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下印度英语小说的创作特点及影响

后殖民语境下印度英语小说的创作特点及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征服印度后,英语逐渐成为印度上层的通用语言,由此产生了印度英语文学,即印度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它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它的第一个散文作家拉姆.莫汉.拉伊(1774~1833) ,以一种明快流畅的英语宣传社会改革。它的第一个诗人是亨利.代罗兹奥(1807~1831) ,其代表作是叙事诗《琼基拉的托钵僧》,写一个婆罗门寡妇的不幸遭遇。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1824~1873) 的代表作是叙事诗《被俘的女人》(1849),表现拉杰布德人的勇武精神。19世纪下半叶,阿露.德特(1854~1874) 和朵露.德特(1856~1877) 两姐妹用英语翻译的法国浪漫主义抒情诗集《采自法国田野的一束》(1876)获得众口交誉。拉姆希.金德尔.德特(1848~1909) 改写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被认为是这两部史诗的最好的英语缩写本。这时期著名诗人还有曼莫汉.高斯(1867~1924) ,代表作是《情歌和挽歌》(1898)和《爱情和死亡之歌》(1926)。20世纪初期是印度民族运动高涨时期,印英文学也反映了这一时代潮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主要属于孟加拉文学,但他也用英语写作散文和论文,并将自己的诗歌、戏剧作品译成英语。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自译成英语出版,获得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这时期重要的作家还有奥罗宾多.高斯(1872~1950) ,主要作品有叙事诗《优哩婆湿》、《爱情与死亡》、《赌主》,诗剧《救星佩尔修斯》等;倾其毕生心力写成的《莎维德丽》是一部长达二万四千行的长篇叙事诗。萨罗季妮.奈都(1879~1949) 是一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女诗人,她的诗集有《金色的门槛》(1905)、《时间之鸟》(1912)和《折断了的翅膀》(1917)。她的弟弟赫林德拉纳特.恰托巴底亚耶(1898~ ) 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青春宴会》(1918)、《大地的芳香》(1922)、《灰云和白雨》(1924)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英文学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崛起的一位作家是穆尔克.拉吉.安纳德(1905~ ) ,他与乌尔都语作家萨加德.查希尔、印地语作家普列姆昌德等共同发起组织“印度进步作家协会”。他的长篇小说着力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控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如《苦力》(1933)、《不可接触的贱民》(1935)和《两叶一芽》(1937)。拉.克.纳拉扬(1906~ ) 的长篇小说大多以南印度一个虚构的摩尔古迪镇为背景,揭示生活中的荒谬现象,笔调幽默诙谐,如《斯瓦米和朋友们》(1935)、《文学士》(1937)、《暗室》(1938)、《英语教师》(1945)等。拉贾.拉沃(1909~ ) 的长篇小说《根特浦尔》(1938)叙述了30年代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对南印度农村产生的深刻影响。加.西.温格特拉默尼的《农民穆鲁甘》(1927)、《爱国者甘丹》(1932)和巽格尔.拉姆的《尘土之爱》(1938)也是这时期的重要长篇小说。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英文学仍然与印度其他语言的文学并存和发展。在小说领域,老作家的新作不断问世,如安纳德的长篇小说《七个夏天》(1951)、《一个印度王子的私生活》(1953)、《道路》(1960),拉.克.纳拉扬的长篇小说《等候圣雄》(1955)、《向导》(1958)、《摩尔古迪的食人者》(1961),拉贾.拉沃的长篇小说《蛇和绳》(1960)和《猫和莎士比亚》(1965)等。巴巴尼.巴达查里雅(1906~ ) 是独立后涌现的一位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反映印度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揭露和批判的特点,主要长篇小说有《饥饿》(1947)、《骑虎的人》(1954)、《黄金女神》(1960)等。在诗歌领域,印度传统的宗教诗歌继续在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日益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熏染。前者的代表诗人和作品有:塞特纳的《启示录历险记》(1949),迪利普.古马尔.拉耶的《光之眼》(1948)、《薄伽梵往世书的诸神》(1957)等;后者的代表诗人和作品有:拉尔的《鹦鹉之死及其他》(1960),道姆.莫雷斯的《开端》(1957)、《诗集》(1960),尼辛.伊齐基尔的《转变的时刻》(1951)、《第三》(1959)、《未完成的人》(1960)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的传播、出版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挟殖民强势而入的英语, 利用各种行政法令的形式, 牢固地奠定了自己在这个语言繁多的国度(即印度———引者注) 的统治语言的地位.1817年英语被确定为法律用语,1837年被确定为官方语言; 在罗姆? 摩罕? 罗易的倡导下, 英语进入学校, 成为教育语言; 而英文报刊的创立(应为创办———引者注) 、英语出版物的大量涌现, 更使英语的影响力大大加强."[13](P.3)英文报刊和书籍中登载的英国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引起了印度读者, 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兴趣, 有些人便开始尝试用英语来写诗歌和小说.

一般认为, 第一个用英语写小说的印度人是般吉姆? 钱德拉? 查特吉.1864年他的第一部英语小说《拉贾莫汉的妻子》在《印度园地》周刊上连载, 讲述了一位妻子受到丈夫不公正对待的故事. 但这部小说并不算成功, 此后, 般吉姆改用孟加拉语创作小说. 他的长篇小说《阿难陀寺院》和《毒树》都有中文译本. 他还创办了杂志《孟加拉观察》. 他的孟加拉语长篇小说常在此杂志上面连载, 深受孟加拉人民的喜爱. 泰戈尔小时候就喜欢读他的小说, 并深受其影响.

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 印度英语小说不断出现, 作者大多是孟加拉人和马德拉斯人, 因为这两个地方最早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 大部分小说是社会小说, 也有少量历史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者主要模仿18、19世纪的英国小说, 尤其是笛福、菲尔丁和司各特等人的小说, 没有什么独创性.

18世纪的英国已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导致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 并使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复杂. 这一时期, 古典主义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和感伤主义文学更替兴衰, 但总的看来, 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为突出.

后殖民语境下印度英语小说的创作特点及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征服印度后,英语逐渐成为印度上层的通用语言,由此产生了印度英语文学,即印度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它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它的第一个散文作家拉姆.莫汉.拉伊(1774~1833) ,以一种明快流畅的英语宣传社会改革。它的第一个诗人是亨利.代罗兹奥(1807~1831) ,其代表作是叙事诗《琼基拉的托钵僧》,写一个婆罗门寡妇的不幸遭遇。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1824~1873) 的代表作是叙事诗《被俘的女人》(1849),表现拉杰布德人的勇武精神。19世纪下半叶,阿露.德特(1854~1874) 和朵露.德特(1856~1877) 两姐妹用英语翻译的法国浪漫主义抒情诗集《采自法国田野的一束》(1876)获得众口交誉。拉姆希.金德尔.德特(1848~1909) 改写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被认为是这两部史诗的最好的英语缩写本。这时期著名诗人还有曼莫汉.高斯(1867~1924) ,代表作是《情歌和挽歌》(1898)和《爱情和死亡之歌》(1926)。20世纪初期是印度民族运动高涨时期,印英文学也反映了这一时代潮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主要属于孟加拉文学,但他也用英语写作散文和论文,并将自己的诗歌、戏剧作品译成英语。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自译成英语出版,获得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这时期重要的作家还有奥罗宾多.高斯(1872~1950) ,主要作品有叙事诗《优哩婆湿》、《爱情与死亡》、《赌主》,诗剧《救星佩尔修斯》等;倾其毕生心力写成的《莎维德丽》是一部长达二万四千行的长篇叙事诗。萨罗季妮.奈都(1879~1949) 是一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女诗人,她的诗集有《金色的门槛》(1905)、《时间之鸟》(1912)和《折断了的翅膀》(1917)。她的弟弟赫林德拉纳特.恰托巴底亚耶(1898~ ) 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青春宴会》(1918)、《大地的芳香》(1922)、《灰云和白雨》(1924)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英文学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崛起的一位作家是穆尔克.拉吉.安纳德(1905~ ) ,他与乌尔都语作家萨加德.查希尔、印地语作家普列姆昌德等共同发起组织“印度进步作家协会”。他的长篇小说着力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控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如《苦力》(1933)、《不可接触的贱民》(1935)和《两叶一芽》(1937)。拉.克.纳拉扬(1906~ ) 的长篇小说大多以南印度一个虚构的摩尔古迪镇为背景,揭示生活中的荒谬现象,笔调幽默诙谐,如《斯瓦米和朋友们》(1935)、《文学士》(1937)、《暗室》(1938)、《英语教师》(1945)等。拉贾.拉沃(1909~ ) 的长篇小说《根特浦尔》(1938)叙述了30年代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对南印度农村产生的深刻影响。加.西.温格特拉默尼的《农民穆鲁甘》(1927)、《爱国者甘丹》(1932)和巽格尔.拉姆的《尘土之爱》(1938)也是这时期的重要长篇小说。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英文学仍然与印度其他语言的文学并存和发展。在小说领域,老作家的新作不断问世,如安纳德的长篇小说《七个夏天》(1951)、《一个印度王子的私生活》(1953)、《道路》(1960),拉.克.纳拉扬的长篇小说《等候圣雄》(1955)、《向导》(1958)、《摩尔古迪的食人者》(1961),拉贾.拉沃的长篇小说《蛇和绳》(1960)和《猫和莎士比亚》(1965)等。巴巴尼.巴达查里雅(1906~ ) 是独立后涌现的一位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反映印度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揭露和批判的特点,主要长篇小说有《饥饿》(1947)、《骑虎的人》(1954)、《黄金女神》(1960)等。在诗歌领域,印度传统的宗教诗歌继续在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日益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熏染。前者的代表诗人和作品有:塞特纳的《启示录历险记》(1949),迪利普.古马尔.拉耶的《光之眼》(1948)、《薄伽梵往世书的诸神》(1957)等;后者的代表诗人和作品有:拉尔的《鹦鹉之死及其他》(1960),道姆.莫雷斯的《开端》(1957)、《诗集》(1960),尼辛.伊齐基尔的《转变的时刻》(1951)、《第三》(1959)、《未完成的人》(1960)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的传播、出版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挟殖民强势而入的英语, 利用各种行政法令的形式, 牢固地奠定了自己在这个语言繁多的国度(即印度———引者注) 的统治语言的地位.1817年英语被确定为法律用语,1837年被确定为官方语言; 在罗姆? 摩罕? 罗易的倡导下, 英语进入学校, 成为教育语言; 而英文报刊的创立(应为创办———引者注) 、英语出版物的大量涌现, 更使英语的影响力大大加强."[13](P.3)英文报刊和书籍中登载的英国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引起了印度读者, 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兴趣, 有些人便开始尝试用英语来写诗歌和小说.

一般认为, 第一个用英语写小说的印度人是般吉姆? 钱德拉? 查特吉.1864年他的第一部英语小说《拉贾莫汉的妻子》在《印度园地》周刊上连载, 讲述了一位妻子受到丈夫不公正对待的故事. 但这部小说并不算成功, 此后, 般吉姆改用孟加拉语创作小说. 他的长篇小说《阿难陀寺院》和《毒树》都有中文译本. 他还创办了杂志《孟加拉观察》. 他的孟加拉语长篇小说常在此杂志上面连载, 深受孟加拉人民的喜爱. 泰戈尔小时候就喜欢读他的小说, 并深受其影响.

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 印度英语小说不断出现, 作者大多是孟加拉人和马德拉斯人, 因为这两个地方最早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 大部分小说是社会小说, 也有少量历史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者主要模仿18、19世纪的英国小说, 尤其是笛福、菲尔丁和司各特等人的小说, 没有什么独创性.

18世纪的英国已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导致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 并使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复杂. 这一时期, 古典主义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和感伤主义文学更替兴衰, 但总的看来, 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为突出.


相关文章

  •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r . , 2005Vol . 21 No . 2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 ...查看


  • 后殖民语境下的华裔英语文学解读
  • [摘 要]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华裔英语文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析了华裔英语文学同中国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重点解析华裔作家处在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尴尬境地,如何再现当代政治,如何对"中国性"进行 ...查看


  •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一.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教学类 1.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2.词典编纂如何对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 3.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4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5.我的双 ...查看


  • 论翻译与非殖民化
  •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4年第2期(总第99期) 论翻译与非殖民化 潘学权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 ...查看


  •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摘 要: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发表于1902年的<黑暗之心>是英国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小说巨作之一.小说以其浓郁的现代主义特色.首创的叙述模式.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查看


  • [中西翻译简史]
  • 翻译史复习重点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帷 幕. 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 ...查看


  •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
  •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 陈贤茂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延年益寿药.据说徐福等人后来到了日本,就在日本住下来了.如果传说属实,那么,徐福率领的数 ...查看


  • 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叙事_路遥小说_人生_的知识社会学解读_刘成才
  • 2012年第4期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12第4期, [当代评论] 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叙事 ---路遥小说<人生>的知识社会学解读① 刘成才 (南通大学文学院 范钦林 江苏南通2260 ...查看


  •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与翻译技巧 2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3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4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5 6 从<瓦尔登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