,使社会工作的职业无法达到全日制(专职)职业的充分成熟的程度,客观上也抑制了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3.专业认同度低,职业地位尚不确定。
一项职业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国家的保护是职业化的前提条件。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历史原因,其专业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因此,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非常有限,难以认同专
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这种状况造成大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不了解与排斥。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社会工作者就是居委会、街道及社区负责上情下达、调解纠纷的大妈、大爷;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时,不得不频繁地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由于体制约束,社会工作目前还不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专业岗位、职责范围分工不明确,没有纳入国家的编制范围内,没有职称序列,而且没有与其相应的职业保障。
4.职业化专业教育欠缺。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它的形成与发展直接与从业人员的谋生需要联系在一起。对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学校而言,任何形式的人才教育和培训的目的都是为了“学有所用”。只有其毕业生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就业渠道,才能维持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当一个学生选择一个专业时,除个人兴趣与价值理念等因素外,其最大的考虑就是该专业日后的就业前景,尽管毕业时他选择的职业也许就是他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相关或非相关的职业,但是他通过专业化训练所具前提条件,,划有机结合。
三、1.国家和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
如今,国家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接下来就是贯彻落实问题。一项政策的出台固然重要,但是其怎样落实同样重要,好的政策加之有力度的落实才会实现政策的真正导向。因此,要减轻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难度,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大的政策背景下积极地付诸行动,为社会工作专业打开缺口,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对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国家及相关部门还需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上继续给予支持和关注。
2.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特别是诸如社会工作专业这样实务性较强的专业,在讲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技能的培养。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社会工作的就业依然会十分困难,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社会也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绩效来予以认同的。所以说,高校教育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不要一味地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是什么,更要注重社会工作专业能做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培养专业理念,掌握专业实务。
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和要求和规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专业,十分强调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未来的一名社会工作从业者,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并形成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
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
4.立志基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社会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我国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多数农村还存在人才大量匮乏的状况。基于这样的国情、社情,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应当适时调整就业观念,积极面向西部和基层寻找合适的就业渠道。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出台,为毕业生基层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通过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
(即“贫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形式,既充分实现了学有
所用的对口就业,又能锻炼个人能力、丰富人生阅历,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成就了当代大学生的报国之志。
5.拓展综合素质,。,社工专业毕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如果职业方向与专业不一致,就要通过职业兴趣测试,找到与自己的职业方向相匹配的职业,积极拓展综合素质,争取获得其他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及时为将来转行到人力资源管理、媒体、保险业等薪水和前景较好的行业做好知识储备。即使职业方向与专业相匹配,也要在学好专业课程同时,争取另有一技之长,比如英语、计算机等,掌握了这些就会让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进可攻、退可守”。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一重大决定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预示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即将迎来大好的就业形势。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春天里大有作为,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社会工程师”的责任。参考文献:
[1]张乐天,张粉霞.社会工作职业现状与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2002,(02).
[2]叶兴华.亟需关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J].探索与争鸣,2004,(08).
[3]王晓瑞.上海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08).
[4]董金秋,王平.高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研究———对103位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学习论坛,2003,(02).
(责任编辑:毛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