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365医学网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

作者:赵学[1]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1]

肺静脉及肺静脉前庭是房颤触发和维持的重要基质。Meta分析揭示,目前主流的肺静脉电隔离术成功率不够理想。随着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成熟,房颤消融成功率却停滞在平台期,难于突破瓶颈。我们中心设计的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PAR)消融通过对心房基质的有序改良,重点地消除肺静脉口的房颤触发灶、破坏了房颤形成的多子波传导机制,从而阻止房颤的发生和持续。

1  术前准备

手术前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术前3天应用肝素进行抗凝,术前肺静脉CTA。术中予芬太尼及咪唑安定止痛及镇静。放置冠状窦导管,并经1次房间隔穿刺建立左房通道。分别进行两侧肺静脉造影,明确各肺静脉口位置。使用CARTO系统进行左房三维重建。

2  消融方法

PAR消融是一种基于左房形态学及电生理特征设计的消融术式。取肺静脉前庭存在局部双电  位处(肺静脉电位及左房电位),或房颤时的CAFEs电位位点作为消融靶点。所有的放射状消融线均起自肺静脉口,终于肺静脉前庭-左房交界处(即肺静脉电位消失,只剩单纯左房电位)。 消融线(图)被分别标示为line 1、2、3。将肺静脉口视为钟面,在左上肺静脉(LSPV),line 1始于2点钟方向(LSPV开口前上壁),沿左心耳上缘至心房前上壁;line 2起自12点钟方向,朝向心房上壁;line 3起自9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后壁;在左下肺静脉,line1起自3点钟方向,沿左心耳下缘,朝向心房前壁;line 2起自6点钟方向,朝向心房下壁;line3起自9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后壁;在右上肺静脉(RSPV),line 1起自9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前壁;line 2起自12点钟方向,朝向心房上壁;line 3起自3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后壁;在右下肺静脉,line 1起自9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前壁;line 2起自6点钟方向,朝向心房下壁;line3起自3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后壁。沿消融线前后移动消融导管并检查局部电位,重复2次,以确保消融线的完整性。在必要时,利用电刺激检查消融线上起搏失夺获,以进一步确认消融线的完整性。

射频能量的设置:最高温度43℃,功率25w~35w,冷盐水流速17ml/min。局部双电位减小90%或者小于0.05 mV被认为是靶点消融有效的标志。对于导管机械刺激易于触发房早、房速或房颤的位点,放电消融进一步触发频发房早、房速或房颤,继续放电消融最终导致房早、房速及房颤消失,则确定为房颤触发灶。对于有证据显示出现房扑(AFL)的患者,将进一步行三尖瓣峡部消融,以双向电阻滞作为消融终点。

3  术后验证

该术式的终点包括完成所有预设消融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且在burst电刺激时不能诱发房颤。如果在完成所有消融线后,房颤仍可发作,每个肺静脉的1条或者2条消融线将向肺静脉远端延长<5 mm的长度,或者选择上肺静脉增加1条消融线。在消融前后,可使用消融导管标测记录肺静脉电位。

消融后,需进行标准的心房起搏程序,以检测房颤的可诱发性。从冠状窦及左心耳位置发放burst刺激,以能够1∶1夺获心房的最小周期作为起搏频率。以2倍阈值、脉宽2 ms,持续10 s的burst电刺激进行房颤诱发。自冠状窦发放5次刺激,自左心耳发放5次刺激。定义持续超过30秒的不规则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为房颤。

4  临床应用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注册研究的中期随访结果在Circulation AE 2013;6:310-317发表,采用与电隔离相对照的方法,对PAR消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将86名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随机化分组,PAR消融组42例接受PAR消融,电隔离组44例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在空白期过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比率。次要终点为房颤复发、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左房内径及左心室EF变化。

入组所有病人在手术前均能诱发房颤。PAR消融组中,所有病人的预设消融线均顺利完成,且房颤均不被再诱发。对照组未采用burst刺激检验电隔离的手术有效性。两组手术后即时有效率均达到100%。

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PAR消融组 161±21分钟,电隔离组199±39分钟(P<0.01)。平均曝光时间分别为:PAR消融组 25±5分钟,电隔离组 32±9分钟(P<0.001)。

两组患者的随访中位时间为14(15~12)个月。在首次手术后的第14个月,PAR消融组有31/42例(74%)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仍维持窦性心律,与肺静脉电隔离组22/44例(50%)患者比较,成功率显著提高(P=0.0249)。同时,在首次术后第14个月,加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人数在内,PAR消融组为36/42例(86%),与电隔离组的26/44例(59%)比较,成功率提高非常显著(P=0.00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消融策略是房颤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HR 0.31; 95% CI 0.12–0.78; P=0.013)

相比于电隔离组,PAR消融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在术后明显减小。亚组分析显示,左房内径减小主要发生在房颤未复发的病人,PAR消融组较电隔离组更为显著。

5  理论探讨

这是首个关于全新的PAR消融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报告。该研究表明PAR消融术式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有效的阵发性房颤消融策略。研究提示肺静脉前庭基质的有序改良对于消除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十分重要。当然,大量随机出现的微折返,自主神经,Marshall韧带,CFAE区域,甚至潜在的心律失常位点——触发灶均被认为是房颤发生、维持的可能机制。所有这些重要机制均可以被PAR消融所干预或阻断。

就阵发性房颤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时间及左房结构改善方面,PAR消融较肺静脉电隔离更为有效。PAR消融是一种与肺静脉电隔离完全不同的房颤消融策略。放射状线性消融的目的是使肺静脉前庭基质得到有序改良,环肺静脉消融的目的则是在前庭部位将肺静脉异位触发灶与左房的电连接隔离开来。PAR消融采用统一的消融方式,使得该术式能轻易的缩短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另外,左房到肺静脉的电传导可在PAR消融相邻消融线之间存在,所以肺静脉不被电隔离。因此,LASSO导管在该术式中可能并不需要,并且室间隔穿刺只需进行一次。

PAR消融的主要消融目标是双电位、触发灶。在房颤过程中,肺静脉口内的CFAE电位被认为是房颤发生的病灶。我们观察到,如果沿着消融线能记录到CFAE电位,朝向肺静脉口内<5 mm的延长消融能终止房颤。由于消融线漏点的存在,不完整的消融线也经常导致心律失常,消融线漏点可采用起搏夺获来检验识别。

PAR消融的有效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房颤发生及维持的基质目前认为主要在肺静脉及其前庭。通常情况下,PAR消融的12条放射状消融线能有效覆盖双侧肺静脉前庭区域。由于肺静脉前庭放射状消融线被纵向分隔成许多小区,电流难以再形成环路,由此,便阻断了局部折返电流的形成。由于肺静脉前庭的完整结构被分割,多重随机子波无法形成,如同外科迷宫术所产生的效果。肺静脉前庭甚至肺静脉口沿线上的局部触发灶将被消除。另外,4个主要的左房自主神经节以及神经轴突在消融过程中均可能成为消融目标。Marshall韧带可能会被左下肺静脉消融线及左上肺静脉消融线阻断。

6  专家评述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有效的阵发性房颤消融新方法。该方法较肺静脉电隔离所需手术时间更短,曝光时间更少。它只需要一次房间隔穿刺,并且能节省不必要的LASSO导管。结果显示,PAR消融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阵发性房颤消融策略。该项研究被美国心脏学会2012年会选为最新突破性研究,在大会主会场做大会交流。

世界著名心脏病学家,美国约翰霍博金斯医学院Calkins 教授在Circulation AE同期发表述评,高度评价该项临床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该研究将全新设计的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PAR)消融与标准的环肺静脉电隔离进行对比,以验证非PVI消融策略对阵发性房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项振奋人心的研究是对导管和外科房颤消融文献的最好补充。

尽管该研究收录病人数较少,但是其随访时间、监测强度及随访完整性值得称赞。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如此之低,说明了其手术医师和电生理中心的敬业精业,也值得恭贺。该述评的聚焦点是在评价本项研究及其他一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敦促心脏电生理界放弃肺静脉电隔离是房颤消融治疗的基石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的概念。

尽管大量的临床证据支持PVI在房颤消融中的重要性,但是,被长期公认的“PVI是房颤消融基石”的概念,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挑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下4项研究。2002年Kottkamp报道,不导致PVI的单纯外科线性消融策略用于治疗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治愈率达90%以上。2004年Nademanee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策略。在1年的随访中,大于3∕4的患者在单次手术后未再出现心律失常及相关症状。2012年Narayan创立了一种标测局部转子和冲动起源的消融策略,结合PVI治疗能较单纯PVI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本项赵氏PAR消融,不追求或不伴有肺静脉电隔离,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手术成功率。赵氏房颤PAR消融理念,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研究和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已经迫使我们所有同行学者去继续目前的争论,而且希望更好的确立房颤的触发及维持机制。

7  消融新技术与展望

新消融技术的发展将提高房颤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将缩短术程和学习曲线,允许经验较少的术者实施操作,使得这些治疗方式面向更广泛的房颤患者开放。苏黎世大学心脏中心Haegeli在今年European Heart Journal撰文综述了近年十大消融技术新进展。

冷冻消融 低温能量能够替代射频能量造成损伤,并通过冷冻球囊系统应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这套以球囊为基础的消融系统通过冷冻局部组织至-80℃以下来隔离肺静脉。冷冻消融可能更适合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并且与传统的射频消融具有相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激光消融 激光球囊消融系统能直视肺静脉口。200名患者中99%达到了靶肺静脉的电隔离。术后12个月,60%的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情况下维持窦性心律。

自发肺静脉电位消融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消融术后残存的肺静脉电活动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建议肺静脉电隔离后对自发性肺静脉电活动进一步消融。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式含6-8条起始于肺静脉前庭的短消融径线。消融终点不是电隔离,而是消融径线的完成、转复窦律和不能诱发房颤。14个月时,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的患者中74%未出现房颤,而肺静脉隔离的患者中仅50%未出现房颤。

压力感应消融导管 导管接触压力决定了消融损伤的大小。新型压力感应消融导管能提供瞬时与心房壁接触压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反馈。初步的经验令人鼓舞,但尚未获得明确的数据。

CFAEs消融 CFAEs消融是不同于肺静脉隔离的消融策略。一项单中心的研究发现674例CFAEs消融的患者中,81%在第5年仍旧维持窦性心律。而其他团队却并未能复制如此振奋人心的结果,有可能是因为CFAEs的确认受视觉判断的主观影响。

自主神经消融 房颤消融术中出现迷走反射的患者占1/3,这些患者有99%的成功率,而消融过程中未出现迷走反射的患者仅有85%的成功率。但这些结果仍有争议,故自主神经节消融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转子消融 采用64极的网篮导管进行接触标测消融肺静脉以外的局部区域,称之为电转子,计算标测确认房颤的局灶起源。单次手术后随访273天,增加局灶性转子消融的患者无房颤率较单纯采用肺静脉隔离的患者显著升高 (82% vs 45%)。

磁导航及机器人遥控系统 磁导航系统及机器人远程导航系统以用于临床。时至今日,尚未达成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缩短术程的目标,全球只有少数电生理专家信赖这些机器人系统。

磁共振心肌显像技术 最近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采用磁共振描绘心肌疤痕的价值,无论是在消融术前还是在消融术后,均可作为成功的预测因子。磁共振成像没有辐射,并且能够对心肌组织、结构以及消融损伤成像,在价格上与双源透视系统相似。在磁共振环境下实施导管消融术仍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

2014/12/8 13:47:51     访问数:358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

作者:赵学[1]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1]

肺静脉及肺静脉前庭是房颤触发和维持的重要基质。Meta分析揭示,目前主流的肺静脉电隔离术成功率不够理想。随着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成熟,房颤消融成功率却停滞在平台期,难于突破瓶颈。我们中心设计的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PAR)消融通过对心房基质的有序改良,重点地消除肺静脉口的房颤触发灶、破坏了房颤形成的多子波传导机制,从而阻止房颤的发生和持续。

1  术前准备

手术前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术前3天应用肝素进行抗凝,术前肺静脉CTA。术中予芬太尼及咪唑安定止痛及镇静。放置冠状窦导管,并经1次房间隔穿刺建立左房通道。分别进行两侧肺静脉造影,明确各肺静脉口位置。使用CARTO系统进行左房三维重建。

2  消融方法

PAR消融是一种基于左房形态学及电生理特征设计的消融术式。取肺静脉前庭存在局部双电  位处(肺静脉电位及左房电位),或房颤时的CAFEs电位位点作为消融靶点。所有的放射状消融线均起自肺静脉口,终于肺静脉前庭-左房交界处(即肺静脉电位消失,只剩单纯左房电位)。 消融线(图)被分别标示为line 1、2、3。将肺静脉口视为钟面,在左上肺静脉(LSPV),line 1始于2点钟方向(LSPV开口前上壁),沿左心耳上缘至心房前上壁;line 2起自12点钟方向,朝向心房上壁;line 3起自9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后壁;在左下肺静脉,line1起自3点钟方向,沿左心耳下缘,朝向心房前壁;line 2起自6点钟方向,朝向心房下壁;line3起自9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后壁;在右上肺静脉(RSPV),line 1起自9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前壁;line 2起自12点钟方向,朝向心房上壁;line 3起自3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后壁;在右下肺静脉,line 1起自9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前壁;line 2起自6点钟方向,朝向心房下壁;line3起自3点钟方向朝向心房后壁。沿消融线前后移动消融导管并检查局部电位,重复2次,以确保消融线的完整性。在必要时,利用电刺激检查消融线上起搏失夺获,以进一步确认消融线的完整性。

射频能量的设置:最高温度43℃,功率25w~35w,冷盐水流速17ml/min。局部双电位减小90%或者小于0.05 mV被认为是靶点消融有效的标志。对于导管机械刺激易于触发房早、房速或房颤的位点,放电消融进一步触发频发房早、房速或房颤,继续放电消融最终导致房早、房速及房颤消失,则确定为房颤触发灶。对于有证据显示出现房扑(AFL)的患者,将进一步行三尖瓣峡部消融,以双向电阻滞作为消融终点。

3  术后验证

该术式的终点包括完成所有预设消融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且在burst电刺激时不能诱发房颤。如果在完成所有消融线后,房颤仍可发作,每个肺静脉的1条或者2条消融线将向肺静脉远端延长<5 mm的长度,或者选择上肺静脉增加1条消融线。在消融前后,可使用消融导管标测记录肺静脉电位。

消融后,需进行标准的心房起搏程序,以检测房颤的可诱发性。从冠状窦及左心耳位置发放burst刺激,以能够1∶1夺获心房的最小周期作为起搏频率。以2倍阈值、脉宽2 ms,持续10 s的burst电刺激进行房颤诱发。自冠状窦发放5次刺激,自左心耳发放5次刺激。定义持续超过30秒的不规则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为房颤。

4  临床应用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注册研究的中期随访结果在Circulation AE 2013;6:310-317发表,采用与电隔离相对照的方法,对PAR消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将86名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随机化分组,PAR消融组42例接受PAR消融,电隔离组44例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在空白期过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比率。次要终点为房颤复发、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左房内径及左心室EF变化。

入组所有病人在手术前均能诱发房颤。PAR消融组中,所有病人的预设消融线均顺利完成,且房颤均不被再诱发。对照组未采用burst刺激检验电隔离的手术有效性。两组手术后即时有效率均达到100%。

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PAR消融组 161±21分钟,电隔离组199±39分钟(P<0.01)。平均曝光时间分别为:PAR消融组 25±5分钟,电隔离组 32±9分钟(P<0.001)。

两组患者的随访中位时间为14(15~12)个月。在首次手术后的第14个月,PAR消融组有31/42例(74%)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仍维持窦性心律,与肺静脉电隔离组22/44例(50%)患者比较,成功率显著提高(P=0.0249)。同时,在首次术后第14个月,加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人数在内,PAR消融组为36/42例(86%),与电隔离组的26/44例(59%)比较,成功率提高非常显著(P=0.00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消融策略是房颤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HR 0.31; 95% CI 0.12–0.78; P=0.013)

相比于电隔离组,PAR消融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在术后明显减小。亚组分析显示,左房内径减小主要发生在房颤未复发的病人,PAR消融组较电隔离组更为显著。

5  理论探讨

这是首个关于全新的PAR消融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报告。该研究表明PAR消融术式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有效的阵发性房颤消融策略。研究提示肺静脉前庭基质的有序改良对于消除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十分重要。当然,大量随机出现的微折返,自主神经,Marshall韧带,CFAE区域,甚至潜在的心律失常位点——触发灶均被认为是房颤发生、维持的可能机制。所有这些重要机制均可以被PAR消融所干预或阻断。

就阵发性房颤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时间及左房结构改善方面,PAR消融较肺静脉电隔离更为有效。PAR消融是一种与肺静脉电隔离完全不同的房颤消融策略。放射状线性消融的目的是使肺静脉前庭基质得到有序改良,环肺静脉消融的目的则是在前庭部位将肺静脉异位触发灶与左房的电连接隔离开来。PAR消融采用统一的消融方式,使得该术式能轻易的缩短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另外,左房到肺静脉的电传导可在PAR消融相邻消融线之间存在,所以肺静脉不被电隔离。因此,LASSO导管在该术式中可能并不需要,并且室间隔穿刺只需进行一次。

PAR消融的主要消融目标是双电位、触发灶。在房颤过程中,肺静脉口内的CFAE电位被认为是房颤发生的病灶。我们观察到,如果沿着消融线能记录到CFAE电位,朝向肺静脉口内<5 mm的延长消融能终止房颤。由于消融线漏点的存在,不完整的消融线也经常导致心律失常,消融线漏点可采用起搏夺获来检验识别。

PAR消融的有效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房颤发生及维持的基质目前认为主要在肺静脉及其前庭。通常情况下,PAR消融的12条放射状消融线能有效覆盖双侧肺静脉前庭区域。由于肺静脉前庭放射状消融线被纵向分隔成许多小区,电流难以再形成环路,由此,便阻断了局部折返电流的形成。由于肺静脉前庭的完整结构被分割,多重随机子波无法形成,如同外科迷宫术所产生的效果。肺静脉前庭甚至肺静脉口沿线上的局部触发灶将被消除。另外,4个主要的左房自主神经节以及神经轴突在消融过程中均可能成为消融目标。Marshall韧带可能会被左下肺静脉消融线及左上肺静脉消融线阻断。

6  专家评述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有效的阵发性房颤消融新方法。该方法较肺静脉电隔离所需手术时间更短,曝光时间更少。它只需要一次房间隔穿刺,并且能节省不必要的LASSO导管。结果显示,PAR消融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阵发性房颤消融策略。该项研究被美国心脏学会2012年会选为最新突破性研究,在大会主会场做大会交流。

世界著名心脏病学家,美国约翰霍博金斯医学院Calkins 教授在Circulation AE同期发表述评,高度评价该项临床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该研究将全新设计的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PAR)消融与标准的环肺静脉电隔离进行对比,以验证非PVI消融策略对阵发性房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项振奋人心的研究是对导管和外科房颤消融文献的最好补充。

尽管该研究收录病人数较少,但是其随访时间、监测强度及随访完整性值得称赞。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如此之低,说明了其手术医师和电生理中心的敬业精业,也值得恭贺。该述评的聚焦点是在评价本项研究及其他一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敦促心脏电生理界放弃肺静脉电隔离是房颤消融治疗的基石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的概念。

尽管大量的临床证据支持PVI在房颤消融中的重要性,但是,被长期公认的“PVI是房颤消融基石”的概念,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挑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下4项研究。2002年Kottkamp报道,不导致PVI的单纯外科线性消融策略用于治疗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治愈率达90%以上。2004年Nademanee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策略。在1年的随访中,大于3∕4的患者在单次手术后未再出现心律失常及相关症状。2012年Narayan创立了一种标测局部转子和冲动起源的消融策略,结合PVI治疗能较单纯PVI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本项赵氏PAR消融,不追求或不伴有肺静脉电隔离,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手术成功率。赵氏房颤PAR消融理念,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研究和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已经迫使我们所有同行学者去继续目前的争论,而且希望更好的确立房颤的触发及维持机制。

7  消融新技术与展望

新消融技术的发展将提高房颤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将缩短术程和学习曲线,允许经验较少的术者实施操作,使得这些治疗方式面向更广泛的房颤患者开放。苏黎世大学心脏中心Haegeli在今年European Heart Journal撰文综述了近年十大消融技术新进展。

冷冻消融 低温能量能够替代射频能量造成损伤,并通过冷冻球囊系统应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这套以球囊为基础的消融系统通过冷冻局部组织至-80℃以下来隔离肺静脉。冷冻消融可能更适合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并且与传统的射频消融具有相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激光消融 激光球囊消融系统能直视肺静脉口。200名患者中99%达到了靶肺静脉的电隔离。术后12个月,60%的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情况下维持窦性心律。

自发肺静脉电位消融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消融术后残存的肺静脉电活动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建议肺静脉电隔离后对自发性肺静脉电活动进一步消融。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式含6-8条起始于肺静脉前庭的短消融径线。消融终点不是电隔离,而是消融径线的完成、转复窦律和不能诱发房颤。14个月时,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的患者中74%未出现房颤,而肺静脉隔离的患者中仅50%未出现房颤。

压力感应消融导管 导管接触压力决定了消融损伤的大小。新型压力感应消融导管能提供瞬时与心房壁接触压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反馈。初步的经验令人鼓舞,但尚未获得明确的数据。

CFAEs消融 CFAEs消融是不同于肺静脉隔离的消融策略。一项单中心的研究发现674例CFAEs消融的患者中,81%在第5年仍旧维持窦性心律。而其他团队却并未能复制如此振奋人心的结果,有可能是因为CFAEs的确认受视觉判断的主观影响。

自主神经消融 房颤消融术中出现迷走反射的患者占1/3,这些患者有99%的成功率,而消融过程中未出现迷走反射的患者仅有85%的成功率。但这些结果仍有争议,故自主神经节消融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转子消融 采用64极的网篮导管进行接触标测消融肺静脉以外的局部区域,称之为电转子,计算标测确认房颤的局灶起源。单次手术后随访273天,增加局灶性转子消融的患者无房颤率较单纯采用肺静脉隔离的患者显著升高 (82% vs 45%)。

磁导航及机器人遥控系统 磁导航系统及机器人远程导航系统以用于临床。时至今日,尚未达成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缩短术程的目标,全球只有少数电生理专家信赖这些机器人系统。

磁共振心肌显像技术 最近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采用磁共振描绘心肌疤痕的价值,无论是在消融术前还是在消融术后,均可作为成功的预测因子。磁共振成像没有辐射,并且能够对心肌组织、结构以及消融损伤成像,在价格上与双源透视系统相似。在磁共振环境下实施导管消融术仍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

2014/12/8 13:47:51     访问数:358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相关文章

  • 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治疗策略的选择
  • 广东省人民医院 吴书林 来源:365心血管网 发病机制 心衰和房颤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高血压.心梗.瓣膜性心脏病等都是常见的房颤和心衰的致病因素.在发病机制方面,它们的结构改变,心房间质纤维化,不规则的心室律,心房收缩 ...查看


  •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 ・2・・对策研究・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 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 ...查看


  • 心房颤动的患者手册
  • 心房颤动的患者手册 马长生 1.心房的解剖位置 2. 健康人心脏的工作方式 健康人心脏的激动是从窦房结开始的,窦房结发出节律整齐的激动(60~100次/分),然后激动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至心室,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保证心脏 ...查看


  • 胡永寸:胺碘酮临床应用注意事项·365医学网
  • 胺碘酮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作者:胡永寸[1] 王垒[1] 王枫岭[1] 单位: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1]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通道阻断作用,同时具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是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也 ...查看


  • 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 第25卷第2期2016年4月 实用心电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ocardiology Vol.25No.2Apr.2016 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柴婵娟 杨志明 [摘要]快慢综合征患者一般窦 ...查看


  • 房颤病人的护理
  • 一.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 ...查看


  •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 [关键词]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心室仅接受部分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的冲动,故心室率120-180次/min,节律不规则.房颤分阵发 ...查看


  • 三基问答题
  • 呼吸内科 1. 试述雾化吸入疗法的注意事项. 雾化液每天配制,治疗前先咳痰,慢深呼吸,鼓励咳嗽,防止药物过量等. 2. 试述气胸的并发症及处理. 气胸的并发症及处理: (1) 复发性气胸:约1/3的气胸 2~3年内可同侧复发,可考虑胸膜粘连 ...查看


  • 阵发性室上速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与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有时难以区别,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如心动过速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则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简称室上速.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在所有室上速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