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第6卷第2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Feb.2009Vol.6No.2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研究综述
王超,陈丽娟,吴海燕,张木娟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2004年至2006年美联储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初现。新世纪金
融及雷曼兄弟的破产及美林被收购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宣告了“次贷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同时也宣告了高风险、高收益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时代的结束,但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带来的损失至今依然难以估计。本文在已有学者及机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进行综述,并分别从公允价值会计层面、经济学层面及政治学层面及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次贷危机”;公允价值;流动性
任何一次危机都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而且经常是在表面经济繁荣的掩盖下积累下来的,本次“次贷危机”也不例外。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房地产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繁荣,
这无疑受益于美联储一直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及美国的消费环境。而如今,在拥有世界上风险管理最先进和最完备的金融机构的情况下,“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目前经济萧条,全社会消费和投资信心大减,令人失望的是各种创新的定价模型、风险管理系统及各种预测工具几乎全部失灵,没有发出任何警示。幸运的是我们没有照搬美国的金融体制,并且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造成的直接影响没有欧美那么严重,因此,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全面分析以预防类似事件在我国发生,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发展、对我国金融创新以及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相关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公允价值会计层面分析
在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中,金融界与会计界针对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展开的激烈的争论。一些损失惨重金融巨头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ABS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和抵押债务债券(CDO )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对其本没有意图低价出售的资产同样要承担巨额的减值损失。而如此之大的“账面损失”严重地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从而造成了恐慌性的抛售,同时,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又迫使金融机构对其账面资产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金融巨头”认为,在缺少实务指南的情况下,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几乎不可能确定,正是因为公允价值这种“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 )造成了金融环境下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显然,“金融巨头”提出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置疑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作为其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的替罪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主席罗伯特·赫兹(Robert Herz )指出,FASB 完全是按照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主席大卫·特迪(David Tweedie )也明确表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我国学者黄世忠(2008)及陈玉媛(2008)同样认为,公允价值能够更及时、公开、高效地揭开金融资产的泡沫,为投资者提供完整的信息以防止未来的泡沫和相关经济紊乱。如果按照
“金融巨头”的意愿,那岂不是不顾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永远把投资者蒙在鼓里吗?这样一来,投资者就永远不会了解次贷危机的动态、规模、及影响,而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金融虚拟泡沫,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不仅可以使投资者及时明白投资风险的大小,也可以促使金融管理当局正视风险和化解风险。事实上,公允价值已经成为计量金融工具的唯一可行的计量方法,在“次贷危机”这样的环境下,公允价值更是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而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的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虽然公允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但不可否认,公允价值仍必须对其做出持续改进。
二、从经济学层面分析
我国学者从经济学层面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另一种则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市场参与者进行分析。
(一)宏观层面
本次“次贷危机”的爆发所导致的各大投资银行的倒闭,很容易看出,是银行的流动性出了问题,而对流动性影响最大的就是国家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何帆(2008)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格林斯潘及美国政府和国会的支持,使得资本泡沫越过越大为最终的爆发埋下了炸弹。黄纪宪(2008)和曹元芳(2008)也认为,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宏观背景。的确,在格林斯潘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至2004年连续25次降息,利率从6.5%降到1%)加剧了流动性的泛滥,降息幅度过大,而且维持时间过长,利率太低导致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而2004年6月后连续
17次地提高利率极大地增加了次级抵押贷款者的偿还负担,
大部分贷款者到时候都难以偿还,这种所谓的创新使得没有足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贷款人盲目贷款,而最终无力还款。笔者认为: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为刺激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经济复苏,美国采取了低利率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房地产的繁荣,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逐渐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债抵押贷款偿债危机的爆发。
(二)微观层面
除了宏观层面上利率波动过大这一因素外,很多学者则是从微观层面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李思瑾
·39·
(2008)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认为“次贷危机”是由贷款机构或其代理、借贷者和中央银行三个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共同促成的,其中,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属于宏观层面,在此不再讨论,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如果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考虑的话,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市场参与者之外,中价评估机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接下来我们对以上各参与者进行分析。
1.贷款机构
贷款机构作为本次危机最重要的参与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孟辉及杨明生(2008)都认为,过渡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导致了市场约束机制的失灵。但是黄纪宪(2008)则认为,美国之所以有如此过渡的创新是因为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董事会结构和薪酬制度安排更容易导致金融家更富冒险精神,更偏好金融创新。由此我们可以认真考虑我国金融机构是否也因为强调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而导致董事缺乏对金融工具和金融防范风险方面的专业知识,李思瑾(2008)更是认为金融机构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没有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使很多投资者因此而蒙蔽,从而将泡沫一次次吹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从李思瑾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面对有限的信息,难以估计这些次贷衍生品的风险,甚至不了解其产生过程,因此,次贷产品的设计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蕴藏了巨大的风险。
2.借贷者
李思瑾(2008)认为,由于美国连续多年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使得人们对预期房价普遍看好,再加上美国所特有的消费习俗及贷款的便利性,直接导致了贷款申请表中相关数据的虚假,这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又一原因。与李思瑾观点不同,曹元芳(2008)没有将原因归根于贷款申请表数据的虚假,而是认为借贷者的经济状况不佳是“次贷危机”发生的基础原因。笔者认为,美国整体经济状况是随着“次贷危机”的出现而开始下滑的,而对于借贷者的经济状况而言,其一方面因经济危机而导致消费者心理受挫使整体经济出现萧条,另一方面又因宏观利率提高而造成偿还更多的债务。显然,借贷者的经济状况不佳并不是“次贷危机”的基础原因。
3.中介评估机构
随着危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用评级机构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史健忠(2008)认为,银行盲目贷款是整个危机的源头,但是如果贷款没有被重复证券化,风险会保留在银行体系内,而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却将风险引入到资本市场,而且成指数扩大,并最终扩散到不同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从贷款机构到养老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从银行间贷款市场到股票市场,从美国国内市场到多于金融市场。与史健忠观点类似,范方志(2008)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儿和也对美国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和中立性提出质疑。的确,
2008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开始对穆迪、标准普
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价机构实行机构,以确定这三大评级机构是否在“次贷危机”期间出现了违背法律和职业规范的行为。
三、从政治层面分析
除了以上分析研究的公允价值会计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因素外,范方志(2008)还认为,美国在其政治层面同样出现了问题。“反恐”战争使美国政府花费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现在美国经济形势又全面恶化,真可谓是顾此失彼。从2003·40·
年至今,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花费已经仅次于二战,而目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每月的开支也多达100亿美元。而其特殊的超前消费已经使本国财政长期赤字,越来越复杂的战争形势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让美国政府渐渐地感到力不从心。战争一方面使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也必然影响旅游及航空业的发展,随着美国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受挫以及金融资产泡沫和房市泡沫的破灭,经济开始了大面积萧条,因此,布什政府在其政治上的决策失误也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四、科学技术发展层面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除了以上所说的几项主观因素外,也有客观因素。尹龙(2008)在《从流动性变异看华尔街风暴》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市场经济的盛行,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已经出现变异———“效率型流动性”,“次贷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是我们没有控制好变异后的流动性,甚至没有意识到变异后的流动性问题。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层面不难看出,相对于以前而言,当今的交易费用下降,交易速度加快,交易效提高,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流动性过剩也都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而言的,必需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环境已经改变了,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如果货币的周转速度加快,同样会增加社会的流动性,全球财富的增加和货币周转速度的加快使得社会经济中的流动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方法来预测、衡量和控制变异后的流动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不仅有主观方面诸如经济、政治层面的原因,也有科学技术发展这样的客观原因,而在主观方面宏观货币政策与微观金融监管政策应该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两者都涉及到了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两者也应该是相互协调的,如果一方政策出现失误,另一方应该出现警示甚至能够起到积极的弥补作用,但是由于美国的宏微观都出现政策性错误,在多方的共同作用下,危机才得以产生。任何一种体制的适用都有其特定的环境,我国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时不能照搬美国体制,应坚持对金融环境进行实时监督,而且对这种多个原因共同造成的经济危机更要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包括银行业和中介机构等,在发展住房按揭贷款的同时,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保证信息对称性以保护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FASB.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 [EB/OL].www.fasb.org,2007.
[2]AICPA. Business and Industry Economic Outlook Survey Q 12008
[EB/OL].www.aicpa.org ,2007.
[3]史健忠.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9. [4]曹元芳等.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机制及教训[J].华北金融,2008,5. [5]陈玉媛. 美国次贷危机涉及公认会计原则及其应对措施[J].财会通
讯,2008,10.
[6]范方志. 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8,9.
[7]杨文捷. 美国次按贷危机剖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4). [8]黄纪宪.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与借鉴[J].金融论坛
2008,6.
[9]李思瑾.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J].现代商
业,2008,6.
2009年2月第6卷第2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Feb.2009Vol.6No.2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研究综述
王超,陈丽娟,吴海燕,张木娟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2004年至2006年美联储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初现。新世纪金
融及雷曼兄弟的破产及美林被收购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宣告了“次贷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同时也宣告了高风险、高收益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时代的结束,但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带来的损失至今依然难以估计。本文在已有学者及机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进行综述,并分别从公允价值会计层面、经济学层面及政治学层面及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次贷危机”;公允价值;流动性
任何一次危机都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而且经常是在表面经济繁荣的掩盖下积累下来的,本次“次贷危机”也不例外。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房地产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繁荣,
这无疑受益于美联储一直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及美国的消费环境。而如今,在拥有世界上风险管理最先进和最完备的金融机构的情况下,“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目前经济萧条,全社会消费和投资信心大减,令人失望的是各种创新的定价模型、风险管理系统及各种预测工具几乎全部失灵,没有发出任何警示。幸运的是我们没有照搬美国的金融体制,并且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造成的直接影响没有欧美那么严重,因此,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全面分析以预防类似事件在我国发生,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发展、对我国金融创新以及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相关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公允价值会计层面分析
在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中,金融界与会计界针对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展开的激烈的争论。一些损失惨重金融巨头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ABS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和抵押债务债券(CDO )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对其本没有意图低价出售的资产同样要承担巨额的减值损失。而如此之大的“账面损失”严重地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从而造成了恐慌性的抛售,同时,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又迫使金融机构对其账面资产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金融巨头”认为,在缺少实务指南的情况下,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几乎不可能确定,正是因为公允价值这种“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 )造成了金融环境下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显然,“金融巨头”提出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置疑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作为其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的替罪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主席罗伯特·赫兹(Robert Herz )指出,FASB 完全是按照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主席大卫·特迪(David Tweedie )也明确表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我国学者黄世忠(2008)及陈玉媛(2008)同样认为,公允价值能够更及时、公开、高效地揭开金融资产的泡沫,为投资者提供完整的信息以防止未来的泡沫和相关经济紊乱。如果按照
“金融巨头”的意愿,那岂不是不顾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永远把投资者蒙在鼓里吗?这样一来,投资者就永远不会了解次贷危机的动态、规模、及影响,而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金融虚拟泡沫,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不仅可以使投资者及时明白投资风险的大小,也可以促使金融管理当局正视风险和化解风险。事实上,公允价值已经成为计量金融工具的唯一可行的计量方法,在“次贷危机”这样的环境下,公允价值更是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而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的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虽然公允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但不可否认,公允价值仍必须对其做出持续改进。
二、从经济学层面分析
我国学者从经济学层面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另一种则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市场参与者进行分析。
(一)宏观层面
本次“次贷危机”的爆发所导致的各大投资银行的倒闭,很容易看出,是银行的流动性出了问题,而对流动性影响最大的就是国家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何帆(2008)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格林斯潘及美国政府和国会的支持,使得资本泡沫越过越大为最终的爆发埋下了炸弹。黄纪宪(2008)和曹元芳(2008)也认为,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宏观背景。的确,在格林斯潘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至2004年连续25次降息,利率从6.5%降到1%)加剧了流动性的泛滥,降息幅度过大,而且维持时间过长,利率太低导致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而2004年6月后连续
17次地提高利率极大地增加了次级抵押贷款者的偿还负担,
大部分贷款者到时候都难以偿还,这种所谓的创新使得没有足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贷款人盲目贷款,而最终无力还款。笔者认为: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为刺激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经济复苏,美国采取了低利率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房地产的繁荣,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逐渐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债抵押贷款偿债危机的爆发。
(二)微观层面
除了宏观层面上利率波动过大这一因素外,很多学者则是从微观层面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李思瑾
·39·
(2008)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认为“次贷危机”是由贷款机构或其代理、借贷者和中央银行三个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共同促成的,其中,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属于宏观层面,在此不再讨论,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如果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考虑的话,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市场参与者之外,中价评估机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接下来我们对以上各参与者进行分析。
1.贷款机构
贷款机构作为本次危机最重要的参与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孟辉及杨明生(2008)都认为,过渡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导致了市场约束机制的失灵。但是黄纪宪(2008)则认为,美国之所以有如此过渡的创新是因为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董事会结构和薪酬制度安排更容易导致金融家更富冒险精神,更偏好金融创新。由此我们可以认真考虑我国金融机构是否也因为强调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而导致董事缺乏对金融工具和金融防范风险方面的专业知识,李思瑾(2008)更是认为金融机构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没有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使很多投资者因此而蒙蔽,从而将泡沫一次次吹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从李思瑾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面对有限的信息,难以估计这些次贷衍生品的风险,甚至不了解其产生过程,因此,次贷产品的设计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蕴藏了巨大的风险。
2.借贷者
李思瑾(2008)认为,由于美国连续多年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使得人们对预期房价普遍看好,再加上美国所特有的消费习俗及贷款的便利性,直接导致了贷款申请表中相关数据的虚假,这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又一原因。与李思瑾观点不同,曹元芳(2008)没有将原因归根于贷款申请表数据的虚假,而是认为借贷者的经济状况不佳是“次贷危机”发生的基础原因。笔者认为,美国整体经济状况是随着“次贷危机”的出现而开始下滑的,而对于借贷者的经济状况而言,其一方面因经济危机而导致消费者心理受挫使整体经济出现萧条,另一方面又因宏观利率提高而造成偿还更多的债务。显然,借贷者的经济状况不佳并不是“次贷危机”的基础原因。
3.中介评估机构
随着危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用评级机构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史健忠(2008)认为,银行盲目贷款是整个危机的源头,但是如果贷款没有被重复证券化,风险会保留在银行体系内,而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却将风险引入到资本市场,而且成指数扩大,并最终扩散到不同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从贷款机构到养老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从银行间贷款市场到股票市场,从美国国内市场到多于金融市场。与史健忠观点类似,范方志(2008)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儿和也对美国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和中立性提出质疑。的确,
2008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开始对穆迪、标准普
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价机构实行机构,以确定这三大评级机构是否在“次贷危机”期间出现了违背法律和职业规范的行为。
三、从政治层面分析
除了以上分析研究的公允价值会计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因素外,范方志(2008)还认为,美国在其政治层面同样出现了问题。“反恐”战争使美国政府花费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现在美国经济形势又全面恶化,真可谓是顾此失彼。从2003·40·
年至今,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花费已经仅次于二战,而目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每月的开支也多达100亿美元。而其特殊的超前消费已经使本国财政长期赤字,越来越复杂的战争形势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让美国政府渐渐地感到力不从心。战争一方面使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也必然影响旅游及航空业的发展,随着美国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受挫以及金融资产泡沫和房市泡沫的破灭,经济开始了大面积萧条,因此,布什政府在其政治上的决策失误也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四、科学技术发展层面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除了以上所说的几项主观因素外,也有客观因素。尹龙(2008)在《从流动性变异看华尔街风暴》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市场经济的盛行,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已经出现变异———“效率型流动性”,“次贷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是我们没有控制好变异后的流动性,甚至没有意识到变异后的流动性问题。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层面不难看出,相对于以前而言,当今的交易费用下降,交易速度加快,交易效提高,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流动性过剩也都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而言的,必需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环境已经改变了,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如果货币的周转速度加快,同样会增加社会的流动性,全球财富的增加和货币周转速度的加快使得社会经济中的流动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方法来预测、衡量和控制变异后的流动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不仅有主观方面诸如经济、政治层面的原因,也有科学技术发展这样的客观原因,而在主观方面宏观货币政策与微观金融监管政策应该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两者都涉及到了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两者也应该是相互协调的,如果一方政策出现失误,另一方应该出现警示甚至能够起到积极的弥补作用,但是由于美国的宏微观都出现政策性错误,在多方的共同作用下,危机才得以产生。任何一种体制的适用都有其特定的环境,我国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时不能照搬美国体制,应坚持对金融环境进行实时监督,而且对这种多个原因共同造成的经济危机更要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包括银行业和中介机构等,在发展住房按揭贷款的同时,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保证信息对称性以保护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FASB.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 [EB/OL].www.fasb.org,2007.
[2]AICPA. Business and Industry Economic Outlook Survey Q 12008
[EB/OL].www.aicpa.org ,2007.
[3]史健忠.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9. [4]曹元芳等.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机制及教训[J].华北金融,2008,5. [5]陈玉媛. 美国次贷危机涉及公认会计原则及其应对措施[J].财会通
讯,2008,10.
[6]范方志. 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8,9.
[7]杨文捷. 美国次按贷危机剖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4). [8]黄纪宪. 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与借鉴[J].金融论坛
2008,6.
[9]李思瑾.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J].现代商
业,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