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大山中学 黎春燕
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 历史责感教育,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德育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围绕历史教学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法制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其法律素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历史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历史教学要加强法制教育,要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法制教育, 使法制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很有必要,是当前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民族繁荣昌盛的希望, 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 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很有必要,第一,通过学习法律,能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第二,学好了法律才能健康成长。如一篇文章报道,两朋友因一件小事而火冒三丈,大打出手,引发命案。刑拘后,后悔已晚,这样因一些琐碎小事酿成大祸的事情是很多了。 除了遇事不能保持克制,法律意识淡薄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第三,学好了法律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知道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继承权等权利,但却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有的父母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儿童遇到这事怎么办,你学了《义务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有的父母未经同意私拆子女信件,学习法律后你就知道这侵犯了隐私权。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做一个具 有法律素养的现代人。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书籍、 网络、 电视等。各门学科教学中都能够进行法制教育,下面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法制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二、法制教育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目的、有系统的发掘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的材料,选择教育内容。
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上的法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 会主义法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8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等,其中进步作用占主导地位。另一类属于私有制社会维护剥削阶级的法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 《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奴地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和镇压奴帝和平民反抗的工具,但是它却是世界现存的最早的成文法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由制宪会议颁布的《人权宣言》,其中倡导的民主自由思想肯定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又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又暴露了它的阶级局限性。
第二, 要注意选择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接合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当时我们国家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四人帮”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许多人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法制教育要具有层次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要求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知,以
中外历史法制教育内容为主,要求学生从总体上知道古今中外法律的类型、内容,知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就有法律,可谓源远流长。第二层次是理解,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内容为主,初步揭示法律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内在系,要求学生理解在阶级社会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社会主义法制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当家作主,并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第三层次是应用,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内容为主,要求学生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身体力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捍卫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
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收到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尝试以下几种作法:
1、课内渗透法。教师把法制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在课内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到达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一课时,根据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逐步加强,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实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违法者无论是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并联系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 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克等,均因污受贿受到法律的严惩的史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尊严。
2、潜移默化法。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学生阅读了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的情况,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夜间不关门也不会被盗,商人携带货物财宝远行也没有危险。犯罪人数大大减少,有一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比以
往少了很多。学生不仅对唐太宗的开明务实、雄才大略所折服,而且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以法治国,唐太宗实行简法轻刑、 让大臣制定出《贞观律》,从而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法制教育。
3、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讲授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区别,毕竟,法制是一门学问仅仅一堂课或几堂课就知道法律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把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牵强附会,不能把历史课上成法制课,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历史知识,教学中穿插一些法制内容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讲解一些法制方面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诚然,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其学法的途径和方法远不止这些。在教学实践也仅是些探索性尝试。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对学生教学法制教育,即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法制社会需要,应该说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拓展的一个教学思想及艺术体现的领域。也只有从历史发展,时代需要的高度着眼,从培养一代跨世纪合格人才着手,才能体现出历史法制蕴含对教育者的希冀,和教育者对史、法结合激荡出的教育艺术升华的追求。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大山中学 黎春燕
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 历史责感教育,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德育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围绕历史教学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法制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其法律素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历史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历史教学要加强法制教育,要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法制教育, 使法制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很有必要,是当前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民族繁荣昌盛的希望, 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 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很有必要,第一,通过学习法律,能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第二,学好了法律才能健康成长。如一篇文章报道,两朋友因一件小事而火冒三丈,大打出手,引发命案。刑拘后,后悔已晚,这样因一些琐碎小事酿成大祸的事情是很多了。 除了遇事不能保持克制,法律意识淡薄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第三,学好了法律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知道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继承权等权利,但却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有的父母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儿童遇到这事怎么办,你学了《义务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有的父母未经同意私拆子女信件,学习法律后你就知道这侵犯了隐私权。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做一个具 有法律素养的现代人。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书籍、 网络、 电视等。各门学科教学中都能够进行法制教育,下面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法制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二、法制教育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目的、有系统的发掘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的材料,选择教育内容。
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上的法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 会主义法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8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等,其中进步作用占主导地位。另一类属于私有制社会维护剥削阶级的法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 《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奴地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和镇压奴帝和平民反抗的工具,但是它却是世界现存的最早的成文法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由制宪会议颁布的《人权宣言》,其中倡导的民主自由思想肯定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又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又暴露了它的阶级局限性。
第二, 要注意选择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接合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当时我们国家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四人帮”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许多人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法制教育要具有层次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要求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知,以
中外历史法制教育内容为主,要求学生从总体上知道古今中外法律的类型、内容,知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就有法律,可谓源远流长。第二层次是理解,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内容为主,初步揭示法律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内在系,要求学生理解在阶级社会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社会主义法制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当家作主,并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第三层次是应用,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内容为主,要求学生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身体力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捍卫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
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收到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尝试以下几种作法:
1、课内渗透法。教师把法制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在课内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到达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一课时,根据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逐步加强,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实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违法者无论是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并联系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 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克等,均因污受贿受到法律的严惩的史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尊严。
2、潜移默化法。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学生阅读了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的情况,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夜间不关门也不会被盗,商人携带货物财宝远行也没有危险。犯罪人数大大减少,有一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比以
往少了很多。学生不仅对唐太宗的开明务实、雄才大略所折服,而且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以法治国,唐太宗实行简法轻刑、 让大臣制定出《贞观律》,从而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法制教育。
3、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讲授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区别,毕竟,法制是一门学问仅仅一堂课或几堂课就知道法律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把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牵强附会,不能把历史课上成法制课,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历史知识,教学中穿插一些法制内容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讲解一些法制方面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诚然,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其学法的途径和方法远不止这些。在教学实践也仅是些探索性尝试。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对学生教学法制教育,即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法制社会需要,应该说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拓展的一个教学思想及艺术体现的领域。也只有从历史发展,时代需要的高度着眼,从培养一代跨世纪合格人才着手,才能体现出历史法制蕴含对教育者的希冀,和教育者对史、法结合激荡出的教育艺术升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