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附:厚朴大黄汤.厚朴三物汤)

【原文】

1.参见大承气汤条【原文】。《伤寒论》(208)

2.参见大承气汤条【原文】。《伤寒论》(209)

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伤寒论》(213)

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 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伤寒论》(214)

5.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伤寒论》(250)

6.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1)

7.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伤寒论》(374)

8.《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文字与上文相近。

【组成与用法】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功效】轻下热结。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2月7日。阮某,37岁,1997年输卵管结扎术后下腹持续性坠胀,经前加重,经期尤剧已9年,甚时四肢挛急,麻木不温。现为经前一周,下腹疼痛发胀2天,大便3天未解,带下稍多,色黄。平时月经周期23~24天,经量中等,经色暗,3天净,经前乳房微胀,纳差。生育史:3-0-2-3。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宫颈肥大,宫颈下唇中度糜烂,子宫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度差,压痛,右侧附件无压痛,左侧压痛,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西医诊断:(1)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行气通腑,清理湿热。

方剂:小承气汤合四逆散加味。

炙大黄12g  枳实10g  厚朴10g  柴胡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30g  蒲公英20g  大腹皮15g,3剂。

二诊:2006年2月10日。大便日解一次,下腹胀除痛减,带下已少,倦怠,纳欠。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中药守上方炙大黄减至6g,加苍术10g、党参12g,4剂。

三诊:2006年2月15日。月经2月13日来潮,今将净,下腹偶有隐痛,已较过去减轻很多,精神恢复正常,纳可,舌脉如上。

治法:和气血,清湿热。

方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味。

金银花15g  防风10g  白芷10g  当归6g  陈皮10g  白芍10g  制乳香4g  制没药4g  皂角刺15g  天花粉10g  炮山甲10g  生甘草6g  生黄芪15g  延胡索10g  菝葜20g,7剂。

四诊:2006年2月23日。下腹胀痛未再发生,经行4天净,饥饿性胃痛,纳欠,大便每日解一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调气。

方剂: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加味。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半夏10g  陈皮10g  炙甘草5g  丹参12g  檀香4g  砂仁(冲)5g  炒白芍15g  甘松10g  九香虫10g,4剂。

2.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3月9日。卢某,24岁,每月经潮小腹开始隐痛,持续至经净痛消已3年,月经周期定,经量一般,经色暗红,夹血块,5天净。末次月经3月1日来潮,至今小腹及腰部胀痛9天未消,白天症状缓解,夜间加重,白带不多,大便秘结。生育史:1-0-3-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行气通腑,清理湿热。

方剂:小承气汤合四逆散、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炙大黄9g  枳实10g  厚朴10g  柴胡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红藤30g  蒲公英20g  败酱草12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4剂。

二诊:2006年3月16日。小腹及腰部胀痛消除,大便每日一行,脐上压痛,带多色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气通腑,清理湿热。

方剂: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  炙大黄9g  枳壳12g  炒黄芩10g  半夏6g  炒白芍10g  大枣5个  生姜4片  蒲公英15g  红藤15g  败酱草1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7剂。

三诊:2006年3月24日。上症均除,大便秘结,两天一行,舌脉如上。

中药守3月9日方,7剂。

四诊:2006年4月3日。月经3月30日来潮,经量中等,经色暗,伴小腹隐痛,今经量已少,无腹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3月9日方去延胡索、川楝子,加大小蓟各15g,7剂。

五诊:2006年4月13日。无不适,带黄量不多,舌脉如上。

中药守3月16日方续进14剂。

【原文】

1.参见大承气汤条【原文】。《伤寒论》(208)

2.参见大承气汤条【原文】。《伤寒论》(209)

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伤寒论》(213)

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 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伤寒论》(214)

5.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伤寒论》(250)

6.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1)

7.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伤寒论》(374)

8.《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文字与上文相近。

【组成与用法】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功效】轻下热结。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2月7日。阮某,37岁,1997年输卵管结扎术后下腹持续性坠胀,经前加重,经期尤剧已9年,甚时四肢挛急,麻木不温。现为经前一周,下腹疼痛发胀2天,大便3天未解,带下稍多,色黄。平时月经周期23~24天,经量中等,经色暗,3天净,经前乳房微胀,纳差。生育史:3-0-2-3。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宫颈肥大,宫颈下唇中度糜烂,子宫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度差,压痛,右侧附件无压痛,左侧压痛,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西医诊断:(1)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行气通腑,清理湿热。

方剂:小承气汤合四逆散加味。

炙大黄12g  枳实10g  厚朴10g  柴胡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30g  蒲公英20g  大腹皮15g,3剂。

二诊:2006年2月10日。大便日解一次,下腹胀除痛减,带下已少,倦怠,纳欠。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中药守上方炙大黄减至6g,加苍术10g、党参12g,4剂。

三诊:2006年2月15日。月经2月13日来潮,今将净,下腹偶有隐痛,已较过去减轻很多,精神恢复正常,纳可,舌脉如上。

治法:和气血,清湿热。

方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味。

金银花15g  防风10g  白芷10g  当归6g  陈皮10g  白芍10g  制乳香4g  制没药4g  皂角刺15g  天花粉10g  炮山甲10g  生甘草6g  生黄芪15g  延胡索10g  菝葜20g,7剂。

四诊:2006年2月23日。下腹胀痛未再发生,经行4天净,饥饿性胃痛,纳欠,大便每日解一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调气。

方剂: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加味。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半夏10g  陈皮10g  炙甘草5g  丹参12g  檀香4g  砂仁(冲)5g  炒白芍15g  甘松10g  九香虫10g,4剂。

2.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3月9日。卢某,24岁,每月经潮小腹开始隐痛,持续至经净痛消已3年,月经周期定,经量一般,经色暗红,夹血块,5天净。末次月经3月1日来潮,至今小腹及腰部胀痛9天未消,白天症状缓解,夜间加重,白带不多,大便秘结。生育史:1-0-3-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行气通腑,清理湿热。

方剂:小承气汤合四逆散、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炙大黄9g  枳实10g  厚朴10g  柴胡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红藤30g  蒲公英20g  败酱草12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4剂。

二诊:2006年3月16日。小腹及腰部胀痛消除,大便每日一行,脐上压痛,带多色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气通腑,清理湿热。

方剂: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  炙大黄9g  枳壳12g  炒黄芩10g  半夏6g  炒白芍10g  大枣5个  生姜4片  蒲公英15g  红藤15g  败酱草1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7剂。

三诊:2006年3月24日。上症均除,大便秘结,两天一行,舌脉如上。

中药守3月9日方,7剂。

四诊:2006年4月3日。月经3月30日来潮,经量中等,经色暗,伴小腹隐痛,今经量已少,无腹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3月9日方去延胡索、川楝子,加大小蓟各15g,7剂。

五诊:2006年4月13日。无不适,带黄量不多,舌脉如上。

中药守3月16日方续进14剂。


相关文章

  •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
  •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朴.实. ...查看


  • 桂林古本 伤寒论 方证
  • 桂林古本原文 一.六经总纲 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麻桂杏甘 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知膏甘粳 大承气汤:厚枳硝大黄 小承气汤:厚枳实大黄 调胃承气汤:甘草硝大 ...查看


  •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解表剂 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 生地黄 苍术 白芷 甘草 细辛 防风 川芎 羌活) 小青龙汤- ...查看


  •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 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治病求本 所谓 ...查看


  • 常用中药方剂歌诀100首
  • 1 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汗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3 九味羌活汤:九 ...查看


  • 方剂学重点
  • 方剂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辛甘化阳(桂枝汤) 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2. 酸甘化阴(桂枝汤) 按中 ...查看


  • 中医速记方剂经典
  • 中医速记方剂经典 1. 解表剂 1. 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 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 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 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 香苏散-- ...查看


  • 方剂学歌诀
  • 第一章 解表剂 解表剂: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 第一节:辛温解表 1.麻黄汤:干妈贵姓: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草大芍药姜桂枝: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效:解肌发 ...查看


  •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
  •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