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现象看我国基础阶段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追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盲目崇拜明星已成为青少年阶段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以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然而这种过分迷恋偶像的行为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因此荒废学业,对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中学生追星现象之成因
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正常反映,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远大理想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而这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明星就成为了他们需要的模式,这些偶像被作为他们理想的自我载体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他们通过从所崇拜的“星”们身上印证他们的梦。他们追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勾画理想自我的形象,并使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所以,他们为那些与他们心目中理想自我形象相似的“星”们,捧出了少男少女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热情的崇拜。另外,中学阶段的学生又是一个富有幻想和创新群体,当他们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平衡和补偿。而还有一些青少年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1]总之,这时的学生已经在自我意识萌芽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许多事情都埋在心里,而追星又能使自己感到自由和安全,并且精神也有了寄托。当然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再有就是这个阶段学生的从众的心理特点在起作用,因为在中学生当中,追星现象已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追星的潮流。这些人他们没有自己独特喜好,他们只是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
那么从以上成因来看,追星现象除了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以外,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青少年的问题同我们当前的教育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盲目的追星而荒废学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音乐教育。
二、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基础阶段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
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及音乐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2]可以说,目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强化和巩固音乐教学行为的动力因素。它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音乐领域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音乐兴趣,它是学生不断认识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动力。青少年对音乐是否有兴趣,是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3]
课堂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有相当多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单调呆板,千课一型,机械孤立地使用“讲知识,识歌谱,唱歌词,练巩固”的僵化程式,在方法上不重视调动学生的立体性。教基础知识时,教师单调枯燥、照本宣科地讲,学生被动的听;教歌曲时教师一句一句地唱,学生一句一句地照学,或跟琴声一遍一遍反复地唱;在教学手段上,不能与时俱进,不重视有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情趣,更有甚者,图省事,强调课务重,学校有可用的媒体及先进教学手段不用,更谈不上自制课件。[4]课堂唯以师至尚,不讲民主,不讲平等,发现学生问题没有循循善诱,而是批评训斥,致使学生不敢发言,更不谈不上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着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继续深入学习音乐知识的强烈愿望,也更谈不上提高审美能力了。
(二)音乐教育忽视审美鉴别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鉴别力就是在感受和感知音乐时所进行的审美活动。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美是需要反复鉴赏的,因此,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通过大量的倾听,可不断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这样,学生对音乐从不熟悉到多次欣赏后的熟悉,就可以改变原本的不喜欢、不接受,从而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层次,增强对音乐的领悟程度和感受程度。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5]
面对多元复杂的现实音乐文化,面对良莠不齐的音乐环境,音乐审美鉴别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艺术审美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不同的审美鉴别倾向很明显的影响到什么能力的塑造。音乐审美辨别能力,是对音乐美丑的分辨能力和对音乐美的不同性质、类型的音乐作品的识别能力。它是在音乐感受和音乐理解领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学大都沿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常常偏重于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不仅声乐、钢琴等技能课常常缺少审美标准的衡量与检验,就连音乐欣赏课也只从曲式、调式、调性等技术方面分析作品,很少涉及到对作品的审美评价。[6]学生虽然获得了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重量轻质,重技轻艺”这种状况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并不少见。这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从而导致音乐教育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的教授中,许多教师只是对课堂中欣赏的内容的背景、作者及简介做一下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开始一遍一遍的听。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一开始播放几段音乐后的反映都很一致,都感到“很好听”。至于为什么好听,好听在什么地方,谁也说不上来。可见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只是停留在“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态上,却未能从音乐的语言上完整得感受音乐,更不用说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哲理上体验作品所赋予的情感内容以及思想意境,乃至理性的思考,忽视对学生审美鉴别能力的培养。而正是由于审美能力欠缺才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欣赏明星的演唱时缺乏准确的评判能力,而只是盲目的肯定。
(三)音乐教育过于专业化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的现象已成为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在体例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同时,教材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与音乐学科本身的创造性格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
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从而导致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加剧。[7]
(四)音乐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从80年代起我国流行音乐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流行音乐正通过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大量涌进我们的生活。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流行音乐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与当今社会之中,然而流行音乐由于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流行歌曲的词曲创作水平比较低,一味附和听众需求,商业味道浓重,内容低俗。甚至有的作品将焦点集中在情爱和宣扬宿命论,歌词消极、颓废,有的甚至表现出对生活的失望、愤怒,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消极的因素过大使得许多老师反对将它引入课堂。这种情况也映射出我国基础阶段音乐教育还面临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然而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看到当前流行音乐虽然有许多质量低下的作品,但同时也有一些是健康向上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品味的责任,从而消除那些水准低下的流行音乐可能对青少年一代产生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是切实可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减少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降低追星造成的危害。
追星现象看我国基础阶段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追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盲目崇拜明星已成为青少年阶段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以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然而这种过分迷恋偶像的行为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因此荒废学业,对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中学生追星现象之成因
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正常反映,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远大理想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而这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明星就成为了他们需要的模式,这些偶像被作为他们理想的自我载体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他们通过从所崇拜的“星”们身上印证他们的梦。他们追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勾画理想自我的形象,并使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所以,他们为那些与他们心目中理想自我形象相似的“星”们,捧出了少男少女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热情的崇拜。另外,中学阶段的学生又是一个富有幻想和创新群体,当他们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平衡和补偿。而还有一些青少年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1]总之,这时的学生已经在自我意识萌芽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许多事情都埋在心里,而追星又能使自己感到自由和安全,并且精神也有了寄托。当然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再有就是这个阶段学生的从众的心理特点在起作用,因为在中学生当中,追星现象已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追星的潮流。这些人他们没有自己独特喜好,他们只是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
那么从以上成因来看,追星现象除了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以外,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青少年的问题同我们当前的教育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盲目的追星而荒废学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音乐教育。
二、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基础阶段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
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及音乐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2]可以说,目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强化和巩固音乐教学行为的动力因素。它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音乐领域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音乐兴趣,它是学生不断认识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动力。青少年对音乐是否有兴趣,是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3]
课堂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有相当多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单调呆板,千课一型,机械孤立地使用“讲知识,识歌谱,唱歌词,练巩固”的僵化程式,在方法上不重视调动学生的立体性。教基础知识时,教师单调枯燥、照本宣科地讲,学生被动的听;教歌曲时教师一句一句地唱,学生一句一句地照学,或跟琴声一遍一遍反复地唱;在教学手段上,不能与时俱进,不重视有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情趣,更有甚者,图省事,强调课务重,学校有可用的媒体及先进教学手段不用,更谈不上自制课件。[4]课堂唯以师至尚,不讲民主,不讲平等,发现学生问题没有循循善诱,而是批评训斥,致使学生不敢发言,更不谈不上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着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继续深入学习音乐知识的强烈愿望,也更谈不上提高审美能力了。
(二)音乐教育忽视审美鉴别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鉴别力就是在感受和感知音乐时所进行的审美活动。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美是需要反复鉴赏的,因此,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通过大量的倾听,可不断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这样,学生对音乐从不熟悉到多次欣赏后的熟悉,就可以改变原本的不喜欢、不接受,从而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层次,增强对音乐的领悟程度和感受程度。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5]
面对多元复杂的现实音乐文化,面对良莠不齐的音乐环境,音乐审美鉴别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艺术审美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不同的审美鉴别倾向很明显的影响到什么能力的塑造。音乐审美辨别能力,是对音乐美丑的分辨能力和对音乐美的不同性质、类型的音乐作品的识别能力。它是在音乐感受和音乐理解领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学大都沿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常常偏重于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不仅声乐、钢琴等技能课常常缺少审美标准的衡量与检验,就连音乐欣赏课也只从曲式、调式、调性等技术方面分析作品,很少涉及到对作品的审美评价。[6]学生虽然获得了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重量轻质,重技轻艺”这种状况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并不少见。这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从而导致音乐教育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的教授中,许多教师只是对课堂中欣赏的内容的背景、作者及简介做一下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开始一遍一遍的听。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一开始播放几段音乐后的反映都很一致,都感到“很好听”。至于为什么好听,好听在什么地方,谁也说不上来。可见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只是停留在“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态上,却未能从音乐的语言上完整得感受音乐,更不用说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哲理上体验作品所赋予的情感内容以及思想意境,乃至理性的思考,忽视对学生审美鉴别能力的培养。而正是由于审美能力欠缺才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欣赏明星的演唱时缺乏准确的评判能力,而只是盲目的肯定。
(三)音乐教育过于专业化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的现象已成为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在体例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同时,教材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与音乐学科本身的创造性格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
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从而导致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加剧。[7]
(四)音乐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从80年代起我国流行音乐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流行音乐正通过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大量涌进我们的生活。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流行音乐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与当今社会之中,然而流行音乐由于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流行歌曲的词曲创作水平比较低,一味附和听众需求,商业味道浓重,内容低俗。甚至有的作品将焦点集中在情爱和宣扬宿命论,歌词消极、颓废,有的甚至表现出对生活的失望、愤怒,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消极的因素过大使得许多老师反对将它引入课堂。这种情况也映射出我国基础阶段音乐教育还面临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然而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看到当前流行音乐虽然有许多质量低下的作品,但同时也有一些是健康向上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品味的责任,从而消除那些水准低下的流行音乐可能对青少年一代产生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是切实可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减少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降低追星造成的危害。