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Practices of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 学 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目的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时数:16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生物对生态因耐受性的观察
了解测定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1]热火是影响生物耐受能力的因素,结合其分布生境与生活习惯,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2];
实验二、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了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1] ;初步掌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技术[3];
实验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3];
实验四、种间关系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种间竞争现象,理解竞争的基本原理[2];掌握种间竞争实验的基本技术[3];区别种间竞争和化感作用[1];
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生命表[3];掌握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种群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
实验六、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1] ; 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1] ;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技术[3] ;学会土壤动物高级阶元得分类 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基本分析方法[3];
实验七、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样方面积的确定、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等[3];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群落层片结构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做出简单的分析[2];学会植物群落命名方法,了解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的数量特征[2];
实验八、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了解各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特点、测度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1];熟悉并掌握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如香农指数的计算方法[3];
实验九、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探讨群落相似性的基本方法,并掌握相似性的技术要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3];
实验十、水生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观测
通过采样辨别生物构成,查文献了解生物的营养特征[1],构建并分析所观测的营养结构[3];学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观测方法[3];
实验十一、景观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实验,熟悉并掌握景观结构的组成以及不同景观要素的区别,学习景观生态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和景观类型图的编制过程及其基本原则[3];掌握原始信息到景观图编制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培养同学们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能力[3];
实验十二、校园内常见花卉的传粉生态学观察
通过实验,学习传粉生态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者室外定位观测的能力、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2];
四、实验方式与要求
1.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2.实验4人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3.采用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每项实验结果,需经教师认可后,方可结束。
4.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进程安排表
注:*实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用野外实验与室内试验结合的方式。
每组人数指教学实验项目中在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人数。基础类实验设备标准要求一人一套,技术基础实验设备标准要求二人一套。实验类别:指基础,技术(专业) 基础,专业实验。实验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六、实验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1.考核方式:操作+实验报告+笔试结合; 2.考核方法:操作+实验报告+笔试结合; 3.成绩评定: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期末笔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实验成绩=实验成绩(8分,预习报告占20%,实际操作40%,实验报告40%。)+
考勤(12分)+期末笔试(10分)
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记分。 4.考核要求:操作+实验报告+笔试结合
七、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书(资料)
教材(指导书):
参考书(资料)目录: 1.《生态学实验与实习》. 杨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生态学实验教程》. 付荣恕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生态学实验》. 李铭红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Biology ) 课程编号:1313021216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总学时数: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专业主干课。
进化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生物大分子、基因和基因组、细胞、生物个体、生物群体以至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的发展和变化都与生物进化有关,从而在各个水平上的生物结构都有其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什么是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物种如何形成,生物界为什么有如此惊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如何进化的这一切,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此外,学习本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识别真伪科学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大理论。让学生在了解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同时,掌握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水平上的进化过程、表型进化与遗传系统进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各种方法和当前进化生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重大争议。
课内实验时数: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进化、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论、进化生物学、神创论、灾变论等基本概念[3];生进化生物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3];进化论形成的过程,进化论的进一步发展[3];达尔文之前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进化论在我国的传播及进化生物学发展的方向[1]。
重点:现代进化论的发展 难点:进化生物学发展史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章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熵、耗散结构、团聚体、类蛋白质微球体等基本概念[3];生命和熵的关系[3];生命起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遗传密码的起源和的进化过程[3];生命的物质基础
和生命的基本特征[1];有关生命起源的其它学说,自读温室效应,斯米特的吸积理论[1]。
重点:生命起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 难点:熵与生命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简述生命起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 第三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超循环组织模式、阶梯式过渡模式、分子准种、古细菌、内共生起源学说、渐进式起源学说和膜进化理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细胞进化的关键环节,真核细胞起源内共生学说的合理性,核的起源,原核细胞演变成真核细胞的历程[3];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真核细胞可能的祖先[1]。
重点:真核细胞起源的途径
难点:阶梯式过渡模式和内共生说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描述真核细胞起源的途径和阶梯式过渡模式和内共生说 第四章生物发展史
化石、硅化木、标准化石、三放型腰带、四放型腰带等基本概念[3];按化石划分的生物进化史,化石种类及成因,用放射性测定岩石年代,植物界系统和动物界系统的演化阶段,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马的进化史,生物分界的几种学说[3];象的进化史,自读鸟类起源的几种假学[1]。
重点: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 难点:测定岩石年代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简述植物界系统和动物界系统的演化阶段 第五章生物表型的进化
行为、信号、ESS 、亲缘选择、性选择等基本概念[3];新构造、新功能新机能的起源及在进化中的地位,新功能起源的几种基本方式,争斗中的“有产者”原则,ESS 理论,利他行为进化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3];代谢功能、营养功能、免疫功能的进化,动物通讯系统的开发利用[1];性行为进化及研究方法[1];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和遗传基础△
重点:新构造、新功能的起源,争斗行为的进化基本规律 难点:进化稳定对策(ESS )理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简述进化稳定对策(ESS )理论和利他行为进化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六章生物的微观进化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适合度、选择系数、正态化选择、前进性选择、平衡性选择等基本概念[3];遗传平衡理论[3];选择、突变、迁移、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3],遗传漂变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理[3],自然选择的类型及对种群的影响[3],适应形成的条件[2],自然选择下的适应进化[3],适应的相对性[2],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2],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3],物种形成的两种类型[3],人工控制对物种形成的影响[3];影响选择有效程度的因素[3],物种的标准和结构[1]。
重点: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自然选择的类型,自然选择下的适应进化
难点: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说明遗传漂变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理,自然选择的类型及对种群的影响 第七章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物种划分的标准、物种的基本结构[3];物种的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3];人工控制下的物种进化[1]。
重点:物种的概念,种形成的一般过程 难点:物种形成的方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描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 第八章生物的宏观进化
宏观进化、复式进化、表型趋异、谱系趋异、常规绝灭、协进化等基本概念[3];复式进化、特化进化、简化进代的基本内容[3];渐变型式和间断平衡式异同[3];进化趋势的表型趋势异与谱系趋异[3],生物进化不平衡性的表现[3];常规绝灭和集体绝灭及其原因[3];重演规律及其存在的不足[3];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主要阶段和进化趋势[3]。宏观进化与微观进化问题的讨论[1],人类控制下生态系统的进化[1]。生态系统的组成△。
重点:宏观进化的模式,绝灭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变化。 难点:谱系进化和进化的不平衡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描述复式进化、特化进化、简化进代的基本内容、比较渐变型式和间断平衡式异同
第九章生物遗传物质的进化
基因共享、基因延长、外显子必组、基因组扩增、致同进化、假基因、基因水平转移等一些基本概念[3];染色体进化的方式和途径,内含子的起源假说,新基因的起源,基因组进化的总趋势,基因组结构的进化规律,蛋白质的进化规律[2];蛋白质组进化的研究现状[1];基因组学——从结构到进化△。
重点:基因与基因组的进化。 难点:基因组结构的进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说明基因组结构的进化规律,蛋白质的进化规律 第十章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
中性突变、系统树、分子进货、分子钟等基本概念[3];氨基酸差异比例的计算和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3];生物大分子进化速率的相对恒定性[3];分子进化中性理论基本内容,分子系统树构建的方法[2];古分子系统学研究内容和方法,分子钟建立的方法[3];中性突变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1]。
重点:中性突变理论及分子系统树建立方法。
难点:氨基酸差异比例的计算和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写出氨基酸差异比例的计算和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方法;描述生物大分子进化速
率的相对恒定性
第十一章人类起源与进化
自然人、社会人、南方古猿、直立人、现代人、文化进化等基本概念[3],劳动创造说、突变选择说、裂谷说、迁徙说、系统说等假说的基本内容[2];人类起源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自特点,人类演化中身体结构和形为特征的变化[3];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2];现代人的一般分类[3]。人类未来进化的趋势,人类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的关系[1];人类智力的起源△。
重点:中性突变理论及分子系统树建立方法。
难点:人类起源的阶段及演化中体质形态的改变,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描述人类起源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自特点,人类演化中身体结构和形为特征的变化
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的进化
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地位与作用[2],不同物种种群间的竞争、协进化与共存,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变化——小周期、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进化[3],生态系统进化的不可逆性,生态系统的进化趋势,人类影响和控制下的生态系统的进化[3]。
重点:中性突变理论及分子系统树建立方法。 难点: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学时分配表
五、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方法:笔试; 3.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100分=平时30分+期末考试70分 平时成绩:
考勤考纪:10分
作业10分——每次作业占2分;
测验20分——每项实验占5分%。
六、选用教材及参考书(资料)
教材:
沈银柱《进化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面向21世纪教材) 参考书目:
1.D.Futuyma,.1986.(中译本,《进化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1998年) 。 2. 李难, 《进化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张昀, 《生物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
4. 赵玉芬, 赵国辉,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5. 张尚宏, 《生物进化的新探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Practices of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 学 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目的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实验技能和方法,从而巩固课堂学习;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时数:16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生物对生态因耐受性的观察
了解测定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方法[1]热火是影响生物耐受能力的因素,结合其分布生境与生活习惯,加深对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理解[2];
实验二、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了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1] ;初步掌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技术[3];
实验三、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3];
实验四、种间关系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种间竞争现象,理解竞争的基本原理[2];掌握种间竞争实验的基本技术[3];区别种间竞争和化感作用[1];
实验五、生命表的编制
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生命表[3];掌握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种群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
实验六、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1] ; 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1] ;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技术[3] ;学会土壤动物高级阶元得分类 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基本分析方法[3];
实验七、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因子
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样方面积的确定、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等[3];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群落层片结构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做出简单的分析[2];学会植物群落命名方法,了解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的数量特征[2];
实验八、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了解各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特点、测度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1];熟悉并掌握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如香农指数的计算方法[3];
实验九、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探讨群落相似性的基本方法,并掌握相似性的技术要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3];
实验十、水生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观测
通过采样辨别生物构成,查文献了解生物的营养特征[1],构建并分析所观测的营养结构[3];学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观测方法[3];
实验十一、景观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实验,熟悉并掌握景观结构的组成以及不同景观要素的区别,学习景观生态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和景观类型图的编制过程及其基本原则[3];掌握原始信息到景观图编制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培养同学们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能力[3];
实验十二、校园内常见花卉的传粉生态学观察
通过实验,学习传粉生态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者室外定位观测的能力、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2];
四、实验方式与要求
1.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2.实验4人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3.采用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每项实验结果,需经教师认可后,方可结束。
4.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进程安排表
注:*实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用野外实验与室内试验结合的方式。
每组人数指教学实验项目中在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人数。基础类实验设备标准要求一人一套,技术基础实验设备标准要求二人一套。实验类别:指基础,技术(专业) 基础,专业实验。实验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六、实验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1.考核方式:操作+实验报告+笔试结合; 2.考核方法:操作+实验报告+笔试结合; 3.成绩评定: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期末笔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实验成绩=实验成绩(8分,预习报告占20%,实际操作40%,实验报告40%。)+
考勤(12分)+期末笔试(10分)
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记分。 4.考核要求:操作+实验报告+笔试结合
七、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书(资料)
教材(指导书):
参考书(资料)目录: 1.《生态学实验与实习》. 杨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生态学实验教程》. 付荣恕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生态学实验》. 李铭红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Biology ) 课程编号:1313021216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总学时数: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专业主干课。
进化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生物大分子、基因和基因组、细胞、生物个体、生物群体以至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的发展和变化都与生物进化有关,从而在各个水平上的生物结构都有其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什么是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物种如何形成,生物界为什么有如此惊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如何进化的这一切,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此外,学习本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识别真伪科学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大理论。让学生在了解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同时,掌握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水平上的进化过程、表型进化与遗传系统进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各种方法和当前进化生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重大争议。
课内实验时数: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进化、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论、进化生物学、神创论、灾变论等基本概念[3];生进化生物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3];进化论形成的过程,进化论的进一步发展[3];达尔文之前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进化论在我国的传播及进化生物学发展的方向[1]。
重点:现代进化论的发展 难点:进化生物学发展史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章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熵、耗散结构、团聚体、类蛋白质微球体等基本概念[3];生命和熵的关系[3];生命起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遗传密码的起源和的进化过程[3];生命的物质基础
和生命的基本特征[1];有关生命起源的其它学说,自读温室效应,斯米特的吸积理论[1]。
重点:生命起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 难点:熵与生命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简述生命起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 第三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超循环组织模式、阶梯式过渡模式、分子准种、古细菌、内共生起源学说、渐进式起源学说和膜进化理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细胞进化的关键环节,真核细胞起源内共生学说的合理性,核的起源,原核细胞演变成真核细胞的历程[3];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真核细胞可能的祖先[1]。
重点:真核细胞起源的途径
难点:阶梯式过渡模式和内共生说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描述真核细胞起源的途径和阶梯式过渡模式和内共生说 第四章生物发展史
化石、硅化木、标准化石、三放型腰带、四放型腰带等基本概念[3];按化石划分的生物进化史,化石种类及成因,用放射性测定岩石年代,植物界系统和动物界系统的演化阶段,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马的进化史,生物分界的几种学说[3];象的进化史,自读鸟类起源的几种假学[1]。
重点: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 难点:测定岩石年代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简述植物界系统和动物界系统的演化阶段 第五章生物表型的进化
行为、信号、ESS 、亲缘选择、性选择等基本概念[3];新构造、新功能新机能的起源及在进化中的地位,新功能起源的几种基本方式,争斗中的“有产者”原则,ESS 理论,利他行为进化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3];代谢功能、营养功能、免疫功能的进化,动物通讯系统的开发利用[1];性行为进化及研究方法[1];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和遗传基础△
重点:新构造、新功能的起源,争斗行为的进化基本规律 难点:进化稳定对策(ESS )理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简述进化稳定对策(ESS )理论和利他行为进化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六章生物的微观进化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适合度、选择系数、正态化选择、前进性选择、平衡性选择等基本概念[3];遗传平衡理论[3];选择、突变、迁移、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3],遗传漂变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理[3],自然选择的类型及对种群的影响[3],适应形成的条件[2],自然选择下的适应进化[3],适应的相对性[2],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2],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3],物种形成的两种类型[3],人工控制对物种形成的影响[3];影响选择有效程度的因素[3],物种的标准和结构[1]。
重点: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自然选择的类型,自然选择下的适应进化
难点: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说明遗传漂变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理,自然选择的类型及对种群的影响 第七章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物种划分的标准、物种的基本结构[3];物种的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3];人工控制下的物种进化[1]。
重点:物种的概念,种形成的一般过程 难点:物种形成的方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描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 第八章生物的宏观进化
宏观进化、复式进化、表型趋异、谱系趋异、常规绝灭、协进化等基本概念[3];复式进化、特化进化、简化进代的基本内容[3];渐变型式和间断平衡式异同[3];进化趋势的表型趋势异与谱系趋异[3],生物进化不平衡性的表现[3];常规绝灭和集体绝灭及其原因[3];重演规律及其存在的不足[3];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主要阶段和进化趋势[3]。宏观进化与微观进化问题的讨论[1],人类控制下生态系统的进化[1]。生态系统的组成△。
重点:宏观进化的模式,绝灭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变化。 难点:谱系进化和进化的不平衡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描述复式进化、特化进化、简化进代的基本内容、比较渐变型式和间断平衡式异同
第九章生物遗传物质的进化
基因共享、基因延长、外显子必组、基因组扩增、致同进化、假基因、基因水平转移等一些基本概念[3];染色体进化的方式和途径,内含子的起源假说,新基因的起源,基因组进化的总趋势,基因组结构的进化规律,蛋白质的进化规律[2];蛋白质组进化的研究现状[1];基因组学——从结构到进化△。
重点:基因与基因组的进化。 难点:基因组结构的进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说明基因组结构的进化规律,蛋白质的进化规律 第十章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
中性突变、系统树、分子进货、分子钟等基本概念[3];氨基酸差异比例的计算和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3];生物大分子进化速率的相对恒定性[3];分子进化中性理论基本内容,分子系统树构建的方法[2];古分子系统学研究内容和方法,分子钟建立的方法[3];中性突变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1]。
重点:中性突变理论及分子系统树建立方法。
难点:氨基酸差异比例的计算和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写出氨基酸差异比例的计算和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方法;描述生物大分子进化速
率的相对恒定性
第十一章人类起源与进化
自然人、社会人、南方古猿、直立人、现代人、文化进化等基本概念[3],劳动创造说、突变选择说、裂谷说、迁徙说、系统说等假说的基本内容[2];人类起源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自特点,人类演化中身体结构和形为特征的变化[3];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2];现代人的一般分类[3]。人类未来进化的趋势,人类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的关系[1];人类智力的起源△。
重点:中性突变理论及分子系统树建立方法。
难点:人类起源的阶段及演化中体质形态的改变,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描述人类起源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自特点,人类演化中身体结构和形为特征的变化
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的进化
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地位与作用[2],不同物种种群间的竞争、协进化与共存,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变化——小周期、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进化[3],生态系统进化的不可逆性,生态系统的进化趋势,人类影响和控制下的生态系统的进化[3]。
重点:中性突变理论及分子系统树建立方法。 难点: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学时分配表
五、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方法:笔试; 3.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100分=平时30分+期末考试70分 平时成绩:
考勤考纪:10分
作业10分——每次作业占2分;
测验20分——每项实验占5分%。
六、选用教材及参考书(资料)
教材:
沈银柱《进化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面向21世纪教材) 参考书目:
1.D.Futuyma,.1986.(中译本,《进化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1998年) 。 2. 李难, 《进化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张昀, 《生物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
4. 赵玉芬, 赵国辉,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5. 张尚宏, 《生物进化的新探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