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 吴卫新
[内容摘要]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阅读与作文都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急功近利,违背作文之要义,把作文当作只有简单技术的文字行为,形成新的“八股文”。在学生的作文里看不到立体的人,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体,看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真情的流露;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只有文字呈现,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学生在为作文而作文,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是目前作文教学最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基于此,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教书育人》《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上撰文提出“红色作文概念”, 其要义就是取红色火焰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让学生从动笔之前的表达欲望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火焰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在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和激情,从而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的目的。
本文在介绍“红色作文”的产生背景和诠释红色作文要义的同时,着重探讨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红色课题的纵深推进。
[关键词] 红色作文 生命意识 精神生成
作文从原本意义上来看,它应该是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后的一种心智反映,是沉淀(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与反刍(思辨感悟)的结果呈现,是自主的、自由地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写作的本质上看,它“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①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属于物质层次的语言文字本身,还应该有属于精神层次的心灵折射。它不是一种只有简单技术含量的纯粹技术行为,而应该是精神层面下的极具体个性化的语言行为。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作文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再加上处于多元而又浮躁文化时代,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还受着快餐文化和游戏文化(如韩剧)的夹击与挤兑,写作已经变成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的文字行为,因此学生作文的精神缺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同时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由于空间(写作自由)、激情(写作欲望)、沉淀(写作积累)和指向(写作目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与束缚,导致学生首先是不愿意写,其次是写出的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观念化的生活,是没有血肉的生活,是缺乏生命感和自我精神的生活。”②其笔下的生活是游离于真实的生活、游
离真实的自我、游离于人格精神的应付之作,要么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其实是无物、无核甚至消极低俗的东西,为作文而作文,字里行间看不到学生朝气蓬勃的身影闪烁,也看不到情感真挚的感悟与体验;没富有个性的见解,也没有鲜明价值评判;没有表现出一个立体的人对社会、自然、人生应有的关注与思考,有的只是“假、大、空、花、浮”, 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文字不重精神。于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思想偏激、胡里花哨、矫揉造作,便成了通病。总之,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使文章只有文字建构,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姑且不论文学需要灵动的生命,就是精神也不要把它理解为高深莫测的词语,作文一个立体的活着的人,不能只有知识,总要那么一点精神支柱;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文如其人,时下的文章又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
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就是“开花季节的他们遭遇了精神的旱灾。”其后果也许不能仅仅从作文或者现在这两个狭窄的概念里审视其负面影响,我们无意用作家的标准衡量学生写作,更无意用人文枷锁来框限作文教学,让作文承起过重的“道”,我们也姑且不论学生不会作文还能不能叫学语文,勿庸置疑的是,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处于塑型阶段初中学生的人格、道德及其整个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文章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表达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书读多了,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品格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给人以真的启迪,或给人以善的感染,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作文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如果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些靡靡之音,或者空洞无物的“骗分之作”,我们就不能不审视今天的作文教学了。
在功利色彩愈来愈浓重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变质,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喊出了“一生只要两篇作文(中高考)”的口号,作文的指向非常明确,完全是想着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取高分。这样终极目标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出在过程,如果长达五、六年的习作过程都是很无趣,很痛苦的,都是在做着玩弄文字和外包装工程,把创新当成只有简单的技术含量的文字行为,没有将自己融入生活,不能显现自己的个性与活力,那么不要说这终极目标能否真实现,其恶果也不仅仅在于徒有其表的文章大量出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快乐,这对作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尤其是初中阶段更是成了重灾区,看看那些书店里那些标榜着“满分”的中考作文吧,有几篇是有“物”之文?有几篇让人看的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写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些胡里花哨的“空壳文”,要么是毫无生气的“木乃伊文”,而阅卷老师还不遗余力地给出高分,这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实在值得思考!
“有形无物”“有文无人”“有人无神”的文章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无力做颠覆性的改变,但是我们有义务去做力所能及的纠正!让绝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在自由为文的同时继而彰显生命与精神的痕迹,我
们要以前者为基础,然后在我们指导下让后者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不但对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意义重大,而且突破作文教学的本身,将会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乃至提高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红色作文”的概念。 红色代表热情与奔放,它是一种容易让人激情澎湃、催人奋进、让人激昂往往彰显向上美好的正面颜色。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跳动的火苗,它给人的感觉更是那样的向上、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我把它套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取其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只有这样的全程心境,才能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
红色作文的要义就是尽力创造相对宽松的、淡化功利和有阅读氛围的外围条件,让学生产生犹如烈火燃烧般的写作激情和冲动的表达欲望,并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保持火红的心灵热度,积极关注生活、自然和人生,敢于个性化地表达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和不受羁绊的思辨感悟;表达的时候感情是真挚的,为文的指向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总而言之,从动笔之前的冲动、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其核心和最终指向就是精神生成,而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
这里要说明的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早在1993年就针对“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提出“绿色作文”的概念,它强调真诚地反映生活和内心的感受,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虽然这与我们的课题只有一字之差,但研究的重点不同,他强调的是“天然,率真的回归”,写纯净的文章,而我们的课题着重研究如何从兴趣开始一直到落笔成文都保持“火红”的激情,始终强调要有心灵的热度,都是热情奔放,它是个性、生命和精神的辐射源,试图从心里的层面上找到症结和解决的办法,强调表现厚实的生活的同时,更要在字里行间看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使文章不再游离于生活,游离于写作的主体。
“红色作文”的另一个初衷是想借助课题的“东风”,让学生荒芜的阅读沙漠或者快餐文化的包围中能走出来,多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学营养和文化底蕴,因为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陋,是学生人文精神馈乏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追本溯源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的作文更显灵动,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习作主体的踪影及其应有的生命和精神印痕呢?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四个方面其实也是四个纵深推进的过程,而且每个方面其“红色”内涵都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是要给作文松绑,还原其本义,让作文揭去神秘的面纱,走下高不可攀的神坛,搭建魅力平台,以兴趣吸引学生。淡化其功利色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淡化作文神秘色彩,鼓励学生能言就能文,能思就能文,我手写我心,即可为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老师方面,首先要较大程度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在作文教学中逐步强化红色概念,搭建一个有足够魅力、看得见甚至摸得着的平台来吸引吸引学生的阅读与作文兴趣,然后再把精神生成逐步提到作文指导的一个更高层面上来。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如何激起学生的动笔的冲动和欲望。你想,要去做一件自己没有太多兴趣的事情真的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与叫他喝一杯苦药有何区别?那么凭什么来吸引学生对写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呢?一是要有足够的呈现让学生有试试看的念头,形成跃跃欲试的冲动心理。二是让学生有切实可以感受到的成功感,否则每天写啊写,不见进展,不见成果,你说怎么维持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的作文受到表扬或者能公开发表。
这就牵涉到一个兴趣平台问题。幸好我们学校的“红色作文”课题和红焰文学社,应该说都搞得有声有色,自课题成立以来,已经引起相关专家和媒体的关注,除了核心期刊推出相关的十多篇论文外,还很荣幸地得到陈金明、程红兵、黄孟轲等专家的指点和肯定,《语文报》《作文周刊》《创新作文》《新作文》《阅读与写作》等近二十家作文刊物的主编和社长为文学社和校刊《红焰》题词鼓励,上述报刊同时还开辟专栏和封页宣传文学社并发表社员的文章,随着文章不断发表,即增强了社员的自豪感,同时也吸引非社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校刊《红焰》上也投入不少的物力,使刊物从内容到封面设计再到印刷装帧都很考究,在中学校园刊物里面应该是比较有档次的。这些都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有力平台。
为了让有更多的学生能有文章见诸报刊,形成良好的带动圈,我们开展“双定实验”,即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定额完成10篇发表指标,同时还规定每个双休日学生回去要在电脑上写一篇作文,但是要尽自己最大能力修改,让自己都认为有发表可能了才发到老师的邮箱里,然后老师修改再向报刊发送。“双定实验”开始后,从学生这一面反馈看来,效果很好。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要比纸上来得喜欢,一则因为电脑上容易修改,替换复制粘贴多少省力,多少方便!而且容易改出好句子和段篇;二则特别是字写不好的同学,打印出来清清楚楚,有赏心悦目之感;三是如果能发表了,那出来的效益不就仅仅是一篇文章发表这么简单了;四是学生普遍会有成就感,哪怕发表不了,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校开辟专栏或者择优发表在校刊上,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效的办法。自文学社成立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有200多篇作文章公开发表,有80多篇文章被收编书中。
作文教学要的是实效,如果能与时俱进,利用时代的优势(如电脑)有创意地改进教学方法,要真正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不是围着那几个“凤头”“立意”概念转可以完事的。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无须引经据典,也不要太玄奥的理论支撑,检验的标准无非是学生喜欢作文了没有?真的能写出
一些好文章了没有?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与兴趣,而且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后,那个鼓励是相当大的,就会形成一个“兴趣——发表——愉悦——更兴趣——更愉悦——再发表”这样一个雪球滚动式的良好带动圈,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那么进步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这里的“红”是兴趣与激情。它是在外力作用下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羡慕、冲动等综合心理反应,从而形成倾吐为快的表达欲望。它展示的是激情的调度。
其次要拓宽作文“生态圈”,引导解决“无米之难”。根据教材要求,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展各种活动,了解世界、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整合身边、社区、网络等资源,让学生感受真切和体验真切的生活,用大语文的观念来寻找作文资源。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在一个仅有300亩的狭窄空间里,一呆就是半个月,学生的社会阅读空间确实狭窄了许多。但是话说回来,那些不是寄宿的同学,他们的阅读积累就多了,作文就写好多了呢?事实证明,也不见得。看来关键是在老师如何引领去解读我们这个万象的生活,更何况现在与外界联系很方便,电视电脑都已经进了教室,世界的的各端距离已经在逐渐缩短了,学生有足够的阅读内容去感知,去思考。所以我们学校每天让学生看《新闻联播》,课上链接网络,打破空间的视线阻隔;很多班级建立自己的小书屋,阅读经典与时文,拓宽阅读界面;条件许可,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访,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间地头、厂区工地,实地感受是最深刻,也是最有启悟性的。
学生对时事的鲜活的东西很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围绕一些热点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林妹妹”陈晓旭为何要抛弃过亿资产而毅然出家;25岁东阳姑娘吴英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将数以十亿计的民间资本骗进她的本色集团;贫穷地区为何六合彩也如此热火朝天;看陈水扁狗急跳墙、中国足球见谁输谁;看伊拉克拿炸弹的孩子、看宾馆门前卖花的女孩等等。因为鲜活,学生有兴趣说;因为贴近,学生愿意说。把讨论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章了吗?学生视野拓宽了,作文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无形之中也提高了。
在关注热点焦点同时,也要求同学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寻常百事。尽管大多时候,学生还是在狭小的校园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东西可以观察和思考了。像以下这些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哪个不是身边小事:《瞧,我们的2004》(写寝室趣事)《忙忙忙》(写各老师忙碌身影)《老班生日记》(写学生给班主任过生日) 《尴尬》(写的是上体育课时突然内急和之后引发的系列尴尬)《飘落的文明》(写的是学生公然踩踏草坪)《被风吹过的夏天》(写的是夏日校园刮起阵阵流行之风)等等。一群抬食的蚂蚁、一丛飘零的落叶;商场门口的一张告示,月下老师的一席教诲;起跑线上一个姿势,走廊尽头的一抹斜阳;哪个不能成为笔端的素材?只要你着力观察、着力思考,就真的能“财源滚滚”了。
生活从来就不缺乏精彩,地球在运转,时光在流逝,精彩总会如约而生。这里的精彩当然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快乐和愉悦,带给你思考的、启迪的,不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收获和愉悦吗?重要的是我们要整合资源,让生活“站”起来,它不再是平面的枯涸的,而是立体的鲜活的,如果觉得生活犹如一习习清新的良风,有迎面扑来之感,还怕调动不起激情去再现生活、体悟生活、思辨生活?
这里的“红”是体验与感受。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火红的生活迎面扑来,心头荡漾,不再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感到生活是那样的丰厚,是那样那样的真实,是那样的立体,认识到只要是有心人,“材源”便滚滚而来。它展示的是材料的广度与厚度。
再次要激发积极主动审视生活的精神。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评论大众话题,了解时事动态,讨论热点焦点,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理性的思考,让相当部分学生形成审视习惯,会关注,会思考。对生活、自然、人生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因为只有审视才能发现蕴涵着的独特情感与美学价值。也只有这样生活与写作的主体材料“才能立”起来,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折射出应有的生命和精神。
同时通过“感悟式”的专题阅读,让学生从学生从张晓风、毕淑敏、肖复兴、史铁生、宗璞、余秋雨等散文名家中汲取营养,并尝试习作。品读的过程是积累与消化的过程、也是思辨与提升的过程。
有一次,我们叫学生以“春节随想”为话题,其中有个学生就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他认为农民工之所以要回家过年,就是为了寻找尊严,因为一年到头,在繁华的都市里,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抬起过头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忍辱负重,受尽凌辱,只有回到家里,在家人面前,才能找回做人的真正的尊严,在他们面前,他们无须低头哈腰,他们无须遭受白眼呵斥。这样的文章多有深度啊!
文章要再现生活,但是不能仅仅是再现生活,要透过表象去思考生活,要有解读生活的能力。比如当你看到那些高档商场里在门口写着“衣冠不整免入”的时候,你看到的仅仅是文字?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副吃人的字眼?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张忘恩负义的嘴脸?也不想想看,当初每天爬上爬下、吃尽了灰尘的是谁?难道衣着有些寒酸的他们来这里看看的权利都没有吗?我们不能不思考。当我们面对卖花女孩、闹市乞讨的孩子,然后再看看自己,动辄几百上千,但是只要一遇到作业多一点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就呼天抢地、叫苦不迭,真的非常汗颜!
文章要“站”起来,就必须有其骨架,作为支撑骨架的生命和精神,首先来源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漠视生活,缺乏激情的人是无法将这个世界法去将它读透,读出新意来的。生命与精神不深奥,但是也绝不是描写几个生龙活虎人像就可以了事的,真正的生命与精神是非功利的,是客观世界与自己心灵情感世界碰撞后的结果呈现。它需要写作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个人的喜好与情感是毫无
顾忌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死的文字,希望看到的立体的赋予了生命的文字。
这里的“红”有审视与思考。心境要更加炽热。要感性,让生活与学生内心世界发生激烈碰撞,燃烧起来;更要理性,让生活不再是冷漠的表现对象,也不仅仅是再现生活,而要附上更多的思辨色彩,让写文章成为梳理思想的手段。它展示的是思维的深度。
最后要关注生命个体跃动,让生命更有张力。由于物质水平提高,消费社会唯美主义的时尚追求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这一庞大群体,阴柔之美、娇媚之美、雅秀之美肆意横行,韩剧和韩国层出不穷的偶像在中学生的市场就足以说明。只要翻开任何一本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选,都能看到“这种柔靡文风所折射出来的心灵的委靡与疲惫都俯拾皆是。”③看不到应有的生命律动和生命张力,所以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在语言、结构、情感等基础上向生命和精神层次进发。强调张扬个性的同时,要给人看到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立体”的人在写作文,在文章中能看到生命闪动与精神折射的痕迹,尽可能杜绝萎靡文风的形成,实现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与鲜活的个性并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偏重“技巧”,忽视作文是靠学生来完成这一事实,效果往往与对牛弹琴无异。我们不否认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作用,但是无视写作主体内在需求和实际条件,大谈特谈写作方法,是徒劳的,就像一个有最好的设计方案却没有钢筋水泥砖块一样,无论如何也是建不起漂亮房子的,技巧充其量也仅仅是个技巧,而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可不是靠技巧就能完成的,它要求写作主体首先要有表达激情与欲望,先让激情感染自己,然后再来带动起读者的情绪,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五彩绚丽的同时;也能看到满富张力的生命!为什么一个在生活中朝气蓬勃的孩子,在文字间就一点也看不到其及其周遭的影迹呢?为什么缤纷五彩的生活都是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的呢?不能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所困,但是那些积累和能力都相当不错的同学为什么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呢?这里就有个张力问题。生命的张力应该是鲜活的,是个性化的,是能带给人们激情澎湃的,是能给人收获满满的。它需要斐然的文采,需要敏捷的才思,需要富有穿刺的阅读生活能力。只有将生命与精神融入,才能避免那些柔靡的文风,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文风。
这里的“红”是张扬与彰显。张扬的是个性,彰显的是指生命与精神。在充分尊重写作主体的前提下,从主题到结构,从语言到思想,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澎湃的激情、斐然的文采、灵动的思想在这里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三个闪动:写作主体、生命和精神。让文章真正能有精神生成,能真正地“立”起来。它展示的是生命的力度。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学生敢于写作文、愿意写作文、乐意写作文,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朝气蓬勃的青春
气息和活泼的身影,在他们的文章中能看到应有的立体生命和精神,简单一句话:红色作文,让人回归,让花季作文不再是精神荒芜。
从课题的准备到正式立项的一年多研究和实践来看,已经初见成效,平均每班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有作文在《作文世界》《作文通讯》《作文报》《阅读与作文》《语数外学习》等公开性的刊物上发表作文,而且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灵动的个性,斐然的文采,打上一定的个人烙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已经初见端倪,这更加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努力对红色作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的目标:让红色作文搭建起生命与精神的平台,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让花季孩子的作文精神不再荒芜,并且展现应有的勃勃生命。
参考文献:
① 黄孟轲《构建中学生写作的主体精神意识》
《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第107页。
② 林茶居《学生作文中“奴性”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③ 吴平安《中学生的精神缺钙》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8日第5版
附个人简介:吴卫新 男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语文教师,宁波市语文教坛新秀 ,全国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中心会员。已经在《中国教师》《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现代教育报》《语文世界》《中小学管理》《教师之友》《民办教育研究》《陕西教育》《教书育人》《中学生》《同学少年》《辽宁教育》《语文天地》《语文报》等100多家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主编或者参与编辑教学或学生辅导用书11种。并担任《作文周刊》《现代中学生》等多家刊物特约编辑和撰稿。有《构建磁性语文课堂》、《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探析》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刊物《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先后作为《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初中生优秀作文》等杂志作为封面、封底人物予以介绍。
地址: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大道南端慈吉中学 邮编:315300
信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 (0)[1**********]
红色作文,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 吴卫新
[内容摘要]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阅读与作文都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急功近利,违背作文之要义,把作文当作只有简单技术的文字行为,形成新的“八股文”。在学生的作文里看不到立体的人,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体,看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真情的流露;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只有文字呈现,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学生在为作文而作文,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是目前作文教学最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基于此,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教书育人》《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上撰文提出“红色作文概念”, 其要义就是取红色火焰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让学生从动笔之前的表达欲望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火焰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在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和激情,从而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的目的。
本文在介绍“红色作文”的产生背景和诠释红色作文要义的同时,着重探讨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红色课题的纵深推进。
[关键词] 红色作文 生命意识 精神生成
作文从原本意义上来看,它应该是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后的一种心智反映,是沉淀(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与反刍(思辨感悟)的结果呈现,是自主的、自由地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写作的本质上看,它“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①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属于物质层次的语言文字本身,还应该有属于精神层次的心灵折射。它不是一种只有简单技术含量的纯粹技术行为,而应该是精神层面下的极具体个性化的语言行为。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作文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再加上处于多元而又浮躁文化时代,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还受着快餐文化和游戏文化(如韩剧)的夹击与挤兑,写作已经变成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的文字行为,因此学生作文的精神缺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同时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由于空间(写作自由)、激情(写作欲望)、沉淀(写作积累)和指向(写作目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与束缚,导致学生首先是不愿意写,其次是写出的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观念化的生活,是没有血肉的生活,是缺乏生命感和自我精神的生活。”②其笔下的生活是游离于真实的生活、游
离真实的自我、游离于人格精神的应付之作,要么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其实是无物、无核甚至消极低俗的东西,为作文而作文,字里行间看不到学生朝气蓬勃的身影闪烁,也看不到情感真挚的感悟与体验;没富有个性的见解,也没有鲜明价值评判;没有表现出一个立体的人对社会、自然、人生应有的关注与思考,有的只是“假、大、空、花、浮”, 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文字不重精神。于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思想偏激、胡里花哨、矫揉造作,便成了通病。总之,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使文章只有文字建构,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姑且不论文学需要灵动的生命,就是精神也不要把它理解为高深莫测的词语,作文一个立体的活着的人,不能只有知识,总要那么一点精神支柱;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文如其人,时下的文章又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
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就是“开花季节的他们遭遇了精神的旱灾。”其后果也许不能仅仅从作文或者现在这两个狭窄的概念里审视其负面影响,我们无意用作家的标准衡量学生写作,更无意用人文枷锁来框限作文教学,让作文承起过重的“道”,我们也姑且不论学生不会作文还能不能叫学语文,勿庸置疑的是,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处于塑型阶段初中学生的人格、道德及其整个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文章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表达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书读多了,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品格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给人以真的启迪,或给人以善的感染,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作文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如果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些靡靡之音,或者空洞无物的“骗分之作”,我们就不能不审视今天的作文教学了。
在功利色彩愈来愈浓重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变质,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喊出了“一生只要两篇作文(中高考)”的口号,作文的指向非常明确,完全是想着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取高分。这样终极目标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出在过程,如果长达五、六年的习作过程都是很无趣,很痛苦的,都是在做着玩弄文字和外包装工程,把创新当成只有简单的技术含量的文字行为,没有将自己融入生活,不能显现自己的个性与活力,那么不要说这终极目标能否真实现,其恶果也不仅仅在于徒有其表的文章大量出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快乐,这对作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尤其是初中阶段更是成了重灾区,看看那些书店里那些标榜着“满分”的中考作文吧,有几篇是有“物”之文?有几篇让人看的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写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些胡里花哨的“空壳文”,要么是毫无生气的“木乃伊文”,而阅卷老师还不遗余力地给出高分,这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实在值得思考!
“有形无物”“有文无人”“有人无神”的文章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无力做颠覆性的改变,但是我们有义务去做力所能及的纠正!让绝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在自由为文的同时继而彰显生命与精神的痕迹,我
们要以前者为基础,然后在我们指导下让后者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不但对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意义重大,而且突破作文教学的本身,将会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乃至提高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红色作文”的概念。 红色代表热情与奔放,它是一种容易让人激情澎湃、催人奋进、让人激昂往往彰显向上美好的正面颜色。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跳动的火苗,它给人的感觉更是那样的向上、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我把它套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取其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只有这样的全程心境,才能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
红色作文的要义就是尽力创造相对宽松的、淡化功利和有阅读氛围的外围条件,让学生产生犹如烈火燃烧般的写作激情和冲动的表达欲望,并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保持火红的心灵热度,积极关注生活、自然和人生,敢于个性化地表达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和不受羁绊的思辨感悟;表达的时候感情是真挚的,为文的指向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总而言之,从动笔之前的冲动、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碰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其核心和最终指向就是精神生成,而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
这里要说明的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早在1993年就针对“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提出“绿色作文”的概念,它强调真诚地反映生活和内心的感受,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虽然这与我们的课题只有一字之差,但研究的重点不同,他强调的是“天然,率真的回归”,写纯净的文章,而我们的课题着重研究如何从兴趣开始一直到落笔成文都保持“火红”的激情,始终强调要有心灵的热度,都是热情奔放,它是个性、生命和精神的辐射源,试图从心里的层面上找到症结和解决的办法,强调表现厚实的生活的同时,更要在字里行间看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使文章不再游离于生活,游离于写作的主体。
“红色作文”的另一个初衷是想借助课题的“东风”,让学生荒芜的阅读沙漠或者快餐文化的包围中能走出来,多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学营养和文化底蕴,因为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陋,是学生人文精神馈乏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追本溯源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的作文更显灵动,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习作主体的踪影及其应有的生命和精神印痕呢?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四个方面其实也是四个纵深推进的过程,而且每个方面其“红色”内涵都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是要给作文松绑,还原其本义,让作文揭去神秘的面纱,走下高不可攀的神坛,搭建魅力平台,以兴趣吸引学生。淡化其功利色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淡化作文神秘色彩,鼓励学生能言就能文,能思就能文,我手写我心,即可为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老师方面,首先要较大程度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在作文教学中逐步强化红色概念,搭建一个有足够魅力、看得见甚至摸得着的平台来吸引吸引学生的阅读与作文兴趣,然后再把精神生成逐步提到作文指导的一个更高层面上来。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如何激起学生的动笔的冲动和欲望。你想,要去做一件自己没有太多兴趣的事情真的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与叫他喝一杯苦药有何区别?那么凭什么来吸引学生对写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呢?一是要有足够的呈现让学生有试试看的念头,形成跃跃欲试的冲动心理。二是让学生有切实可以感受到的成功感,否则每天写啊写,不见进展,不见成果,你说怎么维持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的作文受到表扬或者能公开发表。
这就牵涉到一个兴趣平台问题。幸好我们学校的“红色作文”课题和红焰文学社,应该说都搞得有声有色,自课题成立以来,已经引起相关专家和媒体的关注,除了核心期刊推出相关的十多篇论文外,还很荣幸地得到陈金明、程红兵、黄孟轲等专家的指点和肯定,《语文报》《作文周刊》《创新作文》《新作文》《阅读与写作》等近二十家作文刊物的主编和社长为文学社和校刊《红焰》题词鼓励,上述报刊同时还开辟专栏和封页宣传文学社并发表社员的文章,随着文章不断发表,即增强了社员的自豪感,同时也吸引非社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校刊《红焰》上也投入不少的物力,使刊物从内容到封面设计再到印刷装帧都很考究,在中学校园刊物里面应该是比较有档次的。这些都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有力平台。
为了让有更多的学生能有文章见诸报刊,形成良好的带动圈,我们开展“双定实验”,即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定额完成10篇发表指标,同时还规定每个双休日学生回去要在电脑上写一篇作文,但是要尽自己最大能力修改,让自己都认为有发表可能了才发到老师的邮箱里,然后老师修改再向报刊发送。“双定实验”开始后,从学生这一面反馈看来,效果很好。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要比纸上来得喜欢,一则因为电脑上容易修改,替换复制粘贴多少省力,多少方便!而且容易改出好句子和段篇;二则特别是字写不好的同学,打印出来清清楚楚,有赏心悦目之感;三是如果能发表了,那出来的效益不就仅仅是一篇文章发表这么简单了;四是学生普遍会有成就感,哪怕发表不了,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校开辟专栏或者择优发表在校刊上,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效的办法。自文学社成立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有200多篇作文章公开发表,有80多篇文章被收编书中。
作文教学要的是实效,如果能与时俱进,利用时代的优势(如电脑)有创意地改进教学方法,要真正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不是围着那几个“凤头”“立意”概念转可以完事的。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无须引经据典,也不要太玄奥的理论支撑,检验的标准无非是学生喜欢作文了没有?真的能写出
一些好文章了没有?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与兴趣,而且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后,那个鼓励是相当大的,就会形成一个“兴趣——发表——愉悦——更兴趣——更愉悦——再发表”这样一个雪球滚动式的良好带动圈,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那么进步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这里的“红”是兴趣与激情。它是在外力作用下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羡慕、冲动等综合心理反应,从而形成倾吐为快的表达欲望。它展示的是激情的调度。
其次要拓宽作文“生态圈”,引导解决“无米之难”。根据教材要求,创造性地实施和开展各种活动,了解世界、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整合身边、社区、网络等资源,让学生感受真切和体验真切的生活,用大语文的观念来寻找作文资源。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在一个仅有300亩的狭窄空间里,一呆就是半个月,学生的社会阅读空间确实狭窄了许多。但是话说回来,那些不是寄宿的同学,他们的阅读积累就多了,作文就写好多了呢?事实证明,也不见得。看来关键是在老师如何引领去解读我们这个万象的生活,更何况现在与外界联系很方便,电视电脑都已经进了教室,世界的的各端距离已经在逐渐缩短了,学生有足够的阅读内容去感知,去思考。所以我们学校每天让学生看《新闻联播》,课上链接网络,打破空间的视线阻隔;很多班级建立自己的小书屋,阅读经典与时文,拓宽阅读界面;条件许可,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访,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间地头、厂区工地,实地感受是最深刻,也是最有启悟性的。
学生对时事的鲜活的东西很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围绕一些热点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林妹妹”陈晓旭为何要抛弃过亿资产而毅然出家;25岁东阳姑娘吴英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将数以十亿计的民间资本骗进她的本色集团;贫穷地区为何六合彩也如此热火朝天;看陈水扁狗急跳墙、中国足球见谁输谁;看伊拉克拿炸弹的孩子、看宾馆门前卖花的女孩等等。因为鲜活,学生有兴趣说;因为贴近,学生愿意说。把讨论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章了吗?学生视野拓宽了,作文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无形之中也提高了。
在关注热点焦点同时,也要求同学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寻常百事。尽管大多时候,学生还是在狭小的校园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东西可以观察和思考了。像以下这些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哪个不是身边小事:《瞧,我们的2004》(写寝室趣事)《忙忙忙》(写各老师忙碌身影)《老班生日记》(写学生给班主任过生日) 《尴尬》(写的是上体育课时突然内急和之后引发的系列尴尬)《飘落的文明》(写的是学生公然踩踏草坪)《被风吹过的夏天》(写的是夏日校园刮起阵阵流行之风)等等。一群抬食的蚂蚁、一丛飘零的落叶;商场门口的一张告示,月下老师的一席教诲;起跑线上一个姿势,走廊尽头的一抹斜阳;哪个不能成为笔端的素材?只要你着力观察、着力思考,就真的能“财源滚滚”了。
生活从来就不缺乏精彩,地球在运转,时光在流逝,精彩总会如约而生。这里的精彩当然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快乐和愉悦,带给你思考的、启迪的,不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收获和愉悦吗?重要的是我们要整合资源,让生活“站”起来,它不再是平面的枯涸的,而是立体的鲜活的,如果觉得生活犹如一习习清新的良风,有迎面扑来之感,还怕调动不起激情去再现生活、体悟生活、思辨生活?
这里的“红”是体验与感受。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火红的生活迎面扑来,心头荡漾,不再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感到生活是那样的丰厚,是那样那样的真实,是那样的立体,认识到只要是有心人,“材源”便滚滚而来。它展示的是材料的广度与厚度。
再次要激发积极主动审视生活的精神。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评论大众话题,了解时事动态,讨论热点焦点,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理性的思考,让相当部分学生形成审视习惯,会关注,会思考。对生活、自然、人生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因为只有审视才能发现蕴涵着的独特情感与美学价值。也只有这样生活与写作的主体材料“才能立”起来,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折射出应有的生命和精神。
同时通过“感悟式”的专题阅读,让学生从学生从张晓风、毕淑敏、肖复兴、史铁生、宗璞、余秋雨等散文名家中汲取营养,并尝试习作。品读的过程是积累与消化的过程、也是思辨与提升的过程。
有一次,我们叫学生以“春节随想”为话题,其中有个学生就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他认为农民工之所以要回家过年,就是为了寻找尊严,因为一年到头,在繁华的都市里,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抬起过头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忍辱负重,受尽凌辱,只有回到家里,在家人面前,才能找回做人的真正的尊严,在他们面前,他们无须低头哈腰,他们无须遭受白眼呵斥。这样的文章多有深度啊!
文章要再现生活,但是不能仅仅是再现生活,要透过表象去思考生活,要有解读生活的能力。比如当你看到那些高档商场里在门口写着“衣冠不整免入”的时候,你看到的仅仅是文字?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副吃人的字眼?你没有看到这是一张忘恩负义的嘴脸?也不想想看,当初每天爬上爬下、吃尽了灰尘的是谁?难道衣着有些寒酸的他们来这里看看的权利都没有吗?我们不能不思考。当我们面对卖花女孩、闹市乞讨的孩子,然后再看看自己,动辄几百上千,但是只要一遇到作业多一点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就呼天抢地、叫苦不迭,真的非常汗颜!
文章要“站”起来,就必须有其骨架,作为支撑骨架的生命和精神,首先来源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漠视生活,缺乏激情的人是无法将这个世界法去将它读透,读出新意来的。生命与精神不深奥,但是也绝不是描写几个生龙活虎人像就可以了事的,真正的生命与精神是非功利的,是客观世界与自己心灵情感世界碰撞后的结果呈现。它需要写作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个人的喜好与情感是毫无
顾忌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死的文字,希望看到的立体的赋予了生命的文字。
这里的“红”有审视与思考。心境要更加炽热。要感性,让生活与学生内心世界发生激烈碰撞,燃烧起来;更要理性,让生活不再是冷漠的表现对象,也不仅仅是再现生活,而要附上更多的思辨色彩,让写文章成为梳理思想的手段。它展示的是思维的深度。
最后要关注生命个体跃动,让生命更有张力。由于物质水平提高,消费社会唯美主义的时尚追求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这一庞大群体,阴柔之美、娇媚之美、雅秀之美肆意横行,韩剧和韩国层出不穷的偶像在中学生的市场就足以说明。只要翻开任何一本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选,都能看到“这种柔靡文风所折射出来的心灵的委靡与疲惫都俯拾皆是。”③看不到应有的生命律动和生命张力,所以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在语言、结构、情感等基础上向生命和精神层次进发。强调张扬个性的同时,要给人看到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立体”的人在写作文,在文章中能看到生命闪动与精神折射的痕迹,尽可能杜绝萎靡文风的形成,实现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与鲜活的个性并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偏重“技巧”,忽视作文是靠学生来完成这一事实,效果往往与对牛弹琴无异。我们不否认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作用,但是无视写作主体内在需求和实际条件,大谈特谈写作方法,是徒劳的,就像一个有最好的设计方案却没有钢筋水泥砖块一样,无论如何也是建不起漂亮房子的,技巧充其量也仅仅是个技巧,而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可不是靠技巧就能完成的,它要求写作主体首先要有表达激情与欲望,先让激情感染自己,然后再来带动起读者的情绪,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五彩绚丽的同时;也能看到满富张力的生命!为什么一个在生活中朝气蓬勃的孩子,在文字间就一点也看不到其及其周遭的影迹呢?为什么缤纷五彩的生活都是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的呢?不能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所困,但是那些积累和能力都相当不错的同学为什么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呢?这里就有个张力问题。生命的张力应该是鲜活的,是个性化的,是能带给人们激情澎湃的,是能给人收获满满的。它需要斐然的文采,需要敏捷的才思,需要富有穿刺的阅读生活能力。只有将生命与精神融入,才能避免那些柔靡的文风,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文风。
这里的“红”是张扬与彰显。张扬的是个性,彰显的是指生命与精神。在充分尊重写作主体的前提下,从主题到结构,从语言到思想,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澎湃的激情、斐然的文采、灵动的思想在这里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三个闪动:写作主体、生命和精神。让文章真正能有精神生成,能真正地“立”起来。它展示的是生命的力度。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学生敢于写作文、愿意写作文、乐意写作文,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朝气蓬勃的青春
气息和活泼的身影,在他们的文章中能看到应有的立体生命和精神,简单一句话:红色作文,让人回归,让花季作文不再是精神荒芜。
从课题的准备到正式立项的一年多研究和实践来看,已经初见成效,平均每班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有作文在《作文世界》《作文通讯》《作文报》《阅读与作文》《语数外学习》等公开性的刊物上发表作文,而且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灵动的个性,斐然的文采,打上一定的个人烙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已经初见端倪,这更加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努力对红色作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的目标:让红色作文搭建起生命与精神的平台,注入生命与精神的血液,让花季孩子的作文精神不再荒芜,并且展现应有的勃勃生命。
参考文献:
① 黄孟轲《构建中学生写作的主体精神意识》
《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第107页。
② 林茶居《学生作文中“奴性”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③ 吴平安《中学生的精神缺钙》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8日第5版
附个人简介:吴卫新 男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语文教师,宁波市语文教坛新秀 ,全国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中心会员。已经在《中国教师》《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现代教育报》《语文世界》《中小学管理》《教师之友》《民办教育研究》《陕西教育》《教书育人》《中学生》《同学少年》《辽宁教育》《语文天地》《语文报》等100多家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主编或者参与编辑教学或学生辅导用书11种。并担任《作文周刊》《现代中学生》等多家刊物特约编辑和撰稿。有《构建磁性语文课堂》、《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探析》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刊物《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先后作为《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初中生优秀作文》等杂志作为封面、封底人物予以介绍。
地址: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大道南端慈吉中学 邮编:315300
信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