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周作人散文既有平淡自然的风格,又有苦中作乐的味道,同时还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只有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才能穿过层层包装,去感受多层味道包裹下的与众不同,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周作人散文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 淡味 苦味 趣味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周作人可以说是现代散文最早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最早是以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坛上出现。他的文艺思想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提倡人的文学,大胆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在文学语言上,提倡白话文,运用白话文创作了一系列的散文和新诗。他的妇女观和儿童观等思想也都表现出反封建的倾向,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周作人最大的贡献还在于现代散文的倡导和创作。周作人被鲁迅列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最优秀的杂文作家之首”。他的小品散文题材广泛,从社会批评到文学批评再到日常情景、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一、 周作人散文的淡味 周作人散文的主要成就就是他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是初读周作人散文时得到的感受。周作人在《雨天的书・自序二》中曾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周作人的散文,有意淡化内心的情感,他在记述内心的情感时,竭力消除浮躁凌厉、慷慨激昂的文风,追求平和从容、含而不露的抒情方式,形成平和冲淡的风格。[1]如《初恋》一文,初恋在每个人心目中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然而作者却用极其平淡的笔调叙述了少年时代的一次情感经历:“我在那时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2],对初恋情人相貌的描写也极其平淡,“尖脸庞、乌眼睛、瘦小的身材,”甚至对初恋情人死讯的描写也极为平淡,“我那时也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平静,仿佛心中有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2]以释然的笔调,记述了年少时的一段往事,写得那么婉转而有节制,充分显示了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风格。 二、周作人散文的苦味 但是周作人终究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曾在散文《两个鬼》中说自己的心头住着两个“鬼”:一个是绅士鬼,一个是流氓鬼。他说:“我对于两者都有点舍不得,我爱绅士的态度和流氓的精神。”周作人心中的两个“鬼”总是在不停地斗争,使他在两者之间左右徘徊,难怪他的文章在平淡的外表下,总让人感觉回味无穷。可以说这种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宏观上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等,微观上的作者的出身、所受的教育以及他的气质禀赋,都会对作者的创作风格产生影响。周作人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江南,从小诵读四书五经,青年时代东渡日本,东西方思潮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儒家、释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他复杂的创作风格。因而单纯用平淡冲和来概括他的散文风格并不确切。在他的《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如《故乡的野菜》,开始大讲采野菜的乐趣,但接下来很快就由甜转苦,告诉读者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已经消失。应该说“苦”才是周作人散文的核心所在。周作人不断地以“苦”提醒世人,他的文章和著作不少都是以“苦”为题的。如《苦茶随笔》、《苦竹杂记》、《苦口甘口》、《苦雨》等甚至他在八道湾的书房名称也一再以苦命名:从“苦雨斋”到“苦茶斋”,再到后来的“苦竹斋”、“苦茶庵”、“苦住庵”都逃不过一个“苦”字。“苦中作乐”是周作人对待人生之苦的态度,他的本意是在小品散文里释放自己,这就成了周作人散文所特有的一种特色。但周作人散文的苦味,并不是这种本味的直接阐释,而是作者对人生之苦化解后的展示。如他的《五十自寿诗》,可视为典型的“苦中作乐”之作:“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街头终日所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老去无端玩古董,闲来随分种胡麻。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舍吃苦茶。”看似平淡的诗句中却透着一种苦涩的味道,他的思想与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他只能在文章中释放自己。他在《药味集》中曾言:“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认,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其散文的苦是被多种其他滋味层层包裹的,只有深入地阅读他的作品,才能穿过层层包装,去感受其中的滋味,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周作人散文的言外之意。[3] 三、周作人散文的趣味 周作人散文除了淡味和苦味外,另一个特色就是它的趣味性,周作人从小饱读经书,古今中外都有涉猎。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很容易感觉到他的博识,在论述道理时,总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无论是记述性的文字,还是议论性的文章,还是讽刺性的杂文,写的都具有趣味性。如他的《苦雨》曾这样叙述雨中旅行的乐趣:“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快乐极了。我大约还有好些‘为鱼’的时候――至少也是断发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本来是吊丧归来,突遇暴雨的一件小事,但在作者笔下,三言两语,却写得诙谐幽默。又如在《古书可读否的问题》:“读思想的书如倾诉,要读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辨别味道的清浊,这责任都在我不在它。”[4]把道理的论述寄寓在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应该说周作人写文章非常重视知识性和趣味性。如《苍蝇》一文,作者开始记述小时候捉苍蝇的往事,引用古希腊路基亚诺思《苍蝇讼》中的文字,为苍蝇玩法作注。中间插入有关苍蝇的神话,采用诃美洛思史诗和法布尔中的有关资料,言说苍蝇的固执和大胆,后又以《诗经》:“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等诗文。[5]他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引进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材料,然后加以提炼,使这类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深受读者欢迎。 周作人一生在创作上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散文小品的创作,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在抗战时期他曾投敌卖国,使自己晚节不保,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典型,作为一个在新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散文作家,其作品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作人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周作人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4]《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知堂书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内容摘要:周作人散文既有平淡自然的风格,又有苦中作乐的味道,同时还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只有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才能穿过层层包装,去感受多层味道包裹下的与众不同,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周作人散文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 淡味 苦味 趣味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周作人可以说是现代散文最早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最早是以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坛上出现。他的文艺思想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提倡人的文学,大胆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在文学语言上,提倡白话文,运用白话文创作了一系列的散文和新诗。他的妇女观和儿童观等思想也都表现出反封建的倾向,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周作人最大的贡献还在于现代散文的倡导和创作。周作人被鲁迅列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最优秀的杂文作家之首”。他的小品散文题材广泛,从社会批评到文学批评再到日常情景、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一、 周作人散文的淡味 周作人散文的主要成就就是他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是初读周作人散文时得到的感受。周作人在《雨天的书・自序二》中曾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周作人的散文,有意淡化内心的情感,他在记述内心的情感时,竭力消除浮躁凌厉、慷慨激昂的文风,追求平和从容、含而不露的抒情方式,形成平和冲淡的风格。[1]如《初恋》一文,初恋在每个人心目中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然而作者却用极其平淡的笔调叙述了少年时代的一次情感经历:“我在那时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2],对初恋情人相貌的描写也极其平淡,“尖脸庞、乌眼睛、瘦小的身材,”甚至对初恋情人死讯的描写也极为平淡,“我那时也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平静,仿佛心中有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2]以释然的笔调,记述了年少时的一段往事,写得那么婉转而有节制,充分显示了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风格。 二、周作人散文的苦味 但是周作人终究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曾在散文《两个鬼》中说自己的心头住着两个“鬼”:一个是绅士鬼,一个是流氓鬼。他说:“我对于两者都有点舍不得,我爱绅士的态度和流氓的精神。”周作人心中的两个“鬼”总是在不停地斗争,使他在两者之间左右徘徊,难怪他的文章在平淡的外表下,总让人感觉回味无穷。可以说这种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宏观上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等,微观上的作者的出身、所受的教育以及他的气质禀赋,都会对作者的创作风格产生影响。周作人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江南,从小诵读四书五经,青年时代东渡日本,东西方思潮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儒家、释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他复杂的创作风格。因而单纯用平淡冲和来概括他的散文风格并不确切。在他的《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如《故乡的野菜》,开始大讲采野菜的乐趣,但接下来很快就由甜转苦,告诉读者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已经消失。应该说“苦”才是周作人散文的核心所在。周作人不断地以“苦”提醒世人,他的文章和著作不少都是以“苦”为题的。如《苦茶随笔》、《苦竹杂记》、《苦口甘口》、《苦雨》等甚至他在八道湾的书房名称也一再以苦命名:从“苦雨斋”到“苦茶斋”,再到后来的“苦竹斋”、“苦茶庵”、“苦住庵”都逃不过一个“苦”字。“苦中作乐”是周作人对待人生之苦的态度,他的本意是在小品散文里释放自己,这就成了周作人散文所特有的一种特色。但周作人散文的苦味,并不是这种本味的直接阐释,而是作者对人生之苦化解后的展示。如他的《五十自寿诗》,可视为典型的“苦中作乐”之作:“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街头终日所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老去无端玩古董,闲来随分种胡麻。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舍吃苦茶。”看似平淡的诗句中却透着一种苦涩的味道,他的思想与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他只能在文章中释放自己。他在《药味集》中曾言:“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认,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其散文的苦是被多种其他滋味层层包裹的,只有深入地阅读他的作品,才能穿过层层包装,去感受其中的滋味,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周作人散文的言外之意。[3] 三、周作人散文的趣味 周作人散文除了淡味和苦味外,另一个特色就是它的趣味性,周作人从小饱读经书,古今中外都有涉猎。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很容易感觉到他的博识,在论述道理时,总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无论是记述性的文字,还是议论性的文章,还是讽刺性的杂文,写的都具有趣味性。如他的《苦雨》曾这样叙述雨中旅行的乐趣:“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快乐极了。我大约还有好些‘为鱼’的时候――至少也是断发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本来是吊丧归来,突遇暴雨的一件小事,但在作者笔下,三言两语,却写得诙谐幽默。又如在《古书可读否的问题》:“读思想的书如倾诉,要读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辨别味道的清浊,这责任都在我不在它。”[4]把道理的论述寄寓在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应该说周作人写文章非常重视知识性和趣味性。如《苍蝇》一文,作者开始记述小时候捉苍蝇的往事,引用古希腊路基亚诺思《苍蝇讼》中的文字,为苍蝇玩法作注。中间插入有关苍蝇的神话,采用诃美洛思史诗和法布尔中的有关资料,言说苍蝇的固执和大胆,后又以《诗经》:“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等诗文。[5]他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引进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材料,然后加以提炼,使这类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深受读者欢迎。 周作人一生在创作上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散文小品的创作,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在抗战时期他曾投敌卖国,使自己晚节不保,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典型,作为一个在新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散文作家,其作品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作人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周作人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4]《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知堂书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