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孔子的思想学说和地位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世界意义,学习并研究孔子的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B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64-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世界意义,学习并研究孔子的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而得不到重用,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相传孔子先后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书籍。而孔子一生的言论经过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子弟的整理,形成了《论语》一书,折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社会动荡,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曾先后出现春秋五霸。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因连年战争,不断加重对人民的搜刮、盘剥,“苛政猛于虎也”。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孔子的“仁”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旧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以及人民之间的关系,而西周初期的社会制度,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作用,使孔子认识到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必须恢复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恢复和维护周礼,把颠倒了的社会等级秩序重新恢复正常。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被官府垄断,贵族子弟享受教育权利。孔子认为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遭破坏,其重要原因就是贫困子弟无法接受教育,无法理解周礼的社会价值。儒家学派诞生地是当时的鲁国,而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是周朝开国天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长期在周王朝执政,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他的封地鲁也就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鲁国因此保留了很多的西周文化传统,这不可能不对对孔子产生影响。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论语》中有109次提及到“仁”,有75次提及到“礼”。对于“仁”和“礼”孔子有多重解读,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爱人”是对统治阶级内部和外部矛盾的承认。在统治阶级内部,“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统治阶级外部,“爱人”就是把阶级压迫控制在老百姓能够承受的程度,不致使阶级矛盾激化。他认为,作为一个“仁”者,应该是“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还应该做到“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的思想包括了对老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礼”是指周朝统治者建立的宗法制度,“克己复礼”就是克服主观喜好,承认“礼”的客观存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认为只有对自己进行克制,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的规范。如果一个人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仁德。孔子还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要“为政以德”,对待老百姓不要过分的压制和剥削,要用“德”去教化老百姓等。另外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之前,学校主要是为贵族子弟服务的,一般的老百姓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晚期,封建制逐渐取代了奴隶制,这时民间的私人讲学也逐渐兴起了,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招收平民子弟学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有教无类”,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孔子也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学生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也存在者程度的高低,所以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另外,孔子还针对学生的不同缺点,对症下药进行教育。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文化传承上,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被后人称为“六经”。   四、孔子的哲学观   天命观上孔子曾对殷周以来的天命思想深信不疑,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可以主宰一切,人的命运也是由天来安排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类似于颜渊遵天命,却穷困潦倒;子贡不受命,却货财满篋等活生生的事实的发生,使孔子对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不再把天命作为言说的重点,而是对自己的思想辐射点做出了重大抉择,着重关注人,关注现实,这一转变,使儒家最终没有走上宗教之途。在认识论方面,孔子把人分为“生知”、“学知”、“困学”、“不学”四等,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提倡“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与此同时,孔子提出思考的重要性,主张思考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便是空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已接触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而且相当重视理性认识。孔子还主张说话要慎重,但做事要敏捷,而且要求言行一致。   五、孔子思想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后来经过历代的发展,尤其是稀罕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获得了“独尊”的地位,宋明时期的改造等,形成了一个极其完备的思想体系,成为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世景仰。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世界意义,学习并研究孔子的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B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64-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世界意义,学习并研究孔子的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而得不到重用,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相传孔子先后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书籍。而孔子一生的言论经过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子弟的整理,形成了《论语》一书,折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社会动荡,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曾先后出现春秋五霸。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因连年战争,不断加重对人民的搜刮、盘剥,“苛政猛于虎也”。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孔子的“仁”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旧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以及人民之间的关系,而西周初期的社会制度,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作用,使孔子认识到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必须恢复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恢复和维护周礼,把颠倒了的社会等级秩序重新恢复正常。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被官府垄断,贵族子弟享受教育权利。孔子认为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遭破坏,其重要原因就是贫困子弟无法接受教育,无法理解周礼的社会价值。儒家学派诞生地是当时的鲁国,而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是周朝开国天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长期在周王朝执政,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他的封地鲁也就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鲁国因此保留了很多的西周文化传统,这不可能不对对孔子产生影响。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论语》中有109次提及到“仁”,有75次提及到“礼”。对于“仁”和“礼”孔子有多重解读,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爱人”是对统治阶级内部和外部矛盾的承认。在统治阶级内部,“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统治阶级外部,“爱人”就是把阶级压迫控制在老百姓能够承受的程度,不致使阶级矛盾激化。他认为,作为一个“仁”者,应该是“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还应该做到“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的思想包括了对老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礼”是指周朝统治者建立的宗法制度,“克己复礼”就是克服主观喜好,承认“礼”的客观存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认为只有对自己进行克制,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的规范。如果一个人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仁德。孔子还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要“为政以德”,对待老百姓不要过分的压制和剥削,要用“德”去教化老百姓等。另外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之前,学校主要是为贵族子弟服务的,一般的老百姓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晚期,封建制逐渐取代了奴隶制,这时民间的私人讲学也逐渐兴起了,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招收平民子弟学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有教无类”,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孔子也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学生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也存在者程度的高低,所以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另外,孔子还针对学生的不同缺点,对症下药进行教育。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文化传承上,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被后人称为“六经”。   四、孔子的哲学观   天命观上孔子曾对殷周以来的天命思想深信不疑,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可以主宰一切,人的命运也是由天来安排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类似于颜渊遵天命,却穷困潦倒;子贡不受命,却货财满篋等活生生的事实的发生,使孔子对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不再把天命作为言说的重点,而是对自己的思想辐射点做出了重大抉择,着重关注人,关注现实,这一转变,使儒家最终没有走上宗教之途。在认识论方面,孔子把人分为“生知”、“学知”、“困学”、“不学”四等,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提倡“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与此同时,孔子提出思考的重要性,主张思考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便是空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已接触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而且相当重视理性认识。孔子还主张说话要慎重,但做事要敏捷,而且要求言行一致。   五、孔子思想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后来经过历代的发展,尤其是稀罕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获得了“独尊”的地位,宋明时期的改造等,形成了一个极其完备的思想体系,成为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世景仰。


相关文章

  • 主席的预言和孔夫子像背后的含义
  • 主席的预言和孔夫子像背后的含义 对于主席,不服是不行的!中国革命史上那么多人,国内的如李立三.王明.博古.张国涛之流,国外的有共产国际.斯大林.赫鲁晓夫之类,不是都曾经认为主席不如他们高明吗?可最后事实证明他们谁也比不了主席,差得远!不要说 ...查看


  • 孟子的"性善论""良贵说"(三)
  • 孟子的"性善论""良贵说"(三) ──"人"的价值观 刘玉娥 三."性善论"对"仁"学的理论贡献 孔孟之学是以"仁"为核 ...查看


  • 中国哲学史论文
  • 论儒家文化的变迁 姓名:杨再顺 班级:2013级非师一班 学号:[**************]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哲学理论和独到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并在当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依然产生了不可估量 ...查看


  • 如何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
  • 百年中国,再没有其他学说像儒家思想这样,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跌宕和严峻拷问. 蔡元培先生是何等样人,中国现代教育泰斗的称谓,他比任何人都当之无愧.但他不赞成读经,致使被请来与之共襄民国初立之教部的马一浮离他而去.当然不伤友情,十五年后蔡先 ...查看


  • 孔子与"仁"的学说
  •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 ...查看


  •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
  •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 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质的一种标准.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抱有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的抱 ...查看


  • 一轮复习(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选修四 高二历史(选修班)一轮复习学案(4) 班级: 复习专题二 课 题 姓名: 东西方的先哲 学号: 授课时间 课时 主备人 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 ...查看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 ...查看


  • 道家与儒家
  • 浅谈道家与儒家 内容摘要:阐述道家与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介绍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创始与发展.最终揭示道家与儒家哲学思想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和哲学思考.. 关键词:道.老子.庄子.道家.文化.哲学.孔子.儒.圣人.孟子. 道家 从历史角度看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