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炎热难耐。每当不得不顶着烈日出门,走在拥挤的人群中,经常可看到一张张大汗淋漓的面孔或是一个个汗衫透背的身影。 许多人认为,出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现象,夏天多出点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专家发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了饮食起居等各种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市里出现非正常的盗汗、自汗、臭汗等症状的人也越来越多,而极少出汗的也大有人在。 专家指出,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人群虽然症状各异,但都归属于“汗证”患者。中医讲血汗同源,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出汗异常说明人体津液代谢出了故障,而这种“故障”基本都因体虚所致,在治疗上应以对证补虚为原则。 “汗证”皆因虚所致 人的身体分布着约300万个汗腺,汗腺具有分泌汗液的作用。而汗液的排出,可以调节人体内的温度,同时也能排出部分代谢废物。当我们觉得热的时候或者在做运动的过程中,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帮助机体把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汗出得太多或太少、或者有较浓臭味等异常都应引起警惕。但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异常,中医都将之归为“汗证”。 中医认为“汗证”是因虚所致,日常中也常有冒“虚汗”的说法。 “虚汗”的症状一般常见于体弱儿童,成人过劳、病后体质下降,或妇女产后、更年期,年老体弱等人群。 对于“汗证”,除了对症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而在饮食方面,同样要进行最适合自己的食疗调养。如属阴虚或阴虚火旺者,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养阴清热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等;气虚者在此基础上可用西洋参、太子参等养阴益气之品。夏季多汗要喝些淡盐水。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好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 汗多汗少都有危害 当外界气温上升到30℃时,汗腺这一“天然空调器”开始启动,分泌汗液。出汗的多少决定人体体温的恒定,甚至还影响到生命的安危,而出汗太多或太少的危害则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越趋减少,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大量的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专家称,出汗过多主要易产生四大危害:第一是营养元素流失。汗多时,人体内必须的锌、硒、锰、铁、铜等微量元素逐渐流失,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成人体质下降。第二是免疫力下降。汗多的人,平时易感冒,常见打喷嚏、鼻塞、流涕或纳呆、腹泻。第三是消化功能减弱。表现在胃口不好,厌食、消瘦等。第四是智力发育受损。儿童出汗日久,体内必需的元素慢慢丢失,神经系统发育受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受损。 还有一类人,即使在大热天时也一滴汗不流,这种症状称为“无汗”。这类人可能先天性汗腺较少,也有可能是因一时感受风寒,寒邪束表导致毛管腠理闭塞,必须马上找医生调治。但如果汗长时间出不来,体内的积热就散发不出去,极易发生中暑。尤其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常因中暑引发高热、惊厥。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还易发生中风、心肌梗塞等。另外,皮肤出不了汗,体内的代谢的废物只好从其他途径排出,若都经尿液排出,势必增加肾脏负担,对于肾病患者可能更“雪上加霜”。无汗或极少汗的人群,皮肤的酸性环境还会发生改变。因为正常排出的汗液中含有能杀灭皮肤表层病菌的乳酸,而排汗过程中皮脂腺还会分泌同样具有一定灭菌作用的脂肪酸。如果患上“无汗”症,皮肤的抵抗力会降低,导致皮肤表层病菌滋生繁衍,严重者可引起毒血症或败血症。 汗证病人简易饮食疗法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补虚是治汗证基本的治疗原则,以下是针对各种常见“汗证”做出的简易食疗建议。 1.自汗症:是指清醒状态下出汗增多,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白天时经常出汗。多数由于肺气虚弱,阳气不足,与气虚、血虚、阳虚、痰、湿等有关。建议可食用扁豆、栗子、猪肚、猪腰、核桃仁、豆腐皮、泥鳅、鸡肉、鸭肉、鸡蛋、芡实、山药、党参、白术等,或试试以下两款例汤: 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乌豆圆肉大枣汤:五指毛桃30克,乌豆(黑豆)50克,龙眼肉15~20克,大枣30克,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血虚之汗证。 2.盗汗症:指晚上睡眠时出汗,时多时少,严重时衣服湿透,醒来时汗流自止。盗汗是阴虚所致,大多是由于心血不足,心脾受损或先天不足及后天失调,血虚、阴虚为主。此症以小儿与青年、壮年最为多见。建议多选食葡萄、莲子心、金樱子、鸭肉、猪腰、乌鱼、蚌肉、蚬肉、番茄、菠菜、山药、莲子、银耳、鸭肉、鸡蛋等。或取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百合15克,冰糖10克,共同熬粥吃,每日1次。也可用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1剂。 3.臭汗症:多因体内热偏重,或湿热内蕴所致,表现为腋下、足部及会阴部出汗特别多,有臭味。臭汗症忌食油腻煎炸香燥辛热的物品,适宜常吃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作用的食物。 橄榄萝卜茶:每日取橄榄100克,鲜萝卜500克加水煎汤代茶饮。 冬瓜薏仁汤:冬瓜500克连皮切块,薏苡仁50克,加水煮汤,加盐调味服食。 4.心汗症:是指心窝局部多汗,此病多因忧思惊恐、损伤心脾所致。饮食上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适宜常吃补养心脾、益气敛汗的食物。 山药炖猪脑:淮山药30~60克,枸杞子15~30克,猪脑1具加水炖食。 百合莲子汤:鲜百合50~100克,莲子30~50克一同煎服。 心汗症者还宜常食桂圆肉、莲子、大枣、芡实、党参、猪瘦肉、鸡蛋等。 5.无汗症:是指出汗绝对减少,在皮肤上见不到出汗,可因硬皮病、鱼鳞病等多种疾病导致体表汗腺分泌明显不足。患者一般皮肤干燥,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适宜多吃些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食品。 银耳羹:选用优质银耳10克,加适量冰糖隔水炖1到2个小时后服食。 胡萝卜红枣汤:选胡萝卜250克切片,加红枣10多个共煮后将汤渣一起食用。 无汗者还宜多食、常食鸡肝,猪肝、羊肝、麦冬、百合、杞子、山药、猪肺、花生米等。
三伏天炎热难耐。每当不得不顶着烈日出门,走在拥挤的人群中,经常可看到一张张大汗淋漓的面孔或是一个个汗衫透背的身影。 许多人认为,出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现象,夏天多出点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专家发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了饮食起居等各种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市里出现非正常的盗汗、自汗、臭汗等症状的人也越来越多,而极少出汗的也大有人在。 专家指出,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人群虽然症状各异,但都归属于“汗证”患者。中医讲血汗同源,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出汗异常说明人体津液代谢出了故障,而这种“故障”基本都因体虚所致,在治疗上应以对证补虚为原则。 “汗证”皆因虚所致 人的身体分布着约300万个汗腺,汗腺具有分泌汗液的作用。而汗液的排出,可以调节人体内的温度,同时也能排出部分代谢废物。当我们觉得热的时候或者在做运动的过程中,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帮助机体把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汗出得太多或太少、或者有较浓臭味等异常都应引起警惕。但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异常,中医都将之归为“汗证”。 中医认为“汗证”是因虚所致,日常中也常有冒“虚汗”的说法。 “虚汗”的症状一般常见于体弱儿童,成人过劳、病后体质下降,或妇女产后、更年期,年老体弱等人群。 对于“汗证”,除了对症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而在饮食方面,同样要进行最适合自己的食疗调养。如属阴虚或阴虚火旺者,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养阴清热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等;气虚者在此基础上可用西洋参、太子参等养阴益气之品。夏季多汗要喝些淡盐水。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好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 汗多汗少都有危害 当外界气温上升到30℃时,汗腺这一“天然空调器”开始启动,分泌汗液。出汗的多少决定人体体温的恒定,甚至还影响到生命的安危,而出汗太多或太少的危害则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越趋减少,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大量的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专家称,出汗过多主要易产生四大危害:第一是营养元素流失。汗多时,人体内必须的锌、硒、锰、铁、铜等微量元素逐渐流失,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成人体质下降。第二是免疫力下降。汗多的人,平时易感冒,常见打喷嚏、鼻塞、流涕或纳呆、腹泻。第三是消化功能减弱。表现在胃口不好,厌食、消瘦等。第四是智力发育受损。儿童出汗日久,体内必需的元素慢慢丢失,神经系统发育受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受损。 还有一类人,即使在大热天时也一滴汗不流,这种症状称为“无汗”。这类人可能先天性汗腺较少,也有可能是因一时感受风寒,寒邪束表导致毛管腠理闭塞,必须马上找医生调治。但如果汗长时间出不来,体内的积热就散发不出去,极易发生中暑。尤其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常因中暑引发高热、惊厥。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还易发生中风、心肌梗塞等。另外,皮肤出不了汗,体内的代谢的废物只好从其他途径排出,若都经尿液排出,势必增加肾脏负担,对于肾病患者可能更“雪上加霜”。无汗或极少汗的人群,皮肤的酸性环境还会发生改变。因为正常排出的汗液中含有能杀灭皮肤表层病菌的乳酸,而排汗过程中皮脂腺还会分泌同样具有一定灭菌作用的脂肪酸。如果患上“无汗”症,皮肤的抵抗力会降低,导致皮肤表层病菌滋生繁衍,严重者可引起毒血症或败血症。 汗证病人简易饮食疗法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补虚是治汗证基本的治疗原则,以下是针对各种常见“汗证”做出的简易食疗建议。 1.自汗症:是指清醒状态下出汗增多,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白天时经常出汗。多数由于肺气虚弱,阳气不足,与气虚、血虚、阳虚、痰、湿等有关。建议可食用扁豆、栗子、猪肚、猪腰、核桃仁、豆腐皮、泥鳅、鸡肉、鸭肉、鸡蛋、芡实、山药、党参、白术等,或试试以下两款例汤: 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乌豆圆肉大枣汤:五指毛桃30克,乌豆(黑豆)50克,龙眼肉15~20克,大枣30克,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血虚之汗证。 2.盗汗症:指晚上睡眠时出汗,时多时少,严重时衣服湿透,醒来时汗流自止。盗汗是阴虚所致,大多是由于心血不足,心脾受损或先天不足及后天失调,血虚、阴虚为主。此症以小儿与青年、壮年最为多见。建议多选食葡萄、莲子心、金樱子、鸭肉、猪腰、乌鱼、蚌肉、蚬肉、番茄、菠菜、山药、莲子、银耳、鸭肉、鸡蛋等。或取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百合15克,冰糖10克,共同熬粥吃,每日1次。也可用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1剂。 3.臭汗症:多因体内热偏重,或湿热内蕴所致,表现为腋下、足部及会阴部出汗特别多,有臭味。臭汗症忌食油腻煎炸香燥辛热的物品,适宜常吃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作用的食物。 橄榄萝卜茶:每日取橄榄100克,鲜萝卜500克加水煎汤代茶饮。 冬瓜薏仁汤:冬瓜500克连皮切块,薏苡仁50克,加水煮汤,加盐调味服食。 4.心汗症:是指心窝局部多汗,此病多因忧思惊恐、损伤心脾所致。饮食上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适宜常吃补养心脾、益气敛汗的食物。 山药炖猪脑:淮山药30~60克,枸杞子15~30克,猪脑1具加水炖食。 百合莲子汤:鲜百合50~100克,莲子30~50克一同煎服。 心汗症者还宜常食桂圆肉、莲子、大枣、芡实、党参、猪瘦肉、鸡蛋等。 5.无汗症:是指出汗绝对减少,在皮肤上见不到出汗,可因硬皮病、鱼鳞病等多种疾病导致体表汗腺分泌明显不足。患者一般皮肤干燥,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适宜多吃些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食品。 银耳羹:选用优质银耳10克,加适量冰糖隔水炖1到2个小时后服食。 胡萝卜红枣汤:选胡萝卜250克切片,加红枣10多个共煮后将汤渣一起食用。 无汗者还宜多食、常食鸡肝,猪肝、羊肝、麦冬、百合、杞子、山药、猪肺、花生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